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學的論文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
關于美學的論文1
廣告在今天商業社會也可以成為藝術品。雖然對“廣告藝術”還存有很多爭議,其商業屬性和功利性使“藝術”這一概念的純粹性大打折扣,但無法否認現今的廣告作品已經越來越多地包含了藝術和審美的成份。從古到今,并沒有所謂純粹的藝術品,藝術總與一定時代社會的實用性結合在一起的,總與各種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相關聯。因此,我們把廣告從經濟、市場、信息等學科中獨立和分化出來加以文化和審美的審視是可行的,現代廣告逐漸確立了自身的文化形象和美學地位。當廣告在品牌的周圍不斷的附加越來越多的概念與故事時,其文化上的藝術與審美便成為了可能,并且由此產生出廣告的獨特品牌的價值。
今天被稱為數字時代,許多品牌營銷人員滿腦子關注的焦點是媒體采購成本的降低,炒作創意上的短線的傳播策略。而且幾乎所有的廣告企業都已開始請求綜效、企業再造、節省成本、以及策略規劃等等。他們往往忽略:品牌塑造中廣告作品里究竟是哪些東西可以提供給消費者,哪些東西才能讓消費者感到滿意,哪些事物才能吸引消費者的光臨。由于科技與信息的發達,商品的差異性無法加大,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其基本需求各品牌都能獲得滿足。因此唯一能夠產生差異性的就是創造難忘的感知經驗,而美學就是創造品牌廣告難忘的感知經驗的有效武器。其實美學并無任何奧秘可言,它早已存在于商品品牌性格于消費者生命之中。在此差異化與區隔化漸漸泯滅的年代,美學使得以創造差異的有效武器。
一、廣告美學的發展歷程
作為理論形態的廣告美學,是近些年才崛起的邊緣性科學。從屬于實用美學的范疇,是實用美學中的技術美學在廣告領域的延伸和發展。這種美學是將美學的理論與方法,運用于廣告學,并吸收一些相關學科的成果而發展起來的。廣告美學所研究的是商品廣告特殊的審美性質和特殊的審美規律,不僅指導廣告的設計者依據美學的理論與方法來創造美的廣告形象,是創造難忘的感知經驗,并建立品牌獨特個性的有效武器。
廣告是商品交換的伴生物。早在物物交換時代,廣告就已應運而生。古代“列廛于國,日中為市”的商販們,都會挑選質優、樣美的貨品展示于人,反映了他們初萌狀態的廣告美學意識。在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啟動下,廣告的形式也更為豐富多彩。如繪制或打造精美的事物懸掛于店鋪內外,以悅耳的有別于他的叫賣身倘佯于市等。這種古老的廣告手段,出于一種招徠顧客的目的,自發而無意識的闖入了美學領域,卻逐步樹立自己的專屬品牌廣告特色。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發揮著他的宣傳商品、促進消費的作用,例如品牌商標。隨著時代的演進,經濟的發展,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不僅使廣告成為一種獨立的行業,而且還促使廣告的實踐與理論得到總結,并進一步吸收了美學、心理學、邏輯學、營銷學等相關學科的成果,將廣告的內涵與形式提高到美學的高度,建立了以廣告美學為研究對象的新型學科,從而使廣告產生更高的審美效應。
二、當今廣告美學的審美特征
廣告的傳播一直是以美得形式展現。既反映或滲透著一定時代的審美觀念、審美區位和審美理想,也是具有一定審美意識的主題欣賞的對象。真正美的廣告,是將實用屬性和審美屬性緊密結合起來的廣告。受眾在對廣告的審美欣賞過程,接受了其向社會傳播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美學觀念,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1〉廣告的形式美
廣告作為一種品牌信息的載體,嚴格說來并非是單一而簡單的信息媒體,而是把品牌賦予美的外在與魅力的表現手段。廣告的形式美是廣告形式構成因素的有規律的組合而顯示的審美特征。以色彩、線條、語言等符號元素感性的呈現在受眾面前,這些符號因素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組合,形成流暢的視覺美感,最終打動廣告訴求對象。在現今的品牌廣告大潮中,廣告的表現形式和技法也不斷出新,特別是隨著新媒介平臺的出現,而廣告形式美的表現也日趨豐富多姿。
