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178例新生兒母乳性黃疸診治體會
[論文關鍵詞] 母乳性黃疸; 新生兒; 診斷; 治療
[論文摘要] 目的 探討新生兒母乳性黃疸診治體會。方法 對2005年6月~2008年4月本院收治的178例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患兒進行分析。結果 178例患兒均治愈出院,光療時間24~60h,住院時間4~10d。結論 母乳性黃疸預后較好,但BIL濃度>342μmol/L時,會有引起輕度神經系統損傷的可能,對母乳性黃疸應積極及治療,以避免引起神經系統損害。
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BMJ)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其發病率已達20%~30%,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BMJ預后良好,嚴重者才需治療。據報道:重度母乳性黃疸(血總膽紅素256~427μmol/L)患兒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33%異常改變,膽紅素降至正常后,改變消失,提示BMJ有導致輕微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可能,所以積極治療重度BMJ是必須的,預防和減少BMJ的發生更為重要。
1 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05年6月~2008年4月收治新生兒母乳性黃疸(BMJ)患兒178例,其中170例為我院產科出生,年齡3~30d,均為足月兒,早發性BMJ 132例,遲發性BMJ 46例,均母乳喂養,開奶時間:12h內68例,12~24h 78例,24h后32例,血總膽紅素(TBIL) 256.5~500.2μmol/L,直接膽紅素(UBIL)均<34μmol/L,肝功能均正常,HBsAg(-),無膽紅素腦病表現。
1.2 診斷標準[1]
、偻耆溉槲桂B,生后2~8d出現黃疸,持續2周以上;②未結合膽紅素升高;③除外病理性黃疸;④停喂母乳2~4d黃疸迅速減輕,再哺乳后加重。
1.3 實驗室檢查
全部患兒查血常規、網織紅細胞、肝功能、肝膽B超均正常,孕母查甲、乙、丙肝抗體及血清TORCH均陰性,并查母嬰血型,治療期間使用微量血膽紅素測量儀每天動態觀察BIL水平。
1.4 治療方法
1.4.1 TBIL 256.5~340.2μmol/L 108例,(1)增加哺乳次數,(2)間斷光療24~32h,(3)口服腸道益生菌,(4)補充5%葡萄糖20~30mL/kg及水合維生素1mL/kg。
1.4.2 TBIL ≥340.2μmol/L 62例,(1)停母乳72h,期間予配方奶粉喂養,(2)間斷光療28~42h,(3)口服腸道益生菌,(4)補充5%葡萄糖及水合維生素,(5)堿化血液2~3d,5%碳酸氫鈉2mL/kg。
1.4.3 TBIL ≥427.5μmol/L 8例,除1.4.2治療外,加用白蛋白1g/kg連續2d,光療時間38~60h。
2 結果
其中168例黃疸3~5d均消退,2例效果不明顯者,加用白蛋白1g/kg連續2d后黃疸也明顯減輕。另外2例總BIL在256.5μmol/L以下者門診給予停母乳2~5d,并輔以思密達后,黃疸l周內均消退。本組病例黃疸消退時間為3~7d,黃疸消退指標為BIL<17.11μmol/L,全部治愈。無一例膽紅素腦病發生。178例患兒均治愈出院,光療時間24~60h,住院時間4~10d(光療箱為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新生兒藍光治療箱,型號:XHZ,雙面燈管)。
3 討論
BMJ是新生兒常見的黃疸之一,由美國人Arias首先報道[2],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BMJ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愈來愈引起醫師關注。BMJ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近年研究得出比較公認的理論認為,BMJ的發病機制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由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所致。其中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含量增加及(或)活性增強,是增加膽紅素腸-肝循環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鍵,產生未結合膽紅素。后者從小腸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增加,引起BMJ。有報道說測定BMJ患兒母乳及糞便β-GD活性濃度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且與膽紅素濃度呈正相關,說明新生兒的β-GD主要來自母乳,并與BMJ存在相關性[3,4]。
BMJ指與母乳喂養有關的特發性黃疸,生后2~3d發生為早發性,2周左右發生為晚發性,早發性多見,母乳性黃疸在歐美國家的發病率為0.5%~2.6%,日本為10%~15%[5],本文74.2%。BMJ特點:1)足月兒母乳喂養,黃疸在生理性黃疸期內(2d~2周)發生,但不隨生理性黃疸消失而消退,2)黃疸程度以輕中度為主,重度較少見,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3)患兒一般狀況好,肝臟不大,肝功正常,4)預后良好,很少引起膽紅素腦病。BMJ病因:主要因新生兒小腸回吸收膽紅素增加所致,β-GD在發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β-GD能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鏈,產生未結合膽紅素,使其從小腸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引起黃疸。β-GD主要來源于母乳,新生兒腸道亦產生,但正常腸道菌群建立后產生少,新生兒腸粘膜中的β-GD活性高為成人的10倍,小腸近端PH偏堿,有利于未結合膽紅素生成;母乳中含有特殊的脂肪酸和膽固醇,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開奶延遲,奶量不足或喂養次數少,使腸蠕動減慢,胎糞內未結合膽紅素排出減少,回吸收增加;腸道微生態,新生兒腸道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轉化膽紅素成尿膽原,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回吸收。母乳喂養兒恰恰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新生兒早期母乳量不足,熱量供給不足,使體重下降,蛋白質脂肪消耗,加重肝臟負擔,同時液量不足導致血液濃縮,紅細胞破壞增加,膽紅素水平增加。均為BMJ的主要原因。治療及:雖然BMJ的預后很好,但給家庭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和負擔,因此,我們更提倡預防。預防方法如下:1)生后早開奶,4h之內哺乳;2)生后第1天增加喂奶次數≥9次,促進胎便排出;3)補充腸道益生菌。上述方法可顯著降低BMJ的發生率。如發生BMJ,輕中度可門診治療:1)增加哺乳次數;2)停母乳72h,以配方奶喂養;3)蒙脫石散1.5g和10%葡萄糖15mL調勻喂服,8h一次,一周可治愈。重度患兒須住院治療,原則:促進體內膽紅素排出,減少體內膽紅素產
生。方法:間斷光療,口服腸道益生菌,補充葡萄糖及水合維生素,根據病情停母乳,堿化血液,補充白蛋白。
[參考文獻]
[1] 何曉瑜,李洪波.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80例臨床分析[J]. 中國現代實用雜志,2007,6(7):32.
[2] 趙靜. 302例母乳性黃疸患兒療效觀察及分析[J]. 中國婦幼,2003, 18(4):2.
[3] 岳玉國. 母乳性黃疸發病機制與干預措施[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l999, 14(2):l15.
[4] 許植之.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發病機制及防治[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2(45):68-70.
[5] 齊曉林.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綜合征89例臨床分析[J]. 山東,2008, 48(10):123.
【178例新生兒母乳性黃疸診治體會】相關文章:
腹部閉合性損傷臨床診治體會03-18
閉合性輸尿管破裂6例的診治體會03-19
老年性肺結核的診治分析03-16
淺析外傷性胰腺損傷的診治進展03-08
研究外傷性胰腺損傷的診治進展03-18
68例異位妊娠的診治體會03-02
有關小兒慢性咳嗽的中醫診治體會03-18
談小兒常見急腹癥的特點與診治體會03-07
談腹部創傷110例診治體會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