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教學模式在“中國哲學史”課程中的運用論文
“中國哲學史”(以下簡稱“中哲”)課程在普通高校通常被作為選修課開設。“中哲”課的目的在于使學習者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一個較完整的把握,為人格塑造和素養提高奠定文化和理論的積淀!爸姓堋闭n程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由于課程抽象、生僻,對思維的邏輯性、思辨性要求較高,多涉及古文閱讀,導致這門課程并不受歡迎。同時,由于選修課學時限制,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課程教學任務,課堂以講授為主,缺少與學生的討論交流,使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何使“中哲”課程成為對大學生成長有幫助、學生真正喜愛的優秀課程,是任課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專題教學的特點
“專題教學”是指教師打破教材原有章、節、目的設置,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問題,有選擇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形成若干專題進行深人講授的教學方式。專題教學改變傳統照本宣科的教法,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將理論知識與現實需要結合起來,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鍛煉他們進行哲學式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收集、閱讀、分析資料的能力。
1.從教學內容上看,專題教學有利于知識的整合與集中。“中哲”課程涉及范圍廣闊,內容龐雜。同時,又因為選修課學時的限制,如果依據教材逐章進行講授,各個時期、流派及代表人物都講,容易導致每個問題都講不透,學生學習如同走馬觀花,沒有實際效果。而專題教學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設置專題將相互關聯的知識整合起來,突出教學重點o
2.從教學操作上看,專題教學符合選修課程的特點。選修課是對基礎課程內容的拓展與深化,是為擴大學生知識面、發展興趣與愛好而設置的,具有專題性研究的特點。在“中哲”課上使用專題教學,無疑契合了課程屬性,使其在操作上更具可能性與必然性。
3.從教學效果上看,專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實際效果。實行專題教學,可以在設計每一個專題時巧妙地把哲學理論與現實問題聯系在一起。這樣,既可以賦予抽象的理論知識以更具體、更豐富的時政內容,又可以對現實問題從哲學的角度進行更深入和理性的分析,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教會他們運用哲學思維理解現實問題。
4.從教學特點上看,專題教學具有靈活性、開放性特征,能夠充分發揮教師所長,做到教研相長。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研究方向,圍繞自己擅長的領域設置專題,也可以靈活地根據授課需要對專題做出調整和改變。這一過程不但能增加備課新意,還能鍛煉教師提煉教學內容、深化理論研究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師教研水平。
二、“中哲”課程專題教學模式設計
1.教學大綱設計。我校開設的“中哲”課程共計32學時,在規定的學時內勢必無法對所有知識點進行系統講解。因此,我們只選擇基礎性知識和代表性思想,以點帶面,通過對重點知識的講述將中國哲學的發展線索串聯起來。為此,我們創造性地將幾部教材的內容進行整合,將教學大綱設計成“百家爭鳴”、“三教并存”、“理學興起”、“啟蒙思想”、“中西論戰”5部分,設計相應的15個子專題。這會在保證課程體系完整性的同時,更加凸顯了教學的重點。
2.教學內容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突出現實性和熱點性。傳統哲學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對經典文獻進行解讀,這對缺乏相關知識背景的學生,特別是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這也背離了哲學的初衷。哲學是思辨性的思維,是對現象、問題進行反思和批判,而不是對既有知識和觀點做簡單的重復、記誦。所以,我們要打破教材刻板化、程式化的內容設置,讓每一個專題圍繞現實性或熱點性問題展開,使學生不再是僵硬地接受某種固定的知識框架,而是帶著問題去閱讀更多的信息,并進行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3.教學方法設計。哲學課堂是一個真正需要教學相長的平臺,其教學也必須通過更豐富、更靈活的方法來實現。我們根據專題的需要,設計并嘗試使用包括課堂辯論、讀書會、案例分析、
小論文
相關信息
試論情感語言節目主持人萬峰、鐘曉的語言特點基于園本課程開發背景下研究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試析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試論高等職業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改革爭議試論中職《外科護理學》的情境式教學試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問題研究經濟學和經濟法基礎課程融通教學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手術側臥位適宜度的研究
等多種教學方法,受到學生的普遍好評,在提高課堂活躍性、調動學生學習參與性上,起到了切實的推動作用。例如,在“百家爭鳴”專題中,為了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儒家和墨家哲學思想的差異,我們設計出以“愛有無等差”為主題的課堂辯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有助于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單向性教學模式,有助于實現反轉課堂,促進師生雙向互動。
