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民族院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
論文摘要:加強民族院校大學生品格教育對于促進我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意義。美國的新品格教育運動是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種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國的主流教育理念。本文通過對品格教育的理論透視,結合民族院校輔導員工作的特點和實際,探索加強民族院校大學生品格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論文關鍵詞:民族院校;輔導員;大學生;品格教育;策略研究
民族院校大學生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人才資源,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思想品格如何,關系到國家的安定團結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的騰飛發展。美國的新品格教育運動是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種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國的主流教育理念。新品格教育是與價值澄清、道德推理等現代道德教育相對的,它提出讓道德教育改革成為全民性的運動,品格教育應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要重視學校、社會和家庭道德責任的整合。在我國民族院校大學生培養中,思想品格教育一直處于頭等目標的重要位置。民族院校輔導員由于處于學生管理工作第一線,在大學生品格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如何通過品格教育的理論透視,結合民族院校輔導員工作的特點和實際,探索加強民族院校大學生品格教育的有效性策略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大學生品格教育的理論透視 1.品格教育的概念
品格的字面意義是來自于古希臘語Karacter,是指在硬幣上刻下的標記,或印蓋的封印等。彼得斯認為,人們經常以三種方式談論“品格”:(1)含混不清的方式,指一個人的品格特征之總括;(2)品格的類型,指不同人的特征,一般為心理學研究者所使用;(3)具有的品格,指一個人展示特征的方式的約束性和一致性。
三、民族院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品格教育的策略
1.情感教育與品格教育相交融,做學生品格學習的榜樣
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受情感影響的,根據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純樸、特重情感的思想特征,只要熱愛、理解、愛護、關心他們,以愛喚情,以理服人,他們就會真誠相待,情理交融,就會擴大教育效果。所以,輔導員在開展品格教育的同時要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真正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決學生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以真誠的情感,獲得學生的信賴和喜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輔導員處在學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線,是學生在校生活中接觸最多的老師,也是對大學生思想品格方面影響較多的老師。大學階段是學生品格和價值觀的形成關鍵期,作為與他們接觸最多的輔導員在做人準則、行為處事、道德水平方面帶給他們的影響是最大的,有時候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民族院校輔導員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愛崗敬業,公平處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成為學生品格學習的榜樣,為學生豎起一面高風亮節的旗幟。
2.重視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和理想信念教育
盡管如上所述,品格教育的定義和內容尚無統一標準,但很多學者都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青年具有符合本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所要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明確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做一個忠誠服務于國家的、適應本國文化的、合格的、社會的好公民。美國品格教育的成功經驗也證明只有重視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道德教育才能有成效,國家才能培育出有希望的一代。因此,輔導員在開展品格教育時應從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入手,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經常向學生灌輸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相關內容,讓各民族大學生真正做到以熱愛祖國為榮,以服務人民為榮,建立互助友愛的同學關系,培養他們理解、關心、尊重他人的優良品格。通過系統有效的教育,使廣大少數民族大學生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和文化觀,不斷強化他們的“四個認同”意識,全面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真正承擔起民族希望、祖國未來的重任。
大學生是處于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獨特群體,他們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較淺,認知能力不足,對社會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把握缺乏深度和廣度,多數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部分學生容易產生消極迷茫的思想以及頹廢情緒,這對開展品格教育形成很大阻力。輔導員在開展品格教育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養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
3.利用朋輩群體的積極影響建設和諧班集體
人總是生存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對正處于思想與人格成熟關鍵階段的大學生來說,他們遠離家鄉和父母,急需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來滿足被認同的心理需要。朋輩群體以易溝通、有同感、有安全感的特性,成為大學生入校以來最為重要的人際關系圈和活動圈。班級是高校的基本單位,也是學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層組織,大學生的很多活動是以班為單位開展或參與的。另外,民族院校的學生來源廣,民族成分多樣,是典型的多民族大家庭。特殊的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和現實生活的民族環境形成了各民族大學生獨特的心理、性格、生活和行為習慣等,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特別明顯。因此,民族院校中班級同學關系和諧,學風優良,班風積極向上是大學生良好品格形成的關鍵環境因素。所以,利用朋輩群體的積極影響,加強和諧班集體建設,是輔導員開展品格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4.多渠道、多樣化開展大學生品格教育
針對大學生精力充沛,興趣廣泛,熱情好動的心理特點,輔導員應深入不同民族學生群體,探求多方式的品格教育形式。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輔導員要積極組織、策劃促進大學生品格發展的各類活動。比如,經常性地開展培養大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等精神的學習、體育、文藝方面的活動,利用班會、團會、講座、討論、演講、比賽、表彰好人好事、暑期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等各種實踐活動來發展大學生的優秀品格和道德情操。積極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進入基層接受鍛煉,磨練意志,提高綜合素質;要結合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將品格教育有機融入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中,使大學生在思想品格、行為方式等方面得以提高。
5.構建學校與家庭、社會共同協作的全方位品格教育網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品格形成起著表率作用。據了解,很多家長因為孩子上大學了就認為長大成人了,不愿管也不想管了,或者懷著一種想管但又管不住的無奈心態。事實上,父母應該而且必須配合學校,繼續關心青年學生的成長,父母有責任了解與關心自己孩子的品格發展問題,由于學生和父母天然的血緣關系和特殊感情,有時家庭的影響往往比其他組織更為有效。輔導員首先應使家長明確家庭對學生品格發展的作用,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品格的重要性。其次應定期與學生家長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在校外的表現;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內的品格狀況和行為表現;若條件允許可以邀請家長到學校與老師共同制定培養學生品格發展的具體方案,家長還可以到學校做志愿者,與學生共同參與一些公益活動。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化形態多樣化以及價值觀念多樣化的現象日趨明顯。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消極和社會公德缺失現象給大學生的思想和品格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尤其是民族院校大學生大部分來自比較邊遠的民族地區,生活環境和方式與內地經濟發達地區有著很大的不同,面對的價值沖擊、物質誘惑更多。所以,學校與周邊社區要經常聯系,采取各種方式,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奉獻愛心。一方面,組織學生參加“青年志愿者”、“三下鄉”、校區共建“服務站”、“愛心超市”、去敬老院、幼兒園進行尊老愛幼等活動。另一方面,邀請社區具有高尚品格和典型事跡的人士進校園與學生溝通,這對大學生品格的良好發展有顯著的示范作用。這種學校和社區間的互動,既是塑造學生品格的有效途徑,反過來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應采取聯合行動,形成教育合力,構建學校與家庭、社會共同協作的全方位品格教育網絡,一起重視對大學生的品格教育。
【試析民族院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相關文章:
試析民族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研究12-02
試析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策略探索12-01
試析大學外語口語教學策略研究12-02
試析如何基于輔導員角色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12-01
試析理工科院校開展人文類講座的思考03-10
試析學科課程教學中學習遷移的策略研究12-06
試析精細化電力營銷服務管理策略研究12-04
地方院校動畫教育研究論文03-18
談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12-0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