2〉廣告的內容美
內容美是廣告藝術魅力的核心和靈魂,廣告的內容只有體現出真和善的統一,廣告才具有美的價值。廣告的內容之真主要體現在事真和情真上;廣告內容之善則主要指合目的性,即在達到促銷的同時,能給人以精神的愉快,心靈的陶冶,智慧的啟迪,符合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目的?偫▉砜,這些形形色色的廣告,就其性質內容而言,基本上屬于兩種類型:
其一是唯我獨尊型的。這種類型占絕大多數,其內容一般以直接張揚自己的商品的優長為基點,勸誘消費者注意自己,認識自己。它宣傳的中心是“我賣什么,我的東西最好”。這類廣告專注于宣揚自己的商品,卻忽視了啟動消費者的參與意識,令人感到是“王婆賣瓜”。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同類對象反復刺激人們的審美感官而達到某種接受程度上的飽和,就會使人產生一種厭惡、逆反的心理狀態。同樣,單純的自我張揚式的廣告,不僅使人產生審美中的逆反心理,還會對商品產生懷疑情緒,達不到預期效果。
再就二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廣告創意內容以突出為消費者服務的意識為基礎,在與消費者的審美情感交匯中,宣傳、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如,諾基亞廣告詞是:“科技以人為本”,顯得親切、體貼,給人以溫馨之感。飛利浦的廣告詞“讓我們做得更好”。給消費者承諾和信心。這種樹立形象的廣告,并非著眼于宣傳自己的商品,而是通過與消費者的心靈的溝通,來樹立積極進取、實力雄厚的企業品牌形象,使消費者在溫馨的美感中產生一種適情順受的審美愉悅,進而增強審美主體對于審美容體的情感上的向心力和信任感。
3〉廣告美學是實用性的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內容美與形式美的和諧統一是廣告美學審美機制的一個組構因素。廣告是一種實用性的內容美與形式美的藝術綜合體。廣告的形式美體現于色彩的協調,構圖的勻稱,線條的流暢,節奏的明快,韻律的悅耳,以及靜態與動態的交叉,立體與平面的參照等。并不是說具備了這些因素就可以稱之為美的形式了。只有將美的形式同美的內容和諧統一起來,給人們愉悅的感覺,才算納入了審美機制。黑格爾說:“內容非他,即形式之轉化為內容;形式非他,即內容之轉化為形式”。這就是說,內容與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偏廢。真正納入審美機制的廣告,應該是把美與真、美與善、美與質量、美與實用統一起來的結合體。這也是廣告美學的一個最基本的審美特質。
三、運用美學審美心理加強品牌訴求力
品牌的訴求力與對消費者的審美結合起來,是廣告美學審美機制的另一組構因素。品牌的訴求力,就是商品的魅力,即在審美過程中品牌所體現出來的誘惑力。如果說品牌的訴求力是以自身的美的屬性來誘惑消費者的消費欲望的話,那么對消費者的審美啟悟,則是借助于外力來啟動消費者的審美意識。譬如,某種實事求是、富于創意的品牌商品廣告,是對該品牌商品和服務的本質力量的肯定與體現,反映了廣告策劃者對品牌美的態度。同時,這種美的廣告,又能與人的本質的豐富性相聯系,啟動人的審美意識,對消費者的審美鑒賞力這種本質力量的肯定。品牌的訴求力是以商品美感的直接性與易接收性來刺激消費的。這對培育消費者的審美鑒賞力有著一定的意義,而運用美學手段制作的創意性廣告,向消費者宣傳商品的特征與優長,培養消費者的審美意識,使之發現美,策動起一種追求美得消費欲望。
黑格爾說:“遇到一件藝術品,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蘊或內容。前一個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對于我們之所以有價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現的;我們假定它里面還有一種內在的東西,即一種意蘊,一種灌注生氣于外在形狀的意蘊。那外在形狀的用處就在指引到這意蘊”。就是說,美的廣告信號的“用處”,就在于指引人們“追究”它的“內容”,實現購買行為,滿足審美需求。只有同審美心理相聯系,才能使廣告符合消費者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具有公認的審美價值。