4.教學工具設計。我們嘗試在教學工具上創新,希望借助現代化工具,使“中哲”課變得更加新穎、生動。在課堂教學上,除了傳統的板書以外,多媒體教學是最重要的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抬頭率”,還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最豐富的感性背景材料,幫助學生獲得對問題的直觀性認識。除此之外,我們還啟用了微信教學平臺,實現了教學“走下”課堂和教學日常化、時時化。離開了課堂環境,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會更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問題更加個性化。微信平臺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
5.課程考核體系設計。“中哲”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對學生學習考核中使用閉卷考試,而死記硬脅是無法體現哲學對思維能力的要求的。在設計課程考核這一環節時,我們摒棄了以結課考試論成敗的傳統辦法,實施專題分次考核,將每次考核分數相加的結果作為最終課程成績。并且,分次考核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或布置作業,或進行小測驗,或進行材料分析,或結合問題寫論文。這既可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懈怠,也能夠幫助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勻情況,從而對學生的學刁結果做出公正的評判。
三、"中哲”課程實行專題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證明,專題教學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促進學生思維活躍性上具有獨特優勢。同時,專題教學的學術性和專業性較之傳統教法明顯增強,對任課教師來講,是促進其自身學術能力提高、激發研究熱情的很好動力。在實際操作中,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對專題進行認真篩選,做到精益求精。在內容的設置上,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有所取舍,著重把握中國哲學史的發展主線,把握好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主流思想、中國哲學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同時,專題的選擇還應注重聯系學生實際,多發掘學生感興趣、有親切感,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有所認識的話題。此外,應注意對專題方向的把握,避免在專題內容上出現交叉和重復。
2.教師要自覺將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結合起來,做到教研相長。專題教學要求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較高的教學能力外,還要具備開闊的眼界及高度概括和整理能力,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獨到的分析能力。教師在備課時,不應約束于單一的教材中,要廣泛收集資料,特別是那些新觀點、新知識,將專題講得深刻,講得到位,講得靈活。另外,教師還應積極掌握現代工具,在提高教學能力的同時,注重教學的藝術性。
3.建立課程長效機制,尤其要重視對過程的控制和后期效果的反饋。傳統的教學模式養成教師“到點上課,下課走人”的習慣,課上講完相應內容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在實施專題教學后,學生對專題內容的興趣會持續,這就需要在師生之間搭建一個可以隨時互動的平臺,方便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對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教師在日后的課程實踐中不斷地充實和完善。
4.教研室應積極創造良好的硬件設施,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滿足教師備課、研究的需要。專題教學除了需要教師投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外,還需要一個良好的教研環境做支撐。院系、教研室應在教學資源上給予充分保障,除了有集體備課和研討的場地,坯應提供包括圖書資料、報刊雜志、電子工具等硬件條件。
四、“中哲”課程實行專題教學的幾點思考
首先,嘗試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中哲”課程的資源整合,最大化地將優勢資源充實到專題教學中。專題主講教師不應局限于本學院內部,按照內容的設計和需要,可以從院外聘請學術深厚、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某一專題的講課任務,實現跨院系合作,整合全.校優勢資源,提升專題水平。
其次,嘗試將“中哲”課程的教學工作融入校人文素質基地的建設中。借助學校影響,從校外聘請“中哲”領域有較高水平的專家、學者開辦講座,或是與學校其他職能部門合作,舉辦靈活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中哲”課程在大學中的教育地位,在這個意義上扭轉對“中哲”課程庸俗、狹溢的實用主義觀點,真正發揮其在成智成人上的功能。
總之,在“中哲”課程中實行專題教學,需要組織者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重視溝通和弓丨導。但仍應注意的是,不論教學方式如何改革,都應緊緊圍繞教書育人這一核心。教育的目的是要讓知識進入學生頭腦,使學生通過學習最終實現知識與修養、書本與實踐相統一的成才目標。
【專題教學模式在“中國哲學史”課程中的運用論文】相關文章:
過程語體模式在寫作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3-15
探討問題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11-20
網絡協作學習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分析論文04-02
獨立學院史論課教學中鑒賞模式的運用論文12-18
論文:談談情境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03-19
PBL教學模式在數據庫課程中的應用論文02-21
透析“問題”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03-03
平衡教學法在綜合英語課程中的運用論文03-12
試論職業類學校儀器分析課程中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的運用03-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