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背后憂患意識與文化生命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學熱;憂患意識;文化生命
論文摘要:關于國學的解釋與弘揚可以有多種形式。對于國學熱,我們應該持一種友善的態度。國學應該熱,這是基于對民族文化懷有憂患意識的一種自覺認識;如何熱則是可以商榷的,關鍵在于能夠發展我們民族的文化生命。
近年來“國學熱”現象持續升溫,支持“國學熱”并為之努力的大有人在,而對“國學熱”現象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則更多?偟膩碚f,“國學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本身就是個復雜的、包含著正反兩方面經驗的事實,它既引起人們對國學關注和提倡,也引起人們對國學反思和批判。
一、友善的態度
關注和提倡國學也好,反思和批判國學也好,本身并沒有對和錯的對立區分,而是合適恰當與否,即“中不中節”的問題。對于“國學熱”現象,我們應該抱持一種友善的態度,關注和提倡國學的人應該在一種友善的態度基礎上支持和提倡國學,反思和批判國學的人也應該在一種友善的態度上反思和批判國學,這樣,支持國學的人就不會因為對國學的盲目的宗教信仰式的認識而對國學的精華和糟粕一起提倡,而是區分國學中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在區分了這些精華和糟粕的基礎上來談復興國學。同時,也因為對于國學持一種友善的態度而不愿國學為金錢、商業資本所籠罩、所踐踏,而自覺地站在一種純潔的、非私欲的立場上提倡國學;而反思和批判國學熱的也不會因為對國學的鄙棄而一味地否定國學的現代價值,而是基于一種友善的態度,點出“國學熱”現象背后的缺陷和不足,導引人們走上真正復興國學的道路,或者能夠基于友善的態度,對國學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全面反思和批判,可以幫助人們理清國學的精華和糟粕。通過這樣正反兩方面的對于國學的態度,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國學的精華和糟粕,更深刻地認識國學的現代價值,如果國學確實沒有一絲一毫的現代價值和意義,我們也只好忍痛割愛,從而超越我們的傳統以尋求新的價值和意義;如果國學確實對我們,尤其是當下現實社會生活有價值、有意義的話,我們就應該關注和支持國學的復興。
關注和提倡國學者以及反思和批判國學者均應抱持一種友善的態度,對此二者進行再反思也應該抱持友善的態度,我們不能夠因為自己的生命體驗近于某者就大力支持某者而不加以反思和批判,也不能夠因為自己的生命體驗異于某者就對某者的觀點大加鞭撻甚至發展到人身攻擊、人格侮辱的地步,這不是我們應該持有的真正態度,我們反思“提倡和批判國學熱”不是因為我們的生命體驗異于他們,而是因為我們認為他們關注和提倡國學的方式和方法有問題,他們反思和批判國學沒有真正觸及國學的真實面目,換句話說,我們反思的是他們對于國學的認識是否合適、恰當,即“中不中節”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支持誰、否定誰的問題。這樣我們對于國學的認識才會深刻而恰當,才會基于一種客觀的態度而真正去審視國學,去發掘國學的現代價值和意義。
二、憂患意識
我們的觀點是國學應該熱,問題在于如何熱、怎么熱,即國學復興的方式與方法的問題。“國學熱”背后體現了人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懷有一種“憂患意識”!皯n患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關懷,中國哲學本身也是源于這樣的“憂患意識”。孔子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這樣的憂患意識既是關注和支持“國學熱”的人的文化心理,也是反思和批判“國學熱”的人的文化心理。反思和批判“國學熱”的人并沒于深入認識中國的文化,他們只是出于一種對當下社會現實發展道路的憂患意識,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阻礙中國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這是一個基本的認識,正是在這一認識基礎上,他們反思和批判當下的“國學熱”現象。而關注和支持“國學熱”的人出于對中國文化的“學而不講”的現實狀況的憂患,希望重新喚起人們對國學的重視和學習,希望國學能夠得到持久的發展,因此,他們大力提倡“國學”,認為國學應該大熱特熱。 我們主張反思的友善態度,也是一種憂患意識。當下關注和提倡國學的人們的意圖也許是好的,但是,他們復興國學的方式和手段確實難以讓人接受,例如有人就提倡要恢復傳統的禮樂政治制度,這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宗教幻想,與國學現代價值和意義的呈現無裨益處。而有一些人提倡國學本身甚至就不是出于對國學的前途和現代價值思考的目的,而只是把國學當作一種商品,一種可以產生資本的文化商品,他們孜孜以求的是國學能夠給他們帶來巨大的資本利潤,如果可以的話,他們就無所顧忌地弘揚所謂的“國學”,反之,則擯棄之,這種復興國學的態度和方式本身就是畸形的,是無法真正地復興國學,無法真正地反思和發掘國學的現代價值和意義的,這是我們的憂患。同樣的,反思和批判國學的人,也許本身并沒有真正了解國學,只憑借國學的只言片語就對國學大加笞撻,他們因為不了解國學導致走上反思和批判的歧路,但是此歧路的觀點卻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帶來的危害同樣是讓我們或我們的民族難以承受,這也是我們的憂患。
