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甲馬藝術與現代視覺藝術的融合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理巍山甲馬藝術與現代視覺藝術的融合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巍山因特殊的生存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成為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聚集地。而“甲馬”是一種民間木刻版畫,傳入巍山后的甲馬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在構圖上簡潔粗放,線條錯綜復雜又協調統一,從甲馬文化中可以看出巍山人民的審美觀點及生活習俗。本文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法對甲馬的創作形式結構、圖像結構及技藝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分析,歸納出云南甲馬藝術的基本特點和規律,并結合現代視覺藝術研究甲馬的視覺化設計轉譯途徑,傳承發揚我國本土文化。
關鍵詞:
巍山甲馬;民俗文化;簡約:視覺藝術;
引言:
甲馬又稱“紙馬”“神紙”,在巍山當地人們有時稱呼為“馬子”,但由于多數人贊同“甲馬”這一稱謂,所以本文以“甲馬”一詞貫通全文。甲馬是中國民間百姓進行祈福消災活動時,用來焚燒祈禱的各類雕版印刷品,是一種與民俗文化完美結合的民間版畫藝術。在民間人們為了渴望與神靈溝通將“甲馬”神話為與神界的通訊工具,他們將想象中的特定神靈刻繪在紙上,將心愿寫在對神靈的膜拜中,通過焚燒寫滿了祈愿的種種紙火以期達到與神靈的溝通。
一、巍山甲馬造型分析
巍山甲馬形式簡練整潔、造型手段多元、描述直白,以陽刻線為主,刻板后水墨印制,具有古拙樸實的藝術效果。
(一)結構特征
巍山甲馬屬于二維平面藝術,平面化源于原始先民對自然的直觀模仿,通過局限的思維方式去表達視覺藝術。巍山甲馬采用具有平面化的方式利用點、線、面的對稱、凌亂、粗細對比將畫面高度融合提煉,其不同部分概括簡化為幾何形體、以平面的方式進行整化。
其次巍山甲馬畫面構圖飽滿也是它的特征之一,在整體畫面中元素之間的大小、高低、胖瘦都有其獨特的層次感,整幅畫面都是頂天立地,占滿整個空間讓畫面飽滿充實,豐富多彩。畫面大量采用了對稱、填補、居中、題字等手法使構圖完成一種平衡感。在空間結構上,甲馬畫不區分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它是將畫面用平行線的方式進行分割來交代,畫面之間只有上下左右方位的區別,這種分割手法使甲馬的作品添加稚拙性。
(二)色彩特征
大理巍山甲馬在色彩的選擇上多會選擇黑白,黑白在畫作中給人以嚴肅、謹慎、剛烈的沖擊感,黑與白之間相互融合相互轉換,使得構圖更加突出,簡單明確的達到不同的視覺效果。
(三)圖像特征
巍山甲馬是一個民間祈福藝術,所以圖像呈現的是民間百姓對神靈的描繪,將神靈、自然用簡潔的符號描繪到整幅畫面,使得畫面凸顯出特有的趣味。巍山甲馬的圖像符號抽象、隨意,造型是在一定的傳承基礎上有著繪畫者的隨意與創作,可進行刪減和添加,繪畫出不同的藝術作品。比如神靈面部五官是簡潔干練的線條,身體是大塊面的結合,括號類代表祥云,倒三角或圓形代表眼睛,大的線條挺而剛,細小的線條曲而柔,整幅畫面完整、生動、簡練、精準的展示了生命原始力量。拿《路神》為例,《路神》是求得家人一路平安的甲馬,在圖中可以看到甲馬藝人將大自然的風光用簡單的花朵符號表示,樹木用豎線表示,神靈中人物的眼睛便是圓形的符號,不同衣物的質感也用變幻的點、線、面來表達。
二、符號語境分析
符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為了表達的需求,在不斷創新符號,一切能夠作為意義解釋的,無論是語言的或非語言的都可以稱作符號。1在原始時期由于材料的限制,甲馬的形式單一,多數采用黑白來表現,技術上采用雕版印刷。在現代技術下,甲馬藝術可添加不同符號語意以及不同展現方式,引導帶領大家了解甲馬藝術。了解甲馬首先要從甲馬中的圖像符號分析,不同類別有著屬于甲馬藝術的獨特符號。