反之,利用虛假的廣告來激發消費者一時的沖動,誘使其購買實際并不需要的商品,花了錢,又派不上用場,這種購買行為為既非功利的,又非審美的,更無從談美學效應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廣告業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昌盛。在強手如林的廣告大戰中,廣告美學正成為有創意廣告的理論基礎和創作標尺,同時它也將在廣告業的競爭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正面和負面經驗,使之發展為完善的美學體系,使人們領略到更加斑斕多姿的美的廣告的風采。
綜上所述,優秀的廣告作品應該按照美得規律來創造,但廣告從來都不是“為美而美”的藝術,它承擔著信息傳播、商業營銷的任務,審美手段的運用則是為了更好的完成廣告的使命,因此探討廣告的美學特征及構成要素,就顯得尤為重要并富有意義。
在商業營銷的激戰中,企業注意通過廣告來塑造產、銷部門的形象,是提高社會知名度和商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廣告的作用日益顯著。有的企業家急功近利,不惜重金宣揚自己的商品,甚至迭詞架屋,極盡夸大虛飾之能事,到頭來卻事與愿違,事倍功半。然而有的企業家充分注意到廣告種種智慧與情感的藝術的美學效應,借助于有創意的廣告,將其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和真實性提高到審美的高度,并以此調動人們的審美情感。廣告美學在美學理論的統領下,被納入審美機制的,在審美的廣告實踐活動中顯現出獨到的企業和商品的品牌風采。
關于美學的論文2
關鍵詞:
超功利性;社會;審美精神
摘要:
本文梳理了傳統美學超功利精神的發展和藝術家日常生活的超功利態度,并探討了功利的社會生活與超功利的藝術追求的矛盾與統一,以及這種超功利性對當下藝術活動的一些啟示。
一、超功利性的由來
“超功利性”是一個開始于18世紀,后來又被許多理論家將之發展而形成的一個關于審美態度的西方美學范疇。超功利性作為藝術的一個特性最早被清晰、系統地提出來是在康德的《判斷力批判》里?档掳褜徝罒o利害性作為審美的第一個契機:“美是無一切利害關系的愉快的對象”。他認為,審美活動是超越一切利害關系之上的純粹的精神活動。鑒賞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對藝術對象和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一個美的判斷只要夾雜少許的利害感在里而,就會發生偏愛而不是純粹的鑒賞判斷。后來的學者把康德的這種審美主張稱為“surutili-tarianism”,即超功利主義。
康德的超功利理論使美學的研究由對對象的研究轉向了對審美主體的研究。這正好與中國傳統藝術一貫注重主體精神的表達相應相合。從老子美學思想開始。中國文藝不論是從審美創作還是審美態度上就踏上了要以虛靜空明的心境觀照萬事萬物、觀照混沌之道的超功利進程。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一條脈絡:老子“滌除玄鑒”,莊子“心齋”、“坐懷”,宗炳“澄懷昧象”,禪宗思想的“破執”、“悟”,宋元山水之“無我之境”,明代三袁之“性靈”、李贄之“童心”、清代劉熙載、葉燮關于“人品與畫品”論述,到近代王國維“美可愛玩而不可利用”以及朱光潛的“心理距離”、宗白華的“靜照”。中國傳統審美精神中的這種超功利性已經成了進入中國傳統藝術審美世界的第一道門檻。若要帶著功利、世俗的心態去欣賞傳統繪畫、書法,去閱讀詩歌,定將背道而馳。
二、從老子“滌除玄鑒”到宗白華“靜照”:傳統美學超功利精神的發展
中國傳統美學并沒有“美學”之名而是附于哲學思想和文論、畫論之中。最早、也是對后世藝術最有影響力的美學思想就在老子的哲學思想里。老子哲學的中心在于“道”。道是在天地產生之前就有的混沌狀態,道沒有意志沒有目的,包含著產生萬物的無限可能性。道的這種無目的性和無規定性就是中國傳統美學超功利思想的發源地。這一點特別體現在老子關于的“滌除玄鑒”論述中!皽斐b”的第一層含義是要把“道”的觀照作為認識世界的最高目的。第二層含義是要求人們排除主觀欲念和成見,保持虛靜的內心?梢哉f后來的傳統文藝的各種關于審美心胸、審美態度以及藝術創作的理論和實踐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源頭。