“國學熱”的背后正體現著這樣一種“憂患意識”,真正基于一種友好態度的人,無論是關注和支持“國學熱”的人還是反思和批判“國學熱”的人,他們都是基于這樣的憂患意識,前者憂患“國學”之不講,后者憂患邪學之害道。
三、文化生命
憂患意識的背后是基于一種文化生命的自覺。我們主張國學應該復興,國學應該熱起來,本身是基于一種文化歷史學和解釋學的分析。簡單來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模式,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視聽言動背后體現的是文化的自覺。當下,人們對于文化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于全球范圍的文化圖景的把握越來越清晰,全球范圍的文化圖景是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和平等對話,國家地區的文化圖景是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正像杜維明先生所說的,全球化加強了本土化,各民族開始了對于本民族源初文化的認同和發掘,這是傳統知識的現代意義。今天,我們支持“國學熱”,提倡國學的復興,本身就是對于我們民族的源初文化的認同,對于國學具有現代意義的信心,對于國學具有的現代價值的發掘。
我們提倡國學的復興,主張本民族源初文化的認同以及其現代價值的發掘,本質上是因為我們堅信本民族的復興和崛起只能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生命,我們的文化生命孕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如果我們將文化生命看作是“種子”,那么我們的文化便是這一“種子”發芽并且枝繁葉茂,我們的社會生活就應該建立在我們的文化生命的大樹上,這樣才能有持久的養料和常新的發展。
中國人的文化生命曾經受過很大的、幾乎是摧毀性的挫折,這樣的挫折使我們的傳統文化陷入困境,導致我們的傳統文化“花果飄零”。一方面,那些關注和支持國學的人會產生一種挫折感和緊迫感,這種挫折感和緊迫感使得我們對于國學懷有憂患意識,希望復興我們的國學,期待我們的文化生命能夠再次枝繁葉茂,但是,也使得我們對于國學的復興太過毛躁,不能平心靜氣地思考什么是國學,國學中哪些應該復興,哪些應該摒棄以及復興國學的方法與手段等問題,最終不僅沒有激發人們對于國學的現代價值和意義的內容的發掘,反而使人們因為既不了解國學又誤會迭生而更加遠離國學。另一方面,反思和批判國學的人,因為看到傳統文化陷入困境而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已經終結,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只是一種阻礙而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因此,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必須拋棄傳統的“包袱”,反對所謂的“國學熱”,甚至是復興儒學的說法和實踐。他們的對于國學的反思和批判,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確實凸顯了國學中應該拋棄的糟粕部分,但是他們的反思和批判也有不足,他們沒有看到、也無法看到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因為他們在根本的文化態度上有偏頗,沒有真正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基于本民族的文化生命之上才有可能持久而常新。
我們主張國學應該熱,正是因為我們堅信中國的發展可以而且必須基于我們民族的文化生命,但是如何復興國學則是一項長久的工作,也是我們今后努力之所在。
【國學熱背后憂患意識與文化生命論文】相關文章:
淺論國學熱背后:憂患意識與文化生命論文10-24
淺論國學熱背后:憂患意識與文化生命08-10
淺析審美修飾背后的文化隱喻的論文07-25
地理教學資源憂患意識教育的論文06-25
國學論文:詩詞情話08-04
國學熱與我國當代文學研究論文06-20
國學院·讀經·文化意識10-03
談民間工藝美術的文化生命論文07-14
淺談校園文化如何體現生命本真的論文08-23
關于“國學熱”的思考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