(一)人物類
甲馬的人物有祈福的神仙也有普通的農民、士兵和兒童。多數甲馬中的神仙衣物以線條形式來表現,增添簡單的旗幟、刀劍和坐騎,神仙的面部刻畫多種多樣,有的五官為簡單的線條,有的五官用圓和點組成。因當地文化信仰,甲馬中神明的想象多數是樸實親近,看來就像一個平常百姓,神明的衣服多用柔軟的線條展現,如《本命星君》中的神仙。甲馬的士兵衣服多用硬朗的線條展現,添加了士兵的威信,如《刀兵》作品。平常百姓或兒童刻畫相對隨意,只是簡單的刻畫出衣服的輪廓,如《三位姑娘》。
(二)動物類
巍山甲馬動物有馬、羊、牛、龍、蛇、虎等多種動物,運用的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有線條的形式呈現,也有色塊的形式呈現,根據這些形式可以清楚的區分出整張畫面所要表現的含義和內容,從而完成當地人民的寄托。比如巍山甲馬獨有的《羊璽》,將動物擬人化同時面部保留了羊的五官,羊的衣物采用粗獷的弧形線條,在不丟失莊重感的同時也保留了羊璽的親近,羊的面部擬人化的同時又有夸張手法,將鼻子夸張化告訴大眾這并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讓羊璽在擬人化的同時不丟失其羊的特性。
(三)植物類
巍山甲馬作品中植物刻畫較為簡約,樹用簡單的曲線形式來表達、花用不規則圓形來表達、山和草地用弧度不同的橫向曲線來表達,在整體畫面中通過這些不同符號的疊加交替展現出大自然,通過符號準確傳達出想要表現的場景與信仰。如《山林草木之神》中神像前方的花草用稀疏的細線條來展現花草,背景的叢林山川用粗獷密集線條表達,通過由深到淺線條的交替,以及稀疏密度的結合將整個畫面增添了它獨有的空間感,明確體現了畫面前后遞進的關系。
三、大理巍山甲馬藝術與現代視覺藝術的融合
巍山甲馬繼承者悠久的歷史文化,是當地歷史進程的“記錄者”,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少的民眾關注它。不是因為大家不喜歡甲馬,而是在高科技的印刷技術下,很難將一門低收入高要求的傳統手工藝全方位發揚光大,也因甲馬自身的宗教色彩,傳承人無法開辦培訓機構。如何在快速發展的時代結合當代藝術,普及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甲馬藝術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
(一)表現形式的結合
巍山甲馬與現代藝術中的視覺設計都包含了點、線、面的結合,當代的視覺設計多以平面化形式展現,特別是海報、書籍裝幀、包裝等方面尤為突出。而巍山甲馬尤為突出的便是它的平面化造型及構圖,不同的線、面結合展示不同的風采。
我們可將不同祭祀祈福類別的甲馬藝術進行分類整合,通過將其整合梳理,保留甲馬獨特構圖的同時添加畫面的豐富度,通過不同造型的結合使甲馬藝術更加便于人們的認知,更好的了解不同的祈禱類別。甲馬藝術可以在現代視覺設計中提供優良、獨特的設計元素和設計手法,可以迅速吸引觀看者或消費者的目光,從而傳遞有效信息。
(二)符號特征的結合
現代視覺設計重要的是將大量的信息濃縮為有效的符號,通過簡約的視覺符號高效的傳達各類信息,而巍山的甲馬恰恰符合這一特性。甲馬將復雜的人物、復雜的自然界通過最簡單的符號表達出民間文化和民間崇拜,藝術創作者可結合巍山甲馬有效的融入設計中,提取具有甲馬民俗文化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使這些符號更具有代表意義并進行創新,與現代設計融匯貫通讓甲馬文化在設計中綻放獨特魅力。
首先,需將甲馬藝術符號進行歸類、篩選,保留元素內涵、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的基礎上重新整合和藝術加工,讓符號所代表的含義更加貼切和更具傳播性。
其次,將這些元素進行重組設計,在不丟失甲馬原本簡約、粗獷風格的同時加以創新,一定程度上保留巍山當地甲馬特征,同時融入現代文化元素,使其在傳播文化內涵的同時,增強大眾接受度和傳播力,個性化和獨特化地展現當地地域特色,同時,將其運用到廣告、市場營銷及產品包裝中,加強甲馬傳統藝術的認知與傳播。