莊子的思想把老子的“道”賦予了更多更新的意義,這些觀點都對藝術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莊子認為,作為宇宙本體的“道”是最高的、絕對的美:認為主體必須超脫利害得失的考慮才能實現對“道”的觀照,從而獲得“至美至樂”。莊子在《大宗師》中寫了南伯子葵和女的對話,借女之口莊子說明了一個人要想游心于最高的美——道,必須要經歷一個修養的過程,第一步是“外天下”即排除對世事的思慮;第二步是“外物”,即拋棄貧富得失等各種計較,第三步是“外生”,即把生死置之度外。莊子把這種“無己”、“無功”、“無名”、“外天下”、“外物”、“外生”的精神狀態稱為“心齋”、“坐忘”!靶凝S”就是空虛的心境,“坐忘”就是要排除一切利害關系,只有這樣以空虛的心境徹底擺脫利害觀念才能實現對“道”的觀照才能達到人生的自由。 禪宗思想是老莊美學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最高階段。它發展了老莊思想,并且比之走得更遠。禪宗也追求至高的“道”,要得到禪宗之“道”,不能強求外在的力量,必須破除如語言、邏輯、辯論的執著?梢娫诙U宗思想里任何功利的思想都無法生存,所有目的性的東西都得排斥掉。禪宗強調“悟”強調心靈的感受。“悟”的狀態是和老子“滌除玄鑒”莊子“心齋”、“坐忘”宗炳“澄懷味象”一脈相承的。只有通過這樣超功利狀態下的“悟”才能體驗到“道”,才能得到“一種瞬間體驗的永恒存在”。
老莊玄學禪宗思想融為一體,為以后的文人藝術甚至更廣的藝術類型擬定了審美的態度和應有的創作狀態。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可以說也是同出于老子的“滌除玄鑒”和莊子的“心齋’、“坐忘”。宋元山水所推崇的“意境”其本質上也是要求審甍意向表現作為宇宙本題和生命的“道”。并且要體驗到“意境”又必須以虛靜空明的審美心境為前提。在明代中后期受資本主義萌芽思想的影響,在文藝理論界掀起對教條主義和復古主義美學的批判。雖然他們的側重點在于文藝不能脫離社會實際,但其出發點仍是希望追求自由獨創的精神和表達人的自然本真狀態。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三袁之“性靈”、李贄之“童心”、湯顯祖之“情”中可以看出。
到近代西方美學思想被介紹到中國,對中國文藝產生了重要影響。王國維就受到康德“審美無利害關系”學說的啟發,他結合傳統美學提出了“美可愛玩而不可利用”的美學態度,可以說實現了關于審美“超功利性”問題的東西方對接。梁啟超的美學態度也由“功利的”轉向了“超功利的”,并提出了“趣味教育”的辦學理念。朱光潛先生早期的美學理論里甚至把“超脫現實”作為衡量藝術價值的標準。魯迅先生也認為審美是超功利的,是“無用之用”。宗白華先生關于“意境”的觀點與王國維、朱光潛也同屬一派。在《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中,他引王羲之詩:“爭先非吾事,靜照在忘求”,認為中國藝術的美感正來自空靈靜照的忘我剎那,“靜照的起點,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使心靈處于一種空靈的狀態,在人生忘我的那一剎那,靜觀萬象才能體驗到中國藝術的“意境”。這里我們仍然很明顯地可以看到老莊、玄學、禪宗、宗炳等思想的延續?梢,這種以虛靜空明的心態觀照宇宙體悟自然的超功利審美精神在中國古代一直沒有斷裂過。而且在水墨藝術尋找民族性、現代性的當下,雖然對于傳統審美精神有過很多的批判和反思,受到大眾文化、政治文化的消解和挑戰,但這種植根于很多藝術家心底的超功利思想也一直沒有斷裂。
三、中國傳統美學的超功利性對當下藝術活動的啟示
