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論文
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論文1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是高職院校初等教育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當前,這門課程的教學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課時量不足、教法陳舊死板、有些高職院校使用本科教材,版本過高過深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發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絕不僅僅只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它還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但是,縱觀目前的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大部分的教師都沒有意識到其實用價值,導致現在的文學教育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當前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外因素的擠壓下學科魅力在消弱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逐漸呈現出“邊緣化”和“世俗化”,“疏離文本”的現象尤其嚴重。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都傾向于以單純的“職業能力”來定位學生的價值,因此,這些學校對于像中國現當代文學這樣的理論性強、與就業關系不大的課程不夠重視,削減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課時量,嚴重阻礙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發展。
(二)課程教學中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不突顯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方法還是傳統的講授法,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即教師把握著整個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與教師的互動,參與性不夠,學生只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的去吸收。即便是現在很多院校引進了多媒體技術,教學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是仍然改變不了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授課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無法得到提高。
二、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改革
(一)構建專題化教學模塊,突出作品的深度閱讀與欣賞
不可否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功利性不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門課程沒有應用性,事實上,對應用性人才來說,并不需要掌握過多的理論知識和文學史,而是要通過學習文學史,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品鑒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辨能力。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應該適當的簡化思潮論、流派論和作家論等等一些內容,應該側重展開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欣賞。高職院?梢越M織教師進行研討,構建專題化的教學板塊,淡化文學史,強調賞析作品。例如,可以構建“魯迅作品閱讀”、“沈從文作品閱讀”、“張愛玲作品閱讀”等等教學專題,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學的具體要求,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整合,把教學重點放在對文學作品的賞析上,著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生對每個不同的專題進入深入學習,這樣就能夠得到系統的訓練,不僅學習到了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訓練了他們對作品的感知能力,提高了其分析能力和品鑒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是具備實用性的,而這種復合型人才正是社會所需要的。
(二)創新教學方法,努力踐行“學導互動”模式
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教學采取的是“三主式”教學方法,即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教學為主,知識傳授為主。這樣的教學絲毫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其教學效果顯而易見,不盡人意。因此,我們需要改革創新教學手段,踐行“學導互動”模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有機穿插影視片段,加強閱讀延伸,做足“助學”功。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有些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學起來可能會感到很乏味,所以,教師應該想方設法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影視片段就能夠幫助教師解決這一問題,影視片段對于學生來說有很強的的吸引力,它通過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極大沖擊,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其文學審美能力。影視片段所帶來的各種信息,不僅滿足了學生對學習的要求,還彌補了學生歷史經驗的不足,因為有些歷史事件是學生無法通過文字真切的感受到的,而影視作品通過對當時的情景再現,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目了然。這樣就很容易得到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得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為透徹深入。例如,在教學巴金的《隨想錄》時,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這部文學的中心思想和作家的情感基調,但是如果我們“刀槍直入”式的講解,可能會讓學生一時難以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們需要為學生播放一段輔助性的視頻。這里教師可以選用電影《活著》中的幾個片段,比如說,富貴大煉鋼鐵的片段、富貴的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因沒有醫生難產而死的片段等等,學生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就能夠對“大躍進”時期有一個更詳盡的了解,能夠得到真實的體會,再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去分析作者巴金的創作意圖,去欣賞作品的背后內涵。精心組織課堂討論,加強小組合作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需要教師要精心組織課堂,安排必要的討論環節,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話題討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5~7人為一小組,以小組的形式參與討論。教師要充分結合授課內容,在需要進行討論的時候引進一個新鮮的話題,讓學生積極的進行討論,然后將討論結果公諸于眾,與眾人分享本小組的討論結果,也可以吸取其他小組的結論。例如,當教師講述新時期以來的作家作品時,就可以安排這樣一個導學環節: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作家,對其進行解讀,教師給予一些思考題,各組員自己去探究,總結出自己的觀點。最后在課堂上以演講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創意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除了以上方法外,我們還可嘗試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教學法、課后上網交流,釋疑解惑等等。
總之,不管采取哪一種方法,我們的目的都是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他們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現當代文學論文2
