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
畢業論文按一門課程計,是普通中等專業學校、高等專科學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及研究生學歷專業教育學業的最后一個環節,為對本專業學生集中進行科學研究訓練而要求學生在畢業前總結性獨立作業、撰寫的論文。從文體而言,它也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 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文。一般安排在修業的最后一學年(學期)進行。
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1
原發性痛經(PD)又稱功能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中醫又稱“經行腹痛”.西醫認為原發痛經,是由內在的子宮功能障礙所引起的[1].傳統醫學對原發性痛經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長期的臨床醫療實踐中積累豐富的診療經驗,本文對近年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內治法
1.1 朱小南先生治療痛經,不僅重視辨證分型,而且認為掌握醫治時機也很重要。虛寒氣滯型痛經,在行經初期,小腹不暢時用藥最為妥當。與寒證治療時機相同,則為血瘀型痛經,兩者又有氣滯血阻,也應在行經初期,經水澀滯、腹痛劇烈、夾有瘀塊時服藥。常用活血調經藥如山楂、枳殼、川芎、當歸尾、乳香、沒藥、青皮、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至于虛性痛經無論是氣虛、血虛、還是沖任虛弱,都是由于身體虛弱引起,以致經來腹痛,因此體虛是本,經痛是標。此證適合平時服藥,氣虛用人參、黃芪、白術、茯苓;血虛用當歸、地黃、川芎、芍藥;沖任虛弱用紫河車、鹿角霜、巴戟肉、仙靈脾等藥;再略加蘇梗、陳皮、木香、砂仁等行氣醒脾藥。到行經期間不一定要服藥,痛經也會逐漸緩解。
1.2 劉奉五先生認為引起痛經的因素比較復雜,而且相互交錯或重復出現,常見證型為:(1)肝郁氣滯,由于憂思郁怒,氣機不得宣暢,氣滯則血瘀,滯與胞宮而作痛;(2)血瘀氣阻,血不循經,阻滯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礙氣機流暢,前者以氣滯為主,后者以血瘀為主;(3)寒濕凝滯,經期淋雨感寒或過食生冷,寒濕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熱,肝郁日久化熱,氣血郁結,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濕熱下注,濕熱博結,阻礙氣血不得通暢;(6)氣血虧虛,胞脈空虛,運行不暢,經血瘀滯;(7)脾胃虛寒,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脈虛寒,經來寒氣客于脾胃。劉老[4]認為脾胃虛寒是痛經最重之證型,其癥狀特點一是痛泄,一是臍周痛甚(臍周屬太陰脾經,此證型的病因病機是中焦虛寒、氣血化源不足、沖任失調受阻。綜劉老的經驗,以附子理中湯為主方,溫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溫化,元胡、香附等溫經舒氣,共奏溫通降氣止痛之效。
