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實業家的經濟倫理理想實踐
論文關鍵詞:近代實業家;義利統一;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本文以詳實的材料為支撐,以現代的眼光論述了近代實業家們的義利統一的經濟倫理理想。由于受時代的局限及知識構成的缺陷,其義利統一的倫理思想與實踐既具有合理成分又存在局限性,并對中國近代企業經營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濟效益與倫理道德的關系,是義利關系。本文通過對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實業家的義利觀的考察,揭示其尚義興利的經濟倫理思想,及其對中國近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總體上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實業家的出身來源有三種:一種是封疆大吏,如張之洞、左宗棠等;一種為由儒及第為官后又轉為從商者,如張謄、渠本翹等;一種為少年時熟讀經書,青年時期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如范旭東、穆藕初等。雖說他們在開始從商時的身份不一,但都直接參與了西學東漸的社會實踐,既受西方文化影響又接受了儒家傳統倫理的熏陶,其經濟倫理理想可以概括為兩個命題,即“尚義”與“興利”。
作為第一原理的尚義論,具體來說表述了這樣一種義利觀:將義利取義作為道德行為和道德評價的根本標尺。首先以早期實業家鄭觀應為例,他對西方思想學了很多,但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關于去“私利”存“道義”的重要性,認識非常深刻。作為主要培養商人的招商局公學的董事,他在一次開學典禮的演講中,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稱為“本原正大之學”,如果忽略了“本原正大之學”,就會走上“只重權利,昧于道德”之途徑。他在《救時揭要》中,也一再強調“治此心”以救世,“此心不治而可以自立于人世者,未之有也”。與此類似,實業家左宗棠認為:“天理”是人生下來便具備的本性之善,是“當然之則”的倫理道德準則。面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趨向實利的世風,左宗棠一再倡明合宜于“天理”的“義”的重要性,再三主張滅利取義。而對于那些“絢私滅公,適己自便”的“小人儒者”,以及為求利而導致“以其廉恥易之”的社會現象,則十分厭惡。
再如張之洞與張謄,同為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涌現的實業家,他們不僅有過渡時期的轉型特質,又有堅守傳統倫理的近代追求。張之洞是進士出身,張警則是晚清狀元,這種科舉及第的經歷,證明張之洞、張謄亦是儒者,儒家傳統的義利取義的倫理思想同樣是他們安身立命之根本。張之洞身膺疆吏重任,于職守兢兢業業,先后傾全力于中國近代機器工業的創辦,鐵路事業的開拓,民營工商業的振興及新式教育的創設,居官40年,經手的資金何止千萬,但他始終清正廉潔,不事聚斂,有人曾評論他是“公忠體國,廉正無私”。即便按正常棒祿記,亦應屬家道殷實,但實際上,張之洞逝世后,“竟至囊真蕭然,無以為子孫后輩計”。張謄同樣將自己投身實業的行為定位在“為中國大計”而“不為個人私利”原則上。為了通過辦實業以實現其“尚義”之“強國”理想,他每辦一個企業,每辦一所學校,只要認為是有益于國家,有助于民生,就會不計個人辛勞和得失,全力以赴,甚至傾私囊以助之。當私囊竭盡,舉債無著之時,為了不使地方事業中輟,他甚至于屢次賣字籌款。為了償還因支持地方事業而負擔的債務,生活非常節儉,他在家書中,經常要提到勤儉節約,諸如:“望鄉在家加意管理,加意節省,……”他的克己奉公、舍利取義精神,于此可見一斑,用他的話說:“雖牛馬于社會而不辭”的所有動力源泉便是為了實現“建設一新世界雛形之志,以雪我中國地方不能自治之恥”。即便是民營企業家,榮德生認為辦企業如同治國,必須使倫理至上、道德領先。他說:“吾輩辦實業,必先正心誠意,實事求事,庶幾有成。若一味惟利是圖……則有業等于無業也!彼麑Ξ敃r普遍存在的“道德淪亡”、“唯利是圖”的現象亦非常痛恨,自己以“平居省儉如在鄉村”而踐行。如出一轍,著名實業家周學熙同樣深感商界及社會“精神破產,道德淪亡”,極力主張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來陶冶自己的人格,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個人私利服從“先哲典籍”之道德規范,服從于社會與國家之需要的“義”。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創辦者陳光甫也極力主張將企業看成是一個大家庭,并用儒學來規范大家的行為,他說:“忠、誠、廉、讓四字,余覺其特與商業團體有關。”而其中的“忠”,既是指“為理想、為事業、為團體”的大義。不待說,他們這種取義滅利的價值理想和行為,是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為指歸,“義”的主要內涵是指儒家的道德精神。其中所斥之“利”,等同于一己本然之私欲、私利。
