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淺談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的幾個問題論文

        時間:2024-07-28 09:38:17 生命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的幾個問題論文

          【摘 要】隨著獨生子女大學生漸入高校,他們的生活態度不端正、人生目標不明確、缺乏責任感等問題日益明顯,如何對他們進行生命觀教育亟待解決。本文通過現狀分析,教育對策等方面剖析了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校情況,引導他們正確思考生與死的生命課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的失落與痛苦,確定人生的意義,熱愛生命。

        淺談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的幾個問題論文

          【關鍵詞】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對策

          當前,大學生輕視和傷害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他們對自己生命的輕視和對他人生命的漠視?除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心理問題等原因外,還與一些高校長期缺乏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沒有很好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近年高校獨生子女大學生日益增多,由于獨生子女性格存在很多缺陷,主要體現在: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責任感缺乏,情感波動較大,價值趨向模糊等。因而,開展對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的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筆者通過對獨生子女現狀,教育對策等方面的分析,淺談一下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幾個問題。

          一、社會及家庭背景影響著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的形成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由于現在家庭多數為獨生子女,普遍存在家長對子女教育往往是以子女為中心,萬事都為其做好而忽略對其發現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曾有報道稱,一位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剝雞蛋而挨餓,可見,一些家長對子女的寵愛到了何種程度。這種家庭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習慣了有人幫自己,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得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表現出手足無措,缺少了長輩呵護的他們感到恐慌甚至絕望,直至產生輕生的念頭。目前隨著全社會教育的普及化,學校教育的誤區嚴重扭曲了獨生子女的生命觀。有的學校為了升學率而片面的追求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這樣的學生往往沒有自我沒有個性,他們十分冷漠,沉重的升學壓力使得他們沒有對社會生存、處事方法有所了解,等到經過重重選拔上了大學才發現,這個象牙塔與想像中的很不一樣,他們對突然的輕松感到無所適從,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到茫然,對自己的未來有點期待與擔憂,由于交流與溝通的能力欠缺,壓力得不到釋放,積聚的結果就是傷害自己,結束生命。

          二、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征決定生命觀的趨向

          中國社科院的卜位認為:每個人的行為、心理特征的總和就是人格(personality),健康的人格指人格健康中的氣質、性格、能力、興趣、需要、信念等因素的協調和發展,其自我評價客觀,不狂妄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并能有效適應社會環境變化和個體身心健康發展。根據我們的調查和國內部分學者已做的工作得到的實證材料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獨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對其生命觀的趨向有著重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具有良好完善人格特征的獨生子女大學生會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生目標明確,責任感意識強等,這會促進其自我價值的體現和人生目標的實現;反之不備正常人格特征的獨生子女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困難,在壓力和困難的折磨下,他們的人生目標生活態度就會發生急劇性的變化,直至出現自殺。

          三、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生命觀確定的決定性因素

          獨生子女大學生除具有當代大學生所共同的心理特點外,還具有其鮮明的自身特征:思維活躍、自信、有一定特長等,但由于特殊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在他們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狀態:

          (一)、自我中心意識強,性格獨立。

          獨生子女不管來自城市或農村,他們都獨享受家庭成員的愛,擁有各種優越的條件,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于是他們只愛享受,只希望別人愛自己,對家長的愛不領情、不珍惜,自小意識中就以自我為中心,平時都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中長大,溺愛有加,養成個性極強的性格。

          (二)、獨立生活能力差,經不起生活的磨練。

          獨生子女一直在家長的呵護下長大,被視為掌上明珠,視為整個家庭的希望,再加上現行的高校制度的應試現狀,有的家長對子女的生活盡可能的包辦代替。在高校新生入學報道注冊時,全家到校相送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在子女上大學后,不顧路程遙遠定時專程到校為子女洗衣縫被。在這樣包辦的環境下成長,獨生子女大學生一旦離開家庭,日常消費毫無計劃,生活中遇到困難一籌莫展,遭到挫折就焦躁失落,無法及時調整好自己的精神狀態。因而,在獨生子女大學生身上存在這許多矛盾狀態:自主精神與依附心理集于一體;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好強與脆弱聯在一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脫節。