1.3 何少山治療痛經常從脾胃著手,注重陽明。何老根據陽明經與沖任在生理上密切聯系,在病理上互相影響如感寒飲冷,脾胃受損,陽氣不振,寒濕搏擊沖任則病痛經。臨證以淡吳萸、烏拉草、干姜、高良姜溫中散寒,以振脾胃之陽;面色萎黃加黨參益氣健脾,當歸身、白芍和營,以充生化之源;嘔吐泄瀉佐以砂仁化濕行氣,溫脾止瀉;并用理氣之品,如烏藥、制香附以解寒郁之滯,忌用苦寒、滋膩、酸濁之品,以免遏阻中陽,更伐陽明。
對于膜樣痛經,何老多用溫經消膜法。何老認為本病的發生寒是最多見的病因之一,瘀乃是其主要病機。故臨證以桂枝溫經,寒乃自散;花蕊石、生山楂祛瘀膜自消;如大塊難下,其痛甚劇,失笑散合三七、血竭以助活血消膜,寒甚加淡附片助桂枝溫散;挾虛加黃芪寓補于通。
1.4 李京枝等強調肝在女子生理、病理上的重要作用,認為婦女數傷于血,氣分偏盛,肝失條達而肝氣郁結,血為氣滯,瘀而不暢,血阻沖任,不通則痛,發為痛經。另由于肝郁常挾濕、挾熱,又可致血瘀。故疏肝解郁須與其他治法有機結合,擬定疏肝理氣、活血調經、清熱利濕為治療大法。選用經驗方木香調經膠囊治療痛經,方中主要成分為:木香、香附、延胡索、五靈脂、制大黃。全方共奏疏肝理氣、活血調經兼清熱除濕之效。
1.5 楊成鵬,秦忠認為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血與月經直接有關,它促使沖任血海的旺盛與通達,在月經周期性的規律變化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素體稟賦不足,陽虛于內,胞宮失于溫煦,或飲寒涉冷,重傷陽氣,而致寒凝冷結;或情志不暢,肝氣郁結礙滯失于條達,都可導致沖任胞脈氣血活動受阻而致痛經的發生。在治療此類型痛經時,除止痛之外,必須注重對肝血的養護。
1.6 夏桂成認為原發性痛經與經間期陰陽消長轉化不利或經前期陽長不及有關,治療上重在補腎調周治未病。夏老把月經周期分七個時期來調整:行經期活血調經祛瘀,方選越鞠丸加五味調經散加減;經后初期養血滋陰,歸芍地黃湯加越鞠丸加減;經后中期養血滋陰,佐以助陽,方選滋腎生肝飲加異功散加減;經后末期滋陰助陽,方選補天五子種玉丹加減;經間排卵期活血補腎,重在促新,方選補腎促排卵方加減;經前期補腎助陽,維持陽長,方選毓麟珠加越鞠丸加減;經前后半期助陽健脾,疏肝理氣。夏老尤其重視排卵期的治療,認為在此期促進陰陽轉化,維持高溫相的時間與形式,陽足則助瘀濁排清,經行通利。
1.7 孫桂芳等人發現,少腹逐瘀湯是很多醫家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經典方劑。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當代醫家運用本方時有如下特點:化裁多樣、劑量靈活、服用時間以經前3到7天給藥,經后第3天停藥較好,劑型多樣,以湯劑為主。
1.8 張萍青認為,原發性痛經純虛純實者較少,以本虛標實多見,病機多以沖任受損為本,寒凝氣滯血瘀為標。在治療上以活血化瘀為主,并兼以補腎、健脾、調肝、散寒。常用四物湯配伍理氣化瘀止痛以及溫通之品以調經止痛。并順應陰陽,分期用藥。
1.9 黃虹、周晶冰等人用溫經補腎方(桂枝10克、茯苓15克、吳茱萸6g、小茴香6g、菟絲子15g、車前子12g、覆盆子12g、熟地20g、川楝子12g、延胡索15g、葛根30g、白芷10g)治療原發性痛經100例,總有效率90.0%.
