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企業日本質量管理模式啟發論文
摘要: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源匱乏并極端依賴進口,高度發達的制造業是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憑借著科學、先進的企業質量管理模式,日本快速躋身至發達國家行列。日本在質量管理模式上存在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啟發了我國的質量管理工作。隨著我國制造業的逐步發展,只有引用先進的質量管理模式,才能夠提升自身的優勢與市場競爭力。本文圍繞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特點展開論述,探討分析了造成中日兩國在企業質量管理模式方面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日本質量管理模式在中國企業的實際運用方式,旨在提高中國企業的質量管理效率。
關鍵詞:日本;質量管理模式;中國企業;實際運用
20世紀60年代末,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并于80年代躋身于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短短的20年之內,日本在經濟發展發面的突飛猛進,主要依賴于日本先進、科學的企業質量管理模式。日本企業質量管理模式的成功,不僅僅享譽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啟發了其他國家,值得推廣和借鑒。隨著制造行業在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的份額不斷增加,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特點,并分析造成中國在企業質量管理方面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同時積極引進日本先進、科學的企業質量管理模式,以不斷提高我國企業質量管理的能力,幫助中國早日躋身于發達國家的隊伍。
一、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特點
1.堅持PDCA循環。PDCA循環由美國人發明,在日本質量管理中發揚光大。PDCA循環是全面質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學程序,全面質量管理的全部過程就是質量計劃的制定和組織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按照PDCA循環不停頓的周而復始地運轉。
2.全面的質量管理。日本在1950年引進美國統計質量控制方法后,在實踐中逐漸發展并開發出許多有效的質量工具和方法。日本質量管理專家石川馨將其總結為“全公司的質量管理”。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企業在全面質量管理方面的成功實踐和領先地位,使得日本企業在許多領域打敗了美國企業,日本產品在全球成為了高質量的代名詞。日本質量管理它不僅依靠質量管理部門,而且號召全體人員參加。日本質量管理決不是單單指加強檢驗、試驗,最重要的是使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都處于受控狀態,通過生產要素的標準化、穩定化,創造出制造合格品的條件來實現的;亦即是在設計、生產技術、采購、制造、檢驗、銷售等所有部門推行全公司質量管理的方式。
3.“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日本的企業工會與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并成為日本質量管理的三大支柱。日本的企業工會不同于行業工會,它僅限于企業內部,突破了工種之間的限制,并且具有無上級、無下級的特點,以本企業為組織范圍,且職員和工人隸屬于供一個工會組織,日本的企業工會充分體現了日本“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如此的管理理念之下,員工不會輕易辭職,企業也不會隨意辭退員工,員工穩定、具有較濃厚的企業歸屬感等。在這種情況下,員工不僅對企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并且在工作過程中也與企業建立了濃厚的革命情感,有利于增加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默契,避免了因人員流動給企業造成的不便及影響,不僅為企業對員工的長期培訓提供了便利,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造成中日兩國在企業質量管理模式方面差距的原因
1.企業背景存在差異。日本作為島國,資源極為貧瘠,其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進出口。然而,這恰恰也是推動日本企業質量管理模式發展的動力,如果日本企業生產不重視質量管理,不重視產品質量,則日本的出口產品不具備任何的競爭優勢與競爭力。因此,日本在看待質量管理方面要領先于世界大多數國家。經過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無論是國民教育水平還是人口素質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為日本企業提高質量管理打下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然而我國幅員遼闊,資源富饒,但是勞動成本、勞動力素質下,且國內市場巨大,因此企業質量競爭的壓力遠遠不如日本,最終拉開了中日兩國在質量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2.忽略了質量管理模式的創新。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然而我國科研水平不足、創新意識不強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企業在質量管理模式方面的創新。我國大部分企業對于質量的認識僅限于產品本身,而忽略了過程質量、質量管理工具、質量管理手段、質量體系認證內容、社會責任等等。由于我國企業在質量管理工作上基礎的薄弱、科研水平的制約,導致我國企業在質量管理模式創新方面的落后,最終阻礙了我國產品質量的提高。
3.企業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的產品質量主要包括設計質量、制造質量、售后服務質量等多方面內容,想要提高企業的質量管理效率,就必須要求工作人員極具工作積極性以及創造性,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能力以及知識的儲備。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員工之間的團隊精神以及團隊意識。然而,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缺乏凝聚力、向心力的現象,員工在工作過程中缺乏熱情和積極性,也缺乏一定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因此限制了我國企業質量管理模式的發展。
三、日本質量管理模式在中國企業的實際運用方式
1.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就要求企業的管理者充分尊重員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貢獻以及主體地位,讓每個員工都感受到自身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肯定,以便員工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體現自身的價值,為企業的生產和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員工主體地位的回歸主要依靠保障員工的各項基本權益、讓員工親身參與至企業的管理工作中、實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等方式得以實現。企業的管理者必須為員工才華的施展提供平臺與機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2.培養企業的團隊精神。員工是組成企業的基本元素,在企業中,員工作為一個整體,在相同發展目標的指引下,朝著相同的方向努力和前進;诖耍囵B企業的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是至關重要的,企業員工只有樹立了團隊意識,才能在工作中犧牲小我、成全大我,以企業的經濟效益作為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深受傳統觀念的制約,人本管理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與阻礙,我們應當在充分認識人本管理重要價值的前提之下,大力推崇人本管理,堅持走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以保證社會的快速、和諧發展。
3.重視企業員工的培訓。人才是企業發展、創新之本,企業對于人才的吸收、培養和引進,是企業發展程度的直觀體現。企業員工是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執行者與操作者,企業的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寶貴資源,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效率,提高自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因此,對于企業質量管理模式而言,對于人才的培養、引進是至關重要的,企業必須具備長遠的發展眼光,為今后的生存與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員工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得以提高,不僅可以使得員工自身受益,還有利于激發員工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4.新“拿來主義”精神。學習不是照抄,在管理模式更加忌諱照搬照抄別人的東西,卻不顧自身的條件以及基礎。為了更好的質量管理,需要綜合應用各種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必須善于學習和引進國內外先進企業的經驗,不斷改進本組織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方法,不斷提高組織成員的質量意識和質量技能。企業要發揚新“拿來主義”精神,吸取先進的管理方式方法并將其改造成適應自我企業的模式,如此才是有創造性的、正確的運用方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對于產品的質量管理是確保企業生產發展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借鑒日本優秀、科學的質量管理模式,以提過我國企業的質量管理效率。
參考文獻:
[1]楊子平.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日本質量管理模式的成功及啟示[J].現代企業,2010,04:69-70.
[2]孫潔.日本企業全面創新管理模式對中國的啟示[J].現代商業,2010,26:97.
[3]張星久,閆帥.文化傳統、制度創新與日本的“質量奇跡”[J].宏觀質量研究,2013,02:10-18.
[4]趙小偉.日本企業的質量管理特色[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01:75-76.
【中國企業日本質量管理模式啟發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09-29
優化管理模式提高理財質量07-05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碩士畢業論文質量監控與管理模式論文09-06
物理啟發式教學論文10-29
企業保密管理模式研究論文10-14
管理模式企業發展的論文07-13
HSE管理模式體育教學論文07-13
企業項目管理模式分析論文05-29
有關日本文學的論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