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金融危機后再談公允價值及其在我國的應用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使公允價值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關于公允價值是否成為金融危機根源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文章介紹了公允價值的定義及層次、公允價值產生的背景和理論基礎,分析了公允價值在我國新會計新準則體系應用概況。文章認為,公允價值計量雖然目前還存在著一些難題和不足,但我國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是符合國際趨勢的巨大進步。隨著公允價值理論體系、市場環境的不斷完善,財務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公允價值必將充分發揮其優越性,成為我國會計的主要計量屬性。
論文關鍵詞: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計量 公允價值層次 新會計準則
一、引言
公允價值從其產生便成為了國際會計的熱點,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都積極倡導各國在會計計量方面采用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允價值。我國于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中,也引入了公允價值。但是,由于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公允價值的應用受到了強烈的質疑。以美國金融界為主的反對派們要求立即停止第157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公允價值計量”(SFAS157),回歸歷史成本會計。2008年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一份題為《按照〈緊急穩定經濟法案(2008)〉第133節的建議和報告:市場會計的研究》的報告①,明確指明公允價值不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筆者認為公允價值在運用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和完善,但不能以此為由全盤否定公允價值相對于歷史成本的優勢。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公允價值將會更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二、公允價值的定義及層次
IASC第32號公告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一項公平交易中,有熟悉情況并自愿交易的雙方,能將一項資產進行交換或能將一項負債進行結算的價格”。FASB發布的SFAS157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報告主體交易的市場上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為某項資產所能接受的價格或為轉移債務所支付的價格”。上述定義的表述雖然不同,但都強調公允價值源于公平交易,交易雙方是自愿的并熟悉情況;同時公允價值是缺少真實交易下的一種估計價格,是買賣雙方欲成交的現行交易達成的金額。
為了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SFAS157中劃分了公允價值計量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指如果在活躍市場上存在各項資產與負債的報價信息,就采用該報價信息估計公允價值,如果某項資產與負債的數目不唯一,則應選擇最有利的報價信息(對購買資產來說,即有相同資產的多種報價,就能最大化其可收到的現行資產凈額,而對清償一筆負債來說,也因價格不同而能最小化其現金支付的凈額)②。
第二層次指缺乏各項資產與負債的獨立、可觀測的市場價格,市場參與者只能利用類似市場中的可觀測數據、或是根據可觀測數據由定價模型計算得到的價格數據,作為該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
第三層次指市場上不存在資產或負責的報價信息,即不能進行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估計時,需要運用估值技術和模型。常用的方法有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在以上三個層次的計量中,第一層次計量的結果應該是最客觀、最可靠的。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的計量結果帶有明顯的估計性質。但因為公允價值是一種虛擬交易下的價格,所以第一層次計量的結果實際上也是一種估計。因此,公允價值是一種以市場輸出變量為參照基礎的估計價格。只要公允價值不是百分之百確定的價格,就會給使用者留下操縱盈余的空間。
三、公允價值會計的產生及其理論基礎
1.公允價值會計產生于不確定性的客觀環境。不確定環境是指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和經濟體制中的利率是不確定的。與不確定環境相對應的是確定環境,即未來現金流量和利率是確定的。從會計產生至今,歷史成本在會計計量屬性中就占據主導地位。在確定環境下,歷史成本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可靠性和相關性都比較高。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會經濟環境急劇變化,經濟業務日趨復雜,會計技術、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各種衍生金融工具層出不窮,在不確定環境下,歷史成本會計難以提供環境變化所引起的變化了的信息。因此。越來越需要一種新的計量屬性來計量這些變化的過程。公允價值會計就是適應這種不確定環境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公允價值會計符合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關于會計目標,歷來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即“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在證券市場不發達的市場環境中,“受托責任觀”較為普遍。而在證券市場日益發達的市場環境中會計目標則由“受托責任觀”逐漸轉為“決策有用觀”。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應為現在和潛在的信息使用者如投資人、債權人等提供有助于其決策的相關信息。決策有用觀強調了信息使用者的核心地位,明確了會計信息必須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由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總是面向未來的,因此,會計所提供的信息也不能只局限于過去,更要著眼于現在和未來。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只能提供過去的信息,而公允價值會計能夠對歷史成本進行修正,能夠及時提供現在的會計信息,幫助投資者、債權人等作出決策。所以,公允價值會計更符合決策有用觀的要求。
3.公允價值會計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是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標準。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在資產、負債確認時以歷史成本計價,能夠提供可靠和相關的會計信息。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資產和負債的價格也隨著不斷變化。歷史成本會計不對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難以反映資產和負債的現時價格,有悖于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要求。并且歷史成本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是過去的,難以滿足信息使用者對未來決策的需要,這也有悖于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公允價值會計立足于現在,著眼于未來,把歷史成本所提供的過去信息修正為現時信息,更符合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更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運用
公允價值最初于1998年被引進我國會計準則,主要應用在《非貨幣交易》和《債務重組》準則中。但僅實施了一年就因為上市公司濫用公允價值操縱盈余而被廢止。并且由于我國缺乏公允價值應用所需的成熟市場環境,2001年—2005年財政部修訂和發布的11個準則中明確回避了公允價值。直到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才重新引入了公允價值,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雖然廣泛運用了公允價值,但是這種應用是謹慎的,有條件的。我國基本準則明確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這說明在我國會計計量屬性中,歷史成本仍處于主導地位,而公允價值計量則處于從屬地位。公允價值計量的非主導性在一些具體準則中也有體現。如《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規定:可以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非貨幣性交換必須具有商業實質,并且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再如《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中也都規定要以歷史成本計量,在滿足一定條件時才可以使用公允價值計量。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新準則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采取了非常謹慎的態度,只有在公允價值運用條件滿足的前提下才可運用,否則是不能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由此可見,新會計準則體系在引入公允價值時,充分考慮了我國特有的經濟、政治、法律等環境,體現了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
公允價值從其產生之初就倍受關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又再次使其成為焦點。但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公允價值并不是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雖然目前公允價值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如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場環境,其確定的主觀性較強,容易淪為操縱盈余的工具等不足。但不能因此全面否定公允價值會計。我們相信,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環境的不斷完善,財務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公允價值必將充分發揮其優越性,成為我國會計的主要計量屬性。
上一頁 [1] [2]
【金融危機后再談公允價值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相關文章:
關于公允價值在基金會中的應用及其探討11-15
理性分析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問題12-06
上市公司公允價值應用研究12-12
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研究11-29
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屬性應用前景分析的論文03-22
公允價值畢業論文答辯03-02
運用公允價值分析策略論文02-26
公允價值論文參考文獻02-26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及其在我國的應用論文03-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