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企業加入WTO以來,都希望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這是需要有一定的硬實力的。而在這實力的背后往往需要打造具有國際化的,能夠支持企業發展的企業文化。讓企業能夠平穩強健的發展。本文認為,這方面有幾個重要元素值得關注:
第一、就是法制的問題
中國企業一定要養成遵守國際規則,適應國際規則,按照國際規則辦事的習慣。中國當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重大反響,而且極大地改善了中國投資環境和商務環境,核心的問題就是,中國當時作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承諾,表示會遵守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代表的全球貿易和經濟的規則。這個承諾對于全世界是重要的。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中國迅速崛起,這種重要性會越來越明顯,對于扭轉全球對中國形象的看法,在中國和全球創造一個更好的、有利的發展環境,具有絕對正面的意義。所以,現在看來,我們當年承諾遵守國際規則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最近有很多人都質疑,全世界大部分規則都是西方國家制定的,我們為什么要去遵守,我們要設法增加我們的話語權,改變這些規則。
在目前的情況下,不管從哪一個方面來看,我們不應該原則上提出來改變全球規則。當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承諾了遵守全球規則,這個規則是規范全球市場運作的游戲規則,不可能因為我們中國變得強大起來了,也不可能因為中國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話語權而改變,因為遵守全球市場經濟的規則和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體目標是一致的。比如說,中國當初提出遵守國民待遇的原則,國民待遇的原則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必須要完全平等地對待在它的國土上所有不同類型的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國營企業、民營企業,應該說,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現在還沒有完全做到,所以才出現大家不斷呼吁解決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受到不同待遇的問題。所以,遵守規則的問題并不是要顛覆這些規則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學習和適應這些規則,才能使得中國真正建立一個市場經濟的體制。很多全球市場經濟的規則是現成的,我們無非是拿來再根據中國國情進行某些修正以后,使中國經濟體制和法規納入全球市場經濟體制和法規大的框架當中,這才能夠使得我們中國在一個相同的法律框架之下,和全世界搞經濟貿易合作,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所以不存在從整體上顛覆和修改全球經濟規則的問題。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中國現在也不具備實力對全球規則進行全面修改。中國GDP現在不過是全球十分之一,從硬實力來講,還根本不可能達到可以左右全球經濟規則的地步,況且中國的農耕文化和現在全球所通用的國際交流文化是不配套、不相適應、不相兼容的。所以,不管從硬實力方面還是從軟實力方面,中國還沒有達到提出全面修改甚至顛覆整個國際規則的問題,現在主要還是遵守的問題。學習好、運用好這些規則,而且趨利避害、為我所用,這是中國企業應該注意的。
第二、要打造雙贏的文化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和為貴”的思想,但是長期的窮困落后,使“斗”的文化根深蒂固。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非侵略性的農耕文化,不像海洋文化、游牧文化一樣具有很強的進攻性,對外我們是非侵略性的、非進攻型性的,而對內,因為農耕文化使每家每戶兩畝三分地,就那么一小塊天地,再加上地少人多、長期貧困,所以就形成了內斗不斷的局面。所以,怎么克服內斗的文化,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長期的歷史任務。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學習西方企業的文化。我當博螯論壇秘書長的時候,有一次曾接觸到比爾。蓋茨,我問他“企業的競爭能力表現在什么地方?”他說企業的競爭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高端人才加低內耗。我沒想到他會這樣講。高端人才這一點大家都能夠認識到,但是他說還要有低內耗,內耗太高,高端人才太多,可能這個企業競爭能力越低。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我覺得對策就是要樹立一種雙贏的文化。
雙贏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進程當中引進來的,我記得那時候我第一次在國務院會議上提出,如果要和美國談判成功的話,就必須要實行雙贏的戰略。當時很多人就反對說,我們和美帝國主義怎么搞雙贏,不可能!但是后來經過很多年談判以后,大家才慢慢認識到,如果不樹立雙贏的觀念,我們就永遠不可能結束這樁談判。逐漸地,雙贏才為中國人所接受,最后為高層所接受。
同樣,中國企業要真正實現國際化,絕對不能只從自身企業利益出發,而應該考慮到和自己相關的企業的利益,特別是現在的競爭已經不是企業和企業的競爭,也不是一個國家和一個國家的競爭,可以說是一個產業鏈和另外一個產業鏈的競爭,這個產業鏈可能是多個國家企業組成的產業鏈,而另外一個產業鏈可能是另外一些國家組成的產業鏈,兩個多國部隊組成產業鏈的競爭,實際上淡化了國際之間的競爭,而更多的突出產業鏈的競爭。一個產業鏈要想勝出,很大程度上就得看哪一個產業鏈實行了雙贏的文化,能使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企業都形成利益共同體,在競爭中抱成團,形成具有競爭能力的團體。所以,在這方面,如果中國企業沒有雙贏的理念,就不能在一個產業鏈當中成為積極因素,贏得合作和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