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構建當代地方文獻體系的幾點思考
這個時代給了圖書館人以太多的啟示,中國圖書館界正在思考應該如何把握住方向,把握住自己,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勇氣推進事業。筆者作為其中一員,也想根據這幾年思考的結果就中國公共圖書館最具特色的工作地方文獻的當代體系的構建發表一些看法。
1 地方文獻工作要關注“正在發生的歷史”
1.1 地方文獻的定義
自20世紀40年代杜定友、劉國鈞先生根據中國文獻工作傳統和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而明確規范地方文獻工作為圖書館之要務后,已經有許多人根據準備和工作實踐的需要為地方文獻下過多個定義。這些定義的表述從縱向看,已經從形式走向本質,從零散走向完整,較好地勾勒出地方文獻的狀貌。但是,大多數的論者對地方文獻只分解到它的“地情”這一層次,而沒有深入到它的本質屬性。筆者認為,地方文獻的特征是“地情”,而其本質卻還是屬于“史”的范疇。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有發展史,而一個地域的地方文獻從理論上講,應該具備各時代的、盡可能完整反映多種地情的文獻,它對應圖書館的其他文獻來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而這個體系的全部,就是這個地域的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發展史。這個“史”具備兩大特點:A.由史料組成,而沒有科學體系。它不是純粹歷史意義上的“史”,而是自然構成的反映歷史的細胞集合體,地方志是其中的骨骼。B.這個體系的縱斷面是事物不加雕琢的客觀發展過程的記錄,而其橫斷面為階段性“地情”。杜定友先生早期提出的“史料·人物·出版”的定義,就其本質意義來講,后二者與前者雖有形式的區別,但它們都應該屬于史料的范疇。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地方文獻的確切含義應該是: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包含歷史信息的一切文獻。此定義中的“歷史信息”的含義基本等同于“歷史意義”。這個定義除了將前面闡述的內容包含進去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更進一步地確定文獻范圍。我們要收集的是后人能借鑒的,在歷史長河里有其生存意義的文獻。只有地域特征,而無幾許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的文獻,我們沒有必要給予關注。而且,這里是講的具備兩個必要條件的“一切文獻,”筆者認為,即使是在國外發表的外國人寫的文字,只要具備上述兩個必要條件,也是我們應該征集的范圍,而且還是一份很好的地方文獻比較學研究資料。
1.2 關注現在,關注當代
我們要關注的現在,指的是當代社會。隨著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我們看到社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許多過去用直線標示的速度已經變成了二維乃至三維空間的擴展;社會生活的外延不斷擴大,內含不斷加深;人們每天都要面對許多新事物和目不暇接的大量信息;整個經濟總體上呈現質和量的齊頭并進。在這種狀態下,圖書館所面對的社會是高速海量產生文獻的社會,這些文獻中,具備地方文獻性質的占著相當大的部分。它們都是各行各業在自己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中產生的。
這些文獻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很多。首先,它們的生存周期普遍縮短。文獻的生存周期與社會產生的文獻量成反比,量越大,周期越短,自然效應的范圍也越小,俗語說“來得快也去得快”。其次,這些文獻所表現的形式和具備功能的多樣性遠遠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地方文獻,他們對于社會的作用更具體、更直接、更有針對性,但同時也更繁雜。如一種文獻,它既做的是廣告,但又是某一地區在某個歷史階段支柱產業中當家產品的公開的詳細介紹,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其三,經濟發展的現代速度和社會本身現代化轉型相對滯后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體現在文獻的社會性方面,條條塊塊的部門所有制使得大批文獻產生的目的就是為本部門服務,因而不愿走向社會或者成為文獻的“窗口”。杭州市的餐飲業近年“杭菜”崛起,在全國有很大知名度,但是這些菜譜都是內部資料,沒有公開出版,征集有一定難度。
隨著時代的進步,廣大人民群眾對文獻服務需求的增長十分迅速,只有公共圖書館,它的公益性,它的知識中心的職能無疑地要求它承擔起這個義務。
1.3 明確社會分工和職能
就地方文獻的大框架來說,社會有三個部門可以涉足于它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檔案是指“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從定義的字面上看,它似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獻,范圍很寬泛,但我們從《檔案法》的整體表述和其他有關檔案工作的文件來看,并不是如此。首先,它強調的是保存和管理,對于利用,也嚴格規定了它的開放期限,而且法定了對失職人員的法律責任的追究。這樣看來,定義中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含義,應該是那些關鍵的、不可再生的、有密級或相當的重要程度的、基本帶有唯一性的文獻資料;定義中的“歷史記錄”,應該指的是第一手資料或原始記錄,因為只有第一手資料,才具備上述性質。而地方文獻的范圍要比檔案寬泛得多,它是兩個前提(“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和“包含歷史信息”)下的“一切文獻”,也包含了檔案性質的文獻和文物性質的文獻?蓺v史上的一些珍貴典籍,凡具備文物性質的又大都成為了博物館的藏品(檔案法據此作了規定,因為概念中大家互有交叉,因此現在這三家單位的歷史藏品并不需要強行歸總于檔案館,而可以由各家保存,這是一種尊重歷史的明智之舉)。時代在發展,文獻的形式、內容、載體和流通方式也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時至今日,我們可以作出結論,三方收集文獻的根本著眼點是不同的。博物館涉及的是年代久遠的稀見文獻,對當代文獻極少關注。而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和檔案館的檔案,在當代社會的觀照下,也有著明顯的區別:檔案館收集原始記錄和第一手材料,而圖書館收集的主體是出版物或原始記錄的復制品,兩者都應在自己的文獻本體上形成體系。檔案館的工作以“藏”為主,開發利用為輔,而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工作卻“藏”“用”并重,以“用”為主,而且利用越快,范圍越廣,價值就越大。按當前的實際狀況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繪它們的社會分工的話,檔案館的工作任務是形成地方歷史的“骨架”(或者叫史料的骨架),而地方文獻的工作任務是生長地方歷史的“血肉”。筆者認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一個特點是分工更細,工作指向更明確,地方文獻工作不能再稀里糊涂地熬成一鍋粥,閉門杜撰自己的“天方夜譚”了。
1.4 爭取法律保障
明確我們的職責是為了履行它。筆者認為,必須創造一個履行職責的良好環境,必須爭取在地域權力機構通過法律程序制定地方法規或條例。長期以來,地方文獻工作在圖書館界處于弱勢,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也是因為社會職能不明確,社會不予配合所致,盡管許多省市的領導機關給予專文下發的支持,但是如前所述,“千條江河各行其道”,部門、系統互不買賬,一紙文件很難有震懾全局的作用。從本質上說,下文件是計劃經濟
【構建當代地方文獻體系的幾點思考】相關文章:
構建地方文獻數據庫的思考03-18
論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03-18
我國地方文獻研究的回顧與思考03-18
當代新型用戶需求與地方文獻信息服務-首都圖書館“地方文獻專03-19
地方文獻資源數字化思考03-19
我館地方文獻工作的回顧與思考03-18
關于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的思考03-19
網絡環境下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思考03-25
對廣西地方文獻資源網絡建設的思考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