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論文精選(15篇)
在各領域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聞傳播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聞傳播學論文1
1、新聞真實與新聞本性
2、從“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發布會看新聞傳播的審美化
3、無產階級黨報的優良傳統
4、新聞特寫研究
5、深度報道研究
6、新聞敘事研究
7、網絡新聞研究
8、電視聲畫面研究
9、電視藝術研究
10、電視詩歌散文創作研究
11、“超級女生”的廣告效應研究
12、試論新聞語言的修辭技巧
13、試論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素質
14、試析談話節目的語言特點
15、試論媒體語言的“雅”與“俗”
16、電視新聞語言研究
17、電視廣告語言研究
18、記者的修養
19、論都市報的輿論監督作用
20、論報紙的新聞策劃
21、論都市報的發展趨勢
22、新聞評論:媒體的旗幟和靈魂
23、新聞娛樂化現象探析
24、媒體報道的大學生形象分析
25、網絡“暴力”初探
26、重大新聞事件的新聞攝影
27、淺析電視“選秀”節目
28、論網絡環境下受眾的分化與“博客”網站的興起
29、論“受眾意識”在新聞采編業務中的體現
30、論“民生新聞”報道中“煽情”的藝術
31、論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應對之策
32、論公益性新聞策劃
33、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素質
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35、當代網絡言論文風淺析
36、真人秀節目形態特征面面觀
37、電視體育新聞現場報道研究
38、當代中國奧運新聞傳播的主要話語問題
39、電視講壇節目的傳播學審視
40、試論新聞敏感與新聞工作責任感關系
41、論新聞報道失實
42、人物訪談成功因素探析
43、輿論引導和新聞報道的關系
44、新聞標題的信息含量及審美特征
45、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46、從“選秀節目”看電視競爭性復制策略
47、報紙要強化品牌意識
48、媒體在“華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識
49、名牌電視欄目的品牌維護
50、重大突發事件中的網絡新聞報道
51、論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困境與出路
52、電視體育節目的人文精神
53、傳播學層面的思考:《超級女生》熱播解析及反思
54、從“芙蓉姐姐”現象看網絡傳播效果
55、現代電視傳媒的品牌策略
56、 談談互聯網媒體時代的新聞的時效性
57、 如何從根本上保證新聞真實
58、 試論新聞敏感與新聞工作責任感的關系
59、 漫談記者修養的現實意義
60、 采訪對象訪前心理分析
61、 深入采訪中如何抓特點
62、 淺談新聞導語寫作
63、 重視新聞背景的交待
64、 消息中的現場描寫
65、典型報導--輿論的風向標
66、短新聞是信息時代的主角
67、穆青人物通訊特色研究
68、論報紙的組合報道
69、新聞標題特色研究
70、現場短新聞的現場感
71、關于"弱勢群體"報道的多元思考
72、報紙品牌個性塑造
73、短評的特點和寫作
74、淺說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及影響
75、國際廣播和國際電視對當今全球的影響
76、編輯思想與報紙版面
77、編輯的自身建設和修養
78、談談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79、版面的語言與受眾心理
80、地方企業報的發展趨勢
81、論突發性新聞照片的社會價值
82、攝影記者的業務素質
83、新聞照片的社會功能
84、廣播電視受眾的視聽心理分析
85、電視記者的創作思維
86、論后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引導的偏差
87、廣播電視報的生存現狀與發展趨勢
88、論人文關懷在我國當代經濟新聞報道中的體現
89、新時期新聞文體改革研究
90、博客:傳統的顛覆還是傳統的.延續?--從傳播學意義上看博客與傳統媒體的關系
91、網絡言論的傳播與管理
92、論新聞專業大學生的知識結構
93、論新聞專業大學生的能力培養
94、因特網與現代傳媒格局
95、論因特網的傳播特點
96、新聞攝影的社會功能之我見
97、互聯網對現代漢語實用性的沖擊
98、互聯網媒體時代的網絡語言的特點初探
99、互聯網對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的負面影響
100、互聯網對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的正面影響
101、網絡媒體公信力的構建
102、論廣告策劃在廣告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103、 廣告創意理論研究
104、 廣告訴求理論研究
105、 廣告對消費觀念的影響
106、 和諧與沖突——廣告傳播中的社會問題研究
107、 論廣告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108、 論違法廣告對社會造成的危害
109、 論我國廣告法規的體系與監管模式
110、 我國廣告業發展趨勢
111、 從創意視角分析中國廣告與世界廣告的差距
112、 優秀廣告作品的創意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新聞傳播學論文2
摘要:在傳媒高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傳播一直以其高標準的制作傳播流程占據著傳媒的制高點,新聞的政治輿論導向關乎著國家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而隨著微時代賽博空間日益滲入到大眾傳媒的各個方面,探討“全球在地化”情境下新聞傳播的交互立體化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新聞傳播的本質出發,通過微媒體和傳統媒體在賽博空間內的顯性表征及相關性,探索三者相互融合、促進與重構的機制。
關鍵詞:新聞傳播;微媒體;傳統媒體;重構
新聞是指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新聞定義中的傳播主要指“大眾傳播”,即職業傳播者通過某種現代化的傳播媒體向大眾人群傳遞信息的活動。隨著“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聯網文化的進駐,中國的傳媒發展已與世界接軌,新聞傳播已經發展到從最初的整體、宏大、秩序進入到個體、碎片、張揚的微媒體后福特主義階段,個體意義上的事件性和參與性已經成為微時代的顯著特質。當微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展現出積極生長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亞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消極的時代癥候,這些都給傳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筆者在本研究中試圖通過微媒體和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特質及關聯性,探討微時代下新聞傳播的交互立體化發展規律以及重構機制。
1.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影響及顯性特質
在人類信息傳播的發展歷程中,新聞傳播以權威性、時效性、真實性以及社會輿論的引導性始終占據著傳媒的高地。新聞傳播的載體和途徑從廣義上分有兩種方式,傳統媒體和微媒體傳播。傳統媒體是相對于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媒體而言的,即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的文藝樣式(包括報刊、報紙、廣播、電視等)。即使在微時代得以正式具名的維度下,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仍然在信息內容生產、深度專業化報道、資源配置、機構規模、行業主導權及權威性等方面表現出極強的競爭力和鮮明的特點。
1.1強大的新聞信息內容生產能力以及高質量、標準化的專業制作團隊
國外一項名為《在線讀者行為報告》的研究表明,選取數百萬博客和社會微媒體網站的信息內容進行分析,80%以上的鏈接都以傳統媒體機構為信息源。實則是說當今炙手可熱的微媒體傳播平臺內容的生產能力還是有限。由于中國的媒體機制形態(微媒體在新聞發布上的采編權相應受限),這種現象在中國體現得更為明顯。中國的傳統新聞媒體機構有著龐大的規模、優秀業務能力的記者和采編人員、一定區域內最專業頂級的制作設備,這些配置都決定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制作發布領域的高質量、高標準以及無法撼動的資源優勢。
1.2高水準新聞信息內容的深度挖掘和提升能力
相對于時下微媒體為受眾提供的“信息快餐”,傳統媒體固有的資源厚度在全面調查、深度挖掘、后續跟進等方面具有其后發優勢的顯著特點。
1.3悠久歷史下積累的新聞品牌知名度以及資源優勢帶來的權威性
傳統新聞媒體機構大多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歷程,期間人類社會經歷過戰爭、經濟低迷和衰退、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等多次各領域的劇變,傳承至今的新聞媒體在公眾心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這一特點造就了傳統新聞傳播的權威性以及真實性。
2.微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角色扮演
什么是微媒體,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我們用的微博、微信,其實不然!拔ⅰ笔窍鄬τ凇昂甏蟆倍缘,而微媒體所代表的個體、差異、多元是相對于福特主義階段傳統新聞媒體的整體、秩序、統一而言的。表面上微媒體來自于對“微小、平凡、時效、自由”為表征的新媒體文藝式樣和社交傳播方式(博客、微博、論壇、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的點題,但實則是對網絡文化日漸滲入到人類的日常生活細節,且促使人們用互聯網的思維表達去看待世界的總結。微媒體的時代是一個后福特主義文化態勢在城市社會中得以廣泛深度發展的.時代。而微媒體新聞的正式具名,更可以看作是互聯網文化更大范圍地進駐人類社會生活核心場域的標志。這使得我們開始重新思考新聞傳播與世界、國家、社會、個人之間的多元關系。這種多元關系使得微媒體新聞傳播的特征更加凸顯。
2.1傳播內容的個性化、碎片化,傳播行為的去中心化
方興未艾的微媒體時代賦予了現代普通人進行傳媒藝術創作和傳播的條件,新聞傳播的概念被擴大化,而“微”所指向的是一種個體的興起,是以個人為單元、個體為終端的新文化思維與文化態勢。用戶可以針對任一新聞事件選擇不同的視角和出發點進行發布和評論,并且這些信息發布具有很強的自由性、去中心性、碎片性。在微媒體傳播的維度下,新聞傳播的媒介議程設置及新聞價值的判斷更趨向于多元性、靈活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為代表的后福特主義藝術話語。
2.2傳播架構的超級鏈接化帶來的迅速時效性
借助無線網絡和移動終端,個體有條件全天候、全時段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發布及評論新聞事件。這種時效性有時甚至達到了新聞事件發生過程中,傳播就已經同時實現的程度。這都是人類進入微媒體后福特主義階段以來一以貫之且積極增長的文化生態之一[1]。
2.3傳播頻率的幾何級數化帶來的高覆蓋性
微媒體新聞傳播從首位發布者開始就以指數級方式擴散,這種原子裂變的傳播方式可以使新聞信息在極短時間內覆蓋全網。正是微媒體平臺新聞傳播的這一特質,賦予了新時期新聞傳播彰顯人類文化傳播范式重要變革的價值。
2.4平等交互帶來的及時糾錯性
在當下以交互為核心精神的web2.0時代,各階層民眾在互聯網平臺上享有平等的信息發布權。這種交互平臺可以接收來自不同群體階層的觀點及聲音,有利于還原新聞事件真相和綜合客觀評價,對于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能夠起到糾錯效果,體現新聞的真實原則[2]。
3.微媒體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交互發展的異同及優劣勢
在新聞事件發生和發布過程中,微媒體和傳統媒體都以新聞事件播報的真實性、時效性作為主要追求目標;都需要對新聞事件本身及其發展過程進行跟蹤、評論和深度挖掘;都受當下傳播營銷學影響體現出明顯的親民化傾向。微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固有的媒介議程,其時效性、廣泛性、互動性、參與性等積極因素客觀存在,但這種“我既媒體”弱化媒體把關人的“公民新聞時代”有其固有的亞文化征引和消極價值觀等時代癥候,如新聞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齊(虛假新聞、炒作新聞、無效評論);公信力不足可信度低;新聞選題規范化、專業化偏低等。而與之相對的傳統媒體新聞在時效性及廣度上略顯遜色,但其優秀的品牌知名度、豐厚的資源配置以及強大的信息內容生產力造就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制作上的高標準專業化、深度挖掘剖析的持續化、真實權威的引領化、輿論導向核心價值的建構化等優勢。
4.微媒體與傳統媒體交互立體化發展下的新聞傳播重構機制
