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及發展設想
摘要:依據我校2005~2012年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參考國內外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趨勢,本文提出了調整我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設想,首先是將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農業工程技術和農業經濟管理知識融入到農學專業課課程體系中去;其次是將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機制有機地結合,搭建畢業生通向就業、通向專業化教育的平臺;其三是充分重視“艱苦奮斗、拼搏向上”農學精神教育,將“基礎扎實、吃苦耐勞、操作動手能力強” 的農學院精神深深地貫穿到農學專業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教育中去,以形成現代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調整效果
1 我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效果分析
我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2005年到2012年作了五點調整,一是在培養目標上,由高級通用型科技人才(2005年)、高級專業應用型技術人才(2006~2007年)轉向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2012~ 2012年);二是在培養要求和能力上,由具有一定的研究應用、開發和管理的基本能力(2005年)、具有科學技術研究、農業行政管理、現代農業企業管理等不同發展方向的綜合能力(2006~2007年),轉向根據學生知識結構與興趣愛好、通過不同模塊課程選修,提升現代農業生產與科學、農資經營、農村農業管理等不同方向的專業發展能力(2012—2012年);三是在主干學科上,由農學(2005年)轉向作物栽培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2007~2012年);四是在主干課程設置上,2005年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生物統計與實驗設計、作物栽培通論、園藝通論、植物保護通論、畜牧通論、農產品貯藏與加工技術、農業經濟管理學等,2006年是植物生理學、普通遺傳學、現代生物技術概論、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耕作學、種子生產學、農業推廣學等,2007年是植物生理學、普通遺傳學、現代生物技術概論、田問試驗與統計分析、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耕作學、種子生產學、農業推廣學等,2012年是植物生理學、普通遺傳學、現代生物技術概論、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耕作學、種子生產學、農業推廣學等,2012年調整為植物生理學、普通遺傳學、農業生物技術、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土壤肥料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耕作學、農業生態學、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種子生產學、農業推廣學、農業經濟管理等;五是在畢業學分基本要求上,2012年人才培養方案與2005年相比較,必修課基本穩定,其中學科基礎課有所減少、專業課略有增加,而實踐學分增加幅度較大(達到28%)。另外選修課和畢業時最低學分要求上,相應提高了5%和7% ,但總學時減少了4% 。
綜上所述,近五年來,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調整的特點表現為:一是培養目標轉向復合和應用型人才;二是在培養要求和能力上依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興趣,突出了現代農業生產管理和農資經營的知識;三是主干學科強調了農學專業辦學的特色和農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四是在主要課程體系中,加強了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和農學專業課課程設置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五是畢業生規格上較大幅度地增加了實踐教學和選修課的學分;因此,2012年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切近我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切近“扶助農工、注重實驗、培養有真實學識之實業人才” 的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的教學理念,但和現代農學專業的發展要求相比較,仍然存在著繼續調整和優化的必要。
2 國內外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趨勢分析
根據國內外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來看,俄羅斯人才培養目標已調整為以人為本的多層次、多類型的通才型人才的培養;在專門化高級人才培養方面,他們注重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培養并重;在課程設置上是增加基礎課,壓縮必修課,大量開設選修課;同時注重實踐教學,采用生產隋景模擬式教育;在人才培養機制(學制)上,他們采用全日制、夜校、旁聽和在崗培訓多種方式。而美國高等教育界一致認為第一級學位(即學士)并不能證明任何特定的專業能力,而只能為大多數學位獲得者提供一種一般性和模糊性的與就業市場的相關聯系;而第二學位(即碩士)才是進入高等專業領域、充當職業把門人、通向專門職業的途徑;因此,他們的本科教育注重通才式教育,而碩士教育才是培養復合型和應用型創新人才為主,才為專業化教育和職業教育打開方便之門。國內研究型農業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學生為本、全面發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統一性教育與差異性教育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終身教育相結合;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國際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養,以此體現研究型農業大學的“高起點、強實踐、重研究” 的特點;在知識結構上,縱向為基礎、專業基礎和專業知識三個層次,橫向為專業領域寬,知識量多;在能力結構上,強調創新創業能力強,即涉及專業、人文和觀念等方面;在素質結構上,注重學生專業思想修養與現代人格理想的塑造;人才培養的基本框架是整合傳統農學專業、建立農業科學與生物技術緊密結合的學科基礎平臺,增設專業方向課、體現靈活多維,提升專業層次、不斷注人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以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農學、生物學、經濟管理和農業工程等交叉,構建通識、核心、拓展和方向課程群。其中,通識課程群包括專業教育、科學教育、人文教育等;核心課程群包括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物技術,植物育種學等;拓展課程群包括營銷學,管理學,農業工程學等;方向課程群包括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種子學、耕作學等。地方綜合性農業大學的學科定位是以“艱苦奮斗、拼搏向上” 的農學精神為指導思想,以農學院“基礎扎實、吃苦耐勞、能力強” 的精神為優勢,以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為兩翼,以農學、生物和環境資源協調發展+專業結構+培養計劃+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安排+實踐教學為特色來發展現代農學專業。
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卻是一個弱質產業,同樣農業教育也具備弱質性的特點,它主要體現在一是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二是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就業難,但是農村出來的大學生不愿回到農村去,導致農村科技人員嚴重不足;三是經費投入不足,學科實力不強,科研基礎薄弱等。