2 外治法
2.1 常云鵬、耿瑞榮等人采用按摩配合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 69 例,效果滿意。取穴關元、曲骨、天樞( 雙側)、地機( 雙側)、三陰交(雙側)、太沖(雙側)。患者排空小便,仰臥位,用中指和食指按揉關元、曲骨、天樞( 雙側) 各 1 分鐘;用拇指指腹點按下肢雙側的地機、三陰交、太沖各 1 分鐘,然后取艾條采用溫和灸法灸關元、曲骨、天樞( 雙側) 各 5 分鐘。每于月經來潮前7d開始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即止。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2.2 吳薇、劉念通過對某高校116名患痛經的女大學生進行統一的八段錦功法練習配合推拿治療,探討其對痛經的療效。每日早晨和傍晚統一進行八段錦功法練習,下午課后進行推拿治療,推拿手法套路由筆者進行針對性編排。觀察結果顯示:八段錦功法和推拿的綜合治療相對于單一方法治療,效果更顯著。
2.3 李敏、李慶華認為血瘀寒凝是痛經的主要病理機制。采用足浴方法治療痛經,應用自擬中藥方泡腳(桂枝、益母草、柴胡、當歸、甘草、白芍等)臨床療效明顯。將中藥加水浸泡20分鐘,煮沸后再煮10分鐘,待藥液溫度降至35°到40°時開始泡足,水面至踝關節10厘米以上,每次浸泡30分鐘到40分鐘,并給予適當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腳、搓腳等。每天1次,經前期連續3到5天,連續3個月經周期。
3 討 論
近代醫家對原發性痛經病因病機認識如下:多數原發性痛經患者體質偏虛,飲食生活不規律,衛外功能減弱,寒入胞宮,寒氣收引凝聚,故引發痛經。沖任虛損,胞宮失于濡養,氣虛血弱無力,進一步加重痛經[15].氣血運行不暢是原發性痛經最主要的病理基礎。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本在腎,腎陰是產生月經的物質基礎,腎陽則有舒發肝氣、溫煦胞宮的功能,是月經正常排泄的功能支持者,而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血與月經直接有關,它促使沖任血海的旺盛與通達,在月經周期性的規律變化中起著關鍵作用。
近代醫者認為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首先要辨明寒熱虛實。
再分類論治,以及按照證型,選擇適當的時間用藥。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湯藥、中成藥、足浴、艾灸、按摩、導引、特色火攻等療法。
除此之外,應注意精神調養,少食或不食生冷或刺激性的食物,注意保暖。從現代研究看來,原發性痛經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多是以緩解癥狀為主,而難以徹底治愈。希望以后會有更方便、實用、有效的治療方法問世。
參考文獻
[1]嵇波,任曉暄,趙雅芳,等。原發性痛經發病機制與防治研究述評[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xx,13:1856-1858+1862.
[2]朱小南。朱小南婦科經驗選[M].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8:5.李廣德,馬繼松。朱小南運用奇經理論辨治婦科病經驗述要[J].廣西中醫藥,1988,02:20-23.
[3]北京中醫醫院。劉奉五婦科經驗[M].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5:155[4]任占敏。劉奉五婦科經驗臨癥心得[J].北京中醫,1992,05:41-43.
[5]陳穎異。何少山治療痛經的經驗[J].江西中醫藥,1996,27(5):10-11.
[6]李京枝,田春玲,梁艷。木香調經膠囊治療肝郁氣滯型月經后期6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xx,8(17):25-27.
[7]楊成鵬,秦忠。養血理肝法治療痛經的體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xx,33(6):119-120.
[8]張元。夏桂成教授調周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經驗[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xx,32(6):17-18.
[9]孫桂芳。少腹逐瘀湯治療寒凝血瘀證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xx.
[10]趙潔瑾,朱云,李曉麗。張萍青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經驗[J].江蘇中醫藥,20xx,45(3):16-17.
[11]黃虹,周晶冰。溫經補腎法治療原發性痛經100例[J].湖北中醫雜志,20xx,4:58.
[12]常云鵬,耿瑞榮,劉素清。按摩配合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69例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xx,16:64.
[13]吳薇,劉念。八段錦配合推拿治療女大學生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xx,3(10):14-17.
[14]李敏,李慶華。中藥足浴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療效分析[J].護理研究,20xx,03:251-252.
[15] 黃兆強 . 朱小南、朱南孫膏方醫案選 [J]. 中醫文獻雜志,20xx,02:40-42.