新聞傳播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微媒體與傳統媒體是這個時代新聞傳播的共同載體,微媒體思維模式的大范圍進駐雖然對傳統媒體構成了不小的沖擊和挑戰,但微媒體的發展速度及現狀并未跨越人類生物學的一個代際尺度,中國新聞傳播場域中依舊是微媒體和傳統媒體并存的格局,二者融合實現全媒體新聞傳播戰略是歷史的必然,這體現了全球格局、在地路徑的整合傳播意識。
4.1傳統媒體和微媒體在新聞傳播上實現交互借鑒
為增強媒體競爭力,各大傳統媒體均開設了網絡版、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搶占新聞先機。但微媒體平臺不是擺設,要積極開展平臺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不再被動接受信息,而是真實地參與到新聞本身,此時個體所體驗到的代入感和認同感都有利于新聞本身的關注度提升。另一方面微媒體要盡可能地規范新聞選題和內容的范式,加強與權威媒體的合作,引用主流媒體的視頻、聲音、圖片等資料提高自身公信力。
4.2傳統媒體應通過價值觀導向引導微媒體建構良性新聞傳播環境
微媒體新聞傳播的特質決定了其傳播中的負面信息及虛假新聞會以幾何級數化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給公眾生活和核心價值觀造成嚴重的影響。傳統媒體此時應發揮自身權威性、輿論價值強的資源優勢,引導、協助微媒體完成新聞的篩選,建構和諧的新聞氛圍。
4.3.傳統媒體和微媒體建構交互立體化的多維新聞傳播空間模式
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傳統媒體和微媒體應有效地結合,微媒體由于時效性強的特點可以擔任新聞事件第一時間的報道發布,搶占新聞先機。傳統媒體因為其專業性和權威性強而隨后以更充分的策劃、采編、制作,發布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連續性的報道,并在報道中糾正負面虛假新聞,引導健康的價值觀取向。整個過程中力爭做到新聞傳播的多場域、多類型、多層面的交互立體化播報模式,建構多平臺融合的全媒體戰略。今年的“兩會”報道期間很多主流媒體開通了網絡上流行的直播間,題為“直播兩會”;前段時間央視《新聞聯播》推出的系列專欄“點贊中國”,這些都為傳統媒體與微媒體相融合借鑒提供了頗有裨益的案例參照。賽博空間下的新聞傳播已由單向線性傳播轉變為交互立體化的多維網狀傳播,怎樣更好地體現當代新聞傳播的文藝修辭能力,是“全球在地化”語境下中國傳媒發展的核心場域。應充分利用各媒體平臺的優勢進行交互融合與重構,共同營造全媒體新聞傳播的新世態。
參考文獻
[1]黃潔沁.芻議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傳播,20xx(10):36-38.
[2]冀蕊.基于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xx(15):288.
新聞傳播學論文3
一、運用新聞背景于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新聞報道當中,都不免太重于形式,傳統的采訪過程使得創新十分的艱難,對新聞以點帶面的進行報道已經不能吸引大多的觀眾們。很多時候將重要的政治新聞變成了政府的“宣傳海報”只報道了大多數政策方針,使得電視節目做出來空洞乏味,因此要巧妙的運用新聞背景,發掘新聞內在的價值。首先要說事件發生的具體環境和特殊條件,要對新聞涉及的專業術語進行解析,幫助觀眾理解新聞內涵。如廣西宋墓地的挖掘,新聞本身并不復雜,但是大多的新聞記者進行了大量篇幅的背景報道,使之前沒有考古知識的觀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其次在新聞報道時候要運用反差強烈的背景材料作對比,從而突顯了當前報道新聞的真實性和歷史意義,使觀眾了解了這篇新聞和報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新聞報道時候可以合理的穿插科技知識,將新聞報道引申到歷史故事中去,將新聞報道變得更加靈活,由此可見,巧妙的運用新聞背景可以在新聞報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運用新聞背景深化報道主題
新聞背景的運用并沒有固定的方式,記者和編輯要選取最為合適的報道手段將新聞背景充分的穿插在新聞主題的報道中,但是無論選取什么樣的方式都符合主題的需要,既要與主題有關,又要突顯主題的表達,因此,要嚴格把握新聞背景運用的程度,一定要依附主體,服從主體。其次在面對發生事實的報道中,要合理的插入新聞背景,如果此時沒有新聞背景那么就不能構成新聞事實。在運用不同的新聞背景時,由于觀眾對之前的新聞了解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對于鮮為人知的.新聞就要在報道中交代清楚,對于眾所周知的新聞可以簡化或者一代而過,幫助觀眾進行聯想和對比,引發其深思。運用新聞背景時要聚散結合,對于背景新聞的報道可集中也可分散,要根據具體的新聞事實來決定表達方法。對于情節復雜的要進行分散報道,涉及背景的方方面面,對而情節單一的要進行集中的報道,避免新聞空洞乏味。合理的應用表達方法可以使新聞流暢自然,更好的將新聞背景與新聞主題融合為一體,取得最佳的收視效果。除此之外不同的背景材料在不同的新聞主題報道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有些是非常重要的,在通過詳細的表達新聞背景來突顯主題的思想,缺少了這部分新聞背景的介紹就不能使新聞具有良好的感召力。在應用新聞背景時,可以根據主題的內容來決定背景的豐富程度,要選擇與新聞主體最為貼近的新聞背景,有用的就多進行報道,作用小的就少報道,總之把握好運用新聞背景的原則,靈活運用,最大程度上提升新聞價值。
三、運用新聞背景深化報道主題時要注意的問題
(一)圍繞主題進行報道
首先新聞背景的應用一定個要圍繞主題,應用的新聞背景要盡量于主題貼近,緊緊圍繞主題進行報道,離開主題的新聞背景再精彩也是去了其原本的意義,因此要讓新聞背景在新聞報道中發揮最大的作用,不宜喧賓奪主,不要讓背景新聞的光輝掩蓋了主體新聞的重要性。
(二)突出重點
背景新聞的應用是起到突出重點的作用,因此廣大新聞從業者要注意,在應用新聞背景的時候要簡明扼要,詳略得當,從篇幅上講,通常不要描述的過多。新聞背景要充分的揭示新聞主題,深入新聞的主體意義中去,幫助新聞展示其歷史意義。在電視新聞報道上,要嘗試將新聞背景單列成條,作為新聞事件的相關鏈接播出,這樣既確保了新聞事實的主體地位,又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
(三)靈活穿插
新聞背景的應用要講究靈活穿插,不要牽強附會。新聞背景在新聞中的位置是靈活多變的,通常將其置于新聞的導語或者是新聞主題中,通過巧妙的穿插,一語點破新聞的主題,增加了新聞的吸引力。而應用在新聞中的背景是為了同新聞主體緊密結合,自然地對新聞事實進行解釋、說明、襯托、對比,幫助讀者加深對新聞事實及其特點和意義的理解。除此之外新聞背景可以應用于結尾處,幫助觀眾回味新聞內涵,從而提升了新聞的感召力。
結語:
綜上,靈活的應用新聞背景可以突出新聞的主題,因此廣大新聞從業者要將新聞背景自然的同新聞主體進行結合,講究詳略得當、有的放矢、緊扣主題,從而提升了新聞的價值,增加新聞的感召力。新聞報道沒有固定的形式,廣大新聞從業者要充分的進行創新,尋求更為有效的新聞報道方法
新聞傳播學論文4
一、雙語教學法應用于新聞傳播學科中的必然性
新聞傳播學科很多課程都要求實施雙語授課,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聞采訪和寫作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概念、術語、新聞學原理等內容均出自于西方,在教學中若使用中文教材授課,就必須要將其翻譯成為中文,由于中文和英語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經翻譯的教材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能會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很容易使學生在理解時產生誤解,最終影響和干擾教學效果。有學者認為,在當前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還應了解和掌握當前關于新聞學方面的信息以及文化。目前國內開展的新聞傳播學科教育在雙語教學中多應用的是國外教材,和國內傳統教材比較,原版教材更為規范尤其在英語表達上更加規范,可讀性比較強,表達更為清晰,內容也比較豐富,可提供更新的關于新聞傳播學方面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國外新聞傳播學,繼而進一步為其打入國際傳媒市場打好基礎。
二、在新聞傳播學科中實施和應用雙語教學法的相關對策
雙語教學法應用于新聞傳播學科,不僅要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同時還應滿足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也就是說,實施雙語教學不可一刀切,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下面,筆者就新聞傳播學科中雙語教學的實施以及應用提出一些相關對策。
。ㄒ唬┖侠磉x用教材
目前,教材是影響高等院校雙語教學實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國外教材在編寫上和國內現行教材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原版教材不管是在內容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均和國內高校學生英語水平不相符合,因此在選擇合適的英語原版教材時困難較大。雙語教學所用教材應為原版教材,該教材必須要具備先進性以及代表性。由于國外原版教材知識內容比較新,層次分明,所注重的是綜合素質以及實際應用,而目前國內高等院校雙語教學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適用于國內高等教育的原版教材還比較少;此外,國外原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不足和缺陷,比如某些內容過于繁雜,或者內容和國內同種類型教材相比較簡單;再加上教材內容在編寫形式以及思路上均和中文教材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若處理不合理,很容易使后續課程教學以及學習受到影響。鑒于此,為確保所用原版教材更加符合國內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新聞傳播學科的學習需求,可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使其更為完善;在講解原版教材內容的同時還可利用網絡,在網絡平臺上下載相關資料和信息,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或者介紹和原版教材相關的漢語教材,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深化其對于新聞傳播學知識的認識、理解,兼顧英語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此外,在教學中還應配備漢譯本,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
。ǘ蚀_定位學生學習水平,合理安排時間和課程
由于學生個體間學習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雙語教學過程中,若學生英語水平處于嚴重不均衡狀態很容易使教學進度以及效果受到影響。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發展速度的加快,招生規模也隨之擴大,班級學生數量也隨之增多,從大量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在該形勢下實施教學,效果低下。對此曾有人建議可基于學生自身英語水平采取分班授課,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可直接用外語授課或者采用雙語授課,而對于外語水平處于中等狀態的學生可適當增加中文授課比例,反之對于外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則可減少外語授課比例。目前,該方法已被應用于新聞傳播學實踐教學中,從實踐結果來看,效果顯著,不僅使教學更具針對性,還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不同學習層次水平的學生接受,使其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但是該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即對師資要求較高,造成師資緊缺。對此,在新聞傳播學科實施和應用雙語教學時,不可盲目跟風,應結合高校實際情況,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分層次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相關定理、名詞或者概念的'時候盡量用外語,循序漸進,逐步靠攏于雙語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雙語教學盡量在大三開設,因為處于該階段的學生對基礎專業教育、新聞學方面的知識已有初步認識和了解,同時通過兩年英語學習已具備基本聽說能力,在這一時期實施雙語教學,可達到很好的銜接目的。此外,在明確雙語教學課程時,應基于新聞傳播學的特點,結合學生學習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且和實際緊密相連的基礎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如輿論學、英語新聞寫作、大眾傳播學、英語新聞編譯、西方新聞發展史以及經典作品賞析等,采用英語方式授課,原滋原味講解教材中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學情境中,還便于學生了解和熟悉即將要學習到的關于專業內容的英語表述,使學生養成利用英語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習慣。
