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網絡德育建設構建和諧高校文化的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從目前網絡對大學生道德意識上帝來的負面影響入手,分析了造成大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謗因,提出了加強高校網絡管理,正確引導學生網絡行為,構建文明和諧的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方法。
【論文關鍵詞】德育建設罔絡文化和諧高校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媒介,越來越成為高校學生獲取信息和學習知識的重要渠道,并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產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冶工作渠道和手段,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技術的發展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很多學生表現出網絡價值觀念模糊,網上言行缺乏約束和自我保護,網上人格沖突突出等問題。針對出現的種種網絡道德危機,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及時采取措施,因勢引導,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優勢,拓展德育的工作和方法,促進學生的思想和諧健康發展。
1網絡對大學生道德意識的危害
網絡在帶給廣大學生便利的同時,也給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障礙,甚至給學生的道德意識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主要顯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責任感缺失
網絡行為由于其本身的隱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網絡上的行為變得隨意,放縱,缺少一種行為的責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為監督。在濟南一些高校的一次問卷調查中,有l9%的學生認為不應為自己的網絡言行負責,44%的學生認為網絡欺騙很正常,25%的學生認為在不痛快時可以用網絡語言發泄等;網絡行為使很多學生喪失了責任意識和現實中的道德行為規范,沉溺其中,把網絡當作極度自由世界,擺脫現實的拘束。
1.2受色情文化毒害
通過調查發現,僅有56.9%的表示不瀏覽黃色網站或網頁,有24%的學生“經常見過”網吧有人在瀏覽黃色網站,“偶爾見到”的占40%,自己偶爾涉及黃色網站的同學達到30%以上,而且在男生群體中這些比例會更高,這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是相當有害的。
1.3交際障礙,情感錯位
網絡行為使一些學生逃離現實中的人際交流,極度封閉自己,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耗費在網上,沉溺于聊天室、BBS和即時通信工具(如QQ、MSN、POPO等),長期泡在網上交友、網游,碰到問題不去找人溝通解決,與現實接觸較少,形成現實生活中情感錯位,對親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機,導致與人交往疏遠,產生緊張、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問題。
1.4是非標準淡化
在調查對網絡電腦高手的態度時,有17%的大學生崇拜電腦高手,26%的大學生認為電腦高手不需譴責,26%的大學生對色情、迷信和反對言論認為嘗試一下也無所謂,這從側面上反映出隨意網絡行為已影響了學生是非標準的判斷,使學生的言行缺乏約束和自我約束,削弱或喪失了行為、道德準則和法律意識。
1.5道德人格分裂
現實生活和虛擬生活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容易導致人們虛擬和現實的二元人格分裂。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虛擬生活空間,使得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地以自己喜歡或想要的身份,過自己喜歡或想過的生活。網絡生活的無限制性和現實生活的約束性,特別是兩種生活方式中道德制約機制的不同,使得有些人在虛擬生活空間自覺不自覺地減少了自我約束意識與克制力,對自己在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道德要求截然不同,實行雙重道德標準,從而造成網上網下雙重道德人格的現象。個別人儼然變成另外一個人,在網上不擇手段地追求想得到而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盡情歡娛,肆意發泄,不但道德人格嚴重分裂,甚至沖破了道德底線。
2網絡對大學生道德產生危害的誘因分析
2.1網絡文化的固有特點
網絡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信息庫,它帶來的信息沖擊和交流便捷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要求大學生有很強的辨別能力;并且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網絡上的各類規范、法制體系尚不健全,各種色情、反動、迷信、欺騙等不良信息充斥。
網絡的自由交流和匿名性,各種現實生活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在網絡中得以實現,比如網絡虛擬交友,網絡在線游戲,虛擬交易,虛擬團體等,很多真實的或模擬現實生活,卻沒有現實生活的艱辛就能實現的滿足感使很多人沉溺其中。
2.2大學生自身的身心特點
大學作為人生進程的一個特殊階段,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嘗試新事物的心理,他們追求自由,強烈愿望實現自我價值,網絡的虛擬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造成很多學生對虛擬的網絡產生依賴,不能適應現實生活的壓力,從而導致種種問題。 2.3德育工作的滯后與低效
由于客觀原因造成教育的滯后性對德育工作也帶來了一定影響,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一些教條、定義,缺乏現實生活的例子,脫離了學生實際的生活場景,學生現實的問題在教育中不能得到解答,便轉向了網絡。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導和監控,網絡的自由和無限制的各種思想很容易使學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確辨別、選擇和處理信息。
