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畢業論文
漢語言專業培養具備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熟悉漢語及中國文學 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中文表達能力,具有初步的語言文學研究能力,同時具有一 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傳媒機構以及政府機關等企事業部門從事與漢語言 文字運用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復合型人才。漢語言畢業論文學生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去分析、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過程,也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
漢語言畢業論文1
題 目: 解析張愛玲小說的恐怖電影式鏡頭
1.本課題的目的及研究意義
研究目的:
張愛玲與電影有過長期親密的接觸,在小說寫作中創造性地化用了電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組合帶有豐富的視像性和表現力。文本以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為切入口,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對張愛玲中短篇小說出現的恐怖電影式鏡頭進行解析,試圖在體會張愛玲語言的“現代性”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1種獨特的審美方式,從不同的視角解讀張愛玲小說的表現手法。
2.本課題的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表現手法的研究主要從小說的電影畫面感、電影造型、電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張愛玲作品對電影藝術手法的借鑒技巧:
(1)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畫面感:《猶在鏡中——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造型:《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申載春);《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張江元);《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屈雅紅)等;
(4)研究張愛玲小說的死亡意識: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等
國外研究現狀:
海外研究對張愛玲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標等人對她作品的介紹與評述”“第2階段1985年至今,輻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華文文學的影響研究分析和評價”。1995年9月后,她在美國辭世后,海外學者多運用西方現代文藝理論來剖析。
3.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內容:
張愛玲的小說映照了1個陰陽不分、鬼氣森森的世界,恐怖鏡頭繁復繽紛,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擬鬼,她筆下的人物均飄蕩在凄冷荒涼的宿命軌道上。本文嘗試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根據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在學術界既有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張愛玲小說、相關的研究書籍及其評論等出發,分析整理資料,從場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對張愛玲小說當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研究、闡釋。
4.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及預期效果
方案、進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資料。重讀作品,確定論文題目,查閱相關資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師的指導下,擬定寫作提綱和開題報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論文修改。聽取老師意見,撰寫論文初稿,并交指導老師評審。
20xx年4月——:定稿。
預期效果:
本文結合恐怖電影的表現手法,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對張愛玲小說中出現的恐怖鏡頭進行闡釋,嘗試更近距離地感受張愛玲藝術感覺的細微獨特之處,并且在此基礎上揭示張愛玲小說所蘊涵的悲劇感和死亡意識。
5.已查閱參考文獻:
書籍:
1、張愛玲,《張愛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2、金宏達,《華麗影沉》【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3、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M】。北京:3聯書店,20xx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M】。廣州:花城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類時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6、吳戰壘,《電影欣賞》【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陳衛平,《影視藝術鑒賞與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聶欣如,《類型電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學術論文:
