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互文性與網絡文學

        時間:2023-03-12 18:24:50 文化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互文性與網絡文學

          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網絡文學自身的整合性與其存在的虛擬性為其互動式創(chuàng)作與傳播提供了條件,許多網絡作品就在機讀網頁上設置了很多鏈接點,其中的地名、人名、專用詞匯甚至圖片、音樂都可以點擊鏈接,讀者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便利條件對文本進行重新編織與創(chuàng)造,實現(xiàn)交流與對話。黃鳴奮先生形象地描述了這一過程!坝∷⑵返母鱾要素根據(jù)作者的統(tǒng)一安排而存在于某種空間連續(xù)體(如頁面),網絡文學所包含的詞語、圖像、動畫、音響等要素則是作為離散實體分布在存儲器的不同位置,很像一個個各自待在家中的演員。用戶發(fā)揮著與導演相似的作用,在調用文件、點擊鏈接的過程中分別將這些演員召喚到計算機屏幕這一虛擬舞臺上!盵5]

          (三)網絡文學閱讀的超級鏈接性

          網絡文學接受采用機讀方式或者說讀屏方式,讀者面對的不再是紙質書頁上的白紙黑字,而是微機顯示器上不斷閃動的數(shù)碼文字。讀者閱讀作品不再需要像傳統(tǒng)讀法那樣不停翻動書頁,按照時間順序線性方式由前向后連續(xù)閱讀;對于網絡文學來說,讀者只需要移動鼠標就可以完成翻頁任務,簡潔方便。網絡文本中設置的多種鏈接可以使讀者不必再線性地閱讀文本,很多文本對故事發(fā)展、結局設置多種可能,選擇不同的鏈接方式可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樣,讀者就可以在故事發(fā)展的分叉處,選擇自己想走的路徑,立體地閱讀文本,在不知不覺中參與文本的創(chuàng)造!啊蔷性’作品沒有預先安排好的開頭、中段或結尾,讀者可以在基本情節(jié)中發(fā)現(xiàn)許多路徑,然后自由選擇某一路徑,將故事發(fā)生出來。因此,讀者不是按作者的意志從頭到尾順序而讀,而是自己選擇,等于參與了情節(jié)的演進。”[8] 從理論上講,網頁上的任何文學作品都可以通過這樣、那樣的關鍵詞鏈接在一起,讀者可以在網絡高速公路上任意鏈接,對文本意義做出無限多樣的闡釋。從這一意義上說,網絡文學閱讀的超級鏈接性真正實現(xiàn)了文學網絡化,是互文理論在文學實踐中的典范形態(tài)。

          三、互文與網絡文學精神

          網絡文學不僅在創(chuàng)作方式、存在形態(tài)與消費手段諸方面應和了互文理論主張,更重要的是網絡文學精神與互文精神情投意合。如果說前者是表層的、外在的話,那么后者則是深層的、內在的,是后者作為一種理念指導著前者的運行;弄清后者對于理解整個網絡文學至關重要。而前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平等對話性、對抗傳統(tǒng)性和虛擬性、游戲性顯然受到了互文觀念影響。

          (一)網絡精神與自由對話

          對話理論的倡導者巴赫金認為,詩歌文本以及傳統(tǒng)小說都運用著受作者統(tǒng)一意志控制的“獨白”性話語,只是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創(chuàng)作,文本話語中才包含了多種聲音,真正實現(xiàn)了作者與讀者、作者與作品中人物以及人物之間的平等多元對話。其后,巴赫金的“對話”思想被克里斯特娃介紹到法國,直接引發(fā)了巴特對創(chuàng)作和閱讀問題的重新思考,得出了創(chuàng)作是一種自由發(fā)揮、閱讀是一種重新書寫的互文觀念,并以這一觀念為指導重新闡釋巴爾扎克小說《薩拉辛》,撰寫了《S/Z》這一解構實踐的典范論著!叭绻f巴赫金所倡導的‘對話’主要限于文本內部,即強調小說人物、主題、情節(jié)和結構等方面的‘多元對話’和‘同音合唱’,那么,對于網絡寫作來說,真正實現(xiàn)了作者和讀者的‘多元對話’和‘同音合唱’。于是,對話,從文本內部走到文本外部,從文本本身走到整個寫作活動!盵4] 如果說巴特的文本解構實踐僅僅是立足單個文本對其意義的多向度重組,始終不能擺脫原文本的束縛;那么,網絡則為文學創(chuàng)作與解讀提供了更為自由的平臺,作者可以自由地書寫通過其他渠道不能表達的自己在生活中受壓抑的體驗和感受,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解讀原作,甚至可以涂抹并重新創(chuàng)作原作,也可以與原作者展開對話式的交流,共同修改原作。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任何網絡寫手都是原作者,真正做到巴特所說的“閱讀就是重寫”。

          由此看來,網絡寫作與交流徹底削平了作者話語權利,任何人都可以上網、發(fā)布消息,每個人都是主講者,每次閱讀活動都是一種重寫,網絡儼然成了一個公共的舞臺和發(fā)言的平臺,就類似于巴赫金論及的中世紀娛樂廣場。