從歷史發展來看,不論是文人藝術精神起源的老莊時代,人文意識覺醒的魏晉南北朝時代,還是禪宗思想盛行的中晚唐……一直到上個世紀初的王國維、宗白華、朱光潛所處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傳統文人藝術精神的超功利思想之所以一直延續,正是因為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功利化的色彩一直很濃。而作為要觀照宇宙萬物、親近自然、體察內心的文人藝術來說,以超功利的思想從功利的社會生活中超脫出來獲得身心的自由是一種必然選擇。應該說中國現在也是一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對于當下混亂和功利心極強的藝術界,重提超功利性是有必要的。首先對于個體來說,超功利精神不失為現代人回歸人的本性、擺脫現實社會的虛無感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其次我們應該正確處理個體審美體驗的超功利精神和公共事務建設的功利精神之間的關系。雖然審美和功利的矛盾是美學上一直糾纏不清的問題,但我認為這二者并非一直處于矛盾狀態,而是完全可以統一起來。在經濟急需進一步發展社會結構需要不斷調整保障體制需要逐漸完善的當下中國社會,讓藝術發揮其超越精神給人民的思想以啟蒙,讓人民積極主動地生活和反思生活、超越生活,這樣的藝術將對社會進步形成有效的思想基礎。實現個體審美體驗的超功利精神和公共事務建設的功利精神之間并非就水火不容。也許目前我們更需要的是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實現藝術市場秩序和機制的進一步調整和完善,但重提藝術地超功利性無疑會加快這一進程,促進藝術事業和整個國民生產的發展。
關于美學的論文3
南朝文人對于語言形式非常講究,對于句子的形態也非常重視,這表明南朝的文學創作和思想等具有追求形式的主要特點。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從齊梁、隋唐到近代,文人們對于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一直是持批評態度,認為其缺乏內涵,過于追求形式。當前,學界對于文體及語言形式逐漸重視,對于文學本體意識也開始了重新審視,認為南北朝時期的形式主義文學主要是由當時的哲學、語言學所決定的。當時,玄學盛行,佛教在中原本土化,儒家哲學逐漸遭到顛覆,導致了很多文人開始漢譯佛經,重建經典,清談玄理促使文士空前重視語言!拔摹薄肮P”之辯,“四聲”在創作中的運用等,標志著經學的載道、史學的敘述等功能從文學中分離出去,語言的審美功能、文學的本體得以澄清,形成了文學為“言之業”的觀念。這必然以理念和經驗的方式影響當時和后來,促進了詩、賦、文的創作與批評方面的形式美學傳統的形成。
一、南朝文學形式主義美學風格的哲學基礎
南朝文人追求形式主義美學這一現象的產生及其發展是與當時的哲學思想變革密不可分的。玄學的出現及其在思維上的語言策略,南朝后期儒、玄、佛的合流趨勢,佛經翻譯等對語言和文體的探索之風產生了重要影響。
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哲學思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先秦文學開始,一般以儒家為主,其哲學思想注重社會實踐,而玄學具有形而上學的特點,社會中的很多規范和秩序都受到了質疑,終極性問題也不斷凸顯。東漢末年,建安文學主要是對具體的生活實踐進行表現;到了南朝時期,文人們對于宇宙萬物和社會倫常等問題不再關注,而是轉而談論宇宙本源等虛無的東西,主要是對抽象的事物進行關注。這樣一種具有形而上學特點的風氣,導致人們對表達思想的工具,即語言,開始了重新審視。
東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頻繁,政權更替頻繁,文人的思想較為活躍,“亂世之佛學、治世之道家”得到了體現,儒學逐漸被玄學所取代。文人從關心群體、關注共性開始轉向關心個人,人們從兩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泥淖中抽身出來,不只是關心經學,還關注其他領域的知識,因此,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藝術和史學等取得了重大進展,在農、工、數學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時期,玄學家對于傳統經典進行了重新的詮釋,文人在對儒家、道家和佛家等思想的批判中逐漸發展語言邏輯思辨能力,把語言從已經僵化的形式與內容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認識世界與自身的重要媒介。玄學家們正是借助于這一媒介,對傳統經典進行重新解讀,促使傳統的哲學觀發生了徹底的轉變。玄學發展到后期,不再重視談論的具體內容,而只在意于語言形式。
