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藝術論文
藝術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來反映現實、寄托情感的一種文化。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
關于藝術論文1
摘要:本文的重點論述了服裝與人體之間的微妙關系。通過不同的裁剪方式論證,人體與服裝之間的合理搭配。服裝設計始終要圍繞“人”這一特殊因素來進行,而不是要人適應服裝。
關鍵詞:服裝與人體;人體設計生理因素;人性化的心理因素
服裝與人體之間的關系微妙,服裝設計始終要圍繞“人”這一特殊因素來進行,而不是要人適應服裝。我要通過不同的裁剪方式來體現人體與服裝之間的合理搭配。
一、環境、人與服裝
。ㄒ唬┮屡c人的關系
服裝藝術與其它藝術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它不僅以人為對象,而且直接把人作為表現要素來處理。作為服裝的構成要素,材料、色彩、造型樣式、制作工藝、環境條件等都是可變的。與此相對應的是人的體形不變!肮τ谩笔欠b設計構思中審美思路的基礎,服裝設計的任務不光要解決設計的美感問題,而且要能使產品符合人的全面要求。
。ǘ┓b設計的相關要素
服裝設計是一項綜合設計的觀念,是通過設計師以他獨特的認識視角、創造能力對人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復合環境、風俗習慣和時尚因素,運用身體裝飾、身體表現、裁剪方法和縫制工藝等技術手段重新建構一個更合理、更理想的人物社會性面貌。身體、心理、社會是構成現代社會人的三個方面。身體是構成形象的基本物的參照,心理是感性的、本我的追求,社會規范是理性的社會制約.
。ㄈ┓b人性化設計的歷史
19世紀末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造就了富裕的工業資產階級,他們一方面具有越來越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希望得到社會的承認,服裝便是一種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沃斯創立了高級時裝業開始,時尚成為高貴、典雅、奢華的象征。西方工業革命以及20世紀前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從而也帶動了現代服裝的發展,特別是受到“現代設計”思潮的影響,出現了簡潔、明快、強調機能和現代感的服裝形式,夏奈爾、迪奧、圣.洛朗、皮爾.卡丹等服裝設計大師將經典、簡約、嚴謹、理性的設計風格推向了極致,成為服裝設計師紛紛效仿和追隨的楷模。
綜上述,服裝設計始終要圍繞“人”這一特殊因素來進行,而不是要人適應服裝。布瓦列特曾經是第一個提出“把女性從身體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設計師,他設計了裙口非常窄小的“緊口群”,穿這種裙子的女士不得不小步走路,好像日本的藝伎一樣。這個設計違背了他原來自然、功用的初衷,失敗是必然的。
二、服裝人性化設計的生理因素
(一)人體形態與服裝結構
服裝構成的依據不是某件衣服的裁剪數據和公式,而是人體,人體是紙樣設計的依據,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服裝為人服務的人性化設計原則。人體形態特征如下:
(1)人體體形的對稱性
人體以前后中心線為界,左右大致是對稱的,在人體美學上,是把這個作為人體左右對稱(Symetxy)和左右不對稱(Asymetry)的美學效果來處理的。由于人體對稱,所以服裝結構也基本左右對稱。
(2)人體體形的復雜性
人體的構造大致可分為軀干和四肢兩部分。
軀干由頭、頸、胸、腹組成,在身體的_中上部;四肢是由上肢、下肢組成,有運動支撐軀干和平衡重心等作用。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人的體態骨骼不盡相同,身型特征以性別區分為:男性身型特征和女性身型特征。
(3)人體體形的立體性
由于人體是由起伏不平的曲面組成的立體,因此,設計時適合于體型,適合于動作,適合于人體的立體曲面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外型設計和內在結構的設計強調人體優美造型,揚長避短,充分體現人體美,展示服裝與人體完美結合的整體魅力。 (二)人體色與服飾色彩的對應
我們每個人的臉都不是白紙一張,人體是有顏色的膚色、發色、瞳孔色、唇色、紅暈色等,而人體色特征,是受三種色素——核黃素、血紅素、黑色素作用,造就了世界上黃、白、黑、棕等不同人種。在看似相同的外表下,我們每個人之間色彩屬性上是有微妙差別的,我們將這一色彩屬性稱為“基因色彩”。你的“基因色彩”決定著你穿某些顏色是和諧的而穿某些顏色排斥。
三、服裝人性化設計的心理因素
。ㄒ唬╉敿壴O計師與服裝的人性化設計
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大師的成功典范得益于他們對人性深層次的關注和探究,得益于他們對“為人而設計”思想的深刻體會。
高級時裝大師之一的夏奈爾(CocoChanel),她的重大貢獻不僅僅在于她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時裝,而是改變了時裝設計的游戲規則,其設計的服裝表現了女性的自信和自強,這是一個革命化的變革。她超越生命極限的設計和祟尚自由隨意搭配的風格,敢于沖破傳統,解除服裝設計中虛偽的裝飾和束縛,她說:“服裝應該有生命力,就像穿著它的女人一樣能自由運動。”夏奈爾說:“我設計的女裝,要使婦女們愉快地生活、呼吸、自由、舒適、看來年輕!迸c其說夏奈爾的設計是服裝的革命,不如說是婦女的解放革命。其生命體現的對女性的尊重,是徹底的人性化。
