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現實思考

        時間:2024-09-20 07:33:19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現實思考

        論文關鍵詞:社會誠信體系 誠信文化 制度機制 信用服務組織

        論文摘要:現代社會誠信體系是包括誠信文化、有效的制度機制及社會信用服務組織等在內的一個廣泛的社會系統。現代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實際上就是通過把與誠信建設有關的社會文化、制度、工具等資源有機地整合起來,并通過教育、鼓勵和懲罰等多種手段,引導和規范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共同促進社會誠信水平的提高,從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

        毋庸諱言,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社會變遷過程中,由于傳統的主要以私人關系為基礎的社會誠信已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以制度為基礎的社會誠信尚未建立起來,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誠信危機。這給學術界和所有關心中國社會發展的人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回應這種挑戰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誠信體系及其構成

        所謂體系,是指若干相關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社會誠信體系就是指影響社會誠信的觀念文化、制度機制、信用服務組織等因素綜合在一起,在誠信原則的指引下,為達到社會誠信目標而相互配合的有機整體。一個社會誠信程度的高低與文化傳統、制度機制及社會信用服務組織的發育等都有關系,這就決定了誠信建設的系統性和復雜性。

        1.文化。誠信首先是一種道德、價值觀念或觀念文化。從詞語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典籍對“誠”與“信”早有論述。儒家有“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其中的“誠意”被當作儒家學者實現“治國平天下”最高理想過程中提高個人品質修養的一個重要的步驟;“信”在儒家學說中則是“仁、義、禮、智、信”倫理“五常”的一項重要內容。這里,誠信更多體現為一種人格信任,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一條重要德目。所以,如果從文化涵義上來辨別的話,作為古代中國道德規范的誠信與作為現代商業社會中民事活動基本原則的誠信其意蘊并不完全相同。首先,中國人的誠信作用的范圍是“熟人社會”。中國自古以來,誠信都是建立在親人、熟人、朋友信任基礎上的,是“在排除商業功利關系的宗法血緣人倫關系中的行為規范,是一種建立在血緣親情、朋友情義、社會人情和封建國家宗法關系基礎上的道德精神!比寮椅幕械闹揖⒂H的綱常禮教和以遠近區別親疏的“親親”、“尊尊”思想一直占據著中國文化的主導層面,受其熏染的傳統誠信必然是一種以德性、自律為特征的內在誠信。同時,它也制約著中國傳統誠信觀念無法在廣泛意義上超越血緣、地緣等關系限制的人文圈,難以在此外建立更廣泛的信任圈。美國學者福山認為,中國人的信用是處在親戚、朋友的較低層次上的信用。

        盡管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這種文化背景與西方發達的商業社會和市民社會也是顯著不同的。其次,中國傳統誠信具有超越功利的道義性。中國古代誠信道德思想更主要的是一種痛苦的修養道德的歷程,是與利益水火不相容的,二者不可兼得,即所謂“克己復禮”、“去利取義”。而西方的誠信道德是互惠的,更人性化的,是可以使人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快樂體驗的。每個人在完善自身,修養道德品質的同時,可以得到長遠的利益。承認每個人在正當范圍內“利欲”的合理性,是逐漸形成的“契約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現代倫理的重要原則?偟膩碚f,雖然中國有著深厚的誠信文化傳統,但由于以上提到的原因,誠信并未成為一種普遍的國民意識和行為規范。

        2.制度機制。人治社會或禮治社會的誠信是不穩定的、有限的,而法治社會因能提供普遍公正實施的法律,就可以給不相關的陌生人提供互相合作和解決爭端的基礎,從而可以大規模地擴大信任半徑。這是因為,法治社會以法律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它可以形成一種體系化、制度化和剛性的制度信任,它可以確保人們的預期。有了這種預期,人們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相互交往之間才有誠信可言。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維護和推進交易的必要條件。然而,中國長期以王權、皇權代替民權,以人治代替法治,因而法制文化先天不足。雖說也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條令,但實際操作中仍是“刑不上大夫”。法制觀念中缺乏平等意識,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同時,作為調節各種民事關系的民事立法尤為薄弱。“秦漢以來整個封建社會的民事立法主要集中在規定土地所有權、租佃契約、婚姻家庭、遺產繼承、借貸關系等領域,極少關于商品貿易、商業信用的規定,而介于商品交易買賣的中介機構也不發達,商業誠信沒有生存發展的土壤,有關商業誠信的立法似乎不可能”。法制精神的缺乏使得中國傳統誠信道德的實現途徑只是以自律為主,守信還是不守信更多地依賴于良心,誠信要求人們要有“慎獨”的自律精神。而在西方,作為誠信載體的契約早已廣泛進人社會公共領域,今天,嚴密的法律規范體系更成為西方人遵守誠信原則的有效的外部制約機制。

        3.社會信用服務組織。我們是否信任一個人、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是建立在對他們的行為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的,即我們首先要獲得關于他們的信息。而要掌握他們的有關信息,社會就必須有足夠的手段或工具收集和提供這些信息。這在傳統的熟人社會中也許并不重要,但在人們交往空前擴大、社會管理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卻是必不可少的。社會信用服務組織或曰中介組織就是這樣的手段和工具。信用中介組織主要包括會計師事務所、信用評估公司、信用擔保公司這樣一些商業化、社會化的機構。在一定程度上,行業協會等團體也可起到這類組織的作用。它們通過收集、記錄、評估、咨詢、擔保等形式,向社會提供信用信息,為社會誠信提供信息基礎。目前,中國社會出現誠信危機,與社會信用服務組織的發展滯后也有很大關系。

        [1][2][3]下一頁

        關于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現實思考

        【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現實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加強保險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考03-16

        論我國保險業誠信體系建設03-23

        對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思考03-28

        淺研體系與體系工程的若干認識和思考03-04

        分析朱熹倫理精神與當代社會誠信建設03-18

        關于“隆中對”的現實思考03-01

        構建當代地方文獻體系的幾點思考03-19

        關于我校旅游管理專業英語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03-18

        試析中國傳統社會誠信缺失的倫理學思考03-1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