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校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論文摘要】中職學校擔負著培養中等職業技術人才、振興地方經濟的重任。當前,由于招生、就業、觀念等方面的原因,職業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而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卻在逐年增長,大量的工廠、企業嚴重缺乏技術人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育 工學結合 人才培養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學校的重視,職業學校在硬件或軟件方面都上了一個臺階,然而,由于招生、就業、觀念等方面的原因,職業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與此同時,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卻在逐年增長,大量的工廠、企業嚴重缺乏技術人才。要解決上述二者間的矛盾,探究一條適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之路,可采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并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環境,發揮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能力為主的企業教育有機結合,實現學生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要求之間無縫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如何實施“工學結合”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呢?
一、實施工學結合應考慮“四方共贏”這一問題
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涉及企業、學生、學校、教師這四個方面的主體。其中,企業是工學結合具體的承擔方,學校是工學結合的組織者,學生是工學結合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工學結合具體的管理者。在實施工學結合過程中,一定要把“四方共贏”這一問題考慮到其中。若這四方當中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較大損害,工學結合就很難持續開展下去。
第一,學校是工學結合的組織者,在實施工學結合過程中它主要關心的是教學質量、學生素質能否提高,最終能否達到提高就業水平、就業質量之目的。為保證能達到這一目的,學校事先應做好調查研究,制訂出一整套完整的實施方案,并挑選合適的企業或工廠作為合作伙伴,否則工學結合只能是流于形式、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企業是工學結合具體的承擔方,在實施過程中至關重要。可以說,若沒有企業的支持是無法組織實施工學結合的。而對企業而言,它主要關心的是經濟效益,即在工學結合過程中成本是否下降、收入是否上升、工學結合結束后能否有優秀的畢業生進入企業工作。學校與企業在協商工學結合的實施細節時,企業對學生在工學結合時能否頂崗、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尤為關心。學校在組織開展丁學結合時應多從企業的角度來考慮,按企業生產經營的規律辦事,盡可能使企業的生產經營能正常進行。同時,企業不能把工學結合作為挑選員工、使用廉價勞動力的一種手段而不考慮學校對教學質量的要求。
第三,學生是工學結合的對象,若沒有學生參與,工學結合就無從談起。一般而言,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主要關心的是個人的收人情況,一部分學生則關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問題。因此,幫助學生樹立工學結合的目標就十分重要。
第四,教師是工學結合的管理者,他們是工學結合實施過程中教學質量的保障者,他們主要關心的是學生素質和教學質量能否提高、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影響等問題,F在的中職生普遍存在著自覺性、自控力較差等問題,而不少企業因為太過關心經濟利益的原因,常常忽視學校關于教學方面的要求。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工學結合的管理者即教師去協調。
二、實施工學結合的四種模式
要實施工學結合,一般可構建為以下四種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
(一)工學結合校內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校內培養模式是開發、利用學校內部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學校的自身優勢,創辦與專業對口的經濟實體,由學校自主經營,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這一模式下,學校應該組織相關教師以企業實際生產崗位的重要案例、相關項目為主線編制出一套教材,教師按照企業技術的要求、工作崗位流程進行授課。并根據企業的任務,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按照項目設計流程,共同學習相關知識、企業應用標準和工作方法,師生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己藭r可按企業標準和自編教材的內容,由校企雙方共同進行。
(二)工學結合專業企業式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專業企業式培養模式就是學校依據校內不同的專業開辦不同的公司,專業與公司捆綁在一起,并以校內的實驗室、模擬實習場所建立工學結合基地。這樣的公司既是教學實體,同時也是經營實體,學生可到公司(教室)上課,也可到公司實習、兼職。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給企業創造一定的產值,得到企業給予的一定的生活補貼,達到“多贏”。這種培養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將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與企業的工作崗位直接結合,也使學生的職業技能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升。
(三)工學結合校外拓展式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校外拓展式培養模式就是學校與社會上的優質企業進行合作的培養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學校聘請企業或行業的顧問、專家及部分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為教師,這些外聘的教師和學校的教師一起參與到工學結合相關專業的培養和實踐指導中。
(四)工學結合分散型培養模式
一般情況下,學校習慣于將學生成群結隊地安排在某一個企業。這樣做學校雖然是省心了,但工學結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對于企業來說,因學生太過集中而不堪重負,但又礙于情面只能勉強接受,并無真實的崗位提供給學生實踐,最終工學結合只是形式,學生學不到真本領。若學校考慮到上述的這些情況,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將學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個企業安排1~2人。這樣一來既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又使學生獲得實惠,達到共贏。
三、實施工學結合過程中的課程計劃調整問題
在實施工學結合的幾種模式中都涉及要對傳統的教學計劃作適當的調整。具體來說,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時數應該適當地壓縮,使得專業課課時更充裕,以騰出足夠的教學時數用于學生在工學結合前所必需的專業技能課和實踐環節課的實施,而“獨立實踐環節”課和“專業綜合實訓”課可以由指導教師結合實際情況來完成。
四、實施工學結合過程中學生的評價體系改革問題
在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傳統的評價體系一般是將學生的段考、期考這“兩考”的成績各按一定的比例進行計算,然后將所得相加,最后得到的結果就是期評成績,而這一成績也就是該學生本學期某門課程的最后成績。但是,不少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如果沿用這樣的評價體系評價學生,無疑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在中職學校實施工學結合這一模式后,像這樣的評價體系更顯得滯后。因此,在實施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必須改革評價體系,將傳統的終結性評價體系與工學結合的過程性評價體系相結合。傳統的終結性評價與工學結合的過程性評價相結合這一新型的評價體系,是對每一位學生在工學結合過程中的表現、出現的各種想法、工作過程、學習過程的狀況、工作、學習態度、期中和期末“兩考”的情況等方面作出評價。換句話來說,這一評價體系主要是關注學生的工學結合的整個過程,關注學生在工學結合過程中的體驗,關注師生交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關注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從兩種評價體系相互比較不難看出,對于同一個體的評價而言,后者較前者的評價要全面、客觀、合理。
總之,工學結合是使中職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可行之道,它是實現中職學校與企業良好合作并體現自己辦學方向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較好途徑,它能使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四方受益,它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職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作出應有的努力。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學校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相關文章:
學!肮W結合、半工半讀”培養模式論文06-10
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實踐模式的思考05-22
技工學校中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08-06
水文與水資源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論文04-27
試析對優化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全面思考06-11
談實施“ZPTS"管理模式的設想08-06
適應社會需求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討究與實踐08-10
談我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