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裝設計師之一的克里斯汀迪奧,他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開啟了女性服裝革命的大門,1947年推出被譽為“NewLook”的第一場個人服裝發表會,強調女性優美線條的柔軟肩線、束腰和大圓裙以及每一個女性美細節的時尚新裝,以一種近乎瘋狂的美麗征服了人們,其實迪奧的成功是其迎合了二戰后人們厭惡了鋼鐵戰爭,向往柔性美的心理。是社會的人性化。
。ǘ┓b設計通過服飾符號展示人的社會性角色
(1)服裝的社會性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服裝的社會倫理功能。《易系辭下》中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笨梢,中國人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把穿衣局限于保暖或裝飾的功能,而更加關注的是其“治國安天下”的社會倫理功能。從夏、商到周朝,隨著服飾禮儀制度的完善,這種觀念幾乎貫穿整個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用穿戴裝束來統一人的思想,不厭其煩地反復修訂服飾制度.以此來規范各階層人的行為,來“治國安邦”。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這樣一個強調平等、自由、個性的現代社會里,我們仍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服裝的社會化屬性。人們通過服飾這種人體的外包裝物向社會傳達各種信息,如穿衣者的社會身份、階層、等級、富有程度、文化水平、審美趣味等。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服裝是一種“非語言性的信息傳達媒體”,它就像名片一樣,在無言中向他人展示著完整的自我。從符號學的角度看,即服裝的“符號功能”。
究其原因,是由于個人的社會作用所決定的。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其自己獨有的社會定位與社會分工。人的衣著應適合其社會分工特點,例如軍人的衣著應體現軍人保家衛國、捍衛主權的精神面貌,并且適合參與大運動量的戰爭和軍事訓練。而對于法官來說,其社會分工體現在通過司法行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穩定,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上。所以法官的衣著應該彰顯個人的穩重、干練、體現法官的深厚內涵,從而博得當事人的信任和尊重,以便更順暢、更快捷地平息糾紛。
(2)服裝的社會性需求
服裝是修飾品,服裝業是人的社會角色語言。當我們每人脫離社會角色成為純粹的自然人的時候,我們希望展現個性的美,與眾不同的美。當今的社會是追求個性的時代。人們努力創造個性,尋找自我感覺,服裝的社會評價出現了“個性化”、“情趣化”等的傾向。因而,服裝的設計更講究柔性,要量身定做,個性化服務,未來的設計一對一服務不僅僅是演藝明星政要的特權,一對一即人性化設計必定是一種潮流。
任何服裝,任何款式,究其結果,都須和人體擁有一個完美的組合。光是服裝款式完美,與人體不協調,設計不算成功;單與人體相結合,卻失去款式的美感,亦稱不上美。所以兩都結合完美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服裝結構設計》高教出版社魏靜;
[2]《服裝設計學》高教出版社劉元風;
[3]《中外服裝發展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陳東生,甘應進。
關于藝術論文2
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之一,黎錦暉(1891-1967)一方面其推廣國語,改革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熱心從事兒童歌舞表演曲和兒童歌舞劇的創作,帶動了兒童音樂作品在全國的廣泛流行,對歌舞劇和新歌劇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都被給予積極的評價:另一方面其創作的一些不合當時國情、時宜的甜歌艷曲,的確曾對當時人們的愛國抗敵熱情產生過一定消極影響。但是,關注黎錦暉的創作,無論是其極受褒獎的兒童歌舞劇,還是其爭議不斷的城市流行歌曲,幾乎都離不開一個載體——“明月社”。這是一個完全以黎錦暉個人的力量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專門的培養歌舞人才的學!爸腥A歌舞專修學!,他為黎錦暉個人理想的實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實際上,在興辦“明月社”之前,或在1910年以前,黎錦暉在家鄉讀小學中學時代廣泛接觸民間音樂,形成了黎錦暉的創作理念、不外乎如下幾點。
首先是受學堂樂歌時代出現的沈心工等音樂家樂歌寫作經驗的啟發,并直接繼承了學堂樂歌的表現思想內容,作品立意反對封建愚昧、邪惡殘暴,歌頌科學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并由此萌生推行“平民音樂”的念頭。于是,心懷“平民”思想發展音樂,并努力地將音樂與戲劇結合,自1920年開始編創并逐步形成的兒童歌舞劇這一體裁,把兒童音樂創作與“五四”精神相聯系,借鑒外來經驗,開辟了一條前所未有的中國兒童歌舞藝術的新路,對中國新歌的成長做出了早期的探索。
其次,是黎錦暉個人創作的理想。1916年,他在北京參加“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的活動,開闊了藝術視野,此時他深入地學習中國戲曲,“集中于皮簧、旁及鼓書”。在上海時期,他到公共租界市政廳去聽交響音樂會,每周一次,“風雨無阻”;還自學和聲與作曲技法。與此同時,他又與當時的一些國樂團體有著經常而密切的聯系,所有這些。使他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新音樂的創造是應該“兼收并蓄的”。