一、“國學熱”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發展體現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初期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初期,人們對于古代傳統文學的態度并非那么熱衷,而是表現出懷疑甚至是批判的態度。所以,那時的國學不僅不熱,而是受到一種“冷”待。國學被盲目的否定,國學并未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啟蒙階段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于是,發展初期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千辛萬苦中不斷地掙扎。也許冥冥之中,中國現當代文學看到了未來,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學發展對其的依托,才會迎來一個個發展的轉折。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至今
隨著文學多元化發展,中國現當代文學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并且,人們對于傳統文學的審視態度,更加的理性、客觀。傳統文學中的精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更加強調文明發展進程中傳統文化精髓在其中的重要推動力。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道德觀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次,和諧社會、“中國夢“,其本質都是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具體體現,足見傳統文化在當今文學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中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的橫空出世,受到追捧充分說明了這些。于丹主講的《論語》,一時成為社會關注及熱議的焦點,就是因為傳統中國文化已深入中國現當代文學之中,其精髓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才有國人高呼“國學熱”。對此,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至今,國人對待國學的態度更多的是包容與肯定,與時俱進的國學形態,讓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更加多元化。
二、“國學熱”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中的引導作用
“國學熱”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明的,但其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中的引導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低迷狀態,在此時期,“國學熱”的出現不僅彰顯出國學的價值,更是對現當代文學發展的良性刺激。在現當代文學中,作品粗俗、娛樂性強,這些元素的融入,說明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缺乏國學的有效融入。所以,“國學熱”強化了傳統文化中優良文化元素向中國現當代文學中流入,并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與體現。其次,國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在現當代文學中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國學只有更好地具備現當代價值,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發展。國學現當代文學價值的體現,在于國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精神的訴求與肯定。于是乎,“國學熱”是促使國學與時俱進的重要表現,是使其更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并逐步的融入到中國現當代文學之中。再次,不可回避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也出現了危機,并隨著危機的日益凸顯,我們的危機意識在不斷地強化。通過國學來支撐并尋找新的發展之路,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重要內容!皣鴮W熱”在被迫切需要的情形之下呼之而出,釋放中國民族文化的本質、拯救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低迷。國學熱讓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傳統文化,促使我們通過對國學新的運用,從而成為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產生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
三、基于“國學熱”視域下強化對傳統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的研究
傳統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發展史,是指引一個國家和文化朝著深遠方向發展的不竭動力。國學熱的出現,為強化對傳統文學與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在筆者看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重點的調整,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于:如何強化與古代文學及近代文學關系的研究,讓文學在發展中一脈相承,這才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要義。此外,在強化對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中,應借鑒國學的研究方法,進一步豐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內容。改革是我國發展的主旋律,當代中國文化在改革浪潮之中如何實現全面建設,關鍵在于夯實傳統中國文化的根基,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超越性發展。一方面,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具有開放性,加之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就強調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在其中的引導作用,讓當代中國文學仍是民族文化發展前進的載體,仍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另一方面,中國現當代文化仍處于發展中的文化,我們在大力推動傳統民族文化現代化的進程中,要以此為契機,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重要途徑,真正實現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國學的現代化。此外,我們大力借鑒國學的研究方法,不僅僅是出于豐富研究內容的目的,而更多的是轉變當前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術研究中存在的不良之風,如學術研究中出現的浮夸與低迷,都應在國學及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中得到滌蕩,夯實發展前進的道路。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學熱”不是一個人或某個民族的刻意追求,而是對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強烈的訴求。國學熱讓受到冷遇的傳統文化與儒家文化,以新的姿態融入到社會及文化的發展浪潮之中。于是,國學熱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響,是雙重概念下的不同分析。正確認識國學熱的“熱源”,是深入分析“國學熱”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發展體現、在現當代文學發展中引導作用的重要基礎。
中國現當代文學論文3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所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作為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說,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為結局,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但它的悲劇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
首先,他們生活在那“萬難破壞的鐵屋子里”,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不可能不毀滅這個愛情的綠洲。
封建禮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愛情,當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獲得婚姻自主和愛情上的自由,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義道德”卻容不下他們的叛逆!他們需要的是奴隸!一個“忠誠”的奴隸!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衛道士和“鐵屋子”里面的“沉睡者”們,他們都不允許他們的“屋子”里出現叛逆者!
