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意義
內容提要: 伴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經濟的競爭表現為人才的競爭,而其實質乃是人力資源的競爭。因此,從經濟管理上看,人力將作為一種資源被開發、利用和管理。這就要求對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進行確認、計量和記錄,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本文就在我國建立人力資源會計的必要性和人力資源會計實施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會計 人力資源成本會計 人力資源價值會計 價值量
人力資源會計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產生于美國,自從80年代而引入我國后,至今仍處于介紹研究成果,探討學科內容及其適應性階段。然而,在我國企業有人力資源會計建立的必要性和推行的可能性。
一, 人力資源會計建立的必要性
我國在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過程中不能回避人力資源價值管理方法-----人力資源會計,因此研究它的建立有必要性。
1, 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
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如何提高我國人力資源的素質,發揮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勢,推動我國人力資源合理流動,是我國人力資源宏觀管理必須研究的問題。目前我國勞動人事管理部門已經實行了改革方案。例如,企業享有社會公開招收、考核錄用工人的權力,享有自主聘任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權力;允許人才合理流動;開放勞動力市場和建立人才交流中心,使得各單位和各種人員之間有雙向選擇的權利。這將使人力帶有更多的“成本”和“價值”方面的經濟特征。因此,從經濟管理上看,人力將作為一種資源被開發、利用和管理。這就要求對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進行確認、計量和記錄,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人力資源會計則可以使之得以實現。通過人力資源會計報告,國家可以掌握各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及維護的現狀,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方便,確立人力資源的投資方向,引導人力資源合理流動。
2,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腦力勞動、科學技術在社會勞動中的作用及在產品價值中所占比例增大,使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成為現代中國人的共識。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產生過具大推動作用。比如1840年蒸汽機革命之后,帶動了勞動生產率在很短時間提高了108倍。我國工交企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也很明顯,據統計平均占30%左右?梢,經濟競爭實質上是科技的競爭,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為企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但科技的提高必須依靠智力開發,提高人力資源素質,這必然使企業直接用于人力的開支加大。因而有必要進行人力資源的會計核算,使企業明確擁有多少人才,具有多大經濟競爭實力,以及需要多少投資使其擁有的人力資源潛力發揮出來。
3, 第三產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入,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第三產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因此,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增加很快,將成為新增人力最多的行業。第三產業多是人才、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科研單位、教育部門等,這些產業是以人力為主要資產的行業,人力資源成為第三產業的決定性資源。在第三產業中人才的招聘、選拔、開發和使用都顯得十分重要,不僅企業內部十分重視人才資源信息,企業外部的投資者或客戶也十分關心其人力資源狀況。他們需要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人才構成、技術水平、現有人力資源活力及潛力、信譽程度,以便確定其決策。這些有關企業人力資源情況的數據人力資源會計可提供。
4, 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隨著我國企業用工招工的自主權增大,各企業展開了人才爭奪戰。尤其是在我國目前生產力比較落后的情況下,企業擁有了人才,就等于擁有了市場,就意味著競爭能力的提高。企業不惜用重金獎勵和聘用人才,說明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對人才的投資力度的加大。企業在高薪聘用高科技人才的同時,也需要對原有職工進行培訓,挖掘已有人力資源的潛力。同時,由于人力資源的流動和企業間的競爭,為了保留和爭取人才,企業必須創造一些條件,包括提高物質待遇,改善人際關系,提供在職培訓機會,這些都將增加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的開支,而其投資效益如何又是企業考慮的問題,以便解決企業中存在的人才浪費和人才短缺的局面。所有這些都要求對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進行核算,以考核其經濟效益。
二, 人力資源會計實施的可能性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的日漸成熟,在我國實施人力資源會計是有可能性的,其可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一些制度為人力資源會計的實施提供了現實環境
【我國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意義】相關文章:
我國現階段人力資源信息化研究01-11
我國法務會計研究綜述03-25
我國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研究12-10
論人力資源會計體系在我國的構建03-24
我國商譽會計理論重構研究03-28
我國物價變動會計的應用研究03-12
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現狀及建議03-20
人力資源會計的應用與研究03-23
西方實證會計理論與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