以上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須指出,1840年鴉x戰爭之后,西方列強憑借洋槍洋炮把大量的剩余商品和過剩資本輸人到中國,使中國陷人深刻的民族危機之中。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在富國強兵、實業救國的共同愿望驅使下,近代企業的創辦者們對于中國儒家文化中長期處于對立的義利關系進行了深刻反思,試圖用西方資本主義理論,用“格物之致”的觀點來重新闡釋義利關系。他們在創辦中國民族工業體系中,力求在保持儒學經世濟民的價值理想的同時,將資本主義制度引人到義利兼顧的軌道上來,將救國救民的抱負及追求民族利益的“尚義”目標通過企業的經營活動來實現,于是,便必須承認企業經營活動的經濟利益及員工個人私利的合理性。因此,“尚義”還必須“興利”,義利統一的倫理思想便有了現實指導意義。然而,他們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對“義”與“利”的內涵,有了大的擴展,“義”是相對的,即相對于員工個人利益的社會、國家、企業利益,相對于企業利益的社會、國家利益,利益雙方取舍時,前者為“利”,后者為“義”。
左宗棠固然格守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但同時又熱衷于“經世致用”之學,他后期迫切希望通過興辦洋務來恢復封建的“盛世”,并用“經世致用”的觀點闡釋義利關系。構成左氏完整的義利觀的第二個命題便是“興利”。因此,其“道義”原則,并未滿足于“罕言利”的傳統封建道德規范本身,而是滲人了“事功”成分,補充了新的文化內容,把道義和利益這一對立范疇統一在合乎封建義理的道德規范中。他所指的“義”主要是指“富國強兵”的政治使命感,以及由此產生的愛國熱情和道德原則。而“利”指的是發展開礦山,辦企業等興利主張,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針對各國列強的經濟侵略,提出了“挽回利權”,“收回洋人奪取之利,更盡民間未盡之利’,的主張;他還聲言“泰西諸國無不視礦務為利數”。左宗棠籌建福州船局,乃為“開利之源”。創辦蘭州織呢局的動機,除了使“甘人自享其利”外,也是為了與洋商爭利,收回和維護中國的利權,“能使成本低廉,足以抵制洋呢人口”。顯然,他是在保持儒學經世濟民的價值取向的同時,將富國強兵的民族“大義”與企業經營活動的經濟利益結合在一起,使義利之辯所圍繞的主題具有了時代性。二是重視商辦,這樣,“耗費少而獲利多”;趯ζ髽I自身經濟效益的考慮,應“以官辦開其先,而商辦承其后”。三是承認個人私利的合理性。對于用正當手段求利致富,即“農之畔,工之器,商賈之肆,此以其財與力易之者”,他認為無可厚非,并肯定它合乎“義”的原則。顯然,左宗棠倡導發展民族工業,放任用財以求利,利益驅動不自覺地成為一項重要的價值準則。
與左氏類似,張之洞雖力克自己個人私欲,但卻沒有忽視企業合理的經濟利益,他同樣通過創辦大型現代企業,力求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對外帝國主義的競爭力,以實現其“武漢新政”的總體目標。如在籌建四局之初,張之洞就指出設局的原因是由于“中國棉紗銷量最廣,利亦最厚!彼木值膶嶋H生產都是根據市場需求的狀況來確定!拔┗ú、面巾二種因銷不旺,已暫行停織矣。”而“紡紗部分已又改為晝夜開工,因(市場上)對紗的需要量很大!边@種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進行生產管理的方式,體現了張之洞確保企業銷售和贏利來實現其救國的理想。理論上,他這種義利兼交的倫理思想在其集洋務派思想大成的系統著作《勸學篇》中也有詳細闡釋。同樣,張睿倡揚的“實業救國”的主張,對于企業倫理實踐亦具有實際的現實指導性。其指歸不僅是“借各股東資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設一新世界雛型之志,以雪中國地方不能自治之恥”的“尚義’,的目標,而且也是為企業謀求最大利潤、為股東謀求最大投資回報的“興利”愿望。為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他力求通過科學管理來降低成本,采用了成本計算制,領用和消耗的定量分析,以達到“力求蹲節”之目的。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他將泰勒合理用人的原則運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在營銷管理方面,為了提高利潤率,張春于市場銷售,更注重對價格與原料質量的控制,建立起較合理的產銷市場體系。