在那間“鐵屋子”里,人們永遠地維護著他們認為是無法替代,無法逾越的禮教精神。封建倫理道德,綱常名教,諸如節烈、孝道。“以不情為倫理,都是吃人”的東西,最低限度也是壓制人的個性的東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愛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時候,便觸動了“仁義道德”者們。在他們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間是沒有愛情自由可言的,有的應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脫離了他們的準線,那就是“叛逆者”,當然,他們是不會讓那些“叛逆者”好過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個眾人白眼的環境里。
涓生和子君經過他們自己的努力,他們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在他們自己看來,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碼剛開始的時候是那樣),但在那些封建衛道士的眼里,他們這些壞綱亂常的“激進分子”是不允許存在的!“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人們為什么要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他們?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破壞了人們一直以來所認同的“道德”。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地壓在每一位生活在“鐵屋子”里面的人們身上,他們一旦脫離了這些準則,在社會上就難以走動。男女之間如果沒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結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在社會里很難太得起頭來。一不小心便要落個身敗名裂,更有甚者連命都保不住。魯迅的《離婚》中的主人公愛姑,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潑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來武裝自己的呢?是因為自己家里有六個身強力壯的弟兄和家庭殷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她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1反過來說,愛姑的反抗,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在“仁義道德”的范圍內,是道德所鼓勵的,所允許的。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氣去反抗。但封建的權威也深深地傷害著她,七大人的一聲:“來~~兮”,就把她的氣勢給壓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氣了。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但是,同樣,她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傳統的“守節”,雖然她第二次結婚得到了幸福,但她還是怕人家說起,為啥?因為她不“守節”了啊!祥林嫂因為沒有守節而受苦,在祝福的聲中默默地死去。與其說祥林嫂死于無愛的人間,倒不如說她是死于封建的禮教下,死于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單四嫂子受苦于守節,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養活她的寶兒。就是退一步來說,假如單四嫂子沒有守節,去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又可以照顧自己兩母子的男人,也許,她的寶兒就不要死掉,就不會那么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長長的指甲”。總的來說,封建社會就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靈魂!當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愛情更加不用說了。
封建思想數千年來,都在沉重地壓制著人們的思想,壓制著人的個性的發展。它不會給你一個小小的空間,讓你去發展。在那些“衛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們為敵了。涓生的失業,說到底一句就是那些“衛道士”們在壓制著涓生!澳茄┗ǜ啾闶蔷珠L的兒子賭友,一定要去添些謠言,設法報告的”,添什么謠言?那還不是說涓生和子君違背了封建倫理道德,沒有經過雙方家長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壞社會風氣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經鬧開,至于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連自己的侄女的不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子君是個不遵守“道德”的人。記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時候,“尋住所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詞拒絕”。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人們是看不慣,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為的“叛逆者”的,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有禮教這兩個字,而沒有愛情兩個字!
也許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得而復失的時候,子君可以重新過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劇,最多我們只是可惜他們的愛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風而已,也不會太大的悲傷。但是,在當時那樣沉滯、腐朽的社會里,她只能:“現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虛。負著空虛的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會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會就不會讓她有機會“改正”的了,既然子君違背了他們的“倫理道德”“三綱五!,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沒有墓碑的墳墓”了,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強的意志與斗志,到頭來也會有給它吃掉的危險,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這個吃人的社會,推翻一切沉滯、腐朽的制度。
回顧魯迅先生的愛情,可以說,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傷害。他在1906年奉了母親的命,和朱安結婚,可以說,朱安是母親送給魯迅的一份禮物,一份他絕對不愿意收的禮物,因為他對朱安一點都不了解,一點感情都沒有。但他為了不要傷害母親,同時,也可以說為了保護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為在那樣的社會里,“嫁出的女,潑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沒有了退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果被休了回來,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說生不如死了。魯迅也想到了這點,所以只有苦苦地維持著這段不是愛情的婚姻。
可以說社會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議論?“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就連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樣,“我也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替我膽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其實魯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為了和許廣平同居,為了他們的愛情,他們只有離開了北京,作為一個戰士的魯迅尚且要里開,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會不會給他們的愛情一個自由的空間,“戀愛是自由的”在他們那個社會里是不會出現的,那他們的愛情綠洲也就被破滅了。
