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知識經濟時代對財會人員的素質要求
在千年之交、世紀更迭之際,人類即將由向知識經濟時代過渡。這種變化將給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及經濟方式帶來劇烈而深刻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財會人員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質,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已成為一個亟待和探討的。本文擬對此抒一孔之見,以求教于同行和讀者。一、財會人員要有時代意識
時代意識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外延十分寬泛、時限極其嚴格的一個術語。在這里,我們不打算給它一個精確的定義,僅從工作的實際談談財會人員應具備的富有時代精神的“三大意識”。
1、發展意識
會計自誕生之日起,就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十九世紀中葉爆發了工業革命,確立了工廠制度。工廠制度的建立一舉解決了會計賴以存在的四大基本前提: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有利于加強工廠管理的成本管理會計的。隨后,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了制度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取代了原始的工廠制度而成為占絕對優勢的現代制度。這一變化,使得會計對“受托責任”的處理凸顯出來,并由此形成了以對外報告為專職的財務會計和以對內報告為主旨的管理成本會計。在最近幾十年內,由于人們對物價變動、企業破產、生態環境、社會責任、公司稅務等因素高度關注,使會計的進一步充實,分化出通貨膨脹會計、清算會計、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和稅務會計等等,初步構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系統完整的會計體系。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工具的創新、社會保險業和融資租賃業的發展,與之相應的又產生了國際會計、企業集團會計、跨國公司會計、合并會計、外幣業務會計等等。美國伊利洛斯大學E ·貝爾考依教授針對現有會計存在的局限性和會計使用者對更多、更新信息的需要,寫了《會計未來趨勢》一書。在書中,他提出了未來會計的六大發展趨勢:①社會經濟會計。它主要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反映和計量企業經濟活動對社會的,旨在真實反映某特定企業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它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②人力資源會計。傳統會計側重于對物質資源和財務資源的計價,忽視了對企業最寶貴的人力資源的計價,為了彌補這一不足,人力資源會計必然應運而生。③產權資本成本會計。企業占用的資金通常有兩個來源,即債務資本和產權資本,F有會計只確認債務資本的成本,而不確認產權資本的成本,似乎運用產權資本是無需花費代價的,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④現金流量制會計。這種會計不僅記錄與某會計期間的現金收支有關的會計事項(現金制會計),也記錄由銷售所引起的人欠或欠人的現金流量(指應收帳款的收回和應付帳款的償還——權責發生制會計),F金流量制會計是將現金制會計和權責發生制會計融為一體的會計核算系統。建立這種會計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企業利益關系人提供他們在決策過程中所必需的現金流量信息。⑤財務預測的編報。企業財務預測的編報主要是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進行預測。隨著電腦的普及和預測軟件的開發,提高了預測的準確性、降低了預測的成本,使企業有可能編報財務預測資料。⑥編制增值報告。不少會計學專家認為,現在的“凈利”面太窄,不能真正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他們主張增值額,并編制增值報告,以便從更廣泛的角度來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們姑且不去評說貝爾考依教授的觀點是否正確,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會計從來不會停滯不前,總在不斷衍生和翻新。這種變化,一方面沿著越來越細微的軌跡發展,另一方面沿著越來越宏觀的軌跡發展。很顯然,如果我們的財會人員沒有發展的意識,沒有發展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就必然落伍。
2.創新意識
,人類正處于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的轉變階段。知識經濟,其實質就是高技術經濟、高文化經濟、高智力經濟,是一種區別于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稀缺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既給傳統的會計的發展、創新帶來了機遇,與此同時,也給它提出了全方位的、嚴峻的挑戰。撮其要者,臚列三個事例:
其一 技術創新對傳統會計的挑戰。技術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眾所周知,由現代革命所引動的經濟生活中一系列技術創新是主導當代經濟發展與增長的關鍵因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技術創新,就不可能有經濟增長。具體到一個企業來說,技術創新可以使其從瀕臨倒閉的邊緣起死回生,并得以持續發展,也可以使一家處于發展顛峰的企業一夜間跌入谷底,徹底喪失再發展的能力。不言而喻,在技術創新條件下,企業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及不確定性水平大大提升,資產的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更象變戲法似的撲朔迷離。這種變化,使得傳統的會計模式無法應對。傳統會計建立在借貸記帳法、成本原則和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這一模式對于確認、記錄、計量、報告企業有形資產的流動是行之有效的,但對于因技術創新所產生的企業專利權、專營權、版權、技術秘方、商標權、品牌權、商譽、回避競爭協議、計算機軟件的研究和開發、市場開發、技術引進、人才引進等無形資產的揭示則顯得有些黔驢技窮,不能真實地、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因此技術創新呼喚著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會計模式的誕生。