東晉之后,佛教本土化,文人開始在禮教和性情中掙扎。宋齊梁陳的很多君王大力支持玄學和佛教,并且將玄學提升至與儒家學說一樣重要的地位,謝靈運、沈約、王融等文人也積極地推崇此舉,并在對佛經進行漢譯的過程中,采用了漢文學形式,即采用五言或者七言等,使得佛經吟唱時更加具有韻律感,體現出了一定的美學價值。另外,文人們采用“語言”這一方式來表達世界本體,對“有無”“形神”等命題進行邏輯推論,使得語言功能分化,語言形式界定明確,語言形式主義開始主導文學。沈約、王融、劉勰、鐘嶸等文學家甚至將文學語言形式的變化作為對當時文學進行考察的尺度,從而形成了新的文學觀念。
二、形式美學觀照下的文學觀和語言觀
南朝哲學思維的語言策略,迫使文人在創作中對語言的表現功能進行不斷發掘。由于受到秦漢文學創作經驗積累和玄學思辨、佛經轉譯等風氣的影響,南朝文人對語言、社會文化和思想感情表達都有充分認識。玄學、佛家等都認為語言是一種表達手段,意的表達只能利用語言,對語言的重視程度很高。歐陽建的《言盡意論》就充分論述了語言和思想互相依賴的主要關系,認為兩者之間不能分割。到了南朝后期,佛教盛行,僧人和文人都崇尚對語言問題的談論,例如《梵漢譯經同異記》就充分體現在實踐中語言運用的重要性。
無論是文學觀還是語言觀,南朝文學形式主義都非常明顯。第一,文學為言之業。也就是說,要想對文學進行創新,就必須對語言進行創新。南齊張融的《海賦序》就認為文學語言的作用是能夠給情感提供一種表達形式,作家之所以創作就是要對情感進行抒發,并保證表現形式的適當化,語言形式是文學本體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第二,語言形式創新在文體創新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由于受到玄學和佛教的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文人善于創造新式文體。劉勰曾經批評南朝文人一味地在文學語言形式上進行創新。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文人在文體上的創新主要是在語言姿態、體式等方面的創新,例如對句子進行倒裝等,往往追求句法結構能夠伸縮自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這主要是因為長時間對佛經進行翻譯從而在文體上受到啟發。劉勰對語言形式和內容的重要性也進行了肯定,這和南朝文學本體觀念逐漸清晰化的背景是相吻合的。第三,詩、賦、駢文等語言方面,主要追求一種對仗工整的修辭效果,語言具有對偶的特點,追求對仗美。這是對楚辭風格的借鑒。另外,南朝文人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多應用修辭,句子中的語序和詞序可以自由、靈活調整,不做統一規定,但對節奏要求非常高,對語言本身所具有的音樂性也有強烈的要求,即要保證在朗誦的過程中能夠朗朗上口。正是因為所追求的這種表達效果,所以顯示出句型模式較為豐富。南朝的文學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所以在文學語言方面具有非常濃厚的實踐特色,不論文章的篇法還是句法,都具有一定的規范性。這正是南朝文學形式美的特點。
三、形式主義美學追求在文學創作中的實踐
對文學語言形式的探索是南朝文人創作的主要特點。很多文人認為,這種形式主義導致了文學作品內容太過于空洞,只是在形式上進行簡單的堆砌。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夠全面。在南朝社會中,還有部分文人的作品在字句本身形式上的追求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超越前人,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往往花費了很多精力追求藝術形式上的革新。形式主義導致在南朝社會中掀起了一股追求藝術創新和境界提升的潮流。在近體詩中,南朝詩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齊梁時期詩歌的格律化和駢偶化等在近體詩的發展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段男牡颀垺穼o賦文體風格進行闡述,認為辭賦主要是傳達出物體本身可以抒發的情懷,并且在語言的表述上要華麗與精巧。部分學者認為,到了南朝,辭賦只是片面追求形式,在抒情方面不足,這是不準確的。南朝一些文學作品在狀物抒情方面非常細膩,用情之深切程度明顯超越班固、三曹等人。南朝文學在體制形式上也和前朝不同,逐漸走向精妙,之前在思想上和體制上文學難以擺脫經道的影響。徐師曾、王芑孫、程廷祚等都對南朝文學提出了批評,但這些批評也恰恰從反面說明了在南朝辭賦創作中,當時文人在語言表達形式上的竭盡全力和勇于創新是值得贊許的。
