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
生活是每個人都經歷的旅程,充滿了喜悅、挑戰和困惑。而哲學則是一門探索人生意義和真理的學科。將哲學的眼光引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和困惑。將探討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并分享如何用哲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而實現心靈的平靜和人生的滿足。
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創性地運用了實踐的觀點去把握人類世界,指出了人類的生命活動是用實踐的方式去創造有意義的“生活”活動,而不單純是動物式的無意義的“生存”活動。
【摘要】
人的“生存”與“生活”的矛盾是人類存在的一對根本性矛盾,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類的“生活”方式同動物式的“生存”方式區別開來。文章將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涵,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二者的相互關系以及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的轉變與出路。
【關鍵詞】
生存;生活;馬克思主義;異化
哲學不是超乎于人類世界之外的遐想,它總是深切地關注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大都對人類社會生活表現出了極大的熱忱,他們苦苦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尋找著人們生活的意義及價值。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是一種最為矛盾性的存在,人類既與其他物種一樣自然而然地生物性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又是能夠自我意識、自我改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有人類特殊性的區別于其他生物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
一、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涵
“生存”,是指動物(包括人)本能地無意識地去適應環境來維持其生存的生命活動,是一種純粹性的自然反映。古希臘先哲柏拉圖曾對其門徒說:“人就是沒有羽毛的兩條腿動物!睆娬{了人的動物性與自然屬性。近代法國哲學家拉美特里在其名著《人是機器》中提出:“人歸根結底卻是一些動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人的身體是一架鐘表,不過這是一架巨大的極其精細、極其巧妙的鐘表。心臟是什么?心臟是發條,神經是游絲,關節是齒輪,人的欲望、快樂、愛情、痛苦等等都是受到機械規律支配的;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多幾個齒輪,多幾根彈簧而已。”指出了人的動物性和機械性。我國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也說道:“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表明了人與動物一樣也具有生理層面的自然反映。動物式的“生存”活動是沒有意識的生命適應行為,它們依據與生俱來的本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動物可以說是一種“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
“生活”,是指人類有意識地認識自我與世界、改造自我與世界以及能動地從事物質生產的生命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超越本能的反映!吧睢笔侨祟愄赜械纳嬖诜绞,同動物的存在是相區別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痹缭诠畔ED時期,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就曾用神話的方式說明了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根本特征是在于人類擁有技術和智慧,他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痹撁}雖帶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素,但卻肯定了人的思維的能動性,有別于動物的本能式反映。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還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即“人是理性的動物!眲游锸菦]有理性的,它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出于本能的感性,人類自身雖并不完全排除了本能的感性,但卻可以能動地發揮著自己的理性,憑借自己的意識和意志去“生活”。人類特有的“生活”活動是有意識的生命創造行為,人類依據自己的意識與理性從事著社會實踐活動,認識與改造著自己和世界,因此人類可以說是一種“自覺性”、“自為性”的存在。人類的生命是“生存”與“生活”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存在方式,是自在自為的雙重存在。人類既服從著宇宙的規律、以大自然所賦予的本能去適應自然,又以后天發展起來的意識在實踐中去實現著理想、改造著世界、刷新著歷史。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的主題從宇宙本體轉向了人類世界,它尋求著把握人類世界的根據,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創性地運用了實踐的觀點去把握人類世界,指出了人類的生命活動是用實踐的方式去創造有意義的“生活”活動,而不單純是動物式的無意義的“生存”活動。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代表霍布斯認為人是一種“自然物體”,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活,這種本性不僅包括本能,也包括“自然情欲”(如自我保存、趨利避害等);以費爾巴哈為典型代表的人本唯物主義流派雖強調人的作用、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但強調的卻是抽象的人、非現實的人。馬克思批評這些舊唯物主義只是從純客觀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是“見物不見人”的、忽視人的主體地位的觀點。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篇所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摒棄了前人觀點中的錯誤因子,開創性地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認為人類和人類世界都需要從實踐活動中去理解和把握。實踐活動使人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把自然對象成為客體,使之成為“屬人的自然”;另外,人類還通過實踐活動來改變世界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突破本能的“生存”反映,創造有意識、有目的的“生活”方式。
首先,“生存”與“生活”是相互聯系的,人類生命活動同樣具有“生存”的層面,“生存”是“生活”的基礎。我國春秋時期思想家管仲曾提出著名論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睆娬{了本能生存需求對高層次道德意識的基礎性作用。無獨有偶,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逼浯,“生存”與“生活”又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實踐則使人類的生命活動從“生存”上升到了“生活”。動物只是本能地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命活動,而人類卻能按照雙重尺度去改變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即“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固有的尺度”。因此,動物式的“生存”是適應自然的一代又一代的種族復制,是非歷史性的存在,而人類“生活”則是通過自我意識用實踐改變世界的歷史性的存在。
三、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