其二 工具創新對傳統的沖擊。自7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浪潮席卷全球,波及金融業務的各個領域。伴隨著知識的來臨,全球性的金融創新大趨勢已露端倪,F在金融工具創新已由第一代(現金、銀行存款和商業票據、債券、股票等)向第二代(即衍生金融工具)邁進。在這一階段,一種新設計的金融工具隨時都有可能投入市場,參加運作。如一些銀行、證券公司近年來推出了一批新“組合”的衍生工具,象“封頂”、“保底”、“加圈”、“互換期權”、“匯價幅度期匯”之類,還有新的不動產類衍生工具和通貨膨脹類衍生工具。這些新創的金融工具,如果操作得當,能夠幫助投資者規避風險,并帶來豐厚的投資報酬;反之,將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甚至導致滅頂之災的倒閉、破產。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和,使得傳統會計不能及時、準確、快捷地揭示和披露風險信息,因而也不能以此為基礎提出防范風險的具體對策。要適應這一情況,必須對傳統會計中的會計要素定義、對會計確認標準的原則、對會計計量的基礎以及對會計報表結構體系等進行徹底改革。金融工具創新呼喚著財務會計的創新。
其三 信息技術發展對傳統會計的洗刷。信息產業代表著新一代的生產力,是促使世界從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先導產業和主導產業。毫無疑問,信息技術在知識經濟時代必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機的發明、全球衛星通訊的實現和互聯的建成,對以人工系統為基礎而構筑起來的現有會計與體系將是一次颶風式的洗禮,F有會計模式僅局限在帳戶左方記借,帳戶右方記貸;仍利用三個世紀以前發明的反向抵減技術來實現會計信息中的正、負數表達;仍運用紙張、筆墨加算盤等技術手段從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加工、顯而易見,這種會計模式的建立是以語言的產生、文字、紙張及印刷術的發明為技術基礎的,已經適應不了信息技術革命這一技術基礎,容納不了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強大信息處理能力。信息技術發展呼喚著財務會計的創新。
3、開放意識
開放是我國的一項深入人心的基本國策。就會計領域而言,開放的必然性在于:第一,在較長時間內,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會計只是充分反映經濟活動,監督經濟過程的卑微角色,而不能成為“民眾利益的看門狗”和“國家不花錢的經濟警察”,根本擔當不了主導資源流向和主導社會財富分配的重任。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需要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會計模式,這當然離不開在準確把握國情的基礎上,引進會計國際慣例,引進西方的財務呈報概念框架,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框架體系。第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各國經濟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往日益頻繁、各國經濟運行的方式和發展水平方面的差異日益縮小,國家與地區間的分隔也逐步消除,會計及會計學科的國際一體化將是不可逆轉的潮流。綜上所述,作為跨世紀的財務人員,必須有開放的意識,以博大的胸襟,對西方會計進行精嚴的選擇,吸取對我有用的東西,推動中國的會計事業和會計學科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二、財會人員要有廣博的知識面
在知識經濟時代,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對人的能力的挑戰,而人的能力又主要取決于人的知識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程度。要想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名合格財會人員,必須有相關的知識作基礎。
1、通曉專業理論
按高標準要求,一名出色的財會人員必須有寬厚的會計理論基礎和嫻熟的會計實務技能。鑒于財會隊伍素質不高的實際情況,我擬將會計專業理論分成幾個層次,并依據這些理論與會計實務關系的遠近,提出程度有別的具體要求和建議,與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同仁共勉。
第一 了解會計理論方法。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人們(認識主體)把握會計事物(認識客體)的途徑、手段、工具和方式的總和。會計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及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具體來說,主要有邏輯方法、實證方法、比較方法和系統方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獲取感性知識的具體方法,如數學方法、統計方法、方法和經驗方法。它是一個由哲學方法、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和會計具體研究方法所組成的多層次、多種類方法的有機體系,是更有本質的理論。它對于充實和完善會計理論。拓展會計理論的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財務理論研究人員對這些研究方法必須有透徹的領悟和精湛的運用技術巧。只有這樣,才能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就是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方法論,對于從事具體財會工作的同志來說,對這些方法也要有一個起碼的了解,因為這有利于財會人員從最高層次上觀察、思考問題,并運用它指導具體工作。