1、何文茜《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技巧》,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xx年第5卷第4期第51頁。
2、 李祥偉《“丑”趣———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象》,學術論壇, 20xx年第6期第140頁。
3、 李祥偉《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報,20xx年第4期第38頁。
4、張江元《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手法》,涪陵師范學院學報, 第26卷第4期,第54頁。
5、屈雅紅《張愛玲小說對電影手法的借鑒》,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頁。
6、何文茜《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造型 》,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 20xx年02期,第39頁。
7、何蓓《猶在鏡中 —論張愛玲小說的電影感》,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xx年第30卷第4期第40頁。
8、申載春《張愛玲小說的電影化傾向》,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xx年第19卷第5期第12頁。
9、吳曉,封玉屏《電影與張愛玲的散文寫作》浙江社會科學報, 20xx年第1期第204頁。
網絡資料:
1、《恐怖情節心理分析》
2、《綻放在暗地里幾個唯美的驚惶意象》
3、陳文珊《女性·月亮·鬼氣——試論《聊齋志異》對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影響》
指導教師意見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院(系)審查意見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
漢語言畢業論文2
光陰荏苒,四年的大學時光即將逝去,春華秋實,乃自然之道,四年的辛勤耕耘如今也該碩果累累了,回顧以往,反思自我,總結如下:
從開始上小學起,我就深深地愛上了語文這門學科,覺得中國語文這門學科不僅能使我們說出動聽的話語,還能讓我們寫出漂亮的方塊字,于是,我以后的生活就與中文結下了不解之緣,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個人鑒定。正是因為這份不解的緣分,我從小學到初中、高中,語文成績一直很好,還曾一度長時間擔任語文課代表,是老師眼中的優秀生,是同學眼中的佼佼者。高考結束,我的語文分數也一如既往的是我所有學科中最高的,因此,我選擇了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來作為我大學學習的專業,而學校則選擇了天津師范大學。很幸運的是,最后我被錄取了,如愿以償的進入到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繼續我的學習生涯。
在這四年的大學生活里,我是愉快而充實地度過的。學業上,我不僅深入的學習了本專業所涉及的所有課程,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還副修了英語專業;課余生活上,我積極地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協會、鄧研會及心理健康協會,同時在校外做些兼職,不僅鍛煉了社會生存技能,所得的小小收入也能補貼生活,自我鑒定《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個人鑒定》。
對于我的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我是懷著美好的憧憬的。聽前輩人說,中文系能把一個女子塑造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一個有著深厚文化修養,一個氣質如蘭的人。的確,四年的專業學習,也讓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潛移默化改變人的塑造力。我們要修讀的專業課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專業必修課,如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等,另一方面是專業選修課,如杜甫研究、陶淵明研究、港臺文學、東方文化、基督教文學與文化,中國文化史、外國文化史等等。所修讀的這些專業必修課奠定了我在漢語言與文學兩方面的深厚基礎,而專業選修課則是對必修課的一個有益補充,不僅使我的知識面更加廣泛,而且使我對中文的愛慕之情益篤。專業選修課與專業必修課,兩方面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由于對自身有著較高的要求,我結合興趣副修了英語專業。副修課程一般都開設在周六、周日,因此我就不能像其他不副修的同學一樣,在周六、日還可以美美的睡個懶覺,我必須早早睜開朦朧的睡眼,起床,洗漱,然后去上課。雖然副修過程中有苦有累,但亦有喜有樂。上課時的充實,演presentation的搞笑與歡樂,拿到副修成績單的喜悅,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的。非常遺憾的是,我只副修完?频恼n程就不能再繼續修讀了,所以也不能如我先時之愿拿到雙學士學位,但我也不能因此就自我否定整個副修過程,結果很重要,過程亦很重要,只要經歷過,就值得珍惜。
除了專業課程與副修課程外,我還跟隨大家一起修讀了學校的校通修課程,加強了日常生活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常識修養及基本計算機技能的培養。同時,為了適應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中學教師的要求,我們還修讀了教師教育系列課程,通過了見習、實習,即將取得教師資格證,為自己將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做了充分的準備。