第三,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黎錦暉開始熱心致力于普及音樂教育和推廣國語的活動,提出“學國語最好從唱歌入手”,而且最好從“訓練兒童”做起。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開始了兒童歌舞音樂的創作實踐活動。在由他任校長的上!皣Z專修學!备綄傩W,黎錦暉更多地接觸兒童生活后,了解到小朋友們非常喜歡邊歌邊舞這種生動活潑的歌唱形式,就有意識地結合著民間音調創造出一種既有獨唱,又有對唱,再加上舞蹈表演的“歌舞表演曲”。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認為“兒童的模仿的本能十分發達”,借演歌劇“可以訓練兒童一種美的語言、動作與姿態,可以養成兒童們守秩序與尊重藝術的好習慣”;另外,歌劇演出“一切布景和化妝,都要兒童們親自出力,這個,除開利用它采人手工、圖畫……以外,還可以鍛煉他們思想清楚、處事敏捷的才能”:還有“學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劇是學校中最有價值的舉動”,而且“對于社會教育有極大的幫助,可以使民眾漸生尊重一切藝術的心情”。
正是基于上述創作理念,1922年,黎錦暉本著“宣傳樂藝、輔助新運”的理念。懷著“我們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皓月當空,千里共嬋娟,人人都能欣賞”@的希望。肩負著“培養專門歌舞人才,全力以赴地為中國歌舞專業化作出艱苦的探索和追求”的重大使命,創立了“明月音樂會”。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更,所用名稱也有所不同,前后共有七種稱謂:如“語專附小歌舞部”、“中華歌舞專修學!、“中華歌舞團”、“明月歌舞團”、“聯華歌舞班”、“明月歌舞劇社”、“明月歌劇社”等,但其實質并不因為名稱的改變而改變。并且具有相當的連貫性,因此習慣上,我們都將其統稱為“明月社”。
1919年新文化運動涌起高潮,黎錦暉參加了“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旁聽生的隊伍,并任“瀟湘樂組”的組長,推廣民間俗樂。1920年秋,黎錦暉與一群喜愛音樂的朋友在其居住的“斗雞坑”大院里,經常討論有關民間樂藝的問題,大家認為民間樂藝其實是民族音樂的寶藏,應該予以推廣和重視。因此,1920年的中秋夜。大家討論商量成立一個“在兼容并包”的方針之內,特別重視“民間音樂”的音樂團體,即“明月音樂會”。但是。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該會并未有實質性的活動。直至1922年,借中華書局推廣國語普及運動之機。“明月音樂會”正式成立于上海。此期間明月社的活動基本以配合黎錦暉在上海的“國語宣傳推廣工作”為主。所以由明月社自主開展的音樂活動相對較少,演出水準相對不高,未真正步入正規專業團體的演出軌道。之所以作為國語普及的輔助形式,除了明月社本身處于起步階段,節目創作、排演等方面還未達到能產生較大影響程度等因素外,黎錦暉在音樂創作上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學國語最好從唱歌人手”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黎錦暉認為:漢字詞匯的音節輕重和四聲升降可以通過樂律表現出來。因此通過白話歌曲的傳唱來協助國語教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1922年“語!苯M織了三個國語宣傳隊,當時黎錦暉帶著其女兒黎明暉率領第一隊先后到寶山、松江、蘇州、無錫、鎮江、南京以及蕪湖等地,以演唱國語音調的白話文歌曲和表演“琴語”的方式來宣傳小學改用國語的好處。在這種歌唱和類似魔術的表演形式的吸引下,黎錦暉帶領的國語宣傳隊所到之處總是受到觀眾們的熱烈歡迎。
同年,中華書局新成立國語文學部。由黎錦暉任部長,在他的倡導下開始出版一批兒童文藝讀物。最值得推薦的是《小朋友》周刊,此周刊宣傳新文化、普及國語、提倡教育救國。銷量為當時全國定期刊物的冠軍。黎錦暉在此階段編創的《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春天的快樂》、《七姊妹游花園》、《麻雀與小孩》六部兒童歌舞劇劇本及其后創作的另六部兒童歌舞劇劇本,也都是首先通過《小朋友》周刊陸續發表出來并產生社會影響的。隨后,幼兒適用的《小弟弟》、《小妹妹》兩種看圖識字的旬刊,一方面成為適合當時中、小、幼教師和學生需求的讀物,推動了國語普及工作:另一方面也征集到全國各地寄來的幾萬首兒歌,黎錦暉等人從中挑選了一些,編印成《歌謠》八冊,帶動了白話文兒歌的流行。此外,黎錦暉還編行了《國語月刊》、編訂了用注音字母制成的白話文課本,并推出“兒童歌舞表演曲”曲譜的單行本,鼓勵兒童在校使用國語交流,并將教學、鍛煉、修養和文娛活動揉合在一起,鼓勵師生下課后排演微型話劇、練習樂歌、分組排練歌舞,通過此類文藝表演來提高和鞏固學生對國語學習的興趣。當然,明月社在這一時期除普及宣傳國語和兒童文藝創作外,在樂器演奏、樂器組合及樂器伴歌等方面,也有以下6種標新立異、不合古法的創新。
1、“珠聯璧合式”:把新創作的和現成的曲子組合起來,取名《湘江浪》,用以描寫滴水匯聚成江的情景,后成為了明月社公演的前奏曲;
2、“眾星捧月式”:用一種小嗩吶吹奏主調,花鼓、胡琴包腔,鋼琴替代鑼鼓,取名《曲帶子》。
3、“錦上添花式”:將江南絲竹《三六》配上《花三六》、《花花三六》,予以調整,用中西樂器輪換進行主奏與協奏,形成一種新的合奏。
4、“紅花綠葉式”:這是樂器伴奏歌曲方面的創新。譬如以撥弦樂器調節奏,以弓弦樂器和笛子的裝飾樂句作為情感氣氛烘托的評彈音樂。
5、“自由式”:獨唱者的隨興表演,類似西洋歌劇中的“炫技”,不受節拍束縛,鋼琴伴奏也可即興襯托。
6、“獨立式”:歌唱調接近朗誦,伴奏按歌曲詞意獨立發揮,純粹為歌詞意境而服務。
盡管此時明月社的音樂活動,基本是通過中華書局推廣國語工作之際,有意識地把音樂滲透在一切有關的教學業務活動之中來展開的,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正是由于這幾年的演出經歷,使得黎錦暉對于歌舞音樂表演的市場接受程度,有了最直觀的了解,從而也促使了黎錦暉決定帶領兒童歌舞音樂走向專業化,使明月社迎來了第二時期的飛速發展。
