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文學自由的烏托邦:對網絡文學的美學批評

        時間:2024-07-27 07:09:03 哲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學自由的烏托邦:對網絡文學的美學批評

        不可否認,網絡文學是當代文化中一種時尚而又頗具爭議性的文學形式。它借助現(xiàn)代最新傳媒手段而興起,以強勢的科技背景沖擊著傳統(tǒng)的文學方式,憑借網絡的權威,似乎在預示和代表著某種文學走向,以至有人以一種充滿文化優(yōu)越感的口吻斷言:網絡為文學發(fā)展提供了全新的平臺,落寞的當代文學終于找到了新的生長點,一場全新的文學革命不可避免地在網絡時代展開了……

            網絡文學在存在方式、創(chuàng)作模式、價值理念等方面確實給傳統(tǒng)文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另外,作家身份網民化、創(chuàng)作方式交互化、文本載體數字化、傳播方式網絡化、接受方式機讀化等形式變異,在給文學帶來一些新氣象的同時,也為文學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復雜的課題。然而,毋庸質疑的是,網絡文學也存在明顯的弱點和缺失。我們從美學的視角觀照網絡文學,必須以平和的心態(tài)客觀認識它的特質與價值,深入探究它的正面與負面效應,修正對網絡文學的預期。

            自由、寬容、理解、共享,被視為網絡的基本精神。“互聯(lián)網的最顯著特征是:它是全球的,又是個人的、交互的”[1],“在國際互聯(lián)網上,沒有任何一處是與我們星球的其他地方相隔離的”[2]。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其自身的開放性、全民性、共享性,造成了話語權力擴散的最大化。自由、平等、互動、隨意性、民間審美意識等等,成為網絡文學標志性的特質。

            網絡寫作的自由與隨意,似乎更接近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網絡文學對傳統(tǒng)文學話語權力的消解,似乎為文學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每個網民都是潛在的作家,寫作不再具有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作家的權力被無名的敲擊鍵盤的網絡作者所分享,擯棄了傳統(tǒng)文人寫作的矯情、功利與專制。他們的作品來自生活的各個層面,直抒胸臆,原汁原味,質樸清新,高貴的文學進一步平民化,大眾化,從而具有了民間審美意識的品格,體現(xiàn)了一種向民間回流的趨勢。但是這一趨勢并非單純地回到起點,而是一種徹底的開放。如果說文學在它的起源時期是口耳相傳的民歌一枝獨秀,其后是文人創(chuàng)作一脈相承,那么,在網絡時代,網絡為這兩股激流的匯合創(chuàng)造了機遇,為真正的網絡文學的誕生開辟了一個生長點。對于民間審美意識形態(tài)和民間文學而言,找到了一個直接展示自己的舞臺,對于專業(yè)創(chuàng)作所代表的政治主流話語和知識精英話語而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網絡造成發(fā)表權利的大規(guī)模擴散,使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數量上和風格上極大地豐富和多樣化了,從而使多元化的審美意識和多元化的語體風格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網絡文學為下里巴人提供了向傳統(tǒng)的以“美”和“雅”為指向的文學理念發(fā)起挑戰(zhàn)的機會。所以,真正的網絡文學應當為民間審美意識留有一席之地;真正的網絡文學還應當是一個開放的范疇,能夠兼容多元的文體、話語風格和審美意識,最終,在兼容之中形成屬于網絡這種載體自身的風格。

            網絡文學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嚴格的運作機制,作品無須經過編輯和出版商的嚴格遴選,自由的發(fā)言機會使傳統(tǒng)文學中的“個人宣講”變成了網絡文學中真正的“眾聲喧嘩”;而匿名的注冊方式則使網絡寫手們大大減少了社會約束,非功利的自由傾向使網絡真正成為“暢所欲言”的空間,成為狂歡節(jié)上的廣場;同時,互動即時的跟帖和回帖,徹底推翻了傳統(tǒng)的話語評論體系,雙向交流使作品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讀者的反饋,極大地調動著讀者鑒賞的能動性。網絡的開放性與共享性一方面為文學帶來了全新的創(chuàng)作模式:網上創(chuàng)作——即時評說——網上討論三位一體,大眾參與,大眾評判。一部作品在網上往往會被許多人刪改,轉貼,續(xù)寫,最終可能面目全非甚至無法確認最初的作者,表現(xiàn)出一種徹底的平等、自由與互動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靜態(tài)的文本體式,出現(xiàn)了豐富多樣的網絡文學文本形式,如超文本、合作文本、交互文本以及多媒體文本等等,這些動態(tài)的網絡文本著眼點在于讀者、觀眾的積極參與、自由發(fā)揮與即興創(chuàng)造。網絡文學的自由,宣告了“作家的死亡”[3],傳統(tǒng)文學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從本質上看,網絡文學是一種借助網絡而進行傳播的無紙文學,相對傳統(tǒng)文學而言,由于網絡固有的交互性,網絡文學比傳統(tǒng)文學具有了更多的內涵和外延,但是,不能就此斷定網絡文學就有更強的生命力和更光明的前景,更不能以此說明網絡文學終將完全取代傳統(tǒng)文學。一個富有意味的現(xiàn)象是某些火爆的網絡作品一旦下網以傳統(tǒng)的媒介傳播,也就隨之失去了在網上測覽閱讀時的神秘感與新奇感,問津者寥寥。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的公共場所、無形的城市廣場,居于其中的人們只是在有限的向度里發(fā)揮作用,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必須尋找到一個更為廣闊與深厚的生存背景。網絡作品離開網絡,更容易暴露出其與身俱來的缺憾。

