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聞一多詩歌創作的特色
聞一多(1885-1946),字三友,湖北浠水人。1928年應劉樹杞之邀出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參與國立武漢大學的籌建。主要從事詩歌創作和文史研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聞一多詩歌創作的特色,供大家參考。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聞一多的名字已經鑄刻在無數革命者用鮮血凝成的天安門前的烈士紀念碑上。他那“昂頭做獅子吼的民主戰士”的形象,已經深深烙印在無數中國人民的心里。作為一個著名的學者,他在學術上的造詣,特別是在我國古典文學的研究中,“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賅博,立說的新穎,不僅是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后無來者的。”作為一個優秀的愛國詩人,他的兩部詩集《紅燭》和《死水》,在新詩史上矗立起一座璀璨奪目的豐碑。
作為一個詩人,聞一多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數量是并不多的,他只出版過兩本完整的詩集:《紅燭》和《死水》。此外,還有一些零星的篇章。他寫作新詩的時間,從1921年到1928年,也僅僅是八年。然而,在我國新詩史上,他卻占有一個獨特的地位. 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要在中國現代詩人中,找出象他這樣聯結著中國古代詩、西洋詩和中國現代各派詩的人,并不是容易的。”
在新詩形式的革新與探求方面,聞一多作出了可貴的貢獻。他善于吸取我國古典詩歌的格調韻律和西洋詩的某些音節長處。用洗練的白話,特別是嘗試用口語寫詩,并對新詩格律進行勇敢的探索和實踐,把古今中外詩歌藝術的成功經驗冶于一爐。他在新詩的形式上獨樹一幟,開一代詩風。
我們知道,聞一多是新詩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創建者之一。五四以來流行著松散的新詩體,突破了舊詩的格律,但又沒有根據新詩的內容探索新詩格律的規律,因而,在形式上大多是一些隨意走筆、自由松散之作,完全脫離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使內容與形式產生不統一、不協調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聞一多提倡建立新詩格律,是很有見地的。
如果說,郭沫若的《女神》以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內容,開了一代詩風;那么,聞一多的《死水》可以說是在形式上以認真創造新詩格律而開一代詩風。這是聞一多對新詩發展的可貴貢獻。詩集《死水》以其謹嚴的結構和抑揚頓挫的音律美在新詩史上占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響和造就了稍后的一批有成就的詩人。
聞一多要求新格律詩具有三種美: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所謂“音樂的美”,指的是音節和旋律的美;所謂“繪畫的美”,指的是詞藻的運用,要體現出中國象形文字的視覺方面的印象;所謂“建筑的美”,指的是節的對稱和句的均勻。我們且以《死水》一詩為例,具體地談談他的這些主張在創作中的體現。這首詩從第一行起,每一行都是用三個“二字尺”和一個“三字尺”構成的,所以每行的字數也一樣多;全詩都用形象的詞藻,語言雕繪滿眼,象死水、丑惡、漣漪、殘羹、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等詞語,安排照用,縷金錯采,在視覺上令人目眩神搖;每行詩收尾的都是雙音詞,讀起來音調和諧。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和建筑的美,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和融合。
這種關于新詩格律的理論,其旨意并不是要制造那種束縛創作的清規戒律,我們不能片面地理解他那“帶著腳鐐跳舞”的話,他要強調的只是“在一種規定的格律之內出奇制勝”。而目的是為了糾正五四以來在新詩創作上逐漸露頭、發展的那種“散而無章”的詩風。他吸收了西洋詩某些音節長處,結合我國古典詩詞的經驗和現代漢語的特點,創造和實踐新詩的格律和形式。
他不是脫離新詩內容去片面追求形式的。他在對新詩格律、格式提出各種嚴格要求的同時,強調要“相體裁衣”,“根據內容的精神”創造格式,反對生搬硬套。他主張新詩的格律、格式“層出不窮”,“由我們自己的意匠來隨時構造”。《死水》集子里的二十幾首詩,就依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制造出多種多樣的形式。
主要思想意義:
一,歌頌祖國,思念祖國。聞一多身在美國,筆下流血出濃烈的思鄉念國之情表現在《太陽吟》,《秋菊》和《孤雁》等作品中,如《孤雁》中,他以流落的孤雁自比,從內心深處發出不如歸去的感嘆,他眷戀的家,不僅僅是小家抒發的情,也不是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聞一多的這種感情,正準確地代表了所有身在異國,心戀故土的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態。
二,反帝反種族歧視,他在一些詩篇中抨擊了“金元帝國”的罪惡,捍衛民族尊嚴,書寫華工的勞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對民族壓迫的沉痛抗議,《洗衣歌》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對帝國主義“文明”的鄙視和中國人的正氣,以及民族自豪感,作品在評議的訴說中飽含著對同胞的深厚同情與尊敬。
三,對軍閥統治下祖國黑暗現實的失望和對祖國新生的信念,在以《死水》等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國現實的作品中,作者一方面為祖國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聲,表現出自己的希望破滅的深深痛處,另一方面對自己心愛的祖國懷著總有鐵樹開花一日的信念,這就是一直深埋在心底的對祖國新生的信念。
藝術特色:
作為前期新月派的主將之一,聞一多的詩歌理論對新月派詩人有著很大影響,其詩論的核心內容是講究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聞一多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的這些主張音樂的美,主要是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一行詩中的音節,因此的排列組合要有規律,聞一多在“頓”“音部”的基礎上提出“音尺”的概念,音尺由音節組合而成。
《死水》是聞一多自認為第一次在音節上最滿意的試驗的力作,繪畫的美,主要是指辭藻要力求美麗,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他的詩中經常出現紅、黃、青、藍、紫等顏色色彩的詞,以及鮮麗色彩的物象,注重色彩對比使詩畫相通,深淺適中斑斕。建筑的美主要是指從詩的整體外形上看,節與節之間要勻稱,行與行之間要整齊,《死水》《口供》《一句話》等都是具有建筑美的創作。
【論聞一多詩歌創作的特色】相關文章:
論沈宋及其詩歌創作03-27
論韋莊詞的抒情特色03-06
論新聞英語標題的語言特色及漢譯技巧03-14
論《琵琶行》的語言藝術特色07-21
論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的藝術特色03-11
關于詩歌創作與研究概述03-19
論舞蹈學專業特色的舞蹈技術課03-22
論網絡文學的語言特色及其文學影響03-06
黃仲則的交游及其詩歌創作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