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利益關系群博弈理論研究
摘要 現代博弈理論的誕生,進步了我們對事物感應的直覺能力,使我們能夠更加敏銳地觀察、熟悉、并終極解決我們所碰到的各種新題目。其思想與解決題目的方法也日益滲透到經濟學、政治學、人類行為學、心理學等諸多的社會科學領域。它對我們研究人類行為的規律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求解博弈時,一般都先就參與人如何決策做出一個基礎性的假定。由于人類的本性都是以“我”為中心循生物場理論力學規律而由近及遠,或者說像西方學者所以為的“經濟人都是自利的”觀念一樣,所以參與方在決策時總是偏向于選擇對自身更好的決策結果。在本文的研究中,參與人就是企業關系利益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甲方”與“乙方”[1]。其研究的基本條件是假定甲、乙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于是,我們就可以利用博弈理論來理解企業利益關系群體中存在的各種矛盾的運作方向,從而為我們解決這些題目提供了更好的選擇方案。 關鍵詞 法制 博弈論 利益關系 題目分析 啟示一、在法制社會不健全的法律責任狀態下企業關系題目的博弈分析
哲學上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企業的“一生”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在舊題目、舊矛盾解決了的同時新題目、新矛盾又出現了。因此,企業從創建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中時刻都在進行著各種矛盾的解決、各種解決結果的選擇以及對選擇結果的利用等。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更加快了市場經濟的競爭步伐,導致各企業之間為了生存、發展并壯大而進行的各種競爭越演越烈。而企業競爭的過程實在質就是相互間求解博弈的過程。為了便于對企業博弈的定性分析,我們在此選取了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例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其它事件也可以參照此方法進行研究)。比如:甲方有義務定期向乙方上交應該交的資金。針對這一事件,甲有兩種選擇:其一是采取顯性策略,其二是采取隱性策略[2]。同樣,乙方有權力定期向甲方索取相應的資金。基于這一事件,乙方也有兩種選擇,也即顯性策略與隱性策略的選擇。由于該博弈是在不健全的法律責任狀態下進行的,所以它屬于一個接近標準的兩人、兩戰略博弈,可以用表1來表示。學術界的理論研究以為:在無任何法律責任的標準狀態下,甲方選擇隱性策略和乙方選擇隱性均不承擔法律責任。當然這是一種假定的標準狀態。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明白,由于受各種關系以及證據等因素的影響,法律對甲方、乙方的制裁不是很得力,所以相當部分的甲、乙方可以想辦法通過各種隱蔽的方式盡可能地逃避法律的追究進而避免法律責任的承擔。然而理論數學中的有關理論模式告訴我們,這種在現實中不可避免、實際存在的“共利”模式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就會無窮制地趨近于無法律責任的標準狀態。因此,我們在研究這一題目時就可以選擇以標準狀態下的模式為考察對象,這種選擇符公道論研究的標準。
如表1所示:因無任何形式的法律責任關系產生,所以甲方選擇隱性策略和乙方選擇隱性策略都將獲得10個利益單位[3]而不產生負利益;假如乙方選擇顯性方案的同時甲方也選擇顯性方案,那么雙方都將不獲取任何利益;假如甲方選擇隱性策略、乙方選擇顯性策略,由于甲方選擇方案動機趨向的行為,使得乙方即使不接受甲方的選擇,但相對增加了甲方的選擇行為本錢,從而造成甲方的期待利益增加。于是,即使甲方不能獲得10個利益單位,但有可能獲得5個利益單位;同樣地,當乙方選擇隱性方案而甲方選擇顯性方案時,甲方固然對乙方的期待不作出任何反映,但由于乙方對甲方的“殷切期待”,所以必然引起乙方在預期收益上的增加,因此乙方也將有可能獲得5個利益單位。經過研究表明:在這個博弈當中,甲方和乙方即使事先互不了解,也不論乙方是否選擇隱性,對于甲方來說采取隱性方案的戰略都將占優,也即甲方選擇隱性方案的戰略優于選擇顯性方案的戰略。同理,對于乙方來說,隱性方案是他的占優策略。不論甲方是否選擇隱性,乙方采取隱性方案的戰略都優于顯性方案的戰略。因此,甲方采取隱性、乙方也采取隱性的策略組合是嚴格占優策略,而甲方采取顯性、乙方也采取顯性的策略組合是嚴格劣戰略。在上述甲、乙雙方的博弈當中,甲方終極會選擇隱性策略,乙方終極也會選擇隱性策略,這就是這個博弈的解。