大學生活除了最重要的學習任務外,其次就是課余生活了。我積極地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大一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協會,大二加入了鄧小平與三個代表理論研究會和心理健康協會,其他空余出來的時間用來做做兼職,讓自己更早的了解社會,參與社會。我的課余生活雖不轟轟烈烈,但亦過的豐富多彩。
大學是一個人從學校生活邁入社會的最后一步,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我很慶幸在大學里我選擇了天津師范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它充實了我的大學生生活,讓我在大學里健康快樂的成長;是它成就了現在的我,讓我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充滿自信,斗志昂揚。
漢語言畢業論文3
淺論王蒙文學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
導讀:王蒙文學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以來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和今年的《悶與狂》等。對此,有人驚呼王蒙寫瘋了,什么都寫,什么都嘗試,什么話都說,什么都讓你來不及準備,什么都讓你措手不及,什么都讓你瞠目結舌。關于《悶與狂》,有人說它是小說,有人說它是散文,有人說它是回憶錄,我覺得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蒙文學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最近的文壇很是熱鬧,魯迅文學獎就不說了。我要說的是有三個作家,成為當下不可回避的話題。第一個,當屬王蒙先生,他因為新近出版了所謂的長篇小說《悶與狂》,廣被關注,也備受爭議。第二個是張賢亮先生,這位新時期文學的開拓者之一,后來西部文化產業的領軍人物,因為他的離世落幕而被人們熱議。第三個是蕭紅先生,也可以稱為蕭紅女士,因為電影《黃金時代》的熱映,而繼去年電影《蕭紅》后再度掀起一股“蕭紅熱”。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王蒙最新雙長篇小說學術研討會”,乍一聽,覺得有點怪,長期以來,我們總習慣一事一議。但后來一想,這事若發生在別人身上或許有點怪,但發生在王蒙先生身上,就很正常。熟悉王蒙文學的讀者,我這里是指讀過他作品的人,是過去進行時的那群人。而相對于過去進行時的人群,所對應的應該是將來進行時的人群。今天參加研討會的,基本上屬于現在進行時。那么,有人會問,你當屬于哪一種人群?我想說,我既屬于過去,也屬于現在,更屬于將來。
我不是純粹的學院式理論家,我是讀者,是作者,是研究者,是記者,是王蒙文學的追隨者,是這個會議的關注者,也是一個極想發言表明我觀點的人。我不說,我不搶著說,我怕別人先說,別人先說我就不好再說,我就得轉化思路,我就得頓悟,我就得冥思苦想,我就得見招拆招,我就得一鳴驚人,我就得與眾不同,我就得發飆,說一些歪理邪說,說一些你不敢說的話,說一些你想不到的話,讓王蒙先生知道我,讓與會者知道我,讓這個會結束后大家還議論我。哈哈,請允許我模仿王蒙先生的敘述方式表達方式思想方式。
請注意,我在這里談的不是王蒙先生的具體哪部小說,哪篇散文,哪首詩,哪篇講話,我說的是王蒙文學,包括所有的文字,和與文學有關的非文字的東西。譬如他的社會活動,譬如他的演講,譬如他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在中國,我不知道哪個作家可以在他的名字后面用文學去冠名去定義,我們過去可以用魯迅小說、老舍小說、朱自清散文、楊朔散文去冠名去定義去解讀,但很少有人用魯迅文學、老舍文學去冠名定義的。今天,我提出了王蒙文學這個說法,不是心血來潮,不是吸引眼球,不是溜須拍馬,不是想讓王蒙先生點一個贊,而是實在是被王蒙先生30年來在文學形式上的不斷突破創新所吸引。
王蒙先生是新時期文學新世紀文學以來在中國當代作家中最領潮頭之先風氣之先、最不拘形式也是最講形式的人,從他早期的意識流到他后來的散文、隨筆、回憶錄、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品文、講演稿以及思想性散文《大塊文章》《九命七羊》《老子的幫助》《莊子的享受》《我的人生哲學》《紅樓啟迪錄》《讀書解人》以及去年以來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和今年的《悶與狂》等。對此,有人驚呼王蒙寫瘋了,什么都寫,什么都嘗試,什么話都說,什么都讓你來不及準備,什么都讓你措手不及,什么都讓你瞠目結舌。關于《悶與狂》,有人說它是小說,有人說它是散文,有人說它是回憶錄,我覺得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蒙先生以他特有的語言、結構、情緒表達了他想要表達的東西。如果非要說它是小說,也可以。記得丁玲在談到蕭紅的小說時,曾說蕭紅寫的不像小說。蕭紅則說,不同的人寫不同的小說,我的小說就這樣寫。我想也是,誰規定小說怎么寫了?誰給小說下定義了?誰規定小說就是羅貫中,就是曹雪芹,就是魯迅,就是老舍,就是托爾斯泰,就是馬爾克斯,就是莫泊桑了?我看到《上海文學》選了書中的某章節,但并沒標出這是什么文體,它只告訴讀者這是王蒙先生的一個專欄的一篇文章。這樣的文章它屬于文學,它不屬于小說、散文、隨筆、筆記、日記,它只屬于王蒙式的表達。
關于《悶與狂》的書寫,王蒙先生是有他的想法的,這種想法是一種試驗,這就如同他當年玩意識流,你習慣不習慣,接受不接受是你的事,反正我要這樣寫,怎么開心就怎么寫,怎么逗你玩就怎么寫。我就是馬三立,我就是周立波,我就是郭德綱,我就是“老梁說事”,我就是“百家講壇”,我就是“國寶檔案”。王蒙先生在書中其實也不止一次在向讀者表白,他說:“這本書你在閱讀,這本書現在完全聽你的支配,你想翻到第幾頁就是第幾頁,你想卷到什么程度就卷到什么程度。”他還說:“快樂是一種變化。缺少變化是煩悶的由來。而煩悶是快樂的死敵。你煩悶了,你感到了一種重復,重復使人疑惑,你需要醍醐灌頂,你需要振聾發聵,你需要當頭棒喝,你需要五雷轟頂,你需要洗心革面,你需要做得成強悍,強悍得成鋼鐵,你要敢下手,出手辣,煉就鐵砂掌。你不能對別人出手,你還不敢對自己出手嗎?你要敢嘗試敢變化敢刀山火海敢就地十八滾降龍十八掌練就十八般武藝掃堂腿橫掃千鈞,遠走高飛千里萬里與往事干杯!
