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環境稅立法初探
yjbys小編為您提供一篇關于我國環境稅立法初探的法學畢業論文,歡迎參考!
一、環境稅立法的歷史淵源 環境保護稅是國家為了調節環境污染行為、籌集環境保護資金、實現特定的資源與環境保護而對造成環境污染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依法征收的一種特定稅。它是利用稅收杠桿促進生態環境優化的一種有效方式。環境稅可以溯源到英國“福利經濟學之父”庇古的外部性理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稅紛紛在歐美
等國家實施,在諸多環境保護的措施中,環境稅體現出明顯的優越性。我國理論界對環境稅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也展開了研究,環境稅的立法完善也提上議事日程。但作為環境保護的措施,環境稅的核心價值應是環境正義。
二、環境稅立法的原則
1、生態保護原則
生態保護原則意指環境稅法應當充分考慮和尊重自然資源和生態演變的規律,以地
球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原理作為立法原則。環境稅法應符合生態學基本原則和原理,如持續性、協調性、循環再生、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等,體現環境時代對稅法制度變革的客觀要求,即將環境保護思想和可持續發展觀融入環境稅法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在環境稅設計上體現生態保護原則,就是要賦予稅收以生態保護的功能,使稅種和稅收措施具有“環境友好”的屬性,在判斷稅種與稅收措施的取舍上要以是否具有生態保護功能為標準。
2、公平原則
樸素意義上的公平是指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不同等對待,反映到人類社會上就是同樣的人同等對待,不同樣的人不同等對待,反映到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上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以及當代人之間的關系,在三個層次上實現公平。人與自然的公平不適用人類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而應當立足于對人類和自然的公平保護。環境稅設計時應堅持,當自然環境的基本利益與人類的非基本利益沖突時,若二者不相容,則禁止為滿足人類的非基本利益而犧牲自然環境的基本利益。
三、環境稅立法的框架設想
征收環境稅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環境,但作為一種稅,其構架應與普通的稅結構相同,由納稅人、征稅對象、稅率、納稅期限、納稅地點、稅收優惠等要素構成,只是具體的要素與普通的稅有所差異。
1、納稅主體
環境稅的納稅人,是指開發、使用環境資源和污染環境的單位和個人。具體包括:(1)開發和使用特定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環境資源是一種財富,雖不能為其定價,但使用就應付費。(2)污染和破壞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依據“污染者付費”原則,對環境資源造成污染和破壞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支付相應的費用。
2、征稅范圍
國際通行的環境稅征稅對象是直接污染環境的行為和在消費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的產品。結合我國現狀,首先應將不可再生的、存量較少的自然資源作為征稅對象。資源稅中雖對其已有規范,但如前所述,我國對具有巨大生態環境價值的水、森林、地熱資源等缺乏稅收調控,造成以上資源過度消耗。其次,向生產中對環境產生污染的行為征稅,如對在生產中產生廢氣、廢水、廢渣及噪音等行為征稅。再次,對過度耗費自然資源的消費品,以及環境污染嚴重的消費品,如采用難以降解和無法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的、在使用中預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而又有相關的綠色產品可以替代的包裝物品等產品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
4、稅收征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環境稅是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重要的環境保護手段,是通過經濟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方式,也是提供環境保護資金的重要形式。在我國開征環境稅,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些在西方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曾經出現過的環境問題正在我國重演。環境的惡化不但直接影響著我國人民的生存質量,而且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強環境稅收制度建設,運用稅收手段來保護我國的環境顯然是非常必要的。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又為環境稅收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客觀條件。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環境稅法律制度能夠建立和完善,并在我國整個稅法體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建國. 環境稅理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J ]. 涉外稅務,1998 (6).
[2]雷新華. 關于開征環境稅的理論思考[ J ]. 經濟問題探索,2002 (8).
[3]萬勁波. 試論我國環境稅的設立與完善[ J ]. 江蘇環境科技,2000 (12).
[4]鄭雨. 環境稅的具體實施探析[ J ]. 涉外稅務,2001 (6).
[5]王曉麗. 我國環境稅設立問題芻議[ J ].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 (6).
【我國環境稅立法初探】相關文章:
我國采礦權的立法評價和立法建議01-06
在華投資涉稅初探03-21
我國反壟斷立法的新視野03-24
我國企業立法趨勢簡析03-22
我國“別除權”立法及理論研究11-14
我國刑事證據立法模式之選擇03-22
論我國外資立法的不足與完善03-22
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初探03-20
論我國離婚財產分割制度的立法缺陷03-18
我國房地產立法問題研究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