第二 熟悉基本、會計理論和比較會計理論。會計基本理論主要是會計學的質的規定性的,它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會計學和會計工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收益、費用、資金、營運資金、會計報表、合并報表、存貨、遞延資產、制造成本等。二是會計工作質的規定性,如會計本質、會計屬性、會計職能、會計對象、會計地位、會計任務等等。這些是最為基礎性的理論,構成整個會計理論體系的基石。會計發展理論是運用和邏輯的,從不同時期會計環境與會計實踐、會計理論之間相互、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中,認識和把握會計產生和發展的,從而形成的關于會計進化規律性的理論。比較會計理論是對某一特定時期內不同國家(地區)的會計問題進行比較而得到的系統知識,其涵蓋比較會計的概念與形成基礎,比較會計的內容與方法、結論與建議等等。會計基本理論與發展會計理論和比較會計理論之間互為前提、互相制約。其中會計基本理論是主體,發展會計理論和比較會計理論是支撐,三者辯證地統一于會計理論體系之中。財會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努力這些理論,力爭熟悉這些理論。因為這些理論是從會計工作實踐中出的關于會計的一般規律。財會人員熟悉了這些理論,能夠從較高的視角上把握財會工作的運行規律,提高財務分析能力,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此其一。其二是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關系密切。會計實務必須得會計理論的解釋和說明,才能得以繼續維持;而會計理論也只有在解釋和說明會計實務中得以驗證。譬如,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業務是財會人員經常要處理的會計實物,正確處理跨期費用是均衡各期費用,正確如實成本的需要。之所以需要處理攤提業務,我們可以用繼續經營、會計分期的基本假設和權責發生制原則給予解釋和說明。為了考核各期的經營成果需要分清各期的費用,以權責發生制原則為標準來劃分各期費用,已付但應由以后各期負擔的費用要列為待攤費用,預計將要付出的費用應由發生之前各期負擔的,要預先計提。財會人員熟悉會計理論,用理論對這兩類實務作出解釋和說明,待攤費用和預提費用的業務處理就不再是隨意的、盲目的了,而是有據可依,有理可循的了。
第三 掌握會計理論。會計應用理論是研究會計工作量的規定性的理論,它主要研究會計工作的運行規則及完善問題,對會計實務有著直接的影響和指導作用。會計應用理論致力于解決的問題有兩大類:一是財務通則、財務制度、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會計規范的完善問題:二是財務通則和財務制度的存廢問題。會計應用理論是會計基本理論的具體化,是聯系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實踐的橋梁和紐帶。會計應用理論與會計實務聯系最密切、關系最直接、應用性最強的理論,而且包含許多政策性規定,對此,財務人員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了解、熟悉階段上,而要達到準確掌握和運用的程度。
2、善長計算機操作
筆、紙、算盤是傳統會計工作的“老三件”,隨著技術的應用,這“老三件”即將完成其歷史使命,進入歷史博物館。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互聯的開通,預示會計工作的手段、工具、條件的一場革命。事實上,電子計算機現在已部分地取代了筆和算盤,估計在財會工作中完全實現計算機化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盡管不少財務人員進行了計算機的普及培訓,但成效不宜高估,多數人只是停留在用計算機打字和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的水平上,與財務工作計算機化的要求相距甚遠。所以財務人員的當務之急是要學會計算機的操作,并能針對本單位、本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編制程序、存儲信息,財務分析和編制報表。這不是過高的要求,而是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如同現在的財務人員必須具備能運用筆記帳、利用算盤算帳的基本技能一樣,沒有這種能力,就不能當財務人員,可以說,這是關系到財務人員的“飯碗”、“椅子”和“票子”的大事。
3、能用外語交流
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特別是的國際化趨勢加強,財會人員與外國同行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客觀上要求他們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一種外語。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如果語言不通,只有依靠翻譯才能進行交流。帶翻譯除了增加交際成本和極不方便外,還會因為翻譯人員的氣質、語言風格、講話技巧、文化修養、會計專業知識與當事人的差異而交流效果。語言也是獵取新知識的工具。在“知識爆炸”的里,要掌握國外會計領域的新知識、新動向、新趨勢,不懂一種外語,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知識,不懂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外國語言的人,就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很難成為卓有成效的財會人員。一些富有戰略眼光的家已率先在這方面向自己的員工提出了明確要求。如日本大企業伊藤忠商社從1978年開始,要求其全體職工都要在4 年之內通過一定級別的外語,并逐步達到能用外語會話交流、撰寫文章。松下商社和豐田汽車公司分別從1993、1995年開始,公司不再設翻譯,要求全體職工無一例外地具有獨立與外國人打交道的能力。我們的財會人員,是單位和企業中重要的職員,從現在起,就要發奮砥礪、刻苦,盡快掌握一種外語,以開放的姿態、開明的形象步入世界,迎接會計國際化的挑戰。
【知識經濟時代對財會人員的素質要求】相關文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素質教育03-07
論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員工素質培養的模式03-23
淺談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知識管理03-22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知識產權03-22
知識經濟時代下偽隱性知識的轉換03-08
談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營銷03-26
知識經濟時代審計呈現的新特征03-20
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核心能力構建03-24
論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營銷創新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