。ㄈ⿲嵤┗邮浇虒W,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針對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和教師經驗不足這一情況,在新聞傳播學科中實施雙語教學時,可采取互動式教學,構建討論小組,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和回答問題,以便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活動和新聞專業知識學習活動中。但是該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即對于人數有特定要求,一般不可多于30人,同時對學生自信心、英語水平以及專業能力要求比較高,若在討論和回答問題時僅個別學生積極表現,則失去了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鑒于此,在互動式雙語教學中,選擇討論話題時教師可設懸念,合理分組,確保教學節奏。還可合理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關于專業方面的影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制作課件時盡量圖文并茂,教學前應告知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此外,借助于少量課時來播放有關新聞傳播學方面的西方影片,借助于影片讓學生感受國外文化,以此進一步訓練其聽、說、寫能力?杀M量選擇系列劇,使學生能夠有更長的時間理解,這樣也便于教師更好地設置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這個信息時代大背景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掌握和熟悉最新信息,同時還應具備多文化背景。將雙語教學應用于新聞傳播學科,并予以合理、有效的實施,不僅可促進國內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同時還可培養出更為優秀的復合型新聞記者,從而更好地融入國際傳媒。雖然雙語教學于實施期間會遇到各種困難以及問題,但是雙語教學作為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在新聞傳播學科實施以及應用雙語教學時,首先必須要了解和認識何謂雙語教學,選擇合適的教材,準確定位學生學習水平,合理安排教學課程以及時間,總結分析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予以有效且合理的改進,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聞傳播學論文5
摘 要:歷史回憶與現狀 從1918年北京大學設立新聞研討會、徐寶璜先生為北大學生講授《新聞學》算起,中國的新聞教育已有近九十年歷史。1949年前的30年里,全國共創辦過59個新聞教育機構,但范圍不大,在校學生人數最多時不超越400人,共培育出畢業生不到3000人
關鍵詞:武大新聞傳播學論文
一、歷史回憶與現狀
從1918年北京大學設立“新聞研討會”、徐寶璜先生為北大學生講授《新聞學》算起,中國的新聞教育已有近九十年歷史。1949年前的30年里,全國共創辦過59個新聞教育機構,但范圍不大,在校學生人數最多時不超越400人,共培育出畢業生不到3000人。新中國成立后,新聞學教育事業進入了新時期,在1952-1955、1958-1960呈現了兩次高潮。文革后,新聞學教育恢復正常次序并迎來了大開展的春天。傳播學也慢慢傳入中國。據統計,1994年前全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共有66個,1995-1999年共增加58個專業點;20xx-2004年共增加335個;而截至20xx年6月,全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共計661個,即廣告學232個,新聞學209個,播送電視新聞學146個,編輯出版學50個,傳播學24個。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急速升溫,其緣由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考慮,也不乏自覺的跟風,辦學質量也良莠不齊。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師資、教材、設備等辦學條件嚴重缺乏。
二、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問題
興辦歷史較早、實力雄厚的院校,新聞傳播教育是比擬勝利的。但是一些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卻存在著不少問題,急需尋覓處理的對策。
1.供過于求
新聞學專業點超凡規開展帶來了一個不可防止的問題:一方面,新聞媒體對畢業生需求有限,另一方面,畢業生人數卻在急劇增長。全國新聞學專業的在校生人數約在130,000人以上,均勻每年畢業約32,000人,顯然供過于求。我國新聞媒體目前的數量大致上為:報紙約2200多種,期刊約8000多種,播送電臺、電視臺、有線電視臺各約1000家。近3-5年國度新聞總署的方針是“控制范圍、優化構造、提高質量、促進效益”,這意味著新聞媒體在一段時間內將維持現有范圍,不會有大的增長,并將努力于新聞報道質量的提高,因此對新聞人才的需求將是有限的。中央及多數省市新聞媒體曾經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學歷較高、學問構造較合理的隊伍;對能從事普通記者、編輯工作的本科畢業生,需求量已接近飽和;而為提高報道質量,在招聘人才時傾向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招收新聞學類專業畢業生。
2.理論時機少、理論功底薄,畢業生質量不高
新聞學是一門理論性、技術性強的學科,參與媒體理論,到媒體實習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鍛煉時機。但隨著新聞專業學生呈幾何級數增長,我國的新聞媒體也不能提供更多的實習時機。
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速度和數量上去了,質量卻不盡人意。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陳舊,到報社“沒有兩年上不了路”。“新聞學教育中存在著理論與理論嚴重脫節的問題,一些新聞與傳播學院培育的人不會寫有新聞的新聞,只會寫無新聞的‘新聞’。”也有媒體指導以為,新聞院校培育的學生敏感和工作順應性強,但潛力明顯缺乏,“寫小而淺的東西能夠,寫大而深的報道則不行!边@其中的主要緣由是學生平常吃的是“快餐”,理論功底薄弱,中文寫作功底不厚。
另外,學生個性開展缺乏。表如今能采寫的多,會編輯、組版、畫版的少;擅長寫社會新聞的多,能寫好深度報道、時政新聞、經濟新聞、問題新聞、?侣劦纳伲欢冒l行、品牌推行、廣告運營的特別少。
3.課程設置、學生學問構造與市場需求的偏向
目前新聞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大多是根底理論課,都是“書本加概念”的籠統學習。重新聞理論性強的特性來看,這明顯存在著理論與理論的嚴重脫節。而課程設置的狹窄、落后,必然招致新聞專業學生的學問薄弱、構造單一、視野不開闊、新聞敏理性差、入手才能差。這與注重具備綜合素質、全面開展的人才培育時期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新聞院校培育的畢業生媒體不需求,媒體需求的新聞院校又培育不了。背叛市場需求的教育形式增加了畢業生就業艱難。新聞媒體急需媒體運營管理人才,而建國后新聞院校集中力氣培育編輯人才,卻長期無視了也需求培育運營人才,簡直沒有高校設置過媒體運營管理類專業。
另外,新聞媒體緊缺復合型人才,即不只控制新聞學科的根本理論學問和技藝,同時還具備另一門學科的根本學問。由于新聞媒體的專版、?n}節目除了請求增大信息量以外,更需求對各行業的狀況和問題有深層次的剖析和評論。遺憾的是,由于新聞院校難以提供,新聞媒體在招徠人才時只好留出局部名額給其他學科的畢業生。
4.研討生培育的問題
目前,全國新聞院系共有碩士點約80個、博士點約20個,相關于661個專業點而言,碩士點和博士點顯得太少。主要問題有:本科生和研討生的教學內容沒有拉開層次;博士點少,博士生導師擔負過重。博士生導師學術造詣比擬深,在研討方向上各有特長,但一位導師要帶多達20名博士生,質量終究能有幾保證,真實令人堪憂。博士學位論文的請求是很高的,學術上應該有所創新或者在某方面能填補空白。一位導師三年內能否就本人擅長的范疇提出20個有創新意義的論題,并指導博士生去高質量地完成是值得疑心的。
5.師資奇缺及糜費
隨著新聞傳播專業點的超凡規開展,一些匆匆上馬的專業中,特別是中央本科院校,有不少連根本的主要專業課程都開不出,有的學校以至只要一、兩位專業教員掌管專業教學,或者有許多教員基本沒有新聞專業學問,更不用提理論和經歷都豐厚的專業教員了。這就形成教學質量不可防止地打折扣。這也是近年新聞專業學生暢銷的一個重要緣由。
另一方面,全國新聞學和傳播學共有教授約260人,除了有博士點的學校共有博士生導師以外,約有200位教授因不在博士點而不能招收博士生。他們的學術潛力沒有得到充沛的發揮,非?上。在西方國度,只需是教授、有特長,就具備了招收博士生的條件和資歷。
6.對新聞教育的認識落后及投入過低
由于一些教育主管對新聞教育的實質認識有偏向,把新聞教育當作普通的文科教育,以為不需求幾投入就能夠辦學。教員有本子和筆就能夠備課,粉筆加黑板就能夠講課。這是一種典型的“短、平、快”的“快餐”教育,或許這是很多新聞學生工作潛力缺乏的重要緣由。
三、戰略研討
1.控制辦學范圍,提高教學質量
應該提討教育主管部門充沛注重新聞教育事業目前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燃眉之急就是控制數量的超凡規開展,嚴厲審批申請程序。對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專業點,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或者暫停招生,或者堅決停辦。
另外,新聞類專業的規劃也應該力圖合理。普通不宜在同一城市舉行過多的新聞專業,以便集中師資、設備和優勢,真正辦好新聞專業,防止反復糜費。
2.提高畢業生質量
由于社會需求不大,今后應該中止招收大專層次的新聞學生。而歷史長久、辦學經歷豐厚、師資力氣強大的新聞院系,能夠思索調整培育目的,轉向以培育研討生為主,本科生為輔,多保送高層次人才。
能夠思索引進MBA的案例教學法用于新聞傳播教育,由于如今進入高校的學生根本上都是高中畢業以后直接進入大學的,對社會的理解甚少,一味地灌輸概念會比擬籠統。
新聞教育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奠定其人文素養,進行中文、政治、經濟、法律等相關的跨學科教育,培育“通才、雜家、復核型人才”;同時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道德素養教育、義務認識、愛民認識,培育學生育成愛考慮、重調研、講真話的.職業思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第一節專業課開端,就要培育學生的記者角色認識。學生的儀表、膽識、口頭表達才能、邏輯思想才能、快速反響才能、博聞強記才能都是將來記者必備的素質和才能。
3.依據市場需求調整課程設置
應該恰當調整不同院校新聞專業的定位,加強新聞專業教育的針對性。目前全國高校新聞傳播院系有綜合、財經、政法、體育、外交等各類大學辦的,這些院校應該發揮本人的優勢,培育有特征的新聞傳播人才,以順應新聞媒體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例如,財經院校創辦的新聞傳播專業培育目的就應定位在財經新聞媒體的需求上。這種媒體需求的人才既應具備新聞傳播技藝和理論,又要控制財經專業學問。
除此之外,既要注重新聞專業課程的教學,又要鼓舞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注重非新聞專業包括文學、哲學、法律、經濟、心理學、歷史學以至自然科學各相關學科的學問教育,關于提高新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擴展將來新聞工作者學問面和業務潛力無疑是有益的。要做到這一點需求防止以下兩種失衡的課程設置:一是新聞專業根底課、專業課的比例過低;二是只注重新聞學專業課程而疏忽以至忽視相關課程。“記者應是雜家,編輯須是通才”,這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請求,也是對新聞傳播教育的請求。
另外,能夠成立媒體運營管理專業、網絡傳播、品牌推行等新專業。能夠堅持雙學位制、主副修制,或者試辦碩博連讀班、招收非新聞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成立碩士班,探究一條培育復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徑。
4.提高研討生層次辦學才能
研討生段的教學內容應該和本科段拉開擋次,應該對碩士生、博士生的培育計劃重新審定。另外,能夠恰當增加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博士點。有專家建言:只需是具備國務院學位辦制定的博士點條件和規范,就不應該人為地在數量上加以限制。
5.優化師資構造
