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方與被激勵方的想法往往會發生沖突,或者他們的關注點不同,激勵方更注重“群體”的目標,而被激勵方更關心個體的目標,你需要很好地把這二者結合起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相關文章,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yjbys.com/hr)。
羅爾夫·多貝里認為,如果你對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的行為感到吃驚,那么90%的行為與激勵機制有關。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礙或惡意最多占到1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奧曼也說過類似的一句話:“一切悲劇源于不當的激勵。對于所有經濟體,最根本的問題都出在激勵機制上。”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富翁告訴他的兒子:“不用擔心沒錢花,我死以后都是你的。”過了幾年以后,這位富翁發現他的兒子總是盼著他早死。有一天他把兒子叫到眼前說:“我要重新修改我們之間的約定,以后,我會在余生中每一年的年初給你5萬美元,一旦我去世,剩下的錢將會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從那以后,他兒子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改變。
這就是激勵機制在起作用,激勵方與被激勵方的需要和期望都獲得了滿足。
什么是一個好的激勵機制?羅伯特·奧曼解釋道:“要提供合適的激勵機制,驅動人們去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但與此同時,也讓他們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按照羅伯特·奧曼的說法就是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你的激勵是對方所需要的,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人們愿意為此而付出。這是首要的條件,否則,你就沒有辦法激勵對方,甚至連雙方的“交易”也無法達成。所以,好的激勵政策都是針對被激勵方的需要而設計的,是對方想要的,為對方所拍手稱快的,這樣雙方的交易才能夠進行下去。
中世紀盛期,為什么精神健康、以貴族為主的人們會聽從羅馬天主教的號召,躍上戰馬參加十字軍東征?前往耶路撒冷的艱難騎行要持續至少6個月,才能穿越危險地帶。他們為什么這樣冒險呢?就是因為激勵機制。如果活著回來,他們可以保留戰利品;如果死去,他們會作為殉難者前往彼岸——帶著殉難者身份應有的所有好處。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穩贏不輸的事。
二是你的激勵與目的是相一致的,人們的付出是你所期望的,不會因此而消弱你的目的。這是激勵的核心所在,我們往往會在這個問題上有所忽視。只想著把“羊群”轟起來,卻沒有想到如何去控制羊群的方向。
河內的法國殖民政府曾經頒布過一條法令:人們每交出一只死老鼠,政府就給他發錢。政府這樣做本是想控制鼠災,但是這條法令卻導致人們養殖老鼠。
1947年,當死海的卷軸被發現時,考古學家們懸賞收集每一張發現的羊皮紙手稿。結果,為了增加手稿的數量,那些羊皮紙被撕碎了。同樣的事也發生在19世紀的中國,當懸賞征購恐龍龍骨時,農民們會將挖出的完好恐龍骨砸碎再去領賞。
激勵方與被激勵方的想法往往會發生沖突,或者他們的關注點不同,激勵方更注重“群體”的目標,而被激勵方更關心個體的目標,你需要很好地把這二者結合起來。既要滿足個體的需要,同時他們的努力和付出也正是你所期望的。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3.真正看懂薪酬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