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幾個同事在交流時,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職業安全感”這個名詞,心里頗有觸動。根據馬斯洛理論,安全感的需求屬于最低級的原始需求之一,時下到處在評比幸福指數什么的,我沒有細究,但我想安全感必然會納入其中。許多青年男女(特別是女孩子)在擇偶時,就常常會議論是否有安全感。浪漫多點的,安全感小一點。安全感多的,又不夠浪漫。最后往往又有人總結,談戀愛時,還是浪漫多點好;結婚后,還是安全感多點好。
想想也是,試想一下,如果結婚后,還天天玩浪漫,制造一些生死離別、瘋言酸之類的“肥皂劇”,第一次也許會刺激,第二次可能還會有點新鮮感,第三次可能就會覺得很累,長此以往可能就會疲憊不堪,最終人離曲散(許多藝術人才婚姻模式,可能就屬此類)。
所以,結婚后,安全感就特別重要。安全是一種放心的感覺。只有有了這種感覺,才會有幸福感,才會把心思全心全意放到經營家的格局中來。
企業其實也是一個家,所以,我認為企業給員工提供職業安全感,員工才會花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當中,才會做出更多的業績來。如果企業給不了員工職業安全感,員工可能多半會“騎馬找馬”,工作也就自然做不好。
那企業如何才能給員工“職業安全感”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靠引導(膚淺一點叫企業氛圍),一個弘揚正氣、朝氣蓬勃、相互信任的企業,員工的職業安全感自然就高。哪怕企業有苛嚴的管理制度,員工明明知道如果做不好,就會被淘汰,員工的職業安全感還會由然而生。這類企業中國就不少見,比如華為,比如阿里巴巴等等。
反之,如果一個企業靠管理層人的聰明,靠利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監督,靠別一些小道消息來獲取咨詢。那員工就有可能人人自危,嚴重缺乏職業安全感。一個缺乏職業安全感的企業至少會有二個特征:
一是人才流失比較大。人才流失大,量就大,招聘量大,人力資源部就除了招聘,其他的工作沒有辦法開展。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后,人力資源部變成了招聘部。這也是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的情況,這不,在大量招聘的,不都是常見的那些民營企業嗎?其實,人力資源部最基本的職能是人力資本開發,而不是招聘。如果還停留在招聘的認識層面上,認為招聘不到人才是人力資源部的主要責任,這家企業不是缺乏長期的戰略眼光,就是缺乏制度管理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