新聞傳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請求教員具有專業學問的同時,最好還要有從事新聞理論的經歷。新聞記者、編輯在采訪第一現場的生動故事、在把關第一現場的轉危為安的聰慧和“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最能感動和感染學生。因而能夠延聘、引進既有厚實專業學問、又有新聞理論經歷的采編人員為教員,以提高學生的理性新聞業務學問,同時約請在線總編、臺長來校講學、講座,給在校新聞學生引見當前新聞陣線的新現象,更新新聞理論,改動新聞傳播教學與理論脫節的現狀,補償師資力氣的缺乏。
調查顯現,美國大學的新聞學院中,只要17% 的教授沒當過記者;而80%的教授以為新聞從業經歷是聘任新聞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先決條件,并堅決主張把具有豐厚理論經歷的記者聘為教授。這些有經歷的新聞記者的研討成果包括對新聞學和新聞媒體深入批判的著作,對新聞教學和工作都極具指導意義。長期以來,傳媒業高度興旺的美國新聞界首領人物深信,勝利的新聞學教育形式應該是貼近專業學問、遠離脫離理想的純學術性的問題。
我國新聞學非博士點的200位教授,能夠向所在院校提出招收博士生的申請,經過有關規范的應該準許招收博士生。這樣有利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力,有力于減輕博士生過火集中的博導的繁重擔負。另外,在研討生招生擴張之前就應該做好增加導師的工作。
6.樹立高投入的教育觀念
低價辦新聞教育的觀念早已過時,因陋就簡的新聞教育觀曾經明顯掉隊于現代的新聞傳播事業。事實上,新聞教育也如醫學院的教育,需求一流的設備、器材。傳統的報學專業,曾經采用電子排版、激光照排,而播送電視專業的攝錄編播各個教學環節都需求重配備和高耗費。培育入手才能的新聞業務課程如采、寫、編、評、攝,都需求注重理論教學。因而,辦新聞教育,必需有“高投入”的觀念,必需有足夠的經費投入、一定的實驗手腕,所以必需增強實驗基地的建立。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干控制實戰的技術與身手,這樣才干培育高素質、高質量、順應社會需求的新聞傳播人才。高校能夠思索給新聞院系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使之可以以更多的途徑完成開源,獲取社會資金投入到新聞傳播學科的建立中去。
7.增強新聞專業教育的新穎性
盡量運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以免學問老化、觀念滯后,不順應媒體的開展和市場的需求,更無益于學生的培育。
教學內容也要經常更新:一是最新的新聞學專著、學術期刊上的新觀念、新成果、新問題,應該及時地補充進教學內容;二是教學中觸及的案例要運用最新的熱點新聞、典型報道,在新聞采、編、評、籌劃、制造等方面的新經歷、新思緒,由于具有及時性、新穎性、生動性都會惹起學生的學習興味。
教學手腕要創新。新聞專業教育要充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腕,對靜態學問進行動態加工,對動態學問進行分層剖析,使籠統問題詳細化,使單調單調的學問興趣化。專業課程的教學都能夠有效天時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提高教學效果。
四、結語
新聞的特性即反映社會生活的開展變化、緊跟時期節拍,加上新聞傳播科技的一日千里,招致新聞教育必需隨時順應社會需求和時期變化。因而新聞教育不能關起門來辦,無論是課程設置、培育目的的制定,還是培育途徑的選擇,都必需走出校門實行開放教育教學方式。對當前新聞教育呈現的問題,先要正本清源、轉變觀念、回歸新聞教育的實質,才干進一步提高新聞教育的質量,新聞專業的學生才干真正學有所長,成為社會需求的人才。
新聞傳播學論文6
【摘要】作為一種社會批判理論,女性主義以其獨特的視野詮釋著整個社會中女性的生存姿態。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義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入到了大陸學者的研究范圍,并于90年代中期被引入到了新聞傳播學領域,從而引領著新聞傳播學向著更為積極、平衡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女性主義 方法論 新聞傳播學 應用
女性主義理論在被引入到新聞傳播學領域后,多年來在眾多學者的關注下,也取得了較大發展,但仍面臨一些尷尬困境,需要更多的新聞傳播界的理論學者予以關注,以期這一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從而促使大眾傳播媒介能夠大放異彩。
一、女性主義研究綜述
女性主義作為一種西方社會思潮,發源于十八世紀的自由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發展可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強調女性針對男性而言的專有權;中期突出兩性差異;后期反抗本質主義的規定。在這三個發展歷史進程中,女性努力尋找自身的發展空間,爭取準確的自我定位。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現代女性主義開始追求兩性平等,開始沖破家庭的束縛,爭取在外界得到自我肯定,尋找自身的準確定位,從而推動了女性主義理論的蓬勃發展。
女性主義源頭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代。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達斐爾特與我國孔子的教育思想類似,他也指明了教育對象的有教無類,認為應該不論貴賤,拋開性別,人人都可以入學進行學習,并把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這種辦學思想和方式的傳播使得接受教育的女性開始增多,并將更多的思維啟蒙意識傳給更多的人。啟蒙運動時期,法國婦女首先舉起了爭取婦女人權、反抗社會壓迫的大旗。
18世紀至19世紀初,女性主義的目標是爭取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權利:選舉權、受教育權以及工作的權利,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國家的女性獲得了與男性相同的參政權利,隨之而來的是女性教育的廣泛展開以及女性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20世紀中期,女性主義進入到了實質性的發展階段,從表面的爭取權利平等進入到了批判性別歧視和男性中心主義的階段,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覺醒。這一時期,女性主義逐漸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反對男性主義濃厚的政治話語權,并走進了西方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作為一個特定的教育和研究領域逐漸開始形成規模。
1978年,美國傳播女學者蓋爾·塔奇曼與他人合著的論文集《爐床與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出版,這是“性別與傳播”研究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作品,標志著傳播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女性主義媒介研究正式成立。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界,由于起步較晚,加之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對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基本上是對西方成果的直接借鑒。1995年出版的《新聞與傳播研究》雜志第3期中系列地刊出了一批女性主義研究文章,這幾篇國外女權主義者的文章僅僅描繪了她們國家的媒介與婦女關系的情形。而我國學者重點討論的是媒介使用的性別差異和傳播權與婦女人權等問題。
我國的新聞傳播學者結合外國的研究思路,對女性主義開始了自己的本土化研究,在《新聞傳播的文化批評》一書中,鮑海波教授對當今中國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對女性的定位及關注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女性在新聞傳播中出現三重缺席:1、新聞傳播主體的女性缺席,即女性話語權的缺失;2、新聞內容中的女性缺席,即對女性的報道極少;3、新聞受眾的女性缺席,例如女性看電視大多是看電視劇、家居、美食及電視購物等節目。
二、女性主義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在我國,本土化的女性主義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于傳統文學和大眾電影的研究領域,但并未引入到傳統媒介當中,這樣也就未能引起新聞傳播學界的關注。盡管那時女性主義和傳播學都已在中國生根發芽,但二者的真正結合卻是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推動下的結果。1997年,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承擔了國家一項重要課題“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主要研究項目是大眾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自此大力推動了女性主義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女性主義思潮與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相結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大眾文化遠離意識形態,摒棄嚴肅、神圣、深刻等意義,消解價值、消解意義,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樂化,關注當下、關注個體的特性,恰到好處地迎合了從計劃經濟來的中國人的精神需求,也緩解了他們身處現代工業社會的生存壓力,因而它倍受人們青睞。于是,以娛樂性、商業性、消費性為主要特征的大眾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流行就成為順應潮流的事。
目前,新聞傳播學中的女性主義研究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一種是沿襲了女性主義研究的傳統批判思路,認為當今的媒介中盡管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但它們并未展示出真實的女性生活,由男權掌控的媒介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充滿了不經意的理解偏差;另一種則認為在女性主義思潮影響下,新聞傳播已經出現了“女性化”的表象,但它所掩蓋的卻是更加隱蔽的性別不平等的實質。這兩種觀點視角不同,卻都反映出社會性別的.差異和話語權的掌控是新聞傳播活動中女性主義研究的重要領域和根本實質。
女性主義鮮明地表現出它對大眾傳媒中展現出的性別成規(stereotype)的批判態度。比較常見的包括新聞報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媒介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肥皂。娨曔B續。┘癕TV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等。實際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是一種文本分析,它較多的采用了文學批評中典型形象分析的方法,從性別權力的結構觀點出發,對大眾傳媒中所表現出的與女性有著特殊關系的文本加以分析、歸納,從中觀照女性在社會中所處的獨特位置,并探尋構成這種文本的內在機制。
表面上看,女性人物和女性話題在媒介報道中頻繁出現,占盡風頭,但進入到社會文化層面分析,在西方新聞報道中出現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災難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親屬、娛樂界或體育界的明星”,這三類女性的定位都是以男性為坐標,處處體現出男性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這種“女性化”的真相“實際上是女性在媒介中被邊緣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視域里受到更大的文化貶抑”。正如研究者劉伯紅所說:“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色情暴力作品中女性形象大量成為新的賣點(女性形象的商業化)以及色情暴力作
品中女性形象的扭曲反映,就是這種深刻的不平等的一種表現。同時,對色情暴力作品的討論和在這些問題上的女性主義呼聲,也可能預示著婦女解放進程中的一場更為深刻的革命!雹
受眾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客體,對受眾的研究是新聞傳播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者認為,我國的新聞受眾中存在女性受眾缺席現象。女性受眾缺席的原因:一是“產品少”,即新聞報道中的女性缺席,主要表現為女性在新聞報道中的比例很少, 新聞報道中存在著對女性角色和定型的不均衡描述;二是“工人少、領導少”,即新聞生產部門中的女性缺席。包括新聞媒介中的女性從業人員少,領導層中的女性更少,控制者大都是男性,女性在生產部門的缺席間接導致了受眾中的女性缺席;三是“關注少”,即傳統文化中女性缺席是受眾中女性缺席的深層原因。我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導致女性整體素質較低,對女性的關注和認識都存在一定的偏頗,家庭中女性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女性沒有接受能力和接受時間, 導致女性受眾的缺席。②
