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國企改革開展地如火如荼,而高管薪酬的調整每一次都會形成全城熱話。為什么國企高管薪酬為何備受矚目?yjbys小編想借用一句話總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公。
在國企改革浪潮中,高管薪酬的調整始終牽動著公眾的心。然而限薪令下,仍然有高管薪酬不降反升。國企董事長薪酬是否真的如民眾所認為的那樣偏高,為何一動他們的薪酬總拉來大片仇恨的眼光?
1、詬病根源:占商又占官
百姓最不滿意的是國企高管既有官員身份,又享受外資企業一樣的高薪待遇。
國企是國家財產,管理層由國家任命,人事管理離市場化相去甚遠。很多時候,央企高管享受高薪“金飯碗”,被當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齡偏大、提拔無望官員的肥缺,成了攢養老錢、享清福的待遇。
面對市場,他們是職業經理人,面對政府,他們又以官員自居,身份隨意變換,享受官員待遇,又領取市場薪酬,哪個對其有利就用哪個身份,使得對這部分企業高管的管理出現了困難,也容易滋生腐敗。中央黨校辛鳴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說:“ 有些國企高管年薪上百萬還心理不平衡,認為自己的貢獻大于所得,想方設法損公私肥。”然而企業中不可能“富”與“貴”得兼。
2、高管工資是如何構成的?
人社部通報稱,薪酬改革后,央企負責人的工資,由基本工資、績效和任期激勵三部分構成,其中包括“基本工資不能超過職工平均工資的兩倍,績效工資不能超過基本工資的兩倍”等規定。
事實上,國企高管薪酬并不完全依靠利潤增長而漲薪,有時還會出現“逆業績增長情況”。國有四大行2014年利潤增速近年來首度降至個位數,但加上各類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的單位繳費項目,高管薪酬仍普遍達百萬元以上。
還有一些央企將高管收入藏起來。例如,從中國船舶最新年報看,上市公司總經理2014年不再從上市公司領取報酬,改從股東方獲得收入,無需通過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相關信息。
再加上國企高管亦商亦官的特性,按級別的職務消費和隱形福利往往高過工資。以北京市屬一家非上市銀行為例,一名支行副行長發放補充公積金作為福利開支,個人和單位再繳存后達每月1.5萬多元,而該行董事長月公積金一度超5萬元,是基層柜員的數十倍。
3、央企高管收入過高是偽命題嗎?
有些網友質疑,作為高管年薪幾十萬,上百萬是否真的過高。
在美國道瓊斯指數成份股上市公司當中,絕大部分主席或首席執行官2013年的收入都超過了1000萬美元;而雪佛龍、埃克森美孚、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這些知名公司的董事長或首席執行官,收入都在2000萬美元左右,即使是公司二、三把手的收入也有1000萬美元左右。
國企高管們區區百萬人民幣的年薪是否真的太少?中國人民大學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徐光建也提出,競爭性強的國企經營狀況和高管密切相關,可通過和國際上同類型企業對比設定比較合理的薪酬制度。然而我國國企并不是類似高盛、摩根一樣的民營企業,他們的管理者也是投資者,所以回報也包括投資額利潤部分。而作為國企,投資者是國家而不是個人,企業管理者拿走投資分配與盜取國庫無異。
同理,國企高管與民因企業所承擔的風險也不同,國企高管年薪制被指責“旱澇保收”,盈利了高額分紅,虧損了國家補貼。
在高管與普通雇員的薪酬方面,美國國企高管與普通雇員的薪酬差距僅4-10倍,日本國企高管與普通雇員的薪酬差距不超過14倍。而在中國許多國企高管薪酬遠超規定上限,去年央企高管薪酬是普通雇員平均工資的30倍。國企高管的年薪還應與經營情況、企業規模、受行政保護程度、市場競爭程度等因素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