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后期,蜀國數次北伐均無功而返,不少將領懷著壯志未酬的遺憾離開人間。到姜維北伐時,無人可用,“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即由此而來。蜀國之所以發生人才青黃不接,源于它在人才供應鏈建設方面存在不足。
人才供應鏈建設應重點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在企業的人才隊伍當中有沒有所需的人才?如何馬上找到合適的人才?如何避免人才斷層?簡言之,就是“及時供應、按需配置”。
人才規劃以戰略目標與企業核心價值觀為起點,提出對人才的素質、數量的要求。人才吸引和儲備是根據人才規劃的要求進行人才的引進和人才庫建設。人才的動態管理包括人才的使用、晉升、激勵、培養與開發等。簡單來說,人才供應鏈管理始于戰略目標的要求,終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做好,人才供應的鏈條就有可能會斷裂。
人才規劃
人才規劃是人才供應鏈的基礎,為避免需要用人時無人可用,企業必須提前準備。一是確定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也就是制定企業的人才標準;二是準確地預測人才的數量需求,即在未來的各個階段需要多少人才。這些都要根據企業的現狀和未來戰略需要來制定。
再回到三國演義,劉備在人才規劃時,對人才提出非常高的標準,要求所用之人能獨當一面。他所引進的人才,個人能力都非常強,文臣武將在民間流行的“三國英雄排行榜”都是赫赫有名。也正是這種上乘人才質量,才使最為弱小的、根基最薄的蜀漢政權憑借西南彈丸之地能夠與魏吳兩大集團抗衡。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多少人,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然而,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商業環境瞬息萬變,預測未來的人才需求難度非常大,一旦預測出錯,將為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和損失。傳統的人才管理亦是如此,先盡可能多地引進人才,即使人才過剩,也可以讓他們先在替補席上坐著,說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場,三國時期都采取這樣的策略。
人才吸收與儲備
人才的吸引主要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渠道。外部引進的成本高、風險大;內部供應成本低、供應充足、員工忠誠度高、文化滲透力強,流失風險小。人才吸收是供應鏈的源頭和基礎,只有人才吸收和儲備得到保障,人才供應鏈才不會斷。
蜀國在人才市場環境上,處于劣勢。劉備在人才引進上主要通過外部招聘,以獵頭挖角為主。諸葛亮主政時期,在外部招聘的同時注重內部選拔,推行“蜀人治蜀”的方針,以舉賢任能為抓手,提拔了一些益州本土人才擔任高層領導。但是蜀漢集團在人才數量上仍然非常有限,經常在需要用人之時捉襟見肘。
“官二代”孫權承父兄偉業,人才環境的基礎條件最好,因此人才引進以內部選拔為主,使吳國后繼人才源源不斷。雖東吳陣營的這些將帥之才,其個人能力與蜀漢相比稍有遜色,但是從數量上來說卻占有優勢。曹魏在人才引進既采取內部選拔,也采取社會招聘,還到競爭對手那里“挖角”。一來曹魏領土均是中原與漢家舊地,且幅員遼闊,本土人才層出不窮,取之不盡。二來曹魏即漢、漢即曹魏自有對人才的感召力、凝聚力。
從以上分析看出,在選人渠道上,單一的招聘方式是比較有風險的,特別是當人才稀缺時更是如此。企業應當像曹魏集團那樣,把人才的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并在兩者之間維持適當的平衡。從外部引進人才時,還可以借鑒供應鏈管理,即建立多種渠道和多種方式,以降低風險。
人才動態管理
在三國演義中,不難發現,同一個人在不同老板手下職業技能水平有很大的不同。此現象說明,提高人才開發
投資回報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知人善用。如果員工在組織內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職位,他們很可能會選擇離開,且能力強的人離開的可能性最大。人才流失率過高,企業的人才開發就收獲不到果實。
劉備使用人才上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敢用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他的法寶就是善于感情投資,靠的是兄弟義氣。但劉備卻不注重人才的培養,每逢征戰總是老將掛帥,很少提拔新人,以致蜀漢后期人才青黃不接。諸葛亮接班后,一直把團隊建設作為管理的中心,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與培養。但諸葛亮大權獨攬,事必躬親,不懂分權管理的要訣,結果不僅自己過分操勞,而且使沒有背景的人才也得不到鍛煉的機會。
孫權在用人上有幾個特點,一是用其長而避其短,并放手讓他們在實戰中發揮自己的才干。二是注意對人才的培養,才有“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流傳。三是不認親疏,不計私仇,化敵為友,使內部精誠團結。四是對人才的關懷備至。部下患病時,親自送藥乃至親自看護,致使將士感激不盡,后皆紛紛以死相報。
曹操在用人上堅持文者用其智、武者任其勇的觀念,最大限度地用人所長,把人才放到合適的位置上,讓人才在建功立業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曹操自己雖然機謀出眾,但并不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對待軍國大事總能汲取眾長,集思廣益,擇善而從。此外,曹操還善于凝聚團隊。曹操的這種唯才是舉、人盡其才的用人策略,使人才在施展才華的過程中得到錘煉,也培養了人才。曹操死后,魏國的人才仍是源源不斷,為曹丕稱帝做好了人才保障工作。
總的來說,三國的人才優勢相比較:蜀漢人才質量高,但數量奇缺,導致人才供應鏈斷裂;吳國的人才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缺少頂尖人才,且后期內耗多,制約了其發展;曹魏無論人才數量還是質量都占有優勢,但是人才相對過盛,導致司馬家族奪權。從三國的人才管理成敗中汲取經驗教訓,管理者應當通過了解企業未來人才發展需求,來制定相應的人才發展戰略,打造動態的人才供應鏈體系,保證企業的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