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2
摘要:藏象學說是和一定的社會思潮與社會發展現狀相關聯的,在此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在各個發展時期醫學家發展完善基礎上形成了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二十世紀尤其是建國后通過與西醫融會貫通,對藏象學說的也更加深入,同時也將其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實踐,形成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中醫臨床治療 藏象學說 臟腑辮證
藏象學說在中醫臨床治療中最為豐富寶貴的治療方法就是將臟腑學說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臟腑辮證作為最常用、最實用的辮證方法,是祖國醫學各種辮證方法中比較具體的辮證方法,辮治疾病,最終要落實到損及何臟腑,這樣才可將病因病機闡述得更為透徹,更能明確地指導治療;這樣在用藥時才能有鮮明的針對性。
1 肝膽學說
調暢氣化以治肝病。由于張錫純強調肝主氣化,肝病多關系氣化,因此治療肝病必須調暢氣化。調暢氣化的關健是個“通”字,肝虛補之以通,肝實瀉之以通,疥則活之以通,疾則化之以通。萬變之中,無非疏通氣化,氣化一通則諸病皆除,如肝虛助人生發之氣,黃茂振奮肝氣,補益肝氣;肝郁以柴胡升舉。不任升舉,代之以茵陳、生麥芽條暢;若肝郁、肝火,則或培中宮,或位金平木,皆以條暢氣化為務。
斂肝救脫。脫證系指陰陽相離,其氣脫越,生命垂危的病理反映。張氏主張以山芡肉濃煎頓服以斂肝救脫,并立有既濟湯,來復湯等方,皆重用山芙主將。山芙肉“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濕滑脫”故善救脫。可見,張氏在救治脫證方面獨具一格,在肝膽學說上開闊了視野,拓寬了境界。
肝膽同治。施氏觀察111例慢性肝炎患者,超聲影像學檢查提示膽囊增大者23例,膽囊壁增厚、毛糙者37例,膽囊區回聲增強、出現光團者8例,膽囊S型扭曲11例,膽囊姜縮17例。根據肝膽同治、疏肝利膽原則治療后,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時,超聲波檢查所見膽囊病變亦相應好轉。嚴氏等發現35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膽囊異常者占64.02%,治療結果顯示肝膽兼治組較單純治肝組療效為佳。
2 脾胃學說
蒲輔周認為凡病之發生、轉歸莫不與脾胃有關。提出:察病先察脾胃強弱,治病先顧脾胃盛衰,如果脾胃生氣受找,則損怯難復,所以治療外感、雜病,處處要注意保護胃氣。諄告:胃氣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關鍵,而在治療中,能否保住胃氣,是衡量一個醫生優劣的標準。施今墨治內傷病,在崇尚東垣學說,重視脾胃氣機升降的基礎上,自擬治脾胃十法,即溫、清、補、消、通、瀉、澀、降、和、生等。以上十法,臨證時,當結合有關具體情況,可“數法并合”。務求辮證準確,方藥無誤,才能奏效。董德愚對脾胃學說深有研究,且多有闡發,治病以調理脾胃為主,以量老先生為代表應用脾胃學說自成一家。董氏執簡馭繁,便于掌握,將脾胃病治療分為益氣、養陰、升舉、溫中、清熱、理氣、祛濕、攻下、消導、固澀十法。根據臨床具體證候,每法又分為數法,或數法合用。十法以益氣為首,針對脾胃氣虛,首先當以益氣為法,主以四君子湯。益氣之為用,非止一端,及脾為生化之源,五臟之本,故益氣亦可生血,益氣亦生精,益氣亦可固脫。益氣之法,化栽活用,層出不窮。而后升舉法,養陰法針對脾胃陰虛、以養陰為法,針對脾陽不足、以溫中為法等十法。至于肝脾不和、心脾兩虧、脾腎兩虛、脾病及肺、肝氣犯胃等臟腑相關病機,或調他臟以治脾,或治脾以調他臟,或兩者并調,皆貴在審證求因,治病求本,標本先后,輕重緩急,均應胸有成竹,有條不紊,方可收到預期效果。
3 腎命學說
因“心本于腎”,故心血管系統中的肺心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常出現腎陽衰、腎氣不足,腎陰虛或腎陰陽兩虛等病理現象,可用溫腎命,或滋腎陰,以及陰陽雙補等治法。北京西苑醫院綜述肺心病治療中指出:腎命虛型是常見的類型,而溫補腎命等法,是治療肺心病水腫、哮喘的常用方法。
