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的哲學思考論文
摘 要: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以其富有前瞻性的教育視野、豐富的活動內容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地區、學校根據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從課程不同的活動領域出發,努力實踐著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研究,對推進這門課程起到了巨大的、深遠的作用。作為課程的參與者、研究者之一,通過自身的實踐與反思,對當下的課程實施提出一些思考,供大家借鑒。
關鍵詞:實踐活動;課程;哲學思考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1.從兩個活動說開去
活動1:一位教師在課上展現了學生研究小組對"秦淮小吃"的研究成果PPT,圖文并茂地呈現出南京秦淮小吃的歷史起源、特色小吃、評價等多媒體信息,可謂制作精美,奪人眼球。
活動2:"走進明城墻"研究活動成果展示課上,研究小組展示了一塊破損的明城墻磚,并圍繞這塊"來之不易"的城磚,成員分別介紹了這一城磚所處的環境、本身的質地與重量、與普通墻磚的區別、城磚上的文字信息及其意義等研究發現,并沒有豐富多彩的課件。
如何評價兩種不同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如何評價學生兩次的研究行為?
2.課程的核心與特質
很少有人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什么提出要在3~9年級設置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這門課程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么?其實,產生問題的原點就在當下。
。1)前不久,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對中國學生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常常有人說,中國的教育基礎打得比較扎實,只不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比其他國家的學生弱一點,對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國學生都非常優秀,但是現在的中國學生在哈佛的表現并不那么出色,遇到問題根本無法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甚至不能繼續讀下去。"
(2)現在如果輸入關鍵詞"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進行百度搜索,可以獲取的新聞總量約為1520000多篇。
。3)據權威預測,未來30年,人類的科技知識總量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一個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僅占一生中所需知識的`10%左右。
縱觀世界發達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其基本點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國的青少年具備21世紀社會所必需的"關鍵能力".這種"關鍵能力"可以比較集中地概括為運用新技術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及責任感、終身學習的能力等。而要培養這些能力,傳統的以知識存儲為目的的教育就顯得難以勝任了。
當我們把學生需要的這種關鍵能力映射到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中去,那么這門課程的核心價值也就越發明顯,簡言之四個字:學會研究。
在"學會研究"這一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課程也就具備了這樣兩種特質:首先,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課程;其次,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面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的綜合性課程。
3.回眸審度活動價值
再將目光回轉到上述的兩個活動,我們可以鮮明地發現活動1的研究活動并不成功。因為這是一種缺少實踐行為的研究,是一種建立在收集資料基礎上缺少深入分析與研究的一種偽成果,而活動2的研究小組的全體組員基于這一"物體",結合小組成員的興趣愛好,進行多角度的發散思考與探究,獲得了第一手的豐富資料,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能這些成果并不那么"醒目",但動人心魄,這是真研究。
二、課程領域中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形態是什么
1.現狀
由于目前教育界整體對于課程的認識不足,從而導致了課程的實施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以筆者所見為例:概念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普樂課堂、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翻轉課堂、頭腦風暴、各種各樣的校本課程等都成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形態。
2.厘清
。1)綜合實踐活動隸屬活動課程,既不是學科課程,也不是綜合課程。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2)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這四大領域以融合的方式設計與實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要求。
。3)作為一門獨立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不等同于學科課程中的綜合性活動。
反觀其他學科課程、綜合課程,語文課程標準中設計了"綜合性學習"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數學則注重引導學生"生活中的數學";科學課程更注重通過觀察、測量、實驗、探究等"做中學"實踐方式學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同樣十分強調觀察、考察、探究、辯論會、社會宣傳等學習方式。但是,這些都是不綜合實踐活動。