這就是王蒙,不斷尋求變化的王蒙,不斷尋求新鮮的王蒙,不斷尋求刺激的王蒙,不斷特立獨行的王蒙,不斷讓人眼花繚亂的王蒙。人生就是一條直線,你可以選擇一個又一個線段,這個線段就是你的直接經歷,它是可以確定的。而人的思想是穿越線段后向兩端繼續發展延伸的射線,它具有非確定性。藝術也是如此,王蒙文學的特點在于他始終不斷的尋求變化。我們過去總愛說,某某作家形成什么風格,什么流派,王蒙先生卻不信這個圈套,這個慣式,這個約定俗成,這個千篇一律,這個被人膜拜,這個被人定義,他總是在變著法兒的玩魔術,玩魔方,玩花樣,玩捉黑槍,玩打升級,玩敲三家,玩砸金花兒,玩斗地主,玩灌蛋,玩押大小,玩清一色,玩一條龍,對于他這種昏天黑地、五光十色、神出鬼沒式的寫作,從一開始它就被關注,被爭議,被口吐蓮花,被說三道四,這使我想到王蒙先生的文章《“饑餓效應”與“陌生化代價”》,雖然這是一篇談論人際關系的,但也同樣適用于藝術:“第一,開始吃的時候,你正處于饑餓狀態,而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一個餐館,開始舉箸時有新鮮感,新蓋的茅房三天香,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應’吧!比欢,再陌生的東西你一旦有了一回生,就會有二回熟,熟了就會不講道理,“了解了這一點,也許我們再碰到對于新相識某某某先是印象奇佳,后來不過如此,再往后原來如此,我們對這樣一個過程也許應該增加一些承受力”。
關于的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摘要:中國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好語言技能,還要充分認識到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卻忽視了文化差異對語言學習的影響,無法真正將英語學以致用。本文將從中西方的傳統文化、習俗文化和價值體系三方面的差異來探討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
關鍵詞:文化 差異 語言
一、引言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很多人努力學習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語言方面,卻忽略了文化因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致使許多人雖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但在英語交流中仍會遇到許多困難。缺乏對文化因素重要性的認識已嚴重影響了英語學習。
文化因素對語言的影響很早便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如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學者胡文仲就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钡诙嗄甑挠⒄Z教學中文化因素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本文將從中西方的傳統文化、習俗文化和價值體系三方面的差異來探討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
二、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
要想學好英語不僅需要掌握語音、語義和語法等語言本身的技能,還需要注重文化差異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整體,語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和載體,同時又受所屬文化的制約。若不能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就無法真正學好英語。
眾多學者已充分研究了文化的內涵,如戴煒棟和張紅玲認為,文化研究發展至今,一個最具概括性、廣為接受的觀點認為文化是一個群體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學到的一切,如語言、言行方式和內容、信仰,以及人們賴以存活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張婧則認為,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本文主要關注中西方在傳統文化、習俗文化和價值體系三方面的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上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均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在各自的文化上有其獨特的內涵。由于受到不同的歷史和傳統的影響,中西方國家在各自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傳統文化亦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在學習英語時除了要學好語言,更要關注語言所屬的文化內涵。正如劉長江所言,文化教學應與語言教學同步融合。
由于歷史和傳統的差異,中西方人們對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有區別。如“龍”在中西方的傳統文化中的內涵便迥然不同!褒垺笔侵腥A民族的圖騰,我們引以為豪的自稱“龍的傳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人們多用“龍騰虎躍”或“龍鳳呈祥”等詞形容吉慶的氣氛。但西方文化往往把“龍(dragon)”視為邪惡勢力的象征,寓意兇殘。在西方傳統文化中“dragon”指的是一種長有雙翅且會吐火的怪獸,因此,它與兇暴直接聯系在一起。
(二)習俗文化上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尤其典
型地體現在習俗文化方面。不同國家的習俗文化反映在各自的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如稱謂、禮儀、恭維、致謝等方面。若不能充分了解中西習俗文化上的差異則會嚴重影響彼此的交流。
如在稱謂方面中西方的習俗文化便有著極大的差異。中國人由于受到宗法觀念的根深蒂固的影響遵循講禮節、尊長輩的習俗。俗話說:“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币虼,在中國,孩子倘若對長輩或教師直呼其名會被認為不懂禮貌,將會受到家長的責罰。而在西方的習俗文化中西方人稱呼除父母外的其他人時大都直呼其名,以示友好和親近。這一點在美國尤為普遍,甚至初次見面就用名字稱呼。這一差異的理由在于中國人尊崇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西方人則崇尚人人平等、追求自由。
(三)不同價值體系間的差異
價值觀念被普遍認為是文化的核心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價值觀念必定會有所不同。而價值觀念又對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言語表達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語言也往往折射出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也直接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尤其典型地體現在諸如,禁忌、隱私等方面。
如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注重社會群體間的親密友好關系,因此,將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否等情況視為是對對方的關心,但這些理由在西方人眼中卻是一種禁忌,在他們的價值觀念中這些均為個人的隱私,因此,避而不談。再如中國人碰到熟人打招呼常會問“你去哪兒”或“你吃飯了嗎”等,以示對對方的關心和雙方的親密友好關系,但這在西方人眼中卻大有窺探隱私之嫌。
三、結語
英語學習中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如高寶虹所言,在語言學習中,文化充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語言的使用要受該語言所屬民族文化制約。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必定影響英語語言的學習。盡管已有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但對文化因素的忽視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張友平曾指出,外語教學不應當僅僅是語言教學,還應當包括文化教學。因此,我們學習英語不僅要學習語言本身,還要熟知語言的文化背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將英語學以致用,準確順暢地將其應用于對外交流之中。
基金項目:天津城建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理工類院校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研究》(立項編號:JG-1352),本文是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