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禮貌原則對比研究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禮貌原則對比研究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禮貌原則對比研究論文 篇1
論文摘要:禮貌原則是人們在社會言語交際中必須遵守的原則。然而中西方文化價值、自我觀以及語言間接程度的差異導致了禮貌原則差異的存在,從而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論文關鍵詞:禮貌原則 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社會言語交際中,必須遵守一條原則——禮貌原則。禮貌是各社會、各群體共有的普遍現象,是人們交際活動的基本準則,是維系人際和諧的工具和手段,是實現人與人之間成功交際的基本條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但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國度有不同的禮貌表達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禮貌原則的差異及其淵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際雙方增進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一、中西方禮貌原則概述美國語言學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語交際中的會話合作原則(coopemtivenciple)。他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與聽話人都有一種默契和合作,使整個談話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談的目標和方向。其內容體現為合作原則的四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英國語言學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則”基礎上,提出了另一條語用原則——禮貌原則!岸Y貌原則”概括地說就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把不禮貌信念的表達減弱到最低限度。具體包括六條準則:得體準則(1.actMa)【im)、慷慨準則(GeneIosh蜘m)、贊揚準則(AppmhtionMa)【im)、謙虛準則(哆Ma】【ill1)、一致準則(A脒IntMa】【irI1)和同情準則(lhyMaD【ilTI)。盡管IJeech提出的禮貌原則的各準則在不同程度上適用于各種文化,但是不同社會間的文化取向、價值觀、思維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對各個準則的選取側重會有所不同。顧日國先生根據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特征,在Leech的理論框架基礎上于l992年提出漢語禮貌五準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
二、英漢禮貌原則對比分析
若將Leech的禮貌原則與顧日國的產生在中國文化基礎上的禮貌準則相比較,我們便會發現二者的共性即是各個社會的普遍現象。在禮貌原則的指導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社會人際交往中都努力變得更加禮貌起來,都渴求自己能夠被別人接受。我們在承認禮貌普遍性的同時必須認識到其相對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個國家和民族,實現禮貌的方法以及在禮貌的判斷標準上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是在社會、歷史、人文、地理等多種因素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正是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禮貌原則的運用和側重有所不同。
1.貶己尊人準則與謙虛準則
謙虛準則相當于漢語中貶己尊人準則的一部分,即以貶己來抬別人,指以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榜為準則。然而漢英禮貌原則由于產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語用研究中,對于同樣的禮貌現象會存在不同的解釋和反應。在漢語言文化中,貶己尊人準則是核心。在談到自己或和自己有關的事的時候要“貶”要“謙”,而談到聽者或者和聽者有關的事的時候就要“抬”要“尊”。“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但是中國人的“謙虛”與Leech提到的謙虛準則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漢語中經常聽到“一點薄禮,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飯請海涵”、“鄙人拙見”、“不敢當”等類似的客套話,真正把對自身的貶損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來表示禮貌。西方社會的人們饋贈禮物時,會直接表達自己精心挑選的禮物得到對方喜歡、欣賞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禮貌,接受者會當場打開禮物表達自己的喜愛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國人和西方人受到贊揚后的回應也存在很大差異。當受到稱贊時,西方人會欣然接受,說“anky0u”,避免損害對方的積極面子,符合禮貌準則。中國人受到別人贊揚時,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贊美之詞,貶低自己,以示自謙。如“哪里,哪里”、“不敢當”、“我做的還不夠好”等。而這種答辭在英美文化中卻被看作是虛偽、缺乏自信的表現,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話被直言否決而認為對方不講禮貌。因此如果按漢語思維習慣與西方人交流,則必定會造成交際失敗。
2.稱呼上的差異
中國人“上下有異,長幼有序”的觀念在稱呼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使用稱呼語時應考慮聽話人的職業職務、年齡、性別、談話場合以及同談話人的關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劉老師”、“張經理”、“李醫生等。并且人們非常重視用自稱和他稱來體現禮貌。如他稱:貴姓、高見、大作等;自稱:鄙人、卑職、拙見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稱謂模式主要是稱謂詞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為Gates,名為BiU應稱其為Mr.Gates。漢語文化中所講究的“長幼尊卑貴賤”之分在家庭內部也有充分體現。在家庭成員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輩分的稱呼語。若直呼姓名則認為是不禮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無論地位和職位高低,人們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輩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這體現了朋友式的親密關系。另外,漢語的稱呼中經常出現“老”字,因為“老”是經驗和知識的象征!袄纤緲洹、“老爺爺”、“趙老”等稱呼體現了對年長者的尊重。這在西方是無禮的,人們無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為這意味著“孤獨、痛苦、成為負擔”。他們不愿意用“老”這個詞,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問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禮貌差異的淵源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統和禮貌用語系統,由于文化障礙所導致的信息誤解,使得交際中經常出現禮貌用語的語用失誤。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對于禮貌原則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文化價值差異