運用腎命相火理論,在婦科許多疾病中,都可用益腎的方法治療。有學者提出:月經不調、閉經、子宮功能性出血、帶下、不孕、先天流產等疾病都與腎命有密切關系,而用滋補腎命的治法取得療效。上海有人報導用地黃丸為主,治療無排卵性功血100例,全部病例均獲控制周期,有72.8%出現排卵,有23.2%懷孕。絕經期綜合癥,有人用溫腎清上湯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
4 臟腑相關理論的使用
從50年代開始已用中醫藥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當時以補氣養血為主;60年代始從脾腎論治,至70年代摸索出以補腎為中心治療療效最佳。脾腎二者關系密切,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微,需借腎中陽氣的溫煦;腎藏精氣又有賴于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與化生。脾與腎是后天與先天相互資助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在補腎為主治療再障的同時,絕不能忽視脾的作用。若脾失健運,即使投以補藥,藥效也很難發揮效用,因為藥物必須由脾來轉達,補脾藥既可使脾氣健運,以增加藥物的利用率,又可俠患者的食欲增加,精血生化有源。所以,補腎應兼顧健脾,投補脾藥以多少為度,唐容川的“血家屬虛勞門,未有不議補者也。當補脾者十分之三四,當補腎者十之五六”的論述仍有實用價值。
此外,近年對老年性癡呆(SDAT)的治療,根據其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的病因病機,而分別從心、從腎、從肝等論治,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以心為本,五臟相關治療冠心病,鄧鐵濤教授認為,冠心病其病位在心,但與他臟相關密切,治一臟可以調四臟,調四臟可以治一臟,此即張景岳五臟之氣互為相使之意;鄧教授治療心衰的兩個中藥制劑-暖心膠囊、養心膠囊,就是在“以心為本,五臟相關”的理論指導下研制的,廣東省中醫院內科六病區運用鄧教授上述方藥,以理脾法治療心臟手術圍手術期并發癥初步取得良好療效,并成為治療常規。
參考文獻
[1] 吳華強,藏象學說研究進展述評[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xx,05
[2] 盛巖松,《黃帝內經》藏象理論的形成及對臨床診病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xx
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
中醫學深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是中醫學特色的基礎。對《黃帝內經》所構建的針灸經典理論的深入理解,除在臨床上實踐體驗外,尚有賴于思維方式的研究。本文著重分析針灸療法特有的理論和方法中所蘊涵的主要思維成分,并探討對部分針灸理法的認識理解。
一、陰陽
陰陽學說作為一種認識方法、思維方式,貫穿于針灸學理論的各個方面,是影響針灸基本理論內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針灸理論中反映最為明顯、充分的認識方法。對經脈關系和作用的理解至關重要。在哲學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的理論根基。整套中醫理論和中醫學說史,離不開陰陽二字。”
陰陽學說的根本思想是整體的對立統一,形式是一分為二,活動特點是消長循環。經絡的基本理論框架是陰陽,以陰陽劃分經脈,不僅僅表示脈的分布區域有別,而且使得經脈之間建立起陰陽對應關系,陰脈陽脈構成經脈的整體。脈行氣血,而脈分陰陽,所行之氣依其脈的陰陽屬性而有陰氣陽氣之別。脈氣周行全身,無處不到,實際已經作為全身之氣的代表或總括,陰脈之氣和陽脈之氣被視為身體整體之陰氣和陽氣。由此在理論上就解決了針刺經脈腧穴能夠調整(機體)陰陽的原理/機制。實際上,對經脈進行陰陽的劃分,就已經暗含經脈以陰陽的調整作用為整體自身調節的動力,可以說經脈的陰陽劃分是說明機體自身調整功能的基礎。在陰陽理論影響下建立起諸多經脈理論內容,如經脈的作用,經脈與臟腑的聯系,十二經脈的連接方式及其循行走向,經別理論,表里關系,經脈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