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討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禮貌原則對比研究
論文關鍵詞:禮貌原則 差異 跨文化交際
論文摘要:禮貌原則是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必須遵守的原則。然而中價值、自我觀以及間接程度的差異導致了禮貌原則差異的存在,從而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社會言語交際中,必須遵守一條原則——禮貌原則。禮貌是各社會、各群體共有的普遍現象,是人們交際活動的基本準則,是維系人際和諧的工具和手段,是實現人與人之間成功交際的基本條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但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國度有不同的禮貌表達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禮貌原則的差異及其淵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際雙方增進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一、中西方禮貌原則概述美國語言學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語交際中的會話合作原則(c00pemtive nciple)。他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與聽話人都有一種默契和合作,使整個談話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談的目標和方向。其內容體現為合作原則的四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英國語言學家IJeech于l983年在G ce的“合作原則”基礎上,提出了另一條語用原則——禮貌原則。“禮貌原則”概括地說就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把不禮貌信念的表達減弱到最低限度。具體包括六條準則:得體準則(1.actMa)【im)、慷慨準則(GeneIos h蜘m)、贊揚準則(AppmhtionMa)【im)、謙虛準則(哆Ma】【ill1)、一致準則(A脒IntMa】【irI1)和同情準則(lhyMaD【ilTI)。盡管IJeech提出的禮貌原則的各準則在不同程度上適用于各種文化,但是不同社會間的文化取向、價值觀、思維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對各個準則的選取側重會有所不同。顧日國先生根據漢中的禮貌特征,在Leech的理論框架基礎上于l992年提出禮貌五準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
二、英漢禮貌原則對比分析
若將Leech的禮貌原則與顧日國的產生在中國文化基礎上的禮貌準則相比較,我們便會發現二者的共性即是各個社會的普遍現象。在禮貌原則的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社會人際交往中都努力變得更加禮貌起來,都渴求自己能夠被別人接受。我們在承認禮貌普遍性的同時必須認識到其相對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個國家和,實現禮貌的方法以及在禮貌的判斷標準上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是在社會、、人文、等多種因素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正是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禮貌原則的運用和側重有所不同。
[1]
1.貶己尊人準則與謙虛準則
謙虛準則相當于中貶己尊人準則的一部分,即以貶己來抬別人,指以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榜為準則。然而漢英禮貌原則由于產生于不同的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語用研究中,對于同樣的禮貌現象會存在不同的解釋和反應。在漢文化中,貶己尊人準則是核心。在談到自己或和自己有關的事的時候要“貶”要“謙”,而談到聽者或者和聽者有關的事的時候就要“抬”要“尊”!爸t虛”是中國人的美德,但是中國人的“謙虛”與Leech提到的謙虛準則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漢語中經常聽到“一點薄禮,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飯請海涵”、“鄙人拙見”、“不敢當”等類似的客套話,真正把對自身的貶損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來表示禮貌。西方的人們饋贈禮物時,會直接表達自己精心挑選的禮物得到對方喜歡、欣賞的希望,如“Ithinkit Ubeuse 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禮貌,接受者會當場打開禮物表達自己的喜愛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國人和西方人受到贊揚后的回應也存在很大差異。當受到稱贊時,西方人會欣然接受,說“anky0u”,避免損害對方的積極面子,符合禮貌準則。中國人受到別人贊揚時,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贊美之詞,貶低自己,以示自謙。如“哪里,哪里”、“不敢當”、“我做的還不夠好”等。而這種答辭在英美文化中卻被看作是虛偽、缺乏自信的表現,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話被直言否決而認為對方不講禮貌。因此如果按漢語思維習慣與西方人交流,則必定會造成交際失敗。
2.稱呼上的差異
[2]
中國人“上下有異,長幼有序”的觀念在稱呼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使用稱呼語時應考慮聽話人的職業職務、年齡、性別、談話場合以及同談話人的關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劉老師”、“張經理”、“李醫生等。并且人們非常重視用自稱和他稱來體現禮貌。如他稱:貴姓、高見、大作等;自稱:鄙人、卑職、拙見等。而英美中的稱謂模式主要是稱謂詞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為Gates,名為BiU應稱其為Mr.Gates。文化中所講究的“長幼尊卑貴賤”之分在家庭內部也有充分體現。在家庭成員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輩分的稱呼語。若直呼姓名則認為是不禮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中無論地位和職位高低,人們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輩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這體現了朋友式的親密關系。另外,漢語的稱呼中經常出現“老”字,因為“老”是經驗和知識的象征!袄纤緲洹、“老爺爺”、“趙老”等稱呼體現了對年長者的尊重。這在西方是無禮的,人們無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為這意味著“孤獨、痛苦、成為負擔”。他們不愿意用“老”這個詞,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問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禮貌差異的淵源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統和禮貌用語系統,由于文化障礙所導致的信息誤解,使得交際中經常出現禮貌用語的語用失誤。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對于禮貌原則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文化價值差異