通過對求解這個博弈過程及結果的研究,我們還會發現:在法制社會不健全的法制體系下,由于法律責任關系比較欠缺、在實在施上的力度也顯得比較薄弱,所以隱性方案策略將會被普遍使用。即使雙方互不知道對方將如何行為,這種隱性的策略也是經濟人追求利益的一個必然選擇。
二、在市場經濟法制化之下的企業博弈理論分析
企業在求生存、求發展、求利潤的運轉過程中常伴隨著各種利益關系的博弈,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法制化的法制社會狀態下,由于博弈雙方在博弈的過程中都存在著相關的較為嚴格的法律責任關系,所以在雙方進行博弈時必然都會考慮到自身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其博弈模式見表2:
在這個博弈當中:①甲選隱性的同時乙也選隱性,則雙方都將獲得10個單位的利益;②甲選隱性而乙選顯性,甲就可能因此遭受到8個利益單位的損失;③甲選顯性而乙選隱性,則乙有可能遭受8個利益單位損失;④甲選顯性的同時乙也選顯性,雙方固然在隱性方面不能獲得任何利益,但是有可能各獲得超顯性期待利益4個單位。甲和乙選擇的戰略是好還是壞,主要取決于對方怎么選擇。假如甲確信乙欲獲得10個利益單位而選隱性,則甲也將選隱性;假如乙確信甲欲獲得10個利益單位而選隱性,則乙將選隱性,雙方在利益獲取的策略上達到最優化。這種最優的組合方式只有在雙方都選擇最優策略時才有效,而實際上在雙方都不清楚實情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誰能確信對方的選擇,除非事先雙方達成一個穩定的協議(但是沒有人愿意往冒這個風險,由于害怕被對方出賣)。
為了更好地研究這一題目,我們可以利用概率論的相關知識對其進行解析。假如用P1表示乙選擇隱性方案的概率,則1-P1為選擇顯性方案的概率。不論乙以多大的概率P1選擇隱性方案(或者選擇顯性方案),10×P1加上-8×(1-P1)的數值就會相應地確定甲方是否選擇隱性方案,當這個數值大于4(乙方選擇顯性方案所得的收益),即P1的值大于2/3(乙選擇隱性方案的概率大于2/3),那么甲方在決策時將會選擇隱性方案。
三、納什均衡與帕累托改進在本文中的應用
在上表中存在3個納什均衡[4]:其中兩個純屬戰略均衡T(10,10)與T(4,4),另一個則屬于混合戰略均衡。在這些戰略均衡中,我們如何猜測參與人將選取什么戰略并不是立即就能確定的。在不同的納什均衡中進行選擇時,我們一般都進行通盤問察,在考察時看所有這些均衡中是否存在一個特別突出的均衡組合。我們一般稱這樣的戰略組合為一個聚點,它在學術界被稱之為薩林點[5]。上表中的T(10,10),即甲、乙都選擇隱性方案,這樣的均衡就是一個薩林點,這恰好與我們前面的論述相吻合。在此,即使甲和乙事先互不熟悉、互不了解對方的實情,它們之間并不知道對方將作何決策(無知之幕)[6],但只要甲方確信乙方將有2/3的概率選擇隱性方案,那么我們就能夠較為清楚地得出一些領域行,甲方在事先不清楚實情的情況下卻能很快地達成相互一致的穩定協議,進而成功地完成選擇方案行為的博弈,這種行為應該來說不是很普遍。當然,這里所說的“無知之幕”是一種理想狀態。假如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話(尤其對于一個商人來說),他必然會往收集大量的信息,調查、研究對方選擇隱性方案的概率,盡管這會耗往其相應的信息本錢,但他也會盡可能地往揭開這無知之幕。除非某一個社會已經確立了相應的實際的博弈排除規則,或者甲方所耗往的信息本錢已經超過了它們的期待利益,否則它們必然按照上述理論的指導行事[7]。我們再來研究一下表3和表4的博弈。
表3與表4相比較,博弈的參與人(顯性方案、顯性方案)的可得利益有相應的改進[8],固然還沒有超過(隱性、隱性)這一戰略組合,但這已經加大了雙方在分別調查對方選擇隱性概率時所付出的信息本錢,其結果就相應地降低(隱性、隱性)這一戰略組合的期待利益,足以激勵一部分人選擇這一戰略。在表4中,(顯性、顯性)戰略組合的期待利益已經實現了帕累托最優,這固然從根本上預防了隱性和隱性的發生,但這究竟是一種在理想社會制度狀態下才會發生的博弈模式,當***主義社會實現時這種模式的博弈可能會很實用,而在目前的社會現實中、特別是西方“經濟人”理論盛行確當今時代一般不存在這種博弈模式。
三、啟示
沿著上述的研究思路,利用上述在研究過程中涉及到的相關理論、所運用的方法及其研究的結果。我們可得出如下啟示:
1.企業應樹立全體職員的博弈意識。增強企業職員對企業負責的責任感,讓全體職員都熟悉到博弈論在企業運轉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企業中的博弈關系滲透到每一個角落,企業的生存、發展并壯大是全體企業人的重任。
2.矛盾是世間萬事萬物存在的載體,企業的運轉總是處在矛盾之中且它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決策的過程,企業應樹立凡事均決策(博弈)的處世[9]理念,應認真分析自身現階段所處的經濟、法律、人文及人事等各種關系環境以及在這些環境影響之下的現狀,通盤問察企業當前所面臨的各種博弈關系并對對方的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這里應盡可能保證考察的正確性),以確保企業在以后決策中的博弈具有實證性。