          (二)網絡精神與顛覆、抑制思想

          首先,網絡文學和網絡寫作顛覆了傳統(tǒng)文學觀。一直以來,文學被認為是崇高、神圣的事業(yè),在封建社會甚至被尊奉為“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即使在近現(xiàn)代,文學也被不恰當?shù)囟ㄎ粸檎巍⒄咝麄骱退枷雴⒚傻墓ぞ,而對文學自身自由創(chuàng)造因素關心很少。網絡文學首先顛覆了這一認識,文學不為別的東西而存在,其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寫作過程本身,在于寫作活動本身是一次愉快的經歷。創(chuàng)作《迷失在網絡和現(xiàn)實之間的愛情》等眾多網絡小說的李尋歡,把網絡寫作精神概括為:自由,不僅是寫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寫作;平等,網絡不相信權威,也沒有權威,每個人都有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權利;非功利,寫作的目的是純粹表達而沒有經濟或名利的目的;真實,沒有特定目的的自由寫作會更接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實。而以創(chuàng)作《緣分的天空》而聞名的寧財神則坦言:以前我們哥幾個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就是說咱們?yōu)榱耸裁炊鴮,最后得出結論:為了滿足自己的表現(xiàn)欲而寫、為寫而寫、為了練打字而寫、為了騙取美眉的歡心而寫。當然,最為可心的目的,是為了那些在網上度過的美麗而綿長的夜晚而寫,只是換個名字,叫記錄[9]。

          其次,網絡文學還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顛覆與消解。傳統(tǒng)中認為崇高的東西,在網絡中可以做低俗化處理;歷史發(fā)展事實,可以做非理性化闡釋;生活中不可以說、不可以做、受到壓抑的東西,也可以在網絡上得到釋放,還可以對經典化的傳統(tǒng)文學文本進行解構與重新演繹。總之,每個人在網絡上可以實現(xiàn)著最大的自由,可以以不署名或以假名的形式任意言說。這樣,在解構歷史、現(xiàn)實和經典文本的同時,也顛覆其中積淀著的觀念。網絡版《大話西游》、《新神雕俠侶》等就包含了很多戲說傳統(tǒng)的因素。

          而事實上,網絡文學在消解傳統(tǒng)文學觀念和傳統(tǒng)價值觀、提倡自由寫作的同時,也消解著自己。網絡是無中心的,它由多向鏈接的結點組成,每個結點僅僅是構成網絡的“滄海一粟”。每一個結點上(網絡終端)的網民一旦進入互聯(lián)網,也便消失在網絡中,僅僅成為網絡中的一個碎片,成為整個網絡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構成部分。每個個體好似充分發(fā)揮著自由,而事實上,自己的聲音也淹沒在網絡中,根本產生不了應有的回響。并且,每個個體的行為都受網絡傾向的影響與引導,并不能做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價值判斷!白鳛橄M者,你可以自由地通過網絡選購喜歡的商品,而事實上你的任何選擇都是受到網絡廣告的誘導和網絡事先選擇的限制;作為瀏覽者你可以自由地選擇喜歡的站點,作為閱讀者你可以擺脫經典的重壓,選擇最切近心聲的作品并對之加以評論,但實際上,信息的無限使你仍然被動地受到媒體宣傳的操縱,最成功的站點取決于最高的點擊率,這反過來又引導著網民的選擇;作為寫手你當然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作品,但事實上你的聲音已經淹沒在無數(shù)人類似的聲音當中,而無異于自言自語!瓊人的自由在無數(shù)人的自由中也就失去了原初的意義,這是許多人所始料不及的!盵10] 網絡文學消解一切的傾向,需要引起我們密切注意。