三、女性主義理論研究的前景與不足
女性主義理論的引入,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前景十分廣闊。但在發展中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理論深度不夠。由于女性主義理論本身就是一種從西方引入的理論,我國學者在研究過程當中多受拘泥,對這一理論多是集中在表面上的一些研究,沒有從實質方面進行更進一步地深入與探討。理論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新聞傳播學領域后,深度挖掘也是不夠。在史學、社會學、文學等領域,研究者的研究著作大為可觀,但在新聞傳播學領域,能夠將女性主義理論應用到新聞傳播學中的研究著作確實少之又少。原因除自身缺乏創新性以外,還有對國外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動態缺乏關注,缺乏對國外最新理論的借鑒。
第二,研究領域比較狹窄。目前,國內對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面比較窄,主要集中在對西方女權主義流派各自的理論及研究方法的介紹,同時在實證研究方面,一方面介紹西方女權主義的文本分析樣本和實證研究樣本,另一方面運用西方理論開展國內的文本分析和實證調查研究。由此說來,國內關于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領域面比較狹窄,仍需進一步拓寬。
第三,本土化色彩淡薄。由于女性主義理論本身就是從西方引入的,“拿”到中國后,不免帶有西方濃厚的文化色彩,而中國實質上的本土色彩意識淡薄,沒有能夠很好和中國的發展狀況結合起來。在引入西方理論的同時,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則是最重要的問題。
盡管在發展過程中,女性主義理論仍有不足,但其前景仍是十分廣闊的。尤其是現在,女性主義方法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已是越來越廣泛。眾多的研究者已開始意識到這一理論的重要性,并在這一領域開始了新的研究,研究內容除女權主義研究外,還涉及到了社會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等新的內容。正是因為女性主義方法論的引入,才使得新聞傳播學中的發展更為廣闊,才會使新聞報道中女性與男性達到一個質的平衡。使得報道中女性的角色不僅局限于家庭、消費及男性背后的領域,更多的應該涉及女性自身的獨立發展。
女性主義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必將越來越重要,這不僅會推動女性主義理論本身的發展,同時也將推動新聞傳播學的發展,使女性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參考文獻
、賱⒉t,《部分報刊性與暴力描寫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浙江學刊》,20xx(4)
②黃蓉芳,《我國新聞受眾中的女性缺席》,《新聞與傳播研究》,20xx(3)
新聞傳播學論文7
1、寫作方面:
新聞傳播論文是論文的一種,有著論文的一般要求。新聞傳播論文要求由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將本專業所學內容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由于學生經驗欠缺,大多會參照網絡論文,一般是從對教材大綱的介紹開始,中間穿插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講細節的方方面面。有的論文只是描述了專業的發展及現狀,論文從頭至尾也沒有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發現,更沒有論證的視角,還有些論文則像工作總結,文章開始大多以:在……領導下,為了……,以……為基礎等形式存在。這類文章往往詞藻較為豐富,內容流暢,但仔細看的話,還是沒有把握論文要點,沒有論證主體的新觀點。以上幾種都是論文中的常見問題,在每年論文評展中,所占比重不小。
2、廣泛的基礎理論:
新聞傳播是與社會相聯系的,論文需要大量的社會科學內容作支持,進而提出新的論證觀點。在新聞傳播論文中,大都研究新聞傳播發展的歷史、新聞的標題、新聞的變化等比較精細化的內容。新聞傳播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大眾,所以新聞傳播論文的寫作可以針對當下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用專業化的知識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論點。然而當下的新聞傳播學學者在與社會接觸時,只注重依靠課本資料來拼湊論文,缺乏廣泛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持,寫出來的論文就像沒有支柱的樓梯,隨時會倒塌。理論知識的失誤會使論文不堪一擊,也就是說在論文行文、論證和結構都沒有失誤的情況下,支持論文的理論知識出現了差錯,該論文的`立論也會不攻自破。
3、參考文獻的使用:
參考文獻是論文在寫作初始階段,借用已有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或概括。當然參考文獻不屬于論文的形式主義,而是論文的組成部分,它考察了作者在寫作之前瀏覽的專業學科著作。而部分論文在結尾卻并未注明參考文獻,這樣的做法使文章充滿矛盾主義,使參考文獻成了形式主義。還有些論文使用的是專業導師的論證觀點,因為老師研究的領域恰好是專業范圍,而且觀點獨特,學者引用是正常的,但有些學者在論點與老師研究范圍沒有直接聯系的情況下,還會引用導師觀點,導致文章常常出現文不對題的情況。
4、語言運用方面:
有些新聞傳播學者在寫作時強調新聞用語的精確性,按照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要求作為理論依據。新聞用語的精確性比較重要,但要明白學術論文不是小學生作文,學術論文要求論文的觀點明確,可以涉及詞語的解釋和構成,使之容易理解,但不能作為參考文獻來使用,F在新聞傳播學文章中還常出現“××性”的概念,創造和使用很隨意,缺少科學內涵,這是造成論文學術價值評價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聞傳播學論文8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職業預期與職業能力構建的關系、新聞傳播類學生畢業需要達到的知識能力、個人能力和綜合能力,提出新聞傳播類學生職業能力構建的路徑,并指出在職業能力構建中可能出現的誤區及克服辦法,
關鍵詞 新聞傳播 職業預期 核心競爭力 職業能力構建
新聞傳播學作為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學校在培養新聞傳播學類學生時,其主要著眼點是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提升學生在職場的競爭力應該充分考慮其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畢業后的實際操作能力。不同的學生對未來的不同的預期,學生在自己職業預期的指引下,有意識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接觸相關項目,從而達到構建自己職業能力的目的。
一、職業預期與職業能力
大學生的職業預期是指其為自己將來職業做出的設定和選擇。職業預期的實質就是在專業內二次選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次選擇。每一個專業培養學生都是按照教學要求,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學分,以及每門課程要達到什么樣分值才能結業,這種設計是根據本專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根據大多數學生的需求設定,每個專業的專業課程都可能成為未來學生就業的方向。新聞傳播類學生畢業后,既可能是做記者,也可能是做媒體經營人員,還可能做企業宣傳人員。在就業專業化的格局下,記者這一崗位又可以分為經濟新聞記者、時政新聞記者、社會新聞記者等多個方向。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為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做出一種選擇,并依據自己的職業預期有意識地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即是要從事某項工作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一般職業能力是一種基本能力,是要從事該項工作的基本要求;專業能力是從事某項工作時在專業上的基本要求;職業綜合能力是出色地完成本專業工作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等諸方面。
職業預期是職業能力構建的根本指南,職業能力培養是增加職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新聞傳播類學生一旦確定了自己的職業方向或者目標崗位就需要著力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使增強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預期。
二、職業能力構建的誤區
大學畢業后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困擾大學生的問題。一些大學生在就業時考慮得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很少去考慮“我能干什么”,作為大學畢業生,首先是要衡量自己能干什么,再去決定自己要干什么。新聞傳播類學生在構建自己職業能力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容易進入誤區。
1.通修所開課程導致個性缺失
由于新聞傳播類就業口徑較寬,學生不知道如何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學生就不在專業內進行細分,或者進行再選擇,于是把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毫無選擇地進行選修,畢業進入社會時,可以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調動知識支撐其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在校的學習時間有限,要用大量時間來學習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并不是每一門課都能精通,這就導致學生原來全才預期發生偏差,甚至全而不才。也就是目前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動手能力不強,甚至不能獨立完成一項具體工作。大學生眼高手低直接后果是就現在一些學校的就業率不及中職或中技,以及大學生完成大學學業后回到中職或中技去學習。也就是說,大學生在校中沒有自己的職業預期,就很儲備自己的職業能力。也就是說在職業預期時,不能把自己培養成全才,而是嬰把自己培養成專才。
2.職業預期飄浮常換更換預期
不少大學生在校期間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去想“我要干什么”,由于人的成長具有階段性,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同的'階段受到外界的影響不同,不少學生在受到外界影響會不斷地調整自己對未來的預期。不同的職業預期所要具備的知識是不同,所以這些學生就根據某一階段對自己未來的設定選修相應的課程,有的甚至完全不同的就業預期,這樣導致學生所修課程沒有系統性,其后果同學生畢業后,所學很多課程,卻沒有能真正可以增強其競爭力。
3.理論實踐能力不能同步發展
職業能力由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構成,對于新聞傳播類畢業生而言,既要能講出理論,也能動手操作具體事件?梢恍┰趯W生構建自己職業能力時片面理解能力,一部分學生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理論知識點,爛熟于胸?墒亲屗麄冊谶@些理論的指導下操作一項具體工作卻無能為力,甚至案例分析也會不會做;相同,另外一部分學生雖然可以動手操作一些具體項目,但問及他們為什么這樣做時,卻無法回答。所以學生在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時,既要學好理論知識,也要善于操作實際項目,更重要的是,不僅培養自己的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做到二者都不偏廢。
三、職業能力構建的路徑選擇
職業能力構建關鍵的一步就是使自己從通才、全才向專才轉換,落實到在校的新聞傳播類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構建簡單地說就是打牢基礎,突出專長,重在運用。
1.學分與修業時間突破原框架