在那沉滯的社會里,他們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難,可以用許廣平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在社會上嚴厲的戴著道德的眼鏡,專唱高調的人們,在愛之國里四不配領略的人們,或者嫉恨于某一樁事,某一方面的,對愛的他倆,也給予一番猛烈的襲擊!2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們本身的性格弱點也注定了他們的愛情必定是一個悲劇。
他們兩個人同居之后,他們的性格也隨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生活的壓迫接踵而來,生計斷絕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沒有了,隨即自己的自私、虛偽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脹起來。這樣,他們的愛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脹的心理中慢慢地變質,慢慢地變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剛開始的時候,涓生是勇敢的,對愛情也是真摯的,也是令人感動的!拔覑圩泳讨映鲞@寂靜和空虛”他們都是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彼此鼓勵著,彼此依偎,準備逃脫這個沉滯的社會,追求自己的愛情,他們拋棄了世俗的眼光。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他們的確找到了自己的愛情。他們的愛是甜蜜的,“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點,在社會和生活的壓力下,慢慢地流露出來。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教育兒子:“要記住,愛情首先意味著對你的愛侶的命運、前途承擔責任……愛,首先意味著獻給,把自己精神力量獻給愛侶,為他(她)締造幸!3。愛情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奉獻。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嗎?我想他沒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雖戰士也難于戰斗,只得一同滅亡”“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咋一看,好象還挺有道理的,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里,我們看上去也是無可厚非的,也會贊同。但是,我們想想,他們所生活是怎樣一個社會?是一個沉滯的“吃人”的社會。涓生那樣做,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現!一種虛偽的心態!他也知道子君一旦離開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會死于那“無愛的世界”。最后子君死于那無愛的世界里。涓生沒有做到為愛侶奉獻,更沒有盡到對愛情應該負的責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說句不好聽,是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里,他離開了子君,實際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盡頭!
《傷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兩次想到過,他離棄子君的結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離開子君的時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懺悔、自責。第二次,是他決定說出他不再愛子君之前,“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比欢匀挥昧耸值臎Q心,說了下面的一段話:
“……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
也許在他說:“人是不應該虛偽的”的時候,就是他最虛偽,最卑怯的時候。他所講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說的一樣嗎?子君真的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了”嗎?其實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對而已!
當然,我們不可以認為涓生就是一個壞人,他也沉痛地說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專制的斗爭中,子君同樣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決,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呼聲,但她以為爭得“同居”的權利,就獲得了一切,從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將“別的人生的要義”都忘卻了。舊思想的束縛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為捶著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婦,“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4的思想牢牢地禁錮著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愛,便無可奈何地退回父親那里,獨自負荷著虛空的愛的重擔,走完人生的長途。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與“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轉變,從原來那個勇敢和堅強的子君變得如此的軟弱。一切都是因為她自身性格弱點和傳統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雞和阿隨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務,其他的事情都已經不再記得。隨后漸漸陷入了小市民的爭斗中,為了那小油雞而和鄰居吵開了,為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而耿耿于懷,“她說,阿隨實在瘦得太可憐,房東太太還因此嗤笑我們了,她受不住這樣的奚落!边@樣的生活和傳統的那些小市民有什么差別?人是會變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腳步,不再前進的話,那就變得消沉了很多,記得路遙說過這么一句話:“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實”,那的確不錯,一個人要想活得充實,就要不斷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不要像子君那樣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無謂的小市民爭斗中,那樣只會磨滅自己的意志。
但是,子君畢竟是那個沉滯的社會中的一個覺醒者,她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聲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點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雖然涓生和子君他們的性格都被傳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們到底是當時極少數覺醒的知識分子成員。
