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在中國歷史上,用人理論十分豐富,但對于用人所短觀點并不多見。
一、中國傳統用人之道
1.用人總原則:賢主勞于求賢,而逸于治事
“賢主勞于求賢,而逸于治事。”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是指英明的君主一般都要花很多時間去尋找賢才,而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在一些小事上。如果一個管理人員花很多時間用于管理事務,而不去設法尋求賢才,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賢主勞于求賢,而逸于治事”是用人的總則。
2.用人階段性: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
“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是由三國時期曹操提出。曹操認為,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可以把道德標準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尋找那些德才兼備的人,但在一個多事之秋的戰爭時期,是一個急需人才的時候,這個時候獎賞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勞,能就是能力。
3.用人基本原則:用人所長
用人所長是很多人所認可的用人理論,唐太宗其《帝范•審官第四》中對用人之道有如下描述:“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這是典型的用人所長理論。
古代對用人所長還有很多描述,諸如:“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武可安邦,文可治國”、“行行出狀元”等。
二、如何看待用人所短
用人的基本原則是“用人所長”,從而發揮人的長處,達到組織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任何管理都存在例外,包括用人。
某大企業A集團一位高層領導,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有的時候,也要用人所短。”
管理需要有原則,那是科學性。但管理也需要藝術,那就是例外。對于A集團用人,可以看出,A集團領導培養人才的用心良苦,通過重要平臺讓關鍵人才盡快彌補自己的短板,從而更加全面,提升整體綜合素質。
那么,如何看待用人所短呢?
用人所短需要慎用,更需要少用。畢竟,這不是常規管理原則。
歷史上,用人所短并不無先例,但一般都是失敗案例。
著名的歷史典故,馬謖失街亭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馬謖是一個謀略家、戰略家,但不是一個很好的執行者、戰術家。諸葛亮在街亭重要的戰役中,啟用馬謖,其實在用其所短。
對于諸葛亮而言,街亭如此重要戰役,應該明白如何用人。更好的搭配應該是是關興當主帥,馬謖當副帥。歷史事實恰恰相反,結果釀成悲劇。
三、用人所短的理論依據
美國領導力專家杰克•曾格針對6000多名領導人的優勢和弱勢進行研究,發現領導人可以劃分為大體數量相等的三組:
第一組是自身有一處或兩處弱勢的領導人。
將那些嚴重弱勢稱之為“致命缺陷。”對于這一組的領導人來說,在他們同事,直接上級和老板的眼中,他們的整體領導有效性達到18%。
第二組是既無明顯也無嚴重弱勢的領導人。此組人員同樣占所有領導者總數的1/3。從整體來看,此組領導人的領導整體效能處于中心位置,即領導有效性為50%。
第三組是自身具有一種或兩種優勢、但沒有致命缺陷的領導人,人生大致也占所有成員的1/3。就這一組成員來說,領導整體效能達到81%。
杰克•曾格依據以上三組情況分析指出:“在領導整體效能方面有‘致命缺陷’的領導人必然會阻攔其自身的進一步發展,那么此時領導人就不應投入大量精力用于提升自身優勢。毫無疑問,對這部分領導人來說,應立即著手修補短板,改進弱勢。只有當短板已被修補時,領導效能才有可能整體得到改善,在此基礎上,領導得以繼續發展優勢?傊,對于占總人數1/3的第一組成員來說,領導人的重心應放在分析自身弱勢以及改進弱勢之上。”
不難看出,假如領導者存在某些“致命缺陷”的話,領導人就需要努力改進自己的弱勢,不能置之不理。否則,在自身存在“致命缺陷”的時候,還關注自身發展優勢,基本在做無用功。只有領導人彌補了自身短板,才有可能提高領導人的整體領導效能,促進個人良性發展。
四、什么時候用人所短
那么,在用人的時候,什么時候適合“用人所短”呢?
這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這個崗位不至于影響全局。
這很關鍵。一個企業,一個戰役,如果關系到企業的興衰成敗,千萬不能“用人所短”。同樣,對于一個部門,關鍵崗位工作,在重要又緊急的情況下,不要用人所短,畢竟,用人所短不容易出成績,也容易出錯誤,直接后果是主管用人不當,業績不佳。
二是以培養人才為目的。
實踐出真知。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讓人才快速成長。要實踐,就需要平臺。平臺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也是一個人能否快速成長的機會。對于企業而言,培養關鍵人才要知道人才的短板,更需要予以培養鍛煉的平臺。此時,安排一些崗位不是關系全局,但又能培養人才短板的。比如書記和副總經理、副廠長等副職職務。
三是“所短”應有所長來彌補。
在組織中,人面各異,能力也有所長也有所短。此時,為了能夠培養更加全面人才,提高組織績效,就需要提供平臺。那么,所短必需要有所長來彌補。假如A在溝通方面比較欠缺,擔任副總經理,而總經理在這方面比較擅長,那么,團隊就沒有明顯的短板,也可以很好的傳達團隊整體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