現有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之處表現在:一是人才培養定位不準;二是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開展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不高;三是實踐教學不規范、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四是學生實習和就業時間重迭;五是考試制度不健全,學生因為就業壓力使得畢業實習效果大打折扣等問題,F代農學專業的基本要求就是將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農業工程等剛性的知識引入到農學專業中去;增加選修課比重,突出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國農學專業發展的幾點啟示:(1)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技能,即達到特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2)加強實踐教學,即將1—4年級的生產勞動、專業勞動、社會實踐、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重新組合,形成相對獨立于理論教學又有明確教學目的的實踐教學體系;(3)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上,要堅持學術型和應用型人才并重,形成基礎、應用、綜合和創新的循次漸進、有機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將知識、能力、素質融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貫徹以人為本,基于應用、實踐和創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體系。
3 我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趨勢和發展設想
我校應以國家、省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方針,按照我校辦學歷史、秉承何香凝辦學思想、弘揚廖仲愷愛國主義精神和“立足廣東、面向基層、服務‘三農”’辦學理念以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的培養目標;以現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學專業,培養熱愛“三農”事業的優秀人才:在教學理念上以“扶助農工、注重實驗、培養有真實學識之實業人才”和“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強技能、高素質”和“綜合性”為主體,強調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同時在開放的實驗教學基礎上,培養學生扎實過硬的基本實驗技能,根據學生個性發展潛力和社會需求分類教學;將農學專業建設成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適合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模式合理和綜合素質較高的農學特色專業,具體設想是:
1.要充分注重“艱苦奮斗、拼搏向上”的農學精神教育,將“基礎扎實、吃苦耐勞、操作動手能力強” 的農學院精神深深地融入到農學專業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教育中去,在改造和優化農學專業辦學機制方面狠下功夫。
2.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需求以及國家和省三個綱要的要求,制定“立足廣東、面向基層和服務‘三農”’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并形成技術服務型、創業應用型和現代農業企業管理型相結合的農學特色專業教學教育體系。
3.在培養目標上,要充分體現仲愷辦學的特色和理念,構建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將仲愷精神和育人理念作為農學專業的必修課或專業導論。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精品課程和優秀課程建設作為切人點,在引進和培養高素質學科帶頭人的基礎上,打造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學歷層次的教師團隊。
5.將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融合到農學專業課程建設中去,憑此來優化傳統農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專業發展方向,以提升農學專業的發展空間和后勁;同時設置核心、拓展和方向課程群,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分離,形成完整的現代農學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6.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將數學、化學、生物化學、土壤肥料學、植物保護學、農業微生物和農業氣象學作為學科精選課,將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轉基因工程、信息技術、農業工程以及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和農業經濟管理學作為拓展和方向精選課;同時將實踐課程單列,并通過專業課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以形成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的課程體系。
7.以廣東和南方特色優勢作物(水稻、花生和鮮食型玉米等)為教學資源,以農學專業教師科研優勢作為特色教學內容,通過生產情景式教學方式,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并憑此來優化農學專業特色教材的質量,并完善現代農學特色專業的教材建設工作。
8.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把共性培養和個性發展相結合,在搭建和優化農學專業學生通向就業,通向專業化、職業化教育(或專業碩士)平臺的基礎上,完善本科教育和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以此來提升農學專業的辦學層次。
中國碩士論文網提供大量免費工商管理碩士論文,如有業務需求請咨詢網站客服人員!
參考文獻:
[1] 董秀華.專業人才培養制度的歷史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37—36.
[2] 劉慶昌,彩萬志,等.創建“兩體系、三層次、模塊化”教學體系,培養植物生產類本科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育,2012,(10):59—61.
[3] 劉紅霞,李友軍,等.地方綜合性大學農科人才培養改革初探[J].科教文匯,2012,(5):16—17.
[4] 唐仁華,揚威.俄羅斯農業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及啟示[J].科學管理改革,2012,(4):248—250.
[5] 王平祥.構建研究型農業大學農科本科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農業教育,2012,(5):6—9.
[6] 郭麗靈,王慧.地方農業院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論略[J],高等農業教育,2007,(12):27—29.
[7] 吳伯志,王云燕.我國地方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問題與對策[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5):89—92.
【我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及發展設想】相關文章: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03-11
中國專業市場發展模式、問題及出路分析03-20
關于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03-21
探討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03-06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03-02
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03-12
農學專業的論文提綱范例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