明月社先后存在15年,而從1922到1926年這幾年的時間里,正是黎錦暉將其創作理念與實踐進行初步對接的一個階段,它既是明月社的具體音樂活動的一個重要起點,也是黎錦暉音樂創作風格發生重要變化的一個階段。正是這一階段的積聚,使得黎錦暉先生日后的音樂創作走向了多元。
關于藝術論文3
1引言
戲曲舞蹈的傳統舞蹈形態非常具有代表性。其審美規格、意蘊意旨、形態風韻都具有中國古典藝術的典范性的特征。中國古典舞表演在較大程度上繼承了戲曲舞蹈典范性的身體動態、典范性的審美追求,及表現方式的典范性特點。有關這些本文已在第二章中有所分析與論述,在這里就不再贅述。
然而,目前中國古典舞表演典范意義的建構還不能達到理想狀態。中國古典舞還可以對戲曲舞蹈表演典范性的部分進行再學習,以進一步強化中國古典舞表演的典范性,從而也可以使中國古典舞的舞種特色得到強化。對戲曲舞蹈表演典范性的再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如對戲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動作運用進行再學習;對戲曲舞蹈表現方式的典范性要求與實現方法進行再學習;對戲曲舞蹈表演典范性審美追求進行再學習。
2對戲曲舞蹈的再學習藝術典范性的最后一種結果呈現是極高的系統化。
這種系統化在戲曲舞蹈表演中則表現出一種程式化,戲曲舞蹈高度的程式化的背后是高度的系統化。典范性由高度的系統性、完整性支撐。戲曲舞蹈的高度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往往通過動作程式充分地表現出來。同時,戲曲舞蹈的程式性具有一定的語法gong能。語法是一套規則系統,語言單位的組合結夠和制約關系。語法就是詞的構成、變化的規則和用詞造句的規則,是語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這種規則是客觀存在于一種語言之中,使這種語言的全體成員必須共同遵守。語法規則具有穩定性。戲曲舞蹈程式的語法gong能既承載著一定的民族性的內涵,又表現出一定的典范性,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再學習應該重視對戲曲舞蹈的程式的關注。戲曲的程式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錘煉所形成的具有審美意蘊的范式。
戲曲程式化的表演凝結了歷史發展中長期累積和完善起來的審美經驗,這些審美經驗的綜合與體現賦予了戲曲表演獨一無二的美學品格,從而令中國的演劇藝術成為不可替代的文化形態。
同樣,戲曲舞蹈作為戲曲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蘊于整個戲曲程式表演之中也是一種典范性意蘊的嚴謹范式。戲曲舞蹈的動作程式既體現著真實的生活依據,又凝練著鮮明生動的藝術創造。戲曲舞蹈在漫長的發展、衍變、沉淀與積累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動作程式的表演體系,具有較強的典范性。
戲曲舞蹈中的每個動作都有一定的規范和樣式,按照一定的規則串聯起來形成一定的表演程式。其每個動作及每個動作間的連接程式都是經過時間歷練與一代又一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精心打磨而成,是他們神奇創造的積淀,也是中國民族性與古典性歷史文化精髓的沉淀。戲曲舞蹈表演的動作程式作為一種具有定型化的、具有一定規范的舞蹈動作與舞蹈套路,蘊藏著極深的身體文化內涵,體現著極強的民族風格性與古典文化特征。從具體程式的每一個動作形態到每個動作之間的連接,透射的是一種民族文化表達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典范性的代表。
在舞蹈化進程與時代發展的影響下,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表演的動作程式進行了一定的突破與背離,進一步向舞蹈本體邁進,表現出更強的純舞性。然而在這個去除戲曲舞蹈動作程式的過程中也喪失了動作程式表演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民族性與典范性的因素與特點。
3結語
在面對目前中國古典舞表演風格特征比較雜混,審美定位比較模糊,其典范意義的建構還不能達到理想狀態等困境時,戲曲舞蹈表演的動作程式不僅能夠給中國古典舞在 民族性的發展上提供一些啟示意義,在典范性的建構上還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中國古典舞表演可以從戲曲舞蹈表演的動作程式特點與內涵上進行再挖掘與再學習,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其典范意義。
關于行為藝術論文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行為藝術,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寫關于行為藝術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于行為藝術論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行為藝術論文 篇1
摘 要: 縮微行為藝術是一種藝術家用思維和行為過程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現代行為藝術興起于西方,是西方當代社會的一個奇特現象,行為藝術在本質上可以定義為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行為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本該在藝術史上處于重要地位,然而當它登陸中國之后,卻遭到高雅藝術審美和通俗大眾審美的雙重拒斥。這一現象,與其“表現的失當”和“過度的解構”有著密切關系,本文將對此進行細致分析。