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我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長期以來提倡“禮”的精神思想。“禮”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個重要組成部分。“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中國人的“謙虛”主要體現在“卑己尊人”上,這是在中國特定的文化下“禮”在交際中的具體體現,意味著貶低自己,抬高別人。漢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得體準則,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是禮貌的。因此,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出高興與感謝,采取一種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顯露出與恭維者不一致,令人難堪。中國人則大都習慣否認,提倡“謙虛”和“卑己尊人”,但這種做法卻會給西方人帶來面子威脅。中國人使用進行交際更重要的是維系人際關系,形成和諧。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語言來表現個體的存在和價值。
[3]
2.自我觀差異
西方崇尚個人奮斗和個人價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獨立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具有相對獨立和固定的內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際中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總是從個體主義立場出發,強調個人的面子。他們認為尊重個人的自由權利和獨立是禮貌的,反之,則是不適合的,甚至被認為是粗魯的。而中國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沒有相對穩定的內核,他人和自我的關系相對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內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關系而定,只有當自我被放在適當的社會關系中才會有意義,才會變得完整。漢人非常重視以及參與個體與團體的關系,注重集體榮譽感,在交際中,往往從集體主義文化觀出發,強調群體的面子。因此,不斷給宴請的客人夾菜以表示熱情,叮囑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時吃以表示關心等等在漢文化中是禮貌的表現,但在文化中卻被看作是侵犯個人自主的行為。
3.語言間接程度差異
在交際中人們并非總是在句法或詞匯上直截了當地表明說話者的意圖,而是讓聽話者去意會其深層的寓義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語言使用中的這種“拐彎抹角”的現象就是語言的間接現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語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種語言又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一般說來,禮貌程度與話語的間接程度成正比,話語越間接,語氣就越委婉,給聽話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說,我們可以保持同一命題的內容,而只須增加這個命題言語行為的間接性,便可以使該命題越來越禮貌。但是我們不能一概以話語表達的間接程度來確定話語的禮貌程度,因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異。英語文化屬于低語境文化,人們通常會直接、明確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因此交際雙方不論在批評、邀請、饋贈或拒絕時,一般都直截了當。他們的語言直接、直率、肯定。言文化是高語境文化,人們往往使用間接的、隱含的語言來溝通。只有明確說話時的情景并借助肢體語言、空間語言以及上下文聯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對方所要傳達的信息、觀點或意見。當中國人想說“不”而不表示“不”時,或受到贊譽卻不直接接受時,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間接程度的差異,增加了中西方人際交往的困難。
四、結語
禮貌是社會現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可回避的現實。禮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對禮貌言語行為會采用不同的準則和策略,賦予禮貌不同的內涵。由于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了中西方禮貌原則及策略的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產生了一定影響。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當重視并尊重這些差異,正確使用禮貌原則,掌握禮貌用語,避免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4]
【討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禮貌原則對比研究】相關文章: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論文04-28
跨文化交際論文11-03
中西人名文化對比05-18
跨文化交際論文中文08-10
跨文化交際論文15篇11-03
論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04-14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西文化交際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