在變通的形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南朝辭賦相比魏晉時期,其文學境界取得了一定的提升,藝術感染力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抒情的小辭開始詩化、開始追求意境等。這不是偶然形成的,是在當時追求形式主義思潮的背景下逐漸形成的。目前,文學在審美上呈現出標準多元化的趨勢,文學研究也和時代發展逐漸聯系起來。所以在對南朝的形式主義美學追求進行評價時,不能片面和孤立,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聯系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背景來進行研究。因為在審美過程中,人們最為重視的是文學的形式。南朝文學雖然過于追求形式美,但是對后人藝術形式創新具有非常重大的啟示作用。
四、追求形式美對文體探索的影響
南朝文學對形式美的追求還表現在對文體研究的重視。南朝很多文人都致力于對文體的研究,這不僅是文體逐漸豐富導致的,還是南朝佛經翻譯影響的結果。對文體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對文體進行分類。例如《文選》將文體分為三十七類,《文心雕龍》將文體分為三十五類,相比于曹丕的《典論·論文》,分類更加完善。第二,文體特征研究更加深入。其中,《文心雕龍》成就最大。不僅如此,還出現了一些對某文體專論的書籍。例如《詩品》,不僅對文體的共時性進行研究,還對文體之間的異同進行研究。這些論著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當前的文體學核心內容具有相似性。第三,對文體語言風格的描述更加清晰,對創作規律有非常系統的總結。南朝的鐘嶸和劉勰等都追求文質兼備,注重文采和風骨的結合。另外,蕭統、蕭綱等雖然非常重視文采,主張“詩賦欲麗”,但他們均強調文質兼備的批評標準。文學批評中“詩賦欲麗”之說來自于曹丕,在南朝成為文學批評中的主流話語。西晉以來的譯經文體理論到南朝時期達到了巔峰,在文壇上也出現了很多流派,比如趨新、守舊和折衷三派,分別以蕭綱、蕭衍和劉勰為代表。除此之外,對新文體也非常關注,十分重視詩歌的表現藝術,新體詩逐步出現。
五、形式批評范疇的建立
南朝形式主義美學傾向還表現在文學批評方面,在不割裂形式和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對文學語言形式更加重視,這和西方割裂社會、孤立分析問題的文學批評方法是不同的。首先,建立了釋名彰義、原始表末、敷理舉統、考鏡源流的文體研究模式;其次,形成了以句法為核心的文體批評標準;再次,樹立了以語言形式為標準的文學和其他題材的觀念?傮w說來,在南朝文人的認知審美活動中,對形式非?粗兀驗樾问绞菍热葑钪庇^的表達,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結構是文學作品的本體顯現。這就表明,南朝文學批評思想有意對形式進行突顯。
六、結語
南朝時期形式主義文學思潮的形成實質上是由當時哲學思想劇變所引起的。正值五胡亂華之際,南朝偏安一隅,在社會閱歷上不足,只有對形式進行研究。另外,魏晉時期的正始文學及南朝門閥制度等也有一定的影響,這些都引發了對語言功能的自覺意識,具體表現為在詩詞歌賦等方面出現的駢偶化和格律化等形式主義美學特征,導致了文學的語言素質被充分地呈現出來,文學本體逐漸得到了確定。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羅曼·雅各布遜曾經說過:“‘形式主義’這種說法造成一種一成不變、完美的教條的錯覺,這個含糊不清和令人不解的標簽,是那些對分析語言的詩歌功能進行詆毀的人提出的。”因此,南朝形式主義文學思想是具有自身的價值的,不應該對其進行簡單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