中國現代化學工業的先驅和杰出的企業家范旭東更是敢于與外帝國主義爭利,成功地使制堿技術領先于世界,面對日本產品的傾銷,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產品打人日本市場,從而使企業獲得較好的收益而能持續發展。類似的企業家許多,如近代民營企業家榮德生、周學熙、劉鴻生、吳蘊初等,在面臨外帝國主義向中國市場大量傾銷的情況下,敢于與外商爭利權,克服困難進行集團化經營,以通過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優勢,使中國的民族工業免于被外資吞并,雖說因各種原因這些企業集團在民國時期由盛而衰,但無可否認,企業集團的發展有效地遏制了外國資本在華的壟斷趨勢。
從近代實業家群體構成來分析,作為亦官亦商的封疆大吏,如張之洞、左宗棠等人,他們還不能稱之為現代意義上的企業家,只是封建營壘中頗具改革和創新精神的官員,外在“官”的招牌大于內在“商”的氣質,在他們的價值觀中,追求企業經濟效益的內在動力,主要服從于鞏固清廷朝綱,尚停留在當下“自強”、“求富”的政治實踐需要的層面,并把工業活動視作獲得更大政治成功的工具。第二部分亦紳亦商的特殊商人,如張春、周學熙、劉鴻生等人。他們在時代潮流的蕩激下,既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紳士,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現代工商資本家,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具有相對統一、明確的經濟和政治特征:既從事工商實業活動,又同時享有傳統功名和職銜,這一部分實業家可以視為新舊時代之間的一種過渡社會階層。當然,就“紳商”本身而言,內在的“商”的氣質已大于外在的“紳”的招牌,雖說紳、商特性兼具,但其總的發展趨勢是由傳統社會之“紳”向近代社會之“商”進化,以商的身份為指歸。第三部分是現代意義上的工商資本家,如榮德生、范旭東、穆藕初等人,他們經營的企業是私人資本企業,具有明確的企業經濟效益目標。無論是哪一部分,從近代企業的儒家倫理特征與近代實業家的儒商特征中,如上所述,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對義利統一的不懈追求深深根植于他們的倫理思想中。
然而,必須指出,近代實業家畢竟同為浸潤著儒學思想的群體,“儒家重義輕利的思維模式促使他們在義利之間、經濟與道德之間采取非理性的選擇”,在企業管理思想中所顯示的義利并舉的價值理性,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深刻的內在矛盾?傮w上說他們大多是為了實現實業救國的理想而投資辦廠,在接受西學的同時,在本質上又是信奉儒家文化傳統,因而,從對發展企業、發展資本主義的總體價值看法而言,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既向往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帶來的繁榮昌盛,又擔心求利的工業生產文明會帶來民風不古的墮落。為了消餌利益驅動帶來的非善的可能,他們積極尋求實現既能給中國人帶來西方的先進與富裕,又能夠保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價值模式。這種儒家心態與現代追求的矛盾糾葛,決定了近代實業家對義利統一的追求帶有中世紀重義輕利的傾向,反映在企業管理實踐中,體現一種半封建的時代特征,企業管理存在著非經濟因素駕馭經濟運動的缺陷,即出現諸多違反科學管理原則與客觀經濟規律的弊端。