最后,經濟上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輕松自如的心態,他們的愛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級,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礎的位置。一個人想在社會有一番建樹,首先應該是解決生存問題,生存的問題解決不了,還談什么其他奮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會里,他們要生存,最起碼的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他們必須解決經濟這個問題才有機會令愛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愛情雖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剛開始的時候)。但是,到最后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會壓逼和他們個人性格特點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斗志!我雖然不敢說沒有面包就沒有愛情,但是沒有面包的愛情是難以維持的,難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飲水飽”嗎?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在經濟困頓上,涓生和子君那輕松自如的心境沒有了,當涓生被局里開除了的時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無畏的子君也變了顏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輕松心情沒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寫寫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產生了矛盾。涓生要一個安靜環境去工作,而子君也為了生活上的一點瑣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據而同鄰居爭論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種感覺:“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這樣的生活,愛情會長久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人要想戰斗,首先你得不餓著肚子,“不至于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5,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經濟陷入了困境,涓生無法在家里靜靜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為了生計而忙碌著,他們再也沒有時間“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與交流了。也許他們都忘卻了經濟對他們來說是那么的重要,記得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里面說道:“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斗之水一樣,就要這較為切近的經濟權,一面再想辦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滿的愛情,得去解決一下自己的經濟問題才行啊。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就這樣說了出來,也可以說是對青年的一種告誡吧。他和許廣平離開北京正是經濟困頓的時候,他們相約“分頭苦干兩年,掙得足可以維持半年生活費的積累,以便不至于社會壓迫來了,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6。他告訴我們,不要讓愛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為有了愛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問題”同樣要解決,否則,腳下的路便難走了很多。
總的來說,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失敗,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那沉滯的“鐵屋子”里面,同時他們自身的性格所表現出來的弱點和經濟的困頓也是他們愛情失敗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愛情自由,必須打破那沉滯的“鐵屋子”,做一個真正的覺醒者,同時也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要“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
文本細讀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論文
[論文摘要]將文本細讀引入高職院校文秘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能力和文學實踐能力。教師可運用互文性文本細讀的方法、評點法、導游式教學以及由學生主持討論課的形式來進行文學教學。
。壅撐年P鍵詞]文本細讀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不僅是大學中文系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文秘專業開設的課程。由于文秘專業的教師很多畢業于中文系,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所以教學時依然是以講授現當代文學史為主,于是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與學成了一個“傳授文學史知識——記憶文學史知識——還原文學史記憶”的機械、枯燥的過程。很多學生并不是通過閱讀來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現象,如果學生喜歡某個作家,就會主動找尋與這位作家的有關作品閱讀,而且興趣盎然。他們對作品的評價也往往是從感性出發,而不是從文學史對作家的評價出發,也就是說對作品的興趣遠遠大于對于“史”的興趣。筆者從中總結,并對文本細讀與高職院校文秘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相結合進行了思考和實踐。
一、什么是文本細讀
所謂文本細讀,是指把作品文本視為一個有獨立生命的對象,通過對文本的詳細讀解,以及對文本結構、意象、語義等細致的剖析,實現對文本意義的解讀。這種方法有時也被稱作充分閱讀,即尊重文本,從文本出發,通過細致的閱讀和反復的閱讀,注重細節的解讀和結構的分析,對文本所蘊涵的深厚意蘊做出豐沛的闡釋。
分析對外漢語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教學方法論文
近年來,隨著漢語熱的興起,對外漢語教師這一職業的需求量開始變得供不應求。針對這一情況,國內一部分高校紛紛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在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向那些對漢語學習感興趣的國家輸出專業的漢語教師。
本文試圖從對外漢語專業的文學課教學入手,探討筆者對非中文專業文學課教學方法上的一些思考。為了加強針對性,本文僅以對外漢語專業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為例。
一
在傳統的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主旨在于通過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一系列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現代文化品位和現代史審美情趣,訓練學生分析、鑒賞、評論現當代作家作品的能力,[1]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而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未來面對的是留學生群體,除了講授漢語,也不能忽視對中國文化背景的介紹。正如查爾斯·弗賴斯在他的名著《將英語作為外語教學》中所論述的:“把文化背景當知識去學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過背景知識去了解目的語國家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以及他們的文化心理與價值觀念,從而正確理解目的語國家的人為什么在某一具體情境下那樣說或那樣做!盵2]由此可見,在向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講授現當代文學課程時,除了要讓其具備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訓練其分析鑒賞水平,還要培養他們通過文學觀照中國文化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做到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在講解文學史和作家作品的同時,注意點出隱藏在背后的文化現象和中國人的心理特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