學科類的綜合性實踐學習是在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中展開的,()所開展的活動內容都與其相應的學科領域直接相關。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面向學生生活、面向實際、面向社會,它不具有特定的學科體系。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但它并不受體系化知識框架局限。
學科類課程中的綜合性實踐學習目的:必須以掌握系統學科知識為基礎,同時發展學生在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的能力以及綜合素養。而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
學科類的綜合性實踐學習往往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征。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方式則因活動主題而具有多樣化的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程,與屬于課堂教學任務以外的課外活動也互不隸屬。
3.形態
由于人類研究活動具有可持續性、可生發性的特點,因此,課程領域內的研究性學習不是一種"點"狀的教學模式,它必然是在具體主題的統領下構成一個主題課鏈:
三、課程能夠在哪些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契機
1.給學生一片關注的天空
引領他們關注自我、關注學校、關注自然、關注社會。
從2010年起,筆者所在學校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全校分低、中、高年段布置統一的綜合實踐活動作業,讓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展開主題研究:2010年寒假"探討春節習俗",同年暑假"我眼中的家鄉";2011年寒假"十二生肖文化內涵",同年暑假"倡導‘低碳’生活,打造‘綠色’青奧";2012年寒假"提倡‘科學飲食’,促進‘健康成長’",同年暑假"推廣垃圾分類,迎接青奧盛會";2013年寒假"拒絕垃圾食品,關注健康人生",同年暑假"紅領巾尋訪美麗江蘇";2014年寒假"認識霧霾天氣,提高自護能力"……
2.給學生一個交往的場景
引領學生超越自我,應對各種人際互動,在交往中學會交往。
為了更好地給學生提供研究的契機,筆者親自帶領學生去實地探訪,讓學生親歷采訪與調查的實踐過程,為主題研究提供最準確的資料。
在"莊稼的生長"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深入田間地頭,下農田、訪農戶,在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中探索莊稼生長的奧秘。
在"飛機的秘密"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不但積極搜索資料,合作研究,還來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展覽館,在講解員精心的介紹中,探索飛機的秘密。
在"植物王國尋秘"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研究、合作發現,了解植物王國的奧秘。這三張照片是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來到中山植物園,實地考察植物的生長情況
在"中國傳統美食"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悉心學習廚藝,親自買菜、擇菜、洗菜、燒菜,發現了美食制作的秘密,還舉行了班級美食匯,邀請校長、教師、同學共同品嘗自己親手制作的美食……
3.給學生一個展現個性的舞臺
為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發展個性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
在一次"垃圾分類"活動經驗總結會上,學生深情回顧了研究過程中知識學習、采訪指導、調查設計、信息反饋、歸納統計、展示匯報的全過程,暢談自己的經歷或體會:有的說,借助實地采訪,自己掌握了采訪的一般方法;有的說,通過調查統計,自己學會了如何與陌生人交流;有的說,基于歸納統計,自己鞏固了數學課上所學的知識;有的說,運用小組合作,自己在同伴面前有了更多的發言權;還有的說,通過家長的幫助,自己體驗了不同于學校的社會生活……
四、當下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主題資源包(庫)使用的硬傷
。1)缺乏系統。資源包通常是將一些主題整理后編輯在一起,其中主題內涵與外延大小不一,各年級內容重疊,甚至活動方式、方法、流程重復嚴重,無視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水平、認知需要。
。2)可操作性不強。有的主題內容過于簡單,但仍然安排數個課時,怎么教讓人摸不著頭腦。
。3)缺少教學內容選擇的依據。十幾個主題,哪個上,哪個不上,僅僅憑學生的興趣進行選擇行不行?然而,學生的興趣能夠始終保持穩定嗎?
2.課型的高度重復與流程化
作為指導者的教師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各種活動都適合這些課型、是不是各個年級都適合這些課型、簡單呆板的課型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教學具體情境。
3.方法指導的"度"難以把握
科學方法都有相應規范嚴格的體系和操作流程,不同年級的學生應該學到什么程度難以把握。
4.學生研究活動的質量難以評價
當合作團隊完成了合作研究后,教師評價的依據是研究的過程還是研究的成果?評價的標準又是什么?
簡言之,目前"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檢測學生的研究質量"已經成了課程進一步推進的關鍵,所以"能力目標(序列)的構建"和"表現性評價的實施"成了課程開展的當務之急。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和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固能寫之;出乎其外,固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面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全面實施,深入研究課程活動特質,找尋其高效開展之道,就是"入乎其內";站在課程論的價值高度,審視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在不斷實踐與研究中發掘、反思問題,尤其是關于核心價值的問題,就是"出乎其外".在"出"與"入"之間,去尋找最佳的課程實施途徑與方法,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之路走得更快、更穩!
參考文獻:
施建東。區域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實踐與思考.江蘇教育研究,2007(12)。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的哲學思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