有意識的、能動的生命活動把動物單一化的“生存”模式與人類特有的“生活”方式區分開來,然而伴隨著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的出現,人的能動性卻遭到了異己力量的的奴役,使人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甚至非人的狀態之中。馬克思認為,人的異化是人類通過勞動所得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以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支配人的一種社會現象。而后的法蘭克福學派知名哲學家馬爾庫塞也曾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單向度的人”,認為在當代工業社會的極權下,人們喪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當代工業社會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分工和生存競爭下,人類不同程度的被“擴大了的生產力”所制約,喪失了其區別于動物的自由自覺性,人類的種種能動性與創造性得不到機會激發或生成,其生命活動也逐漸淪為了同動物一般的單一機械式的“生存”。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提出人要在滿足了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要素的基礎之上,才能去實現較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我國哲學家馮友蘭則把人的精神分為了四個境界,認為人在超越了本能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之后,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今,在社會巨大競爭和強制分工的壓力下,人類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異己力量的控制,許多人的低層次需求和境界尚得不到滿足,其創造性和能動性無法被激發出來,陷入了只“生存”、不“生活”的僵局。因此,人類必須消除人的異化狀態,擺脫異己力量的奴役,達到馬恩設想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最終脫離動物界的“|生存”世界,進入人類的“生活”世界。
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
一、馬克思哲學對生存與生活的關注點
首先,探討生存與生活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黑格爾從宗教和神學出發,忽視了人的生存與生活的主體性,費爾巴哈關注的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他們都把人的生存與生活看成是既定的、靜態的“客體”,忽視了對人類世界即現實人的生存與生活世界的關懷。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把哲學導向關注現實的個人!艾F實的個人”即是“從事活動的,從事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個人,F實的個人的生存與生活的物質條件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指向未來的發展性的,相應地,個人的生存與生活就是人不斷生成、演進的歷史過程。其次,生存與生活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實踐。實踐在社會歷史領域直接表現為一種現實的生產,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展開的。生產主要有四種形式:物質生產、人的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和意識的生產。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基礎,人類圍繞生存與生活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人的生產是人類存在的必要條件,沒有人的生產,人類的生存和生活便無法延續下去。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的生存與生活必定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因此,社會關系的生產也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因而,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比说囊庾R一經形成,它就滲透到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成為人的生存與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再次,現實的人的生存與生活是處在一定的關系中的。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人總是同他人、他物結成一定的關系。人的生存與生活主要體現為雙重關系:第一,人的生存與生活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比说纳媾c生活必須要依賴于自然界,但人作為能動的存在物,在依賴自然界遵循客觀規律的同時也在按照人自身的尺度改造自然界,創造人化的自然。第二,人的生存與生活體現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的物質生產活動不是孤立地進行的,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必須以一定的方式聯合起來從事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于是人與人之間就結成了一種社會關系。在這種社會關系中,人逐漸地被社會所同化,從而融入社會,社會也在人的作用下具有人性。
二、關注人的生存與生活的現實意義
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時期,伴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們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方面也面臨諸多困惑。從馬克思哲學的角度理解人的生存意義與生活價值,更好地指導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對解決當前人們面臨的困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首先,關注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仡櫲祟惏l展的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發展近100年的歷史,人類為了追求更好的生存與生活,促使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不斷地向自然進軍,人類社會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也出現了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糧食緊張、生態失衡、能源危機等諸多全球性的問題。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對自然的肆意掠奪,使人類逐漸陷入了生存與生活的危機中。人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于自然界,人依靠自然界來生活。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人類不能為了求發展便以占有和破壞自然界為代價,這樣最終只會使人類連立錐之地也沒有。人類必須把自然當作自己的家園,守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的生存與生活才能真正地達到理想狀態。其次,關注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正視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的關系普遍物化的現實,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得生存和發展,人們的價值追求不得不服從于市場的價值導向,最終,商品拜物教將人物化、商品化了,人與人的關系被簡化為純粹的利益關系。這樣,人與人就外在化了,甚至于人與人處于對立的狀態。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生活,在生產過程中結成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應該是相互對立的,應該是相互尊重,相互需要和相互幫助的。人類只有做到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為指導思想來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下才能變得更好。再次,關注人的現實生存與生活,正視個體愈益感受到的精神家園的缺失,實現人與自身的統一。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忽視了對人的生存意義與生活價值的關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選擇的多元化沖擊著人們心中原有的道德、理想、信念,造成精神上的迷失,“人的內心世界被嚴重扭曲,其情感和德行被嚴重忽視乃至“荒漠”化。”人并不是為了生存而生存,為了生活而生活,對生存意義與生活價值的追尋,是人生存與生活的精神需要,也是使人真正成為總體的全面的人的必要條件。
【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相關文章:
生態批評視域下的文學與自然論文提綱08-08
談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電影對白翻譯06-15
人文關懷視域下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研05-28
跨文化視域下的高校英語教育論文04-21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年級管理對策08-27
淺論和諧社會視域下的高校圖書館職能06-06
林業經濟發展視域下的高職教育論文08-16
口語傳播學視域下播音主持專業教學創新探討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