          (三)網絡精神與虛擬性、游戲性

          巴特曾將文學文本形象地比喻為洋蔥,人們總以為扒掉蔥皮,就可以發(fā)現(xiàn)洋蔥的內核,而事實上洋蔥根本沒有核心,蔥皮就構成了洋蔥的實體。文本也是如此,根本沒有一個穩(wěn)固的中心。因此,文學文本解讀并不是挖掘終極意義,而是一種自娛其樂的文字游戲,是一種只有重寫文本才能體會到的“文之悅”。文本的虛擬實體性和文本解讀的游戲性在網絡文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首先,網絡文本虛化了歷史,使讀者失去了歷史感。在網絡上,網絡文本不再是人們熟悉的那些相對封閉自足的白紙黑字,人們永遠在通過高亮度的鏈接進行無窮無盡的點擊,各式各樣的聲音和圖像在文字之中星羅棋布,文本和文本相互鑲嵌、疊套和指涉,并且各文本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所有這些都是在共時的空間中瞬時完成的,讀者根本沒有足夠時間進行思索與回味。在網絡中,根本沒有歷史,有的只是空間事物的羅列。黃鳴奮先生引用國外最新材料做過分析:“澳大利亞莫納什(Monash)大學歷史系教授戴維森(G. Davison)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歷史與超文本’[11]。在文章中,他引述了伯克特斯(S. Birkerts)《谷騰堡的挽歌》一書中的觀點,認為超文本與網絡將擦除作為被書寫的記憶之積淀的時間感,而這種時間感恰恰是歷史感的基礎。為了理解上述看法,讓我們想象一下進入圖書館的情景。書架上的那一排排書,都在無聲地述說著某種歷史。我們從書籍之多可以想象得到人類在過去的歲月中所已積累的知識之豐富,從書籍的尺寸、印張、版式、裝訂等方面的差異又可以萌發(fā)歲月的滄桑感。一旦這些書籍都被數(shù)字化,以網頁或文件的形式出現(xiàn)在電腦的屏幕上,那么,不僅書籍‘汗牛充棟’的歷史感沒有了,而且,看不到舊書發(fā)黃的書頁與新書嶄新的書頁之間的差別,也聞不出舊書的霉味與新書的油墨香之間的區(qū)分。我們對于過去的感覺,不僅僅是由語言建構的,而且由印刷品及其在圖書館中的堆積加以具體化。在這一意義上,電子超文本所能傳達的時間感不如印刷品。因此,書籍的數(shù)字化意味著時間感的消失,或者說歷史的深度被消解!盵6] 382-383

          其次,網絡文學虛化了現(xiàn)實,使讀者進入了一個虛擬世界。人們面對傳統(tǒng)文學文本,總有一種扣問歷史、追問真實的情結;但面對網絡文學,要辨其真?zhèn)危瑒t顯得天真和愚蠢,人們走進網絡便進入了一個虛構的空間。網絡文學為網民提供了自由對話的空間和平臺,但這種對話不是面對面進行的,而是在一個虛擬社區(qū)中展開的,它以文本符號的存在代替了對方的真實存在,網友并不能看到對方的肉身。在這個虛擬的網絡社區(qū)中,人們就像參加假面舞會,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和身份,不能顯示自己的真實意圖,處處是“陷阱”和“機關”。網絡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看”的空間世界。因此,參與者更多時候是“觀看”和“瀏覽”!岸础,從根本上講,是空間的。時間給人以真實感,而‘看’則是虛幻的。毫無疑問,‘看’已經成了我們的基本生存方式,而且具有反諷意味的是,盡管‘看’具有虛幻性,而我們卻不得不依賴它來給我們提供現(xiàn)實感!盵11] 因此,網絡文學虛擬了人的“另類存在”。而網絡文學的這一特點,與后現(xiàn)代日常文化的主導傾向又是一致的。“后現(xiàn)代的日常文化是一種形式多樣的與異質性的文化,有著過多的虛構與仿真,現(xiàn)實的原形消失了,真實的意義也不復存在!盵12] 而后現(xiàn)代精神又是與互文、解構精神一脈相承的,這樣,網絡文學便成為展示了后現(xiàn)代社會解構精神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至于網絡文學的游戲性,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此處不再進一步展開論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網絡文學無論是其外在活動方式,還是內在精神,都體現(xiàn)出明顯的互文跡象。因此,可以斷言:網絡文學是有史以來互文本的一種最高典范形態(tài)。

          【參考文獻】

          [1]馮壽農. 文本·語言·主題[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18.

          [2]蒂費納·薩莫瓦約. 互文性研究[M]. 邵煒,譯.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KRISTEVA Julia. The Bounded Text,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36.

          [4]趙憲. 論網絡寫作及其對傳統(tǒng)寫作的挑戰(zhàn)[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102-105.

          [5]黃鳴奮. 網絡文學之我見[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4):93-98.

          [6]黃鳴奮. 超文本詩學[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350.

          [7]歐陽友權. 網絡文學:挑戰(zhàn)傳統(tǒng)與更新觀念[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36-40.

          [8]許苗苗. 網絡文學的五種類型[J]. 甘肅社會科學,2002(4):49-52.

          [9]李尋歡,寧財神. 網絡文學的生機與希望[N]. 文學報,2000-02-17(2).

          [10]李莉. 超現(xiàn)實與網絡文學的大眾性[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5):98-100.

          [11]嚴鋒. 超文本和跨媒體的文學[J]. 中國比較文學,2002(4):1-16.

          [12]費瑟斯通. 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M]. 劉精明,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79-180.

          共2頁: 2

          論文出處(作者):

        【互文性與網絡文學】相關文章:

        互文性理論視角下《黃帝內經》的英譯08-27

        網絡文學中學教育論文05-13

        關于網絡文學論文(精選10篇)07-27

        談舞蹈體態(tài)與音樂聲態(tài)的互滲互釋論文06-26

        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的區(qū)別論文05-13

        網絡文學傳播對傳統(tǒng)文學的影響論文05-09

        TD—LTE與TD—SCDMA雙網互操作04-30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下網絡文學的影響分析06-10

        法律的概念性06-08

        分析藝術張力對動畫藝術的重要性探討性論文04-2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