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我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長期以來提倡“禮”的精神思想!岸Y”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個重要組成部分。“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中國人的“謙虛”主要體現在“卑己尊人”上,這是在中國特定的文化環境下“禮”在交際中的具體體現,意味著貶低自己,抬高別人。漢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得體準則,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是禮貌的。因此,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出高興與感謝,采取一種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顯露出與恭維者不一致,令人難堪。中國人則大都習慣否認,提倡“謙虛”和“卑己尊人”,但這種做法卻會給西方人帶來面子威脅。中國人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更重要的是維系人際關系,形成和諧社會。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語言來表現個體的存在和價值。
2.自我觀差異
西方社會崇尚個人奮斗和個人價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獨立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具有相對獨立和固定的內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際中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總是從個體主義立場出發,強調個人的面子。他們認為尊重個人的自由權利和獨立是禮貌的,反之,則是不適合的,甚至被認為是粗魯的。而中國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沒有相對穩定的內核,他人和自我的關系相對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內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關系而定,只有當自我被放在適當的社會關系中才會有意義,才會變得完整。漢文化人非常重視以及參與個體與團體的關系,注重集體榮譽感,在交際中,往往從集體主義文化觀出發,強調群體的面子。因此,不斷給宴請的客人夾菜以表示熱情,叮囑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時吃藥以表示關心等等在漢語言文化中是禮貌的表現,但在英語文化中卻被看作是侵犯個人自主的行為。
3.語言間接程度差異
在交際中人們并非總是在句法或詞匯上直截了當地表明說話者的意圖,而是讓聽話者去意會其深層的寓義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語言使用中的這種“拐彎抹角”的現象就是語言的間接現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語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種語言又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一般說來,禮貌程度與話語的間接程度成正比,話語越間接,語氣就越委婉,給聽話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說,我們可以保持同一命題的內容,而只須增加這個命題言語行為的間接性,便可以使該命題越來越禮貌。但是我們不能一概以話語表達的間接程度來確定話語的禮貌程度,因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異。英語文化屬于低語境文化,人們通常會直接、明確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因此交際雙方不論在批評、邀請、饋贈或拒絕時,一般都直截了當。他們的語言直接、直率、肯定。漢語言文化是高語境文化,人們往往使用間接的、隱含的語言來溝通。只有明確說話時的情景并借助肢體語言、空間語言以及上下文聯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對方所要傳達的信息、觀點或意見。當中國人想說“不”而不表示“不”時,或受到贊譽卻不直接接受時,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間接程度的差異,增加了中西方人際交往的困難。
四、結語
禮貌是社會現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可回避的現實。禮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對禮貌言語行為會采用不同的準則和策略,賦予禮貌不同的內涵。由于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了中西方禮貌原則及策略的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產生了一定影響。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當重視并尊重這些差異,正確使用禮貌原則,掌握禮貌用語,避免語用失誤,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禮貌原則對比研究論文 篇2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兩種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會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說話方式會有很大差別, 其中人文歷史論文,語用方面的差別就很大。語用差別的制約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經指出:“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約有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約!币虼, 文化的差異, 可以直接體現在語言的運用和理解上。
作為人類文明的標志, 禮貌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一條重要準繩, “是對交際行為的規范,是一種為進行得體交際的策略”。中西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禮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禮貌準則也不一樣。從語用角度講,禮貌現象是語言運用的普遍現象, 禮貌研究是語用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 這里主要指跨語言、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中英文化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 是由講中英兩種語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語言障礙常常會造成誤解或沖突, 主要原因是交際雙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響而缺少一個共有的語用前提。例如, 我們漢語中的謙詞, 是一些并無實際意義的客套話。當發言結束時,人們常說:“不妥之處, 請大家指正 ”,“歡迎在座諸位批評指正 ”,“拋磚引玉 ”等等。而講英語的本族人在同樣的場合不說這樣的話, 也許他們會說一聲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結束語還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歷史論文,在英國文化中, 男性在公眾面前贊譽女性的美貌和服飾被認為是一種禮貌, 被恭維者會欣然接受,但在中國這種恭維被認為是輕佻無理。類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異會給講中英不同語言的人傳達錯誤的信息人文歷史論文,影響到他們之間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際雙方的正確、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三、中英禮貌原則對比
Leech根據英語文化和語言的特點列舉了六條禮貌原則:
1. 策略準則, 又稱得體準則 (Tact maxim)“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 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
2. 慷慨準則, 又稱寬宏準則 (Generosity maxim)“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 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
3. 贊揚準則 (Approbation maxim)“盡量縮小對他人的批評, 盡量增強對他人的贊揚!
4. 謙虛準則 (Modesty maxim)“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榜, 盡量夸大對自己的批評!