            網絡的開放、自由、互動正在強化著文學兩端的張力。一方面,文學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取得了質的突破,受眾的閱讀欲求與審美期待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化的滿足,而且,受眾還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選擇權力。讀者可以憑著自身的興趣、欲求在文本與文本之間、網站與網站之間進行快速的轉換,其速度是以紙為媒介的文本望塵莫及的。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另外一個方面,網絡使得文化公共空間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話語敞開,給文學帶來了勃勃生機的同時,也消解了傳統(tǒng)作家用宏大敘事手段來反映人類整體精神的方式,放棄了對日常生活進行修辭化處理的手法,轉而謀求一種純粹的精神宣泄,遠離更為深刻復雜的苦難意識、憂患意識和批判意識,最終導致大量泡沫文學產生。撲面而來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式的網戀套路,《網俠》式的俠義套路,以及寧財神的幻想套路,成了網絡文學的關鍵詞,讀來讀去不過是“小學生的天真,學生的文筆,大學生的感覺”,“縱欲型”、“自戀型”以及“嘩眾取寵型”的文學被視為網絡文學的經典范式。至于眾多的網絡寫手,則大肆標榜寫實主義,以流水帳式的方法,在BBS電子公告版自由張貼純粹意義上的個人情感、絕對隱私乃至隨意的排泄物,底蘊不足品格不高趣味低下,堪稱文學垃圾,大大挫傷了我們對網絡文學的信心。有人以一種幽默式的調侃口吻打了一個比方:傳統(tǒng)文學是一個大家閨秀,很有氣質很文靜,但是要慢慢接近才行,而網絡文學就象一個濃妝艷抹的小姐,誰都可以“親密接觸 ”……

            同時,自由的對話式交流使網絡文學評論始終處于自發(fā)和無序狀態(tài)。浮躁的網絡文學批評決定了它無法承擔起文學理論指導的重任,致使網絡文學進一步走向放縱化、囈語化和平面化,而網絡文學的自由也成為一種缺乏精神向度的膚淺的自由。與傳統(tǒng)文學的經典化、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相比,網絡文學因其自由性和隨意性而缺乏應有的節(jié)制和規(guī)范。一些網絡寫手年輕、沖動、激情、幼稚,文字猶如寂寞山溝中的野花,自生自滅;另一些網絡寫手由于懷著一種仇視社會的邊緣心態(tài),文字充滿了病態(tài)、霉變、腐爛的氣息,對網絡自由精神的表述有一種矯情、虛假的因素,將網絡變成了自己的日記本,文學應有的審美作用和教育作用被徹底淡化,而自我表達、娛樂則被推至主要地位。網絡的特征決定了網絡文學以輕快短小為主,更適合一種游戲性文體——接龍,難以產生厚實的作品,更遑論文學精品。“網絡文學在藝術上還顯得粗糙、隨意,模式也還顯得單一,它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美的更高需求,也就是說,在輕松之外,有時也需要沉重,也需要尖銳的心靈撞擊,需要深度和精美 ”[4]。面對先天殘疾和貧血,我們也就不能理解網絡文學情節(jié)為何總是充滿新奇、懸念和迷離,修辭為何總是反諷、戲謔和夸張,語言為何總是口水化以及一味地煽情和搞笑。網絡文學有智商而缺少智慧,有情緒而缺乏情懷,與傳統(tǒng)文學強調的耐讀、講究回味、經典性相去甚遠,宛若一個只有寬度而沒有高度和厚度的畸形人。網絡文學轉向極端的個人化世界,勾畫出形色各異的私人世界,但是網絡文學的內存取決于網絡作者的內存,如果抹平了語言差異、情感差異和思想差異,所有的網絡作者都操同一種腔調,用同一種語言和思維方式,那么,網絡文學可以休矣;如果是在這個意義上產生的所謂網絡文學,那將是網絡的無奈,是文化的悲哀和新世紀文學的悲哀。

            在當代以消費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語境下,網絡文學在轟然崛起的商業(yè)流行話語面前頻拋媚眼,顯示了一種投降姿態(tài),走向呈現(xiàn)出一種明顯的矛盾狀態(tài)。網絡文學游離于傳統(tǒng)之外,建立起自身的話語體系,形成獨有的后現(xiàn)代品格,同時,為迎合讀者口味,創(chuàng)作大多為快餐式消費性為主,缺乏人文情懷,在媚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部分網絡作家在商業(yè)包裝下從幕后走向前臺,希望提高作品的商業(yè)價值,渴望躋身主流話語,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媒介聯(lián)手而融入消費文化的生產線。網絡文學的自由最終淪為遙遠的烏托邦。

            網絡文學的根本缺陷在于對待文學的態(tài)度:玩玩而已,太不把文學當回事;過分強調網絡的特殊性。這必然不可能產生具有深度和歷史感的作品,因為文學的自由只能產生于心靈而不是網絡。

        【參考文獻】

            [1][2] 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萊頓.學習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460-466

            [3] 羅蘭巴特.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 謝有順.需要深度和精美[N].文學報,2000-04-20

        【文學自由的烏托邦:對網絡文學的美學批評】相關文章:

        網絡文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挑戰(zhàn)11-21

        試論傳統(tǒng)文學批評如何應對網絡文學的挑戰(zhàn)03-06

        網絡文學審美研究論文11-15

        互文性與網絡文學03-12

        網絡文學中的古典文學傳統(tǒng)論文11-15

        網絡文學對傳統(tǒng)文學的沖擊和影響03-06

        “自由的困境”與烏托邦的可能性03-04

        關于網絡文學論文(精選10篇)03-17

        網絡文學的界定特點及其價值01-0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亚洲欧美卡通在线另类 | 中文字幕欧美中日韩精品 | 亚洲AV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日韩乱码AV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