3趨利避害,打造和諧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互聯網被稱為“爭奪眼球的戰場”,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實在不可小覷。面對密集的信息,大學生好奇獵趣,無所適從,無法正確選擇信息,駕馭信息。如果不及時提高網絡信息素質,就將會成為信息的奴隸。如何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滿足他們的需求,大力提倡健康的網絡文化與網絡道德,應該成為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與重要內容。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減少網絡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危害,不是僅僅靠學校的力量就能實現的,這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在這場“爭奪眼球的戰爭”中取勝,作為高校的工作者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加強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占領網絡教育陣地
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傳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沖突更加劇烈,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價值選擇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必須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中吸取營養,陶冶情操,增強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思想的能力。如將學校的宣傳版制成網頁,幫助學生了解最新政策動態;定期推薦一批好的網址,指導學生正確上網;大力開發一些集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易操作性的中文軟件,以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另外,通過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軟件設計人員合作,可以把嚴肅的教育主題制作成生動形象的計算機程序,如以音像作品、計算機網絡益智游戲等形式讓大學生在娛樂放松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和道德行為教育。
3.2規范網絡信息,創建良性健康網絡環境
網絡根本上說只是一種工具,它方便了人們工作、生活和娛樂的需要,而不能代替現實生活。盡管學校無法對網吧等學校外的上網環境進行監管,但可以對學生宿舍、電子閱覽室等學校可以控制的學生上網的場所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比如網關過濾非法網址、進行必要的網絡監控等技術手段控制學生的網絡信息,約束其網絡行為,達到“良性用網”的目的。
在一定范圍內推廣實行網絡實名制,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的主要群體,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自我表現欲望強烈,法制觀念淡薄,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網絡道德失范。2003年,清華大學新聞學教授李希光,就提出網絡實名制的主張。2005年,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被教育部樹立為高校BBS向實名制校內交流平臺轉變的典型。隨后,北大未名、南大小百合、復旦日月光華等高校BBS都開始按照實名制進行操作,對其他高校起到一種良好的示范作用。
3.3轉變觀念,建立網上輔導園地
“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團組織活動”是學生思想教育的兩大傳統方式,然而隨著互聯網把學生的視野、思想和人際交流擴展向無限空間,傳統思政教育便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覺了解網絡技術和特點,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用BBS、聊天室、在線留言等多種形式主動與學生溝通,掌握學生的真實想法,進行適時引導,并在相關部門協助下建立德育專題網站、網絡心理輔導中心、網絡行為道德討論等虛擬社區,加強對學生網上行為和思想的監控與引導,使學生意識到傳統社會的公德同樣適用于網絡社會。
3.4因勢引導良性網絡應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上網的主要以網絡游戲、聊天和E-mail為主,很少能有效運用網絡資源來解決學習問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好德育工作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了解健康網絡文化,幫助學生認識到網絡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學生充分利用好網絡工具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包括開展網絡應用講座或培訓,普及網絡知識;培養學生制作網頁,開發程序等參與網絡建設的興趣,周期性籌辦各類網絡比賽、網絡應用評比等活動,倡導文明網絡行為準則,規范學生網絡行為,使學生不再迷戀于網絡游戲,網絡交友、聊天等無謂的活動中,多組織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能在“網下”實現自己的心理訴求,如認同感,交流的需求,釋放壓力的要求等,減少對網絡的依賴。
網絡的普及,在給廣大學生生活學習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注意到網絡發展所產生的社會道德問題,幫助廣大大學生增強網絡倫理道德觀念,使其網上言行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及早在他們頭腦中樹立網絡道德責任意識。通過對學生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意識形態,讓網絡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才能建成和諧的校園網絡文化。
【加強網絡德育建設構建和諧高校文化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議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論文03-03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論文01-17
淺議新型組織文化及和諧組織的構建論文02-21
醫院創新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論文03-23
注重醫德醫風建設 構建和諧醫院文化11-16
加強高職院校的道德文化建設的論文03-25
論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目標的構建02-22
大學生和諧宿舍文化建設的論文11-13
高校網絡安全建設存在的問題論文03-0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