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細讀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論文
[論文摘要]將文本細讀引入高職院校文秘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能力和文學實踐能力。教師可運用互文性文本細讀的方法、評點法、導游式教學以及由學生主持討論課的形式來進行文學教學。
[論文關鍵詞]文本細讀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不僅是大學中文系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文秘專業開設的課程。由于文秘專業的教師很多畢業于中文系,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所以教學時依然是以講授現當代文學史為主,于是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與學成了一個“傳授文學史知識——記憶文學史知識——還原文學史記憶”的機械、枯燥的過程。很多學生并不是通過閱讀來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現象,如果學生喜歡某個作家,就會主動找尋與這位作家的有關作品閱讀,而且興趣盎然。他們對作品的評價也往往是從感性出發,而不是從文學史對作家的評價出發,也就是說對作品的興趣遠遠大于對于“史”的興趣。筆者從中總結,并對文本細讀與高職院校文秘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相結合進行了思考和實踐。
一、什么是文本細讀
所謂文本細讀,是指把作品文本視為一個有獨立生命的對象,通過對文本的詳細讀解,以及對文本結構、意象、語義等細致的剖析,實現對文本意義的解讀。這種方法有時也被稱作充分閱讀,即尊重文本,從文本出發,通過細致的閱讀和反復的閱讀,注重細節的解讀和結構的分析,對文本所蘊涵的深厚意蘊做出豐沛的闡釋。
文學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體驗,文學作品的教學也應當如此,只有把個體的感悟轉變為課堂上的集體意識,文學作品才能體現出其應有的美學價值。文本細讀法正是直覺文學作品的有效途徑,因此文學作品教學要推行文本細讀教學法。
二、文本細讀的作用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強調文本細讀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能力和文學實踐能力。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高職院校的文學教育不是培養文學研究的專門人才,而是給學生打下較為寬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閉的思路,學生的獲益會更大。教學中應始終貫穿文學精神對學生的熏陶和影響,這也是激發學生濃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現當代文學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密切,文本上閱讀分析與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對社會的認識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細讀實踐,將促進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社會文化和社會現實,促進他們的社會關懷熱情。我們可以精選的文本為重點,通過文本細讀、思考、討論和辨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育他們的人文精神:人的權利和責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圓滿。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高職院校文秘專業學生的學習,不完全是職業性,更是一種素質教育,他們學習文學這門課程,不是為了研究,而是為了提高文學素養和文學審美能力。這種素養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談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分析,在閱讀實踐中才能不斷深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體會和認識文學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閱讀實踐,以文學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培養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建立起對文學的信心。文本細讀要體悟作品的文學性,美學意蘊正是文學性的體現之一。現代文學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結晶,它集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場景美、情節美于一體,文本細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美學意蘊的體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實踐能力。文學實踐具有兩個條件:一是對現實的認識能力,二是對語言的感悟及運用能力。由于文本閱讀的重點在于對現代文本的分析綜合,然后進行適當的表達,這事實上也是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寫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學生需要強化培養的重要思維方式。因此,文本閱讀的訓練也就成了學生寫作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大量的文本閱讀與分析實踐不僅能大力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擴大學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文學語言的直接感悟性與運用能力,同時也為學生進行文學創作實踐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發他們進行文學創作實踐的靈感與積極性。穿行在文學作品中,種種情景、情節、人物、生活片斷可能激活學生沉淀在記憶中的生活素材,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引發他們躍躍欲試的創作激情,從而使他們的創作實踐落在實處。
三、文本細讀教學法的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教給學生一些文本細讀的方法,并使學生有機會將自己閱讀的體會與他人分享、交流。
1.互文性文本細讀。陳思和列舉的文本細讀方法有直面作品、尋找經典、尋找縫隙、尋找原型等幾種,這都是通達文本內核的利刃。這里推舉互文性文本細讀,也叫比較文本細讀,即通過其他相關的文本細讀探究其中的奧秘。在文學領域里,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與其他國家、民族、時代的文學作品之間進行的比較,小至一個事件、一個人物、一個細節、一個詞語等與另一個事件、人物、細節、詞語等之間進行的比較,都可以增加讀者對作品的審美認識。比如將類似題材的作品進行互文性細讀,像張愛玲的《金鎖記》、吳組緗的《綠竹山房》、施蟄存的《春陽》、汪曾祺的`《珠子燈》,都寫了女性遭遇不幸婚姻、長期寡居的故事,但她們每個人陷入這種境況的原因卻是不一樣的,結局也不相同,她們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也不相同,作家的敘述態度也有明顯的歧義。
2.評點式教學。評點是中國文學批評的傳統方式之一。詩文評點、小說評點與戲曲評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屢見不鮮。評點的批評注重細微的分析,評點最為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優劣,它努力挖掘的是文學的美究竟何在以及何以為美,它注重對文本的結構、意象、遣詞造句等屬于文學形式方面的分析。這種對文學作品的評點,形式自由活潑,強調閱讀時的即時感受,將閱讀時靈光一現的審美體驗,化作文字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評點能力,注重對文本的研讀,在課堂內外對文學作品作出不拘長短、強調自身體悟的評點,有利于學生對文學文本的深入理解。
3.導游式教學。這是將教學過程看做是一次愉快的旅游,教師像導游,學生像游客。教師先布置學生在課外閱讀某部作品,第二次上課時教師只對作家作品的相關資料背景作簡要提示,然后讓學生就教師設置的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意蘊、藝術魅力各抒己見,相互補充、爭論。這就像導游將游客帶到旅游目的地,并為游客介紹旅游景點的相關歷史資料后,旅游者各自欣賞景點中的奇山異水、古跡名勝。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逐一點評,除肯定他們在鑒賞中的思想藝術發現之外,對學生未能感受到的藝術魅力和思想亮點,以及在賞析方法及思路上應當注意之處亦加以評說。教師在點評中,不僅幫助學生感受、理解作品,而且還應該用它作為例證,從方法論上進行一些總結,力爭在鑒賞方法上對學生加以引導。
4.安排由學生主持的討論課。這種討論課,適宜在小班進行。新學期第一次課上,教師為學生提供精選的閱讀書目,然后定期舉辦討論課,學生輪流主持,擬定議題。對于主持人的觀點,教師和同學積極地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補充旁證,也可以進行辯難。這種討論課能將學生經由文本細讀獲得的審美體驗具體化,并能實現與他人的分享、交流。它可以激勵學生反復研讀作品,把課外閱讀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保證了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欣賞水平。這種由學生主持的討論課,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每個學生既能充分展示文本細讀的心得和成果,又能聽到他人的表達,并分析別人的意見和觀點,師生都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別人的評論。這是一種互相觀摩、學習和借鑒的學習溝通過程。
【文本細讀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8.現當代文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