關鍵詞: 行為藝術 拒斥 唾棄 反思
人的行為是受思想傾向支配的,有什么樣的思想傾向,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而思想傾向基本上就是兩種:一種趨向真善美,一種趨向假惡丑。不要以為只要是有“獨創性”的行為,就有藝術價值,就可以稱之為“行為藝術”。德國法西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假惡丑行為最為極端的形式,他們那些花樣翻新的殺人方式,不能不說是具有空前“獨創性”的行為,但這種行為不僅不能沾上“藝術”的邊,反而是慘無人道的滔天罪行,將永遠受到世人的譴責。“獨創性”要用在正道上,用在正常健康的心理上。人的行為或藝術行為,還是應該趨向人道主義的真善美,趨向人性的健康和陽光。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不過,任何創新都要有分寸,一旦超過這個分寸,就失去了創新的意義。假如中國的行為藝術家們都在街上隨心所欲地表演,那么,這樣的“行為藝術”肯定行之不遠。任何藝術,都應有它賴于植根的土壤,行為藝術也不例外。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藝術的滋養,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家就像廚師一樣,應該時刻考慮著如何挑選既精美又“環保”的綠色菜肴,為觀眾烹制出色味俱佳、最有營養價值的美食。
關于文哲藝術論文
摘要: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改革了很多高校的思想觀念、政治認知、價值選取的構成與進步,同時還給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多發展空間和挑戰。因此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研究進行研究十分重要。首先,對新媒體內涵及特點進行概述;其次,進一步研究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伴隨我國新媒體時代的出現,信息傳播憑借豐富的信息、多樣化的渠道獲得人們的青睞,使新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新途徑。作為高技術、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媒體,不僅可以幫助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認知以及價值評判,為高校日后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可憑借新媒體自身具備的特性大力推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
一、新媒體的內涵和特點
新媒體不同與傳統媒體,新媒體以網絡、移動電視、手機、微博等一些新的媒體形態作為載體,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諸多通信網絡等途徑,同時以計算機、手機和數字電視作為終端,向廣大用戶所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內容以及娛樂服務。新媒體時代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人們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時還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從根源上轉變了人們現有的生存法則。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新媒體信息傳播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構成部分,被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中。成為當今社會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信息工具。也成為目前,各大高校進行教育創新的.重要工具,更成為各大高校獲取重要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新媒體背景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不僅要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而且要注意到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不良影響。所以要培育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同時加強對不良信息與輿論的監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實質作用,全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于物理教師語言藝術論文
一、教師語言要突出教育性
教學語言不同于一般性口語,不是用來把個人情感向他人發布的,而是通過語言將書本知識和自己的見解講授給學生,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鑒于此,教學語言必須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對學生要有指導性、借鑒性、教育性,也即注重“言傳身教”中的“言傳”,而教學語言的教育性恰恰指的就是要突出“言傳”里的“傳”。
二、教師語言要突出針對性