大學教學計劃是按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安排,一般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等幾個體系構成。其中專業選修課是學校根據本專業學生在達到的基本能力所安排,學生根據自我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目前眾多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是在本學院或本專業內開設,學生自主選擇。這種選課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學生自主性,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但其存的問題也不能規避。新聞傳播類學生就業口徑相對寬,每一個崗位的要求也不一樣。有論者認為,隨著傳媒科技的發展,新聞傳播業崗位人才需求也正在細分。如果一個的預期是畢業后從事財經新聞工作。這就需要學生要具備經濟學知識、政治經濟學知識,統計學知識以及財務知識等,而對于一般新聞傳播類專業組織教學的院系一般僅根據本學科知識配置教師和課程,這就需要院際之間、校際之間打破原有的專業壁壘,允許學生跨專業選修相關課程,且所獲得的學分互相承認。
與跨專業選課同等重要的是靈活學制,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實踐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中止在校學習,而選擇校外見(實)習,后恢復在校學習,補充學分。在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學校推行靈活的學制。目前國內大學正在推行以學分制教學改革?梢越梃b國外的經驗,學?梢酝菩袕椥詫W制,要求學生相應的時間內完成課業修完學分即可申請畢業和學位。允許自主選擇畢業時間,鼓勵學生在校期間,不選課或少選課而到相關崗位從事相應的工作。
通過課程選修和休學實踐,學生基本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職業預期構建所需要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基本具備期望崗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2.課堂教學與考核方式的突破
課堂教學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組織的教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主要在于傳授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課堂教學本身需要突破原有大一統的內容灌輸,在傳播必要有知識點后,留出必要有時間讓學生自修。主要體現在案例分析上。在應用教學環節,針對同一門課程,可以細分內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預期進行案例選擇和分析。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傳媒經濟專業《傳媒經濟概論》、《新媒體產業導論》、《媒介資本運營》等課程教學中,遵循這一原則,完成課堂教學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相應課程細分的案例進行分析。如在新媒體贏利分析的案例分析課中,學生根據自己對新媒體的理解,自己的愛好,選擇諸如電子雜志、地方站等媒介的贏利模式進行分析。因為是學生自己的愛好,其準備較為充分,教師根據學生對案例的分析有針對性的評析又有效地補充了學生分析的不足。對同一門課而言,課堂教學實現了必修知識的掌握。通過案例課使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與組織集體大課教學相對應的是,對課程考核的方式需要多元化。對課程的結業考試或考核使用得最多的是統一考試、課堂論文和課程設計等幾種方式。幾種方式各有優劣。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同一門課程考核方式相同,但不同的學生對自己未來的預期不同,針對課堂結業的方式可以嘗試多元化,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期和自己的擅長選擇適合自身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說,同一門課程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考核。由學生申請,教師和相關部門根據課程的性質、特點進行審核,確定是否同意其申請。
3.根據職業預期選擇論文方向
獨特的學業個性是大學構建職業競爭力的重要路徑之一,在統一教學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可以通過論文選題構建自身學業個性。要求大學生撰寫論文是考核其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撰寫好學生要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論文的要求決定了學生必須對所選題目涉及到的知識進行補充和強化。所以在論文撰寫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論文方向,通過完成論文促使學生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
新聞傳播類學生的論文可以是論文,也可以是項目設計。論文主要是運用某個工具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者把某些現象上升到理論。項目設計則是根據要達到的目標,運用一定的理論知識完成一項工作。前者注重理論培養,后者注重實際動手能力。學生畢業需要就業,可以選擇做一個項目策劃;畢業后需要考研或者從事其他非實務性工作,可以選擇做論文。不管是項目設計還是撰寫論文,學生都可以自主選擇,這種選擇都導向是構建自身的競爭力。該項學習不能為完成而完成。要著實通過這種方式去了解一個行業,并能把握這個行業動向;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使自己能完成預期職業所要完全的基本工作。
4.構建導師制實現教與學互動
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需要充分發揮兩個基地兩個導師的作用。即校內實踐基地、校外實習基地和理論導師、專業導師。卡爾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新聞機構聯手合作開設了覆蓋全國的實習項目。這些實習項目主要是針對三、四年級學生進行的一周到三周的新聞實踐,諸如到CTV新聞、TSN、CANWEST新聞、探索頻道、加拿大地理雜志等媒體進行實習,并讓他們獨立制作影視節目。。校內實踐基地學習根據理論教學需要建設的實踐基地,該基地可以保證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校外實習基地既要保證理論知識的轉化,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校內的教師擔任的是理論導師,因為學校教育強調學理性,校內教師具備較強的水平,可以解決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理論知識不足的問題,
而校外導師是一些在業內具有多年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士,他們中。有的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有的具有豐富從業經驗,卻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兩個導師相互配合,學生一旦遇到相應的專業問題,可以直接向兩個導師尋求幫助。特別是在專業導師的引導下,培養動手能力,并反向作用,促使其對理論知識的補充。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傳媒經濟專業幾名學生在學習新媒體產業課時對電子雜志產業興趣,創辦了《默聞》雜志,兩個月時間,單期最高網絡下載量達到900余次。學生在制作電子雜志過程中,不僅熟悉了媒體內部運作程序、機理,還學會了相關的軟件使用。
新聞傳播類學生就業口子較寬。且創新性較強,只有落實到一個具體的崗位,導師才能衡量其職業能力和學習計劃。學生與導師的互動有利于學生與時俱進,掌握前沿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同時,通過學生的反饋,可以改進教師在教學不足。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James w,Carey指出:新聞學的學術來源應該根植于人文科學和人文類的社會科學中。大學四年,學校根據本批次的實際情況和當前社會需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只是一個初步的架設,其核心競爭力有賴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根據自己的職業預期有意識在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構建。新聞傳播類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是學生要確定自己將來的具體崗位,并根據自己的崗位構建知識體系和職業能力。在職場競爭十分激烈的大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畢業時不僅要能獨立承擔一項具體工作,更重要的是,必須在一個崗位上發揮其骨干作用,而這種骨干作用就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要構建這種核心競爭力首先確定自己的崗位預期。其次是圍繞著這個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進行有計劃的構建。
新聞傳播學論文9
手機媒體的誕生和發展不僅帶來傳播生態格局的變化,也在社會、經濟的變革中具有重要意義。正如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信息”,手機媒體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也改寫了媒體的生態環境。總的來講,它“第一次實現了傳受雙方自由、自主的溝通,點對點之間的流動成為現實”。①
從新聞傳播學角度看,手機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際傳播特征使分眾傳播成為可能
手機的原始功能是進行人際傳播,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手機傳播已呈現出諸多大眾傳播的特點。而大眾傳播中一旦加入了人際傳播的元素,信息傳遞的流程將會變得復雜。而導致這一流程復雜化的,是手機的轉發功能。
手機連接的是一個社會關系網絡,一個人可以利用手機的轉發功能,將接收到的信息很快傳遞給他的社會關系網中的成員。大眾傳媒發布的信息經由人際通道,可以驚人的速度和無法預測的方向在人群中擴散,這樣一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通過手機的轉發功能實現了共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自人際渠道的消息,也可能在一定情況下成為大眾傳播的議題。手機傳播中的人際渠道信息通過不斷被轉發,就可以導致人際領域的信息快速擴散,從而形成類似于大眾傳播的效應。
與此同時,手機使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過程相互交錯,彼此影響。學者劉津、張金璽曾通過分析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向他人發布信息的方式,加劇了傳播的泛中心化趨勢,“這一方面消解了大眾傳媒在信息制造和傳播中的壟斷地位,促進了信息的多樣化;另一方面,當大眾傳媒未能及時公開公眾普遍關注的重大信息時,人際關系網絡中散布的流言可能在一定時期占據主導地位,支配人們的社會行為。”②
“碎片化”是近年來社會學領域經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手機媒體的出現使得“碎片化”過程中的小眾得到滿足,從而實現“分眾傳播”。碎片化是指當社會階層分化的時候,各個分化的階層內部也在不斷分化成社會地位和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的群體。舊的階層不斷分化,新的階層不斷涌現,各階層之間的社會和經濟地位、生活方式及利益訴求的差異日益明晰化,每個群體都有著不同于其他群體的利益訴求和職業特征。另外,除了階層的劃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個性特征等,也是區別不同群體的標識。由此,各個階層和群體消費習慣和需求的差異也就不難理解了。
傳受雙方角色模糊,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地位受到挑戰
我們通常把大眾傳播媒介產生以后的.時代劃分為兩個媒介時代,第一媒介時代是指以報紙、電視、廣播為主的大眾傳播時代,是一種“播放型傳播模式”盛行的時代。第二媒介時代則是一種可能促成集制作者、銷售者、消費者于一體的系統生產的替代模式,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為契機的,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正是這種模式,顛覆了傳者和受者的界限,使信息生產、傳播和消費合二為一。③
在傳統的媒體環境中,傳者和受者的角色是固定且穩定的,有一批經過專業訓練的新聞從業人員通過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傳播機構,大規模地傳播信息。在這樣的信息強勢面前,普通受眾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而手機媒體出現以后,受者不再僅僅處于被動接收地位,想看某個節目,不必在某一固定地點或固定時間收看。另外,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作為某一事件的當事人或旁觀者,將信息發布出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者。
