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阿里的績效考評體系是怎樣?大家了解馬云的阿里巴巴的績效考核制度?
從2010年起,阿里年終獎不是與工資掛鉤,而是根據員工對公司的貢獻分配,它由所屬子公司、部門、以及員工個人的績效所決定。馬云是這樣解釋的:
今年,我們將嚴格執行2-7-1制度(Ps:現在是「3-6-1」,針對10人以上團隊),旗幟鮮明地獎優罰劣。與以往相比,將特別突出「獎罰分明」,「愿賭服輸」, 打破大鍋飯和平均主義,包括公司所有層級在內都將對top20進行獎勵提升,同時對bottom10加強問責。這是對勤奮付出的同事的最大公平,同時也是激勵所有阿里人去挑戰更高的目標。
那么,阿里的績效考評體系是怎樣?
一、制定KPI
阿里績效考核分兩塊:業績+價值觀,各占50%左右。
業績方面,很多時候都是老馬的一句“double”,意思是去年做20億,那么今年業績就是做40億。這中間有個彈性值:比如達到30億是符合期望,超過40億是超出期望,28億就是需要提升。這些數據會滲透到和普通員工息息相關。
價值觀方面,阿里獨特的江湖文化在業內赫赫有名,所有阿里員工的價值觀都要向馬云的「六脈神劍」靠攏,馬云曾對HR部門下達指令:要嚴把招聘關,招聘優秀的人才,要吸引那些「和阿里的味道一樣的人」。所謂「和阿里的味道一樣的人」即認同阿里價值觀的人。
二、分解KPI
根據公司總體KPI目標,每個業務線負責人分領任務。然后KPI分解到部門。部門根據歷年的數據參考,開始做計劃,計算投入產出比,“需要投入多少資源去完成這個目標”,比如營銷費用,比如人員匹配。再把KPI落實到每個人。
三、追蹤KPI
有了KPI后(大部分都被量化了),每個員工自己分成4個季度,每個季度有分成月,周,有些部門到日。這樣的好處是為了容易追蹤和調整。每周周會,大家都會過一下自己的目標完成情況(項目的,有項目進度表可以追蹤到)。沒有完成的,需要自己出補救計劃,比如增加一次營銷活動啥的。當然如果你輕松完成了,那再多給你一點。
四、考核KPI
在HR眼里,員工一般被分成以下幾種:
1、「WILD DOG」:業績優秀,但價值觀不符
2、「RABBIT」:沒有業績的老好人
3、「STAR」:有業績也有團隊精神,也常被形容為「獵狗」
4、「BULLRING」:業績一般達標,價值觀基本相符
5、「DOG」:業績和價值觀都不達標
其次,阿里的績效打分體系有嚴格的排序,這種強制正態分布績效在其他大公司也存在,是被廣受爭議的績效制度之一。
這是阿里的績效打分表:
也就是說,30%的員工可以評為「最好」,10%的一定會被評為「較差」,60%的人為「一般水平」——這是強制分布的,每次考評,團隊的分數都要符合這個「3-6-1」的分布。
HR制定這種政策的出發點還是「林子與鳥」的理論,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人和人肯定是有差的,HR希望通過這樣區分,能夠要求管理者區分員工的業績,用量化的標準,分出好、中、差的區別。同時,希望能夠用業績導向激勵員工進步,向更高的工作目標沖刺。
績效考評的方法是什么?
阿里的考評根據員工的層級劃分為兩種:
1)M3/P8及以下,實行通關制
通過季度考核、年度總分將依據員工四個季度的平均分和價值觀改進趨勢給出。
2)M4 /P9及以上,不執行通關制
以述職為主要方式進行直接打總分。
阿里績效考評的挑戰
阿里堅持高績效的文化,絕大部分工作是可以量化的,KPI是團隊共同奮斗的目標,是調配資源的指導。
應該說,這種將價值觀和業績結合的績效考評方式,對于創業初期的老員工來說是有效的,但是隨著阿里的極速擴張,一個挑戰越來越明顯:那些表面上認同阿里文化但骨子里卻不以為然的員工,可能并不適用。
當然,馬云作為老板希望員工:
要為我們的Mission、Vision和Dream去奮斗,而不是為完成KPI任務,更不應該是為了獎金而努力。
但是員工卻不見得這樣想。阿里前員工蔡學鏞先生撰寫的「KPI心理學」,一針見血地指出了KPI的弊病:
阿里巴巴集團大部分的員工,每季或每半年都要接受一次的KPI考核,看看他績效如何。關于用KPI來打考核,許多員工其實都有一些負面的看法,而管理層也知道采用KPI有時候會有負面效果,但是沒有更好的方法之前,我們還是仰賴KPI。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