教學語言的針對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針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二是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選用恰當的教學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師生融合在一起,讓課堂充滿和諧、融洽的氣氛。
三、教師語言要突出啟發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交流過程,若教師僅僅是照本宣科,這只能算是完成了教學活動中最低級的一部分,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教師利用語言藝術啟發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升分析、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授課要擅長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去幫助學生打開禁錮的思維,讓學生的思想自由馳騁。
四、教師語言要突出直觀性
所謂語言直觀性就是言之有物,語言生動、形象,不艱深、不晦澀。教師應把書本上抽象、隱諱的內容用直觀、形象的語言講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能明白,如身臨其境,繼而達到很好的掌握效果。
五、教師語言要突出幽默感
“幽默感”,從藝術上講,它是喜劇小品的一種表演形式。具體運用到教學上是通過比喻、夸張、寓意、詼諧等手法,用精煉、機智、風趣的語言,使學生在嬉笑中受到啟迪,在愉悅中掌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幽默的教學語言有時能起到神奇的教育功能,學生能在輕松愉快中享受學習的快樂,輕而易舉地掌握較難的內容。而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需要教師除了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知識素養外,還要有高尚的情趣、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這些條件作支撐的幽默,只能是“自拍式”的幽默,令學生厭惡和譏諷。
關于貝多芬的演奏技巧及其啟示藝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 《暴風雨》 演奏分析 技術性 速度與技巧
[論文摘要] 貝多芬的藝術氣質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得到升華與表現,特別是在奏鳴曲《暴風雨》中,演奏的技術性與音樂性、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標志著貝多芬一生音樂成就的高峰,他的演奏速度與技巧留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他的藝術氣質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得到升華。在奏鳴曲的演奏中,只有做到技術性與音樂性的結合,才能使內容和形式達到無比和諧,真正演繹出藝術的靈魂。《暴風雨》奏鳴曲是貝多芬在音樂中直接表達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證之一。羅曼?羅蘭非常準確地把這首奏鳴曲的形象與貝多芬一生轉折階段相聯系,它所表現出的熱情確實達到了暴風雨的程度!氨╋L雨”奏鳴曲在速度、節奏和主題處理上也用了一些新鮮的手法,琶音的形式運用較多,基本貫穿在奏鳴曲各個樂章之中。在《暴風雨》的演奏中,奏鳴曲的技術性與音樂性真正做到了最完美的結合。
一、樂章演奏分析
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形式非常獨特,而且幻想的意境用非常巧妙的形式表現出來。
暴風雨來臨前的激動心情逐漸地展開,每個層次的進展與沖突都非常清新、風趣,主題以d小調的屬音開始,兼有緩板和琶音,以最后一個a音起開始數拍子。廣板充滿沉思、懇求、召喚秘藏在心中的感覺,慢板深刻而且不安定。從快板開始踩踏板,逐漸增強,造成一種激動的氣氛。在這里旋律音給人感覺像是堅定的命令,雄壯又單純而且如雷鳴般。41小節副主題在a小調上出現,這個樂句很活躍,充滿了激動。第55小節起和弦一定要彈得堅強有力并且充滿英雄般的氣魄。69小節起左手八分音符的經過句,從弱音開始之后漸強,到75小節激動起來,這個發展過程一定要演繹出來。從97小節開始的展開部是呈式部的繼續和發展,旋律有特別形象的對比性和沖突性高潮,它加強了主題的戲劇性,因此成為全樂章高潮的中心部分。從147小節開始的再現部是展開部的發展,它慢慢地向優美的歌唱發展,將主題歌唱化,使人欣賞時有一種新的效果。最后的1O小節使用踏板,好像是從遠處響起的雷鳴,然后逐漸地慢下來,漸漸地遠去,給人留下的是一種悲哀和深刻的印象。
藝術論文 :關于正確的發聲方法及有關問題的改正方法
科學的發聲方法是每個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不正確的發聲方法影響作品的表現,要改正不正確的發聲方法,必須明確正確的發聲方法,根據它去辨別和檢查,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分析造成錯誤的原因并制定克服的方法。就像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必須對癥下藥,否則,就是花費很長的時間也不一定見效。
錯誤聲音的造成,絕大部分原因是在于呼吸方法。當然,發聲法、共鳴法或器官的協調作用不好也同樣會導致發音的錯誤。糾正錯誤的聲音全靠在具體發聲過程中去仔細分析、思考。有時候聽起來毛病很多,但究竟哪一方面問題比較大,這一切不能單憑字面去理解、解決,要根據實踐經驗,針對具體情況去處理。