目前,大部分手機可以錄音,還可以拍照,可以上網,普通人利用手機可以完成一個記者和編輯需要做的全部工作。
手機媒體的發展順應了媒體移動化的大趨勢
通過對當今傳媒發展中各種新傳媒形態、新傳播手段的梳理,我們很容易發現,媒體移動化是目前的大趨勢。目前的手機移動通信與傳統固定電話通信最大的區別,就是傳統固定電話通信不得不固定在一個地點,而手機移動通信則可以隨時隨地建立聯系,使人們擺脫了“固定”的束縛,聯系更加便利,從而“獲得了新的意義上的自由”。④
手機移動通信工具的出現及其與傳統媒體形態的結合,很好地順應了媒體移動化的趨勢。從最早的短信新聞播報,到目前種類繁多的手機報形式,以及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的逐漸普及,一條新的價值鏈正在形成,諸多產品形態也在融合中不斷分化,形成新的產品鏈條。這更進一步拓展了移動媒體的發展空間,也在逐漸改變著傳統的輿論格局。學者陸小華就堅定地認為,媒體移動化是不能忽視的歷史趨勢。⑤
為傳統媒體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機遇
傳媒生態圈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也在通過自身的生產再生產和與外界的能量交換,不斷地維持著媒介系統的動態平衡。新的因素出現時,現有的平衡便會被打破,通過一番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之后,會出現新的平衡狀態并在一定時期內運轉下去。
手機媒體的出現便是這樣一種新因素,它改變了大眾傳播媒體的傳統格局,使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手機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和廣告份額,還間接分散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消費能力和興趣。我們知道,受眾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手機媒體的出現導致很多受眾與傳統媒體漸行漸遠,轉而投入新興媒體的懷抱。
在迅速占領青年人群體的受眾市場的同時,手機媒體還以純信息和純商業的姿態占據了另一個競爭優勢,即跨媒體和跨地域傳播。手機傳播的多媒體化特質讓人感受到的是對綜合感官的立體“按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擁有手機媒體,信息便會如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
所謂“二次銷售”理論,就是通過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獲取媒體內容收益,然后把受眾打包出售給廣告商,賺取廣告利潤,也就是說,媒體是在拿受眾的眼睛和耳朵做生意。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可以通過與手機媒體的結合得到改善。這可以從20xx年“超級女聲”節目的火爆窺見一斑!俺壟暋惫澞客ㄟ^傳統媒體制作播出節目,吸引受眾觀看,同時鼓勵受眾發送手機短信積極參與,媒體一方面從廣告商那里兌現觀眾的廣告價值,另一方面與服務商分享受眾參與帶來的豐厚利潤。對于曾經嚴重依賴廣告收入的傳統媒體來說,與手機媒體的聯姻無疑會“合則兩利”。
注釋:
、佗劬给Q 劉銳:《手機傳播學》,新華出版社,20xx年版
、趧⒔ 張金璽:《手機短信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中國傳媒科技》,20xx年第2期,第39頁
、堍蓐懶∪A:《新媒體觀》,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新聞傳播學論文10
摘要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網絡的普及以及信息化建設的日益完善迫使現代人的生活步伐不斷加速。大數據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標簽,在當代生活的眾多領域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在新聞傳播領域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視,利用互聯網平臺下的大數據模式進行相關信息的整合與分析,據此讓電視臺以及各種新聞傳播平臺了解自己在新聞傳播領域內的優點與不足,從而促進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本文將分析大數據對于當代新聞傳播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新聞傳播
計算機領域的大數據對于當今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大數據的“大”意味著多數人在某一個方面的共同選擇,代表了多數人的審美取向以及價值觀等等,通過對大數據的應用,可以讓眾多行業在做決策時降低做出錯誤決策的概率,也可以節約企業以及消費者在做選擇方面所浪費的時間。而新聞傳播是指通過各種新聞傳播媒介將大眾所感興趣的熱點消息實時傳播到觀眾面前,對于新聞傳播而言,新聞內容的選擇是重中之重,各大新聞產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也就是對新聞主體的選擇。在新聞傳播中充分利用大數據模式進行篩選與甄別就可以選出大部分人感興趣的新聞內容,從而促進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
1互聯網平臺下大數據的特點
1.1大眾性
互聯網平臺下的大數據是對所有數據流的整合與分類,它又稱巨量資料。大數據之所以會在當今時代被加以重用,就是因為其龐大的資料庫,經過不斷地優化整合,大數據所代表的是大多數人對某方面的選擇,因此說大數據具有大眾性,也正因為其大眾性的特點,才讓大數據在互聯網平臺下得到良好的運用與發展。
1.2優質性
大數據最大的優點在“精”而不再“大”,它提供的數據精準度非常大,從數學的角度講,大數據可以根據所提供的數據提高做相關決策的準確度,因為在各行各業做有關企業發展的重大決策時,其最基本的依據就是消費者,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可以讓企業適應未來的發展,大數據就可以根據數據流準確分析出消費者需求。為企業做決策提供保障,所以說優質性是大數據十分顯著的特點。
1.3實用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大數據的應用已經快速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行各業,小到淘寶、音樂軟件等各種人性化的推薦,大到新聞傳播等對觀眾喜愛內容的收集都是大數據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當然,大數據的應用之所以如此廣泛正是因為其實用性非常強,無論什么樣的行業,只要有消費市場,就會對大數據有所應用。因此,實用性也是大數據不可忽視的特點之一。
2當代新聞傳播的現狀
2.1難以在海量的信息中尋找有價值的資源
隨著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化早已是當今時代的標簽,人們所關注的嘈雜繁瑣的話題每天都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海量的數據信息使人們充分了解世界的同時,更讓人們在龐大的信息庫中找不到重點,因此通過看相關新聞軟件的頭版頭條來了解某個時間段內所產生的熱點話題是當代人了解社會的.主要手段。但是,作為新聞傳播的主體,各個新聞傳播公司在進行頭版頭條的篩選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問題,一方面是當代消費者關注信息的視角十分獨特并眾口不一,另一方面是海量的數據信息難以甄選出有利用價值的內容,這是當今新聞傳播行業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也是影響新聞傳播行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2難以挑選出消費者滿意的信息主體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世界上任何角落的風吹草動都能及時傳播到每一個人手中,也正是因為信息化所帶來的及時性使得當代人的知識積累以及個人視野都達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消費者對各個行業了解程度以及關注程度的高低都會反映在其觀看某方面新聞的頻度上,因此新聞傳播要想得到很好的發展,就要投其所好,讓其所推送的新聞內容為大多數消費者所關注的內容是新聞傳播發展的重中之重,如何了解多數消費者感興趣的內容以及如何挑選出消費者滿意的信息主體是當今新聞傳播所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只有讓推送的新聞內容受到更多的關注,才能促進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
2.3對信息進行處理的技術不成熟
在擁有龐大信息量的今天,如何提供優質的新聞也是新聞傳播的核心技術所在,當今的信息處理技術大多還不成熟,多數的新聞傳播行業還不能利用有效的手段對海量的信息內容進行分類處理,這對新聞傳播類行業在技術上的缺陷,也是不能準確推送觀眾喜愛的新聞的主要原因,要想讓新聞傳播類行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優化企業信息處理技術,通過成熟的信息處理手段推送大部分觀眾關注的新聞,所以說對信息處理技術不成熟也是阻礙新聞傳播主要原因之一。
3互聯網平臺下的大數據模式對新聞傳播產生的影響
3.1大數據更便于對海量信息進行整理
上文中我們所說到當代的新聞傳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難以在海量的信息中尋找有價值的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下的大數據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眾所周知,大數據就是指不能在特定時間里利用某種特定軟件工具進行管理和處理的數據合集,通過對所有數據的分析處理而產生的數據結果,它是對海量信息的總結與分類,更是對海量信息所反映的社會需求與社會現象的總結和分析,所以在新聞傳播中有效地加入大數據模式會對在龐大的信息庫中搜集有效用價值的資源十分有力,不僅會節約搜尋有價值的信息所浪費的時間,更會對新聞傳播流程的規范化與標準化有著不可估計的影響。
3.2有利于挑選出關注度高的新聞
大數據的大眾性與優質性充分的反映了大數據在當代生活中尤其是在當代新聞傳播中的作用,因為利用大數據的大眾性可以讓新聞傳播的有關部門充分了解到大部分消費者所關注的社會熱點方向,會對甄選符合消費者關注的新聞內容有著不可言喻的好處,可以讓新聞傳播內容方面更具有導向性,換句話說就是更投其所好。而利用大數據的優質性,可以讓新聞傳播的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更符合絕大多數人對某方面新聞內容的關注。所以說在新聞傳播中融入大數據的因素,利用大數據的大眾性和優質性幫助有關部門挑選出關注度更高、更能被廣大消費者接受的新聞,對新聞傳播的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3.3有利于數據新聞成為新聞傳播的主流形式
數據新聞是以大數據作為基礎并對信息量進行收集分析從而反應數據所代表的現實關聯和意義。它是新聞傳播趨于高標準化與高準確度的產物,利用大數據建立新的信息搜集以及信息甄選模式,并經過不斷的優化從而形成一個標準的信息傳播流程,是新聞傳播行業所追求的新的新聞傳播模式,從而使數據新聞成為新聞傳播的主流形式,這不僅是新聞傳播行業一個重要的創新,更是其從大量的信息中發掘新規律、新趨勢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新聞傳播更具真實性,更有利于推送消費者接受度高的新聞。所以說在新聞傳播中加入大數據元素,有利于數據新聞成為新聞傳播的主流形式,更有助于新聞傳播的發展。
4結論
在當今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大數據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生產方式,當然也包括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在新聞傳播中有效利用大數據通過對海量信息的整理、甄選出關注度高的新聞等可以使新聞傳播更具有準確性與針對性,更有利于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
新聞傳播學論文11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會對傳媒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高校傳媒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本文主要以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發展現狀為切入點,分析了我國高校在新聞傳播學教育中的優勢。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教育;優勢
一、引言
近代新聞傳播事業在17世紀應運而生。此后,新聞傳播在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現代更是如此。而此時正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為促進我國新聞傳播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著眼于高校教育,我國高校對自身優勢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诖耍疚膹囊韵聨讉方面重點探討了我國高校在新聞傳播學教育中的優勢。