左宗棠、張之洞等作為封建大吏,當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統治集團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其義利兼顧的價值理想便轉變為重義輕利的傳統價值觀來指導企業的倫理實踐。左氏經營的福州船政局即是顯例,他作為一名官僚知識分子,處在當時固有的封建體制中,不自覺地使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都受制于官,企業的原材料供應、資源分配、產品生產與銷售都無法按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來考慮,企業的產品往往在沒有進人流通領域以前就由官吏調撥,甚至無償的為政府服務。“這種忽視成本控制而以個人意志來管理企業的行為,顯然與資本主義發展要求背道而馳!贝送,他所創建的洋務企業大都機構臃腫,濫用私人、貪臟中飽等現象普遍存在。福州船政局創建之初,官僚行政機構便冗繁龐大,“委派員紳增至百余”。此后,“濫收濫委”現象愈演愈烈,致使船政局“弊竇叢生,虛糜甚巨”。蘭州織呢局也不例外。同樣,張之洞受“中體西用”思想以及知識構成的局限,雖說為官清廉,不營私利,一生篤信“修己以安人”、“其身正,不令而行”份的先儒教誨,但在管理實踐中,卻無法遏制官場的裙帶之風及營私舞弊、排場應酬等惡習。在企業管理中也難免忽視企業的發展和經濟效益,招納政府官員的親信,以致于漢陽鐵廠“每出一差,委員必十位、八位”,且管理人員“終日酣嬉,所費者又不知凡幾”。顯然,他們追求企業經濟效益的內在動力,主要服從于統治階級利益,并把工業活動視作獲得更大政治成功的工具。在當時的封建體制下,他們很難完整地履踐自己義利共求的思想主張。
張睿雖說創造了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一種獨特模式,形成了官為扶持、商為經營卻又超越官督商辦制度的經營特點,在大生發展初期,真正實現了其義利互涵的倫理理想。但由于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工業文明所產生的激烈碰撞,大生企業在管理方法、制度特征上免不了帶有新、舊交替時代留下的印記。當利益主體的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及管理內容的復雜性大大增加時,同樣出現類似不按價值規律、重義輕利的現象,如后來張睿不惜使企業自身建設受到影響,抽出資金來支持整個南通的建設,即是顯例?v觀大生資本集團的發展歷程,張睿的企業管理與投資心態是“營志重于營利”,“作為紳士的自我意識甚至還要大于作為資本家的自我意識”。因此,大生資本集團的管理雖然襲用了西方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某些形式,其管理思想與方法的內涵仍是儒家的道德和社會倫理。再如盧作孚的民生公司雖說在開創時期,尚能采取資本主義的管理,剔除積弊,比當時封建買辦資本確實高出一籌,但后來面臨孔宋官僚資本并吞的威脅,公司內部的管理人員任用,便不分良蒸,兼收并蓄,導致機構臃腫,財務混亂為官主義作風盛行,貪臟腐化現象嚴重,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和經濟效益愈形惡劣,后來終于陷人朝不保夕的困境。
重義輕利傾向在民辦企業中的倫理實踐,則掩飾不住明顯的家族及宗法文化特征。當時不成熟的市場及社會環境的動蕩不安,使近代企業的發展存在諸多不可控制和預計的外在風險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民辦企業為了減低交易成本,便自行選擇了家族企業制度,家族式的管理應需而生,維系宗法家族企業的文化觀念,即家族利益視為至上的利益等家族式倫理便成為近代民辦企業的自然選擇。如榮德生在人事管理方面則體現為封建性資本血統關系,存在諸多傳統倫理中不利于企業發展的因素!叭饲榇笥谕醴ā,對于這種以家族、同鄉關系濫用私人的方式,榮德生在他的《紀事》里寫道:“昔年老友,都為經理”,而頗有得意之感。再如孫多森、孫多鑫經營的民族資本集團,家族色彩很強,1919年成立中孚銀行,大部分股東都是子孫,股東會成為家族會。何其相似,永安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管理層及中級管理層的核心崗位均由郭家親信擔任。這種現象在其它民營企業中也是比比皆是。顯然,近代實業家們的義利共求的倫理思想中所體現的半封建的時代特征,完全違背了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的發展規律。
【近代實業家的經濟倫理理想實踐】相關文章:
中國近代教育倫理危機與課程改造11-17
談論李覯的經濟倫理思想11-16
經濟倫理中的價值主體性維度11-15
論喬治的應用性經濟倫理思11-17
經濟倫理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11-19
淺論亞當斯密的經濟倫理思想12-12
論述經濟倫理中的價值主體性維度12-05
孔子與“希臘三賢”的經濟倫理思想之比較11-1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