有不少歌者在一定時間內回到老師那里唱給老師聽,以便檢查發聲上是否產生了問題,這是因為對自己的聲音聽得多,也習慣了,就不易發現問題。糾正錯誤的發聲要看它形成的程度,在糾正的過程中求之過急,而不按照要求去練習,結果是事倍功半,因此必須有耐心和方法才行。在糾正錯誤的發聲同時,要注意發聲器官、呼吸系統等生理上有沒有毛病,因為有些錯誤發聲是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其次才是發聲訓練過程中不正確的活動所形成。
關于喉音
喉音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毛病。要矯正喉音,必須有較長的時間和堅韌的毅力。造成喉音的現象,首先是因為用在胸部的吸氣吸得不深,同時肌肉緊張所致。這就應從呼吸法去要求,把氣吸深,合乎唱歌所需的呼吸活動。其次是喉頭不穩所致?梢杂谩癮”母音練習,發音時舌根自然放松,放平,切勿往上突起,要有意識地控制,用“mp”(稍弱)去練習,主要是使喉結有正確的位置——吸氣時的位置,逐步加強,否則,喉音還會重現。練唱的音不要太高,最好在八度之內,可用哼唱去練,起音要軟起,因為這樣較富于藝術性、情感性。母音可用“Da”音。它可以解除面部、下頜肌、舌根等部位的緊張。
關于動畫的概念問題藝術論文
摘要:動畫已被人廣泛熟知,但其仍然屬于一個新興的待開發的領域,這不僅源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性,更在于其廣闊、新穎、奇特、大膽、豐富的表現方式。
關鍵詞:動畫;概念;藝術
現在我喜歡用動畫世界這個詞來概括動畫藝術的理解。因為當人們開始從真正意義上來了解、深入認識“動畫”的時候,往往臉上會呈現一片茫然,其實他所以為的“動畫”,并不是那么簡單空洞的。
動畫不僅僅是“視聽”,更應該是“立體”的。
如果從平面或立體的概念來區分理解,問題或許會變得更簡單。
我們很容易區分什么是平面的和什么是立體的,因為我們知道,有長和寬的就是平面的東西,有長寬高的就是立體的東西(雖然這樣理解過于簡單,但也充分到位),動畫是平面的,動畫起初呈現在我們面前是在一個具有長度和寬度的平面上(幕布),或者某一門白墻。如果追溯到電影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動畫片的發展是緊隨其后的,并且它們之間有著必然、密切的聯系,動畫和電影、電視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通過人類眼睛“視覺殘留”的特性。資料記載,早在1831年,法國人Joseph Antoine Plateu把畫好的的圖片按照順序放在一部機器的圓盤上,圓盤可以在機器的帶動下轉動。在機器的帶動下,圓盤低速旋轉,圓盤上的圖片也隨著圓盤旋轉。從觀察窗看過去,圖片似乎動了起來,形成“動”的畫面,這就是原始動畫的雛形。從這個原始動畫的原理來看,動畫仍然是平面的,只限于一個”圓形“的平面。我們知道,任何動畫片都是通過某種特定的媒介傳遞,我們看到的畫面是某種介質作用的`結果,F在普遍為觀眾接收的媒介是電視機、電腦、放映機、投影儀等,隨著高端技術的開發,動畫可以呈現在更多的媒介上,比如手機、Iphone、商務通、掌上電腦等等。
關于音樂欣賞教育理念與實踐的探索藝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 :學生 音樂鑒賞課 綜合素質
論文摘要:基于音樂在人的教育領域里的多種功效,使得音樂美育越來越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而對于學生這一主要受教群體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強,但音樂素養普遍偏低,又急需藝術教育的營養,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對普通的學生施以音樂鑒賞方面的教育,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因為“對于一個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音樂美育也將隨之而不斷地進一步地深化,并將起到更為廣泛而有效的作用。
長期以來,音樂鑒賞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深受廣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睞,多年來在學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著積極而有效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針對普通學生特點,更有效地滲透音樂鑒賞教育理念,使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和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據大學生的音樂欣賞層次和階段性的主要特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體會來進行音樂欣賞
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獻給愛麗斯》而言,其創作源泉來自于貝多芬自身的一段戀情,音樂家貝多芬將他與自己的學生——美麗少女馬爾法之間純潔、美好的愛情。以及其間所發生的矛盾、沖突和最終和好的'愛情歷程,寫在了五線譜上,并通過音樂這種特有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恰恰是這種生活當中最真實、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卻被音樂家變成了不朽的樂章:這就足以證明藝術來源于生活,一切藝術創作的源頭都是都來自于生活。每一部音樂作品的誕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種體現、高度升華和凝結。