3.分析企業運轉過程中存在的比較重要的相關系群。對每一個博弈組合的對方背景及實在際的歷史行為進行深進剖析,對總結出來的研究成果進行反復推敲,以史為鑒,確保下一步決策的正確與可靠。
4.對博弈過程中的隱性策略本錢進行較正確的估算。在企業進行顯性與隱性的策略博弈過程中,其顯性本錢一般都依附于公司的相關資料,對它的核算比較方便而且正確。而隱性本錢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便決定了它在核算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復雜性,它所包含的內容大體可以概括為:①信息本錢;②決策本錢;③風險本錢;④控制本錢;⑤行為本錢;⑥其他本錢。在這些本錢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本錢,信息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企業博弈時的決策結果,所以在信息收集這一塊上需要具備多種才能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勝任,企業平時應多“關注”這方面的人才。
5.對顯性本錢與隱性本錢進行比較。①假如顯性本錢明顯大于隱性本錢,則選擇隱性策略;②假如顯性本錢幾乎即是或小于隱性本錢,則我們應選擇顯性策略,由于這種選擇沒有風險,比較保險。
6.密切關注所選策略在運動過程中的變化情況[10]。體現博弈論的哲學思想與戰略理念,大量收集相關方面的信息、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及理論對特定的博弈關系進行跟蹤研究。
參考文獻
1.理查德·A·波斯納/著;蘇力/譯.正義/司法的經濟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2.朱洪仁.中國稅收制陷進兩難:透視“避稅天堂”的黑洞.《環球》雜志,2004
3.王紅領.委托人“政府化”與“非政府化”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影響——關于中國國有企業轉制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0;(7)
4.Aoki,M.,1988,Information,Incentives and Bargaining in the Japanese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Aoki,M,2001,Towards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MIT Press.(中文版:比較制度分析.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注釋
1.這里的“甲方”指企業,“乙方”指企業的對方,它們均具有普遍意義。
2.這里的“隱性策略”指采取隱性方案時的相關本錢總和,“顯性策略”指采取顯性方案時的相關本錢總和。
3.有關“利益單位”的內容請參閱《消費者行為學》中“消費者心理分析”部分,李品媛主編、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4.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納什1950年創立的概念,它基于這樣一個原理,在參與人將選擇的戰略組合中,沒有參與人能在給定對方戰略選擇的情況下通過選擇其他戰略而使狀況變得更好,每個參與人選擇的戰略是對對方所選擇戰略的最優反應。
5.因托馬斯·薩林(Thomas Schelling)而得名,由于他在博弈理論的一個重要早期工作中考察了這種思想。
6.這也就是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提出的“無知之幕”。
7.這將有可能使前面所假定的博弈嵌進到一個更大的博弈中往,本文對此不予討論
8.經濟學上的帕累托最優,即假如任何一種改變現狀的資源配置方式或措施都會至少使其中一方遭到損失,那么原來的方式就是帕累托最優。
9.這里的“處世”指哲學上處理世間萬事萬物的意思。
10.此處的指導思想是“哲學上以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
【企業利益關系群博弈理論研究】相關文章:
創業股東利益博弈分析03-22
復雜適應系統中利益群體博弈的形成研究12-21
企業外包的博弈策略分析12-08
論審計失敗與經濟利益的關系與對策03-15
企業權威性質的博弈分析03-27
論述利益平衡機制與重整制度的價值關系03-26
企業資本結構理論研究初探12-07
獨立審計報告選擇的博弈分析與信任關系重建03-20
侵權法上因果關系理論研究(中)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