5. 贊同準則, 又稱一致準則 (Agreement maxim)“盡量縮小與他人的不同意見, 盡量夸大與他人的相同意見。”
6. 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量縮小對他人的厭惡, 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
顧曰國先生根據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研究漢語中的禮貌現象, 總結了漢語言文化有關的禮貌準則, 于1992年提出漢語禮貌五準則:
1. 貶己尊人準則: 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 指謂聽者或與聽者相關聯的事物時要“抬”、要“尊”。
2. 稱呼準則: 指人們出自禮貌, 在互相稱呼時仍按“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的傳統來體現人際交往中的社會關系。稱呼語的改變意味著人際關系的改變; 而出自禮貌, 人們不同的語言行為和所處的不同環境又會影響稱呼語的改變。
3. 文雅準則: 出言高雅、文質彬彬往往被人認為是懂禮貌、有教養, 文雅準則的重要內容仍然是“先用雅語、禁用穢語; 多用委婉語, 少用直言”。
4. 求同準則: 這與“臉”、“面子”有關, 所謂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要保持相稱, 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
5. 德、言、行準則: 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 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 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 盡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
四、禮貌原則所體現的文化差異
1. 稱呼語之不同
受社會結構、傳統倫理及血緣、宗教社會因素的影響, 漢語的稱呼系統遠比英語國家復雜得多。在中國,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長輩的名字, 學生不能直呼老師的名字,下屬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則就會被認為沒有禮貌。中國人不僅喜歡用表示血緣關系的名字去稱呼家人和親屬, 還喜歡用這種稱謂來稱呼非家人和親屬朋友。比如, 稱與自己祖輩年齡相仿的男性為爺爺、女性為奶奶; 稱與自己父母年齡相仿的男性為叔叔或伯伯、女性為阿姨。這在英語國家是非常少見的。中國人的稱呼語體現出尊老的傳統習慣。人們一般稱呼年老的人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稱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稱周樹人為周老先生等。這里的 “老”, 沒有絲毫貶義,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將此稱呼用在英語國家則極不得體,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來, 漢語稱呼語可以用 “上下長幼尊卑”來概括。在英語國家, 由于其社會格局、文化取向、人際關系與中國截然不同, 所以對稱呼語的使用和對其意義的解釋也相差甚遠, 具體表現在稱呼時到底是直呼其名還是使用“頭銜 + 姓”的方式。一般來說, 英國人同自己的上司說話也許需要用比較尊敬的語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稱呼, 不論對方年齡多大, 地位多高, 人們更愿意直呼其名, 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貶己尊人與平等交往
“貶己尊人”是顧曰國效法Leech所提出的漢語言文化的一條禮貌準則。中國人喜歡貶低自己而抬高對方的身份。這從表面看和Leech的贊譽準則相似, 但在中國文化中, 這條準則對人們的影響卻更加深遠。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別人的夸獎, 我們中國人總會謙虛的說“哪里, 哪里, 您過獎了”。精心為別人挑選好了禮品, 在贈送時還不忘說“沒來得急挑選,隨便買了一份。”而在西方國家, 人們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將自己的情感、優點外露, 而不喜歡過分的謙虛, 對別人的夸獎也欣然接受, 并視這種贊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國式的自謙將被認為是一種虛偽的表現。因此我們進行涉外交往時要清醒的認識到這種禮貌用語的差異,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們的贊賞, 善于充分的表現自己, 并學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優秀的一面, 而不要隨意的貶低自己和過分自謙。
3. 熱情關心與個人隱私
漢英民族對隱私的理解存在著差異。中國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維護自己的隱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隱私。在中國文化中, 關心他人, 對別人熱情一直被視為是對對方重視和顯示誠心的一種表現。例如, 我們在宴請客人時, 要不斷給客人加菜以顯示熱情; 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就會熱情詢問對方年齡、收入、婚姻狀況; 朋友見了面更是問長問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詢問、關心一遍; 在西方, 人們的隱私意識較強。英語民族對 privacy 這個詞的含義理解較廣, 諸如家庭、財產、婚姻、朋友、經歷、收入、年齡、住址、身體狀況、獨處或單獨生活等等。當在英語民族面前談到有關隱私問題時, 會被人認為你讓他人丟面子, 你不懂禮貌。
總之, 禮貌原則是每個群體或社會所廣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須承認, 不同文化對禮貌行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賦予禮貌不同的內涵。若對這一點認識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相互交往時,很容易因此而產生誤會?傊, 人們只有充分認識了禮貌原則在以上諸多方面的差異, 才能盡量減少跨文化交際中可能出現的語用失誤, 以達到更自然和諧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語言文化的差異與超越[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3]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劉潤清.關于Leech 的禮貌原則[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6]劉翔.漢英禮貌用語的比較[J].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2005, 11.
[7]鄒永麗.中英禮貌用語之比較研究[J]. 赤峰學院學報, 2006, 5.
【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禮貌原則對比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跨文化交際中中俄文化的碰撞論文09-08
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問題分析及策略研究論文08-19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現和修復論文09-29
市場營銷管理中的跨文化交際策略的論文12-09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現和修復的論文09-28
跨文化交際與人格重塑的論文09-04
中職英語教學交際性原則研究論文09-19
最新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論文提綱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