淺談關于藝術設計教學問題探討藝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基礎課程創新
論文摘要:藝術設計的實踐性很強,設計者不僅要掌握設計技能,而且要熟悉與設計對象相關的知識、材料、制作工序等。而許多設計院校年輕教師的知識面僅停留在大學知識面上,在繁重教學任務中他們無法更多接觸實踐,教學中設計技能的傳授只能通過僅有的課本及書面資料理解。
藝術設計是一種視覺感官中的實物美學創新藝術,也是一種先于內心思想凝煉升華從而為后者打造根基的構思展現。因此,作為藝術設計教學,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材選編上,教學中需要進行認真的討論與研究,更需要講究一種教學藝術方法。
首先,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互動中來掌握設計技巧的過程,教與學是促進教師和學生在互動、促進、提高的過程,教學中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沒有產生最根本互動效果,結果是老師花了大精力備課,在課堂上揮汗如雨,學生可能是無動于衷,漠然以對,更談不上促進和提高。
假若老師教做模型時,強調學生要精、準、穩,每次在上課前,如果老師多看一些權威書籍和結合當前設計界最新理念,把最有創意的精華內容整合成一堂課,不但吸引學生投入到藝術設計課中,也會讓學生學到一些全新的知識。因此,針對專業的特點,教師要用少部分時間上理論課,大多數課時用來指導學生實踐。在設計學中,藝術也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要用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維去教學,用科學的眼光而非藝術的眼光去看待設計,用比較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理性去觀察人的感性。研究人的情感,是無意識向有意識的轉變。老師要求學生要多看多思考,要大量的積累,其中感悟生活是最重要的,并且,學生應該時時刻刻都在預習當中。在教學方法,老師要清楚上專業課程僅僅有方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豐富的內在知識,能不能把一個知識點闡述清楚很重要,老師自己對這節課的理解有多深,講得就有多深刻。
關于音樂調性訓練方法初探藝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 調性訓練 調式音程 傾向性 調式和弦
[論文摘要] 要做好調性訓練,首先在基本練習中就要進行系統訓練;揪毩曋械恼{性訓練一般可從調式音階訓練、調式音程訓練、傾向性訓練和調式和弦訓練四個方面入手,結合靈活的節奏組合、音程組合方式進行系統的、循序漸進的訓練。
一首樂曲無論屬于哪一種調式總是存在著一個作為中心的音(即主音),和弦的構成、曲調的進行及收束的形式都圍繞這個中心進行。視唱練耳的訓練目標之一,就是要建立良好的調性感覺。同時,良好的調性感覺又對視唱練耳能力的提升有積極的幫助。
一、調式音階訓練
調性訓練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良好的音高感(即音準)。雖然在視唱練耳的基本練習中無法明確聲帶振動的頻率。但音的物理屬性會使人對它的高低產生不同的感覺(包括音高、音色等方面)。這種感覺在音高的運動、變化中會更加明顯。因此,要建立起良好、有序的音高感,首先就要把各個孤立的不同高度的音按照一定的關系組織起來讓人感知,這樣才能幫助人按規律建立起音準座標,調式音階恰好就能起到這種作用。
1.調式音階的構成。調式音階是指調式中的各音級按順序從主音到主音依次排列。不管是西洋大、小調式還是我國的五聲性調式。調式音級均分為穩定音和不穩定音兩種,不穩定具有傾向于穩定的特性。在運動的過程中,不穩定音都傾向于穩定音,并對穩定音形成一定的支持。正是調式音級的這種穩定和不穩定相互依存的動靜規則及其在相互關系作用下形成對調中心音(即主音)的傾向與肯定才構建起穩固的調式體系,并顯示出其嚴謹而豐富的內涵。
關于舞蹈創編的理想追求哲理性藝術論文
【摘要】怎樣構思編創,才能創作出上佳的舞蹈作品?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從事舞蹈創作編演的老師們。文章從剖析詠唱黃河、黃土的詩篇與舞蹈佳制入手,揭示蘊含“哲思理趣”是文藝作品傳之久遠,激動人心的不二法門。
【關鍵詞】舞蹈創編哲思理趣
一
為了適應學校開展文娛工作的需要,不少舞蹈老師要承擔舞蹈創編、排演的任務。近年來,各地涌現出一些由學校舞蹈教師編演的舞蹈作品,對于這些作品,常常會出現褒貶不一的評價。我們認為,真正優秀的舞蹈作品,應當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上乘的藝術佳制,應當蘊含著一定的哲理性。
倡導藝術作品要蘊含一定的哲理性,并不是空穴來風。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經就文藝理論和美學問題發表意見:“在藝術里最高的層次是哲理性的藝術作品。”①
由此看來,在創編舞蹈作品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作品所蘊含的哲理性,應當成為我們的理想追求。事實上,“只有哲理,才能使遙遠的故事煥發出普遍魅力!雹
二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謳歌它的詩篇不計其數,許多所謂的“詩作”寫出之日,就是它壽終正寢之時。然而,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卻流傳千古,婦孺皆知。個中緣由,就是作者在其詩作《登鸛雀樓》中,并不只是泛泛地寫景抒情,而是通過登上鸛雀樓,看到祖國的壯美河山,感悟到:面對這壯麗河山,每個人都應當積極進取,有所作為———該詩后兩句所升華出的哲思理趣,深深地撥動了華夏人自強不息的心弦。因此,《登鸛雀樓》才能夠流傳千年而不衰,不斷激勵著后人“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