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為物候學課程中加強實踐教學的嘗試淺析的論文
實踐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深化,而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動手、理解、分析、研究、自主學習、互助協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實踐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世紀80年代初,楊國棟教授在我院地理科學專業開設了物候學選修課.近年來,我們又分別在旅游管理專業和學校通識課中開設了物候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特點,我們嘗試從教材、教學和考核入手,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并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滲透研究內容.
1物候學課程的特點
我國現代物候學奠基人竺可楨院士在他與宛敏合著的《物候學》一書開篇中指出:“物候學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農作物)、動物和環境條件(氣候、水文、土壤條件)的周期變化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可見,物候學的研究對象與人類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
2從教材入手,探索編寫“教學做合一”的教科書
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中指出:不做無學;不做無教;不能引導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導人做之書本,是假書本任何一門學科,收集第一手資料是其基本的實踐活動,此外就是對于資料的整理甄別,以及進行科學研究了.這些方面自然都需要在己有理論,包括一般的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研究的結果,又會豐富以至修改己有的理論.
物候學課程在國內尚無教材公開出版,國外同類教材也十分少.這使教師在編寫課程講義時,能夠更充分的反映自己對該學科的認識和想法,探索從教材入手,加強實踐教學和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可能性.現用講義共分為9章,第1-3章主要介紹了物候學及其發展簡史,以及物候現象發生的基本規律,可以說是總結己有的物候學研究,繼承前人的認識成果;第4,5章主要介紹了物候觀測和物候記錄質量審查方法,可以說是打好收集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的基礎;第6-8章物候歷的編制、物候季節的劃分及物候發生期預報,是進行物候學基礎性研究的訓練內容;第9章物候學的一些應用領域,是學科拓展應用的內容,在打好學科基礎的情況下,將學習與應用聯系起來.
從教材各章節的安排來看,強調了物候學的基礎,在掌握物候現象發生規律的基礎上,從物候資料的獲取與審核,到物候學基礎性研究訓練,再到應用領域的拓展,既體現了物候學自身的基礎內容和知識體系,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努力將理論與實習內容聯系在一起,希望能夠通過實習的內容和過程,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
3從課堂教學入手,探索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結合方式
3. 1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強化實踐教學
物候學與自然地理學、生態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學科內容來看,具有貼近生活,實踐性強的特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科內容上的特點,設計相關實踐教學.如針對物候現象變化快的特點,在教學中,每周結合教師的實際觀測,制作“本周發生的物候現象”課件,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近期發生的物候現象,而且可以使學生盡快熟悉物候觀測方法.為了使學生能夠盡快熟悉校園植物,掌握物候觀測的方法,教師還布置了繪制校園植物分布圖,做自然觀察筆記等作業.
春季是物候現象的多發季節.因此,在每節課后,教師安排學生進行校園物候現象的觀察實習,實地講解并做觀測指導.此外,結合課程需要,教師還組織學生到公園進行北京主要園林植物識別、植物配置和物候觀測實習,以加強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在物候現象觀察的過程中,總會有新的發現,這些發現有些甚至成為師生開展研究的線索,如對我校栽培蠟梅的物候期觀察及其品種鑒定,就是學生和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的成果.
在物候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中,我們深刻的體會到,要想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就要將實踐教學變成一種學生可以接受、融入到課堂教學,且學生愿意參與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實踐教學能夠很好地體現學科內容,要有意義,有新鮮感,能吸引學生,能真正產生師生的互動.
3. 2結合課堂教學,探索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活動
大學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實現大學生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研究性學習是基于人們對學習活動的不斷認識而形成的一種現代教育觀和學習觀,其含義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大學的職能強調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把科學研究引進教學過程.利用研究性學習理念,在專業課或專業選修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通過學生的學習過程去認識、模擬科學研究.
在物候學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努力滲透研究性學習的理念,使學生的學習具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結合教學內容,設計適合的研究性學習選題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選題是科學研究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作為一門課程,從教學方面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中尋找一個切入點,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即應是課程的主要內容,又應具有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空間和完成的可能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其選題應主要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確定.
物候現象的觀測和物候期預報是主要教學內容,以此作為切入點,我們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際觀測,收集第一手資料,并利用這一資料建立物候期預報模型.這一選題從課程教學內容出發,選題具有實際意義,可操作性強.實踐表明,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可以完成這一選題.
第二,加強研究性學習與課堂教學內容的結合,是完成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融合在一起,使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研究性,是一個在實際探索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物候學課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開展上述研究性學習,這三個階段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由教師介紹選題的目的、意義和研究思路,并根據觀測對象對學生分組,進行觀測培訓.第二階段—實施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觀測要求對植物芽形態變化進行觀測,并對觀測數據進行初步處理、分析.這個階段大約持續2個月左右,在實際觀測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教師要求學生每周上交一次經過初步處理的觀測記錄.根據觀測記錄反映出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并適時予以指導.第三階段—總結階段:觀測結束后,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小組的觀測記錄撰寫一篇關于物候期預報的學科論文.
由于學生研究性學習選題與課程教學內容結合緊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夠完成學習任務,而且還體驗了科學研究從選題開始,到收集第一手資料、分析處理資料、查閱文獻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的全過程.同時,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進一步認識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目的.
4從教學評價入手,探索針對實踐活動的考核方式
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考核,是開展實踐活動的保障.實踐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與學習過程的體驗,結合實踐學習的特點,需要改變傳統終結性考核方式,建立以過程為主的考核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評價也更客觀.
目前,地理科學專業物候學課程的成績主要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一是課堂小測驗,這一部分約占總成績的30%.在上課前,往往要抽出幾分鐘的時間,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作答,如“本周在校園看到的正在開花的木本植物有哪些?”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督促學生關注身邊發生的物候現象,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
二是學生觀測記錄,這一部分約占總成績的30%.學生通過觀察,以小組或個人的方式通過網絡提交觀測記錄,教師通過觀測記錄可以了解學生參與觀測、整理原始資料的情況,目的是提高學生收集和處理第一手資料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三是學科論文的撰寫,這一部分約占總成績的40 %.通過學科論文,了解學生分析處理資料,以及文字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實踐證明,這種考核方式有助于推進實踐教學和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
5結語
在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學生學習內容己經具有顯著的專業特點.因此,通過在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中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模仿或模擬科學研究,不僅有助于學生觀察、思考、理解、分析、創新、實際動手、自主學習、互助協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形成.
【題為物候學課程中加強實踐教學的嘗試淺析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