1.馬符號
在當地甲馬一書中馬元素形式多樣,多為神靈的坐騎,如《本境廟神》中的馬只能看到大概輪廓,馬身含有多個粗獷線條,而《當年太歲》中的馬,馬身采用多個大色塊而馬頭又有擬人化效果。我們可將甲馬中這些不同形象的馬加以修改簡化,增加它的傳播性,將其從二維圖形展示向三維、四維方向發展,在不丟失本身風格的基礎上擴大馬元素的使用范圍。
2.人物符號
巍山甲馬中的人物形象創作主要來源于生活,他們的神仙在甲馬多數作品中英雄化、擬人化。根據甲馬現有的人物符號特點加以修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展現當地特有文化的情況下使其形成更具有代表性的傳播符號,讓大眾一眼便識別出這是巍山甲馬中的神仙形象。
3.文字符號
巍山甲馬的文字并沒有做特定的設計,在畫面中文字只是簡單隨意的出現在畫面中,沒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我們可將甲馬中的文字進行統一設計,將字體風格統一化運用在不同作品中,增加其傳播性,讓作品運用于不同領域。
四、結語
巍山甲馬藝術作為一個具有當地民族風格與民族文化的精神產物,體現了巍山百年歷史以及大理巍山的多元文化風俗,這是傳統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它不是日常所需,而是成為社會歷史的記憶,成為我們了解歷史,了解過去的重要窗口,我們只有深入研究,結合當代設計理念才能助其發展與傳承。
參考文獻
[1]余宏剛大理巍山和周城甲馬藝術異同探析[J]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7.(122):108.
[2]余宏剛,樊凱淺談大理巍山甲馬藝術在當地民俗中的運用[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2010.(2):72-76.
[3]武斌。甲馬-云南鄉土版畫的一枝奇葩[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1,(3):59-60.
[4]陳祖強中國民間木版畫的奇葩云南紙馬[J].云南檔案,2009.(4)-44-45.
[5]高金龍.云南紙馬[M].昆明: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9.
[6]楊郁生云南甲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李昆生云南藝術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8]鄭振鐸中國版畫史略[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0.
[9]瀧本弘之.中國名勝版畫史[M].臺北:藝術家雜志社,2001.
[10]王暄藝術通感視覺化符號轉譯研究[J].藝海,2016,(11):146.
[11]劉菲文化符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研究[J]東岳論叢,2014,(7)-149.
[12]方李莉.從遺產到資源創新是-種更深刻的保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6-16(017).
【大理巍山甲馬藝術與現代視覺藝術的融合論文】相關文章:
視覺藝術創作論文03-19
學校藝術教育融合民間剪紙藝術的實踐論文03-13
數字插圖現代藝術特征探索論文01-13
簡談跨界演唱與現代民族聲樂教育的融合論文03-17
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論文05-28
現代陶瓷藝術的市場和價值的淺議藝術論文03-02
環境藝術設計與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合研究論文11-15
淺談中國現代藝術現時下的文化意義論文03-10
談現代藝術教育工藝美術復興論文02-0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