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社科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目標論文
教育國際化是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的一個潮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是人們經常議論的話題。中國是一個有世界影響的文明大國、東方大國、發展中大國、社會主義大國,當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學科、理論話語體系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同時,高校也在大力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的國際化。因此,正確地認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國際化的方式、內容和目標,對提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認識方向上出現了偏差,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出現事與愿違的反面效果。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現象
教育國際化的指標并不只是送出去了多少學生、招收了多少留學生、引進了多少種英語教材、開設了多少英語課程,教育國際化的核心是如何通過教育國際交流,去“化”別人、影響別人,而不是被別人“化”、被別人影響。有交流必然就有相互影響,但是如果在交流中沒有了主體性,失去自己的東西,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了,那么交流的意義就沒有了。在教育國際化過程中,由于交流雙方強弱地位不一樣,往往出現彼此相互影響效果的不一樣,這是正常的。所以,教育國際化看上去是一個平等交流的概念,但是爭取對對方產生更大影響卻一直貫穿在教育國際化過程中。
哲學社會科學承載著不同民族和國家對人、社會、國家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是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積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本來意義應該是促進和提高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它不是以一方的知識體系取代和覆蓋另外一方的知識體系,而是通過持續深入地交往來擴大交往雙方的認識格局。通過國際化增強的是人們的文化自信,而不是文化自卑,促進的是文化相互欣賞,而不是文化相互貶損。此外,在與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知識交往中,提高自身對外部世界和他國國情的認識、理解和解釋能力,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國際化的目標。歷史上每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擁有自己的一套成體系的對外部世界獨特理解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這套知識體系建立在其與外部世界來往中的逐步積累,絕不是幻想和想象的產物。這套知識體系越接近世界的現實,而非偏見、想象、歧視,也就越有助于這個國家更好地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對提升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也不可或缺。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哲學社科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并非如上述概念所呈現的那樣,完全就是平等交往的狀態。國際政治、哲學社會科學內含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屬性等,都會滲透在國際化的過程之中,因此,哲學社科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難以脫離一定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影響。冷戰時期乃至冷戰結束以后,美國特色的哲學社科研究和教育借著“國際化”的名義,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輸出,成為“和平演變”的工具,實為真正的學者所不齒。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內涵是什么?
中國是一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大國。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要避免兩種傾向。
第一種認識傾向是認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就是英語化、西方化,因而熱衷于英語教學、用英語發表文章、不加鑒別地照搬別人的概念和理論,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得到國際承認,有國際影響力,要能國際對話,必須要用英語在英語學術界發表論著。歷史上,以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是寄托在用別人的語言寫作、思考、表達自己的思想來實現的,實踐經常證明,等到一個國家的學術放棄了自己的民族語言而改用別人的語言表達思想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學術本身已經淪為別人的一部分了,因為連表達思想的載體——語言都沒有了,還談什么本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進而言之,這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不是國際化,而是文化的一種自損行為。
第二種認識傾向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就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輸出。這是一些西方國家擅長做的。中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當然不能這樣去做,這不符合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著力于推進以我為主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呢?
首先,要有志在世界上逐步形成漢語作為學術表達語言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共同體。
可以設想,英國在18、19世紀時,如果為了與當時法語的國際影響接軌,學術和外交都借助法語進行表達,就不可能有后來英語作為學術和外交語言的國際影響力。或者再進一步設想,如果英國的學術采用與法語接軌的方式,那么英國的崛起將會從文化方面大大鞏固法語而不是英語的世界影響力。就此來說,孔子學院便是一項功在后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由此得到的啟發是,我們不是要排斥現有的同外部世界的交流,而是同時要著力于構建漢語作為學術表達語言的國際期刊、出版、評估評價、合作研究、學會、榮譽獎項等機制。
其次,加快構建自己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能否建立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并不是由是否得到了英語學術界或所謂的國際承認而決定的,關鍵是我們在各個領域要形成對自己的道路、制度、發展等經驗的自洽的解釋體系。目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過于依賴英語學術概念來開展對自己的研究,一些學者擔心如果不用西方的概念而用中國本土概念來研究和表達自己,外國人會聽不懂,容易自說自話,閉門造車。
必須要改變這一主觀認識,否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很可能會越走越偏。我們反過來想一想,現在國內學術界流行的外來理論和概念,哪一個不是早期的海外留學人員帶回國內的?目前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來華留學,我們應從自己的道路、制度、發展經驗中提煉出越來越多標識性的理論和概念,融入到來華留學生的學習教材和教學之中,這些留學生學成回國后完全有可能成為傳播漢語學術標識性概念的主力。等這些概念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并形成一定影響力之后,就不存在別人聽不懂的現象了。如果我們在課堂上一味地用從西方傳播來的概念和理論教授來華留學生,那就很難達到傳播自己東西的目的。一些來華學習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已經意識到,在中國大學里學到的基本是來自西方世界的概念和理論,那么他們會想,既然來中國學的是英美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那為什么不去英美留學,何必留在中國呢?因此,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要注重打造和傳播自己的標識性概念。
“一帶一路”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國際化的機遇
在國際化過程中努力推動自己的東西走出去,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國際化的目標。如何讓自己的東西走出去,是一門學問。通過國際化來提高我們自己對世界和其他國家問題的理解和解釋能力,從而在對別人的合理解釋及合理化建議中,促進自己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走向世界。
哲學社會科學要為自己的國家咨政育人,也可以為別國提供咨政育人的功能。要實現這一點,首先要有一套獨到、深刻、有用的解釋體系,在中為洋用的過程中才易被人接受。為此,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關鍵還在于要逐步積累和建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體系。簡單地說,目前用漢語儲存的人類知識,要遠少于用英語儲存的人類知識。一個只會英語的外國學生,基本上可以不需要閱讀漢語記載的中國知識,只需閱讀英語記載的中國知識,就可以寫一篇研究中國的碩士論文。但一個外國學生,利用漢語記載的有關巴西、哈薩克斯坦或尼日利亞的知識,大概是寫不出一篇研究巴西、哈薩克斯坦或尼日利亞的
【中國哲學社科研究和教育的國際化目標論文】相關文章:
鐘泰的中國哲學史研究論文02-14
關于哲學性的哲學教育論文02-12
哲學碩士論文:論中國哲學的特質11-25
有關教育哲學的論文05-21
中國哲學與生命藝術觀研究11-17
談中國哲學人生研究01-18
對大學教育國際化的思考論文06-19
順應理論和語言哲學研究11-16
淺析哲學性格和大學教育的淵源的優秀論文01-2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