          四、獨生子女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心理疏通培養健全人格

          學生家長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從哺養者、培養者、教育者轉變為子女所信任的伙伴和引導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要關注自己孩子的真正需要,要尊重他們的選擇,理解而不溺愛、民主而不放任、疏導而不壓制,真正做到嚴有度、愛得法,努力培養他們自立、自強、自尊、自愛、自信的良好品質,鍛煉堅強意志,培養健全人格。只有以情感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承認他們的不同性格、愛好和興趣,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深刻的思想和道德融入濃厚的情感中,用熾熱感情表達深刻的思想,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結合,扶植其自尊心,激發其上進心,才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力度,達到理想的效果。思想工作不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就很難有說服力和感召力。要動員學校、家庭和全社會的力量,采取措施,幫助獨生子女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從大學生反映的每一個具體問題抓起,不斷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為他們的全面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二)、加強生命關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幫助大學生完善素質、提升人格、激發激情和創造力的職責。只有真正做到關懷生命、關注生活,提高大學生的生命、生活質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親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實效性。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學生為本,以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為宗旨,服務于個體的生命成長和發展,關注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個性化的教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獨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從每個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實際出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富有針對性,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源泉,離開生活的生命關懷是蒼白無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命的顯現,關注生活就是關愛生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從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其釋疑解惑和解決實際問題,緩解其來自經濟、就業、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壓力,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應對生活的能力。

          重視生命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是幸福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服務,為學生的終生幸福服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終極目標。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的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成為幸福化的教育。通過教育,使所有學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義,體驗幸福的境界,具有創造幸福的能力,具備奉獻幸福的品質,成為擁有較高生命質量的高素質、高品位人才,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進行集體榮譽感教育,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覺意識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獨生子女大學生是在集體中生活的,這就需要一個和諧的、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學習、政治、文化娛樂生活的環境和氛圍。班集體是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在班集體生活中,同學們在思想品德上互相認同,在行為上互相模仿,特別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時,互相激勵、強化和支持,容易形成一定規模的群體行為。

          (四)、注重慎獨,培養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覺行為

          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積極培養獨生子女大學生們的自主精神是很重要的,而傳統的“慎獨”思想正是強調了高度自覺的修養精神,自覺學習、自覺遵紀守法,戒慎自守,這很有助于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道德修養中注重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能夠自覺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從而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確定自我意識和樹立“我”的穩定形象,這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前提條件,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心理過程。

          (五)、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獨立人格

          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形式。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開拓他們的視野,拓寬他們的視角,增長知識,提高認知水平,調動他們參與集體活動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充分發揮集體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并從中注意分析獨生子女大學生們的心理特點及其價值觀念,做到有針對性的對其加以引導,使獨生子女大學生從中提高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增強自我管理的愿望和動機,從而在社會化過程中盡快找準自己的位置,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體系。

          (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質,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為了加強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教育工作者必須率先垂范,不斷的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樹立正確指導思想的前提下注重自身優秀品質的發揚,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從而更好的引導與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七)、改革教育管理方法,為培養獨生子女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創造條件

          大學生活的自我管理是大學教育管理的基本內容,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最終是通過大學生的自我管理來實現的。因此,我們要注意工作方法的創新,顯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實際工作中樹立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教育學生,管理學生和成就學生的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管理,使學生在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通過自我管理學會自律從而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3]陳建翔,王松濤.新教育:為學習服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趙允玉.試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10).

          [5]褚慧萍.從大學生自殺現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蘇高教,2007,(1).

          [6]楊建兵.對醫學生進行死亡教育的意義和原則[J].醫學與社會,2002,(6).

          [7]江曉萍.影響大學生生命觀的環境因素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8,(10).

        【淺談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觀的幾個問題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生命教育的論文06-27

        淺談生命道德的德育論文09-26

        淺談從道法自然到敬畏生命論文10-25

        淺談畫出土地與生命及陽光的印象論文10-20

        淺談對殘障學生進行生命價值教育的論文10-15

        中國哲學與生命藝術觀論文10-09

        獨生子女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的論文08-11

        淺談生命的意義09-19

        淺談生命的可貴07-31

        淺談生命的尊嚴07-2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中文字幕不卡精品视频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 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在线亚洲观看精品过产 | 久热香蕉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