二、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發展現狀
(一)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發展歷程
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起步早、發展迅速,1983年全國新聞教育座談會的召開使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這次會議探討了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未來發展和改革的一系列問題,為之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會議后,各院校紛紛開啟了建立新聞系的步伐,因文革被迫停辦新聞專業的廈門大學、杭州大學等院校也重新設立了新聞專業。至20世紀80年代末,各省市自治區都成立了專門的新聞人才培養基地,我國新聞教育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分別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并在三年后升級為新聞學院,自此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實現了由本科生向博士生的轉變,這也是我國新聞教育體系完全形成的重要標志。
1992年,我國的新聞傳播學教育迎來了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設有新聞傳播學類本科專業的院校在1996年已有55所,在讀本科生近9 000余人,此后這一數據不斷刷新,至20xx年左右設有新聞傳播學類本科專業的院校已經超過100所,相關專業教學點達323個,迄今為止全國已有600多所大學設有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在校本科生l5萬余人。
。ǘ┪覈侣剛鞑W教育迅速發展的原因
1.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
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能夠迅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家實行改革開放這一大背景,經濟穩健發展、政治改革不斷推進、社會文明持續進步,這些環境為新聞傳播學教育的高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發展條件。
2.新聞媒體的大發展
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傳媒行業不斷繁榮,對傳媒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這是推動新聞傳播學教育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3.教育事業的大擴張
改革開放后,我國教育事業為適應“大眾教育”的要求,教育規模不斷擴張,高校數量迅速增加,新聞傳播學教育也因此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我國高校在新聞傳播學教育中的優勢
。ㄒ唬⿲I設置種類多,類別豐富
我國高校開設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類別豐富,既包含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和廣告學等偏學術理論型的專業,也包含編輯出版學、網絡與新媒體、數字出版等一般應用型專業,開設的專業不僅數量多,類別也很豐富,這為完善新聞傳播學學科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ǘ└鞲咝8鶕陨韮瀯菰O立特色專業
各高校在聯系自身優勢,合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開設具有本校特色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這些特色專業與普通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相比更為獨特,也更具發展優勢。例如,中國政法大學在新聞與傳播學院開設了法制新聞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了國際新聞專業,旨在培育跨文化交流的國際新聞高級人才。該專業在教學模式上采用雙語教學,近九成的課程為英語授課,培養的學生除了具備基本的國際新聞知識還擁有扎實的英語功底。學生完成學業后既可以從事駐外記者、新聞編輯、廣播主持等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也可以從事翻譯、導游等于外語有關的工作。這些具有高校優勢的特色專業針對性更強、定位更準確,可以培養出適應多樣化市場需求的專門人才。
。ㄈ┲匾晫W生基礎課程學習和綜合素質培養
基礎課程是學好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前提,只有學好基礎課程才能擁有扎實的新聞功底,我國各高校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非常重視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例如,被譽為“信息傳播領域最高學府”的中國傳媒大學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其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非常重視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基礎課程知識后再學習專業技能,基礎扎實是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生廣受各大媒體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ㄋ模┲匾晫W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
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我國開設了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高;径荚O有與傳媒機構合作的實習基地。重視基礎理論知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的緊密結合,為社會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新聞人才是各高校的主要目標,以北京大學為例,學校設有由學生自己管理的電視臺、報刊,此外北京市大部分電視臺、報社等都是其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有些高校還與相關企業簽署了第二校園合同,安排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到企業實習,實習期間表現突出的學生畢業后可以留在企業工作,例如,天津工業大學就與北京新奧特視頻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了第二校園合同。
。ㄎ澹┏浞掷酶鞣N資源擴充師資力量
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優秀的教師在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還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實習崗位和實踐機會。我國各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利用各種資源、多種渠道完善師資隊伍,除了聘請一些高學歷、學術能力強的教師外,還注重聘請擁有大量實踐經驗的媒體從業人員作為客座教授,傳授學生課堂知識之外的實踐技能。
四、結語
在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的新聞傳播學教育經歷了一條高速發展、不斷進步的成長之路。我國高校在新聞傳播學教育中擁有明顯的優勢,這些優勢有利于培養傳媒人才,各高校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為傳媒行業培育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朱清河.實用型培養模式不是新聞教育改革的唯一風向標[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12).
[2]余俊峰.面向信息社會的傳播學專業教育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xx.
新聞傳播學論文12
20xx年12月7日至8日,來自大陸各主要新聞院系的負責人以及香港、英國、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界的知名專家共50余人,匯聚復旦大學,針對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問題和對策進行了學術交流和討論。會議由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和新聞學院聯合舉辦,旨在全面總結并反思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基本狀況,并以研究生教育為重點,討論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與未來規劃。
一、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概況
二十多年來新聞傳播學教育規模的擴大和辦學層次的提升對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層次的教育,據教育部高教司統計,截至20xx年全國共有661個新聞學類本科專業點,其中新聞學209個,廣告學232個,廣播電視新聞學146個,編輯出版學50個,傳播學24個;研究生層次的教育,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紹,在經過十輪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后,目前全國共有新聞與傳播學碩士點123個,其中新聞學60個、傳播學63個;博士點19個,其中新聞學10個、傳播學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另有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3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涂光晉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中心黃旦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胡正榮教授、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張金海教授、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建偉教授根據此前的調研,分別就國內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情況做了專題報告。綜合各專題報告的統計,目前各專業師資情況如下表:
總體而言,各專業的師資狀況呈現出高職稱、高學歷和年輕化的特點;在研究方向設置及專業課程設置上,普遍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研究方向設置寬、窄不一,而且仍有擴展的趨勢。調查者認為,這種趨勢反映了學科建設的繁榮,但繁榮背后潛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學科邊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學校將廣告學專業歸屬于新聞傳播學,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經濟、管理、文學、藝術等學科;編輯出版專業在不同院校分屬于出版編輯、出版發行、文藝學、新聞傳播學、紙漿造紙工程、圖書館學等;傳播學的學科定位與邊界不清也導致傳播學科專業特性不清、課程體系缺少規范以及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含混。
二、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的問題、建議與對策
1.關于優化學科結構
學科結構的調整是本次會議的熱點和焦點,引起了代表們的熱烈討論。一種意見認為目前新聞與傳播學下設兩個二級學科,整體結構偏小,建議通過修訂二、三級學科目錄、增設二級學科以調整結構、夯實中堅力量。這樣有利于進一步厘清學科邊界,回應其他學科的蠶食之勢,維護本學科的整體權益。胡正榮教授認為目前廣播電視專業與社會的互動進一步密切,學科發展態勢良好,已有幾年一級學科授權單位自主設置了廣播電視學博士招生方向,應當將其設置為二級學科,有利于學科內涵的建設。張金海教授、廈門大學黃星民教授等建議,將廣告學提升為二級學科,既將其專業歸屬明確到新聞與傳播學,也可為廣告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李建偉教授、南京大學張志強教授等則認為編輯出版專業晉升為二級學科條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則認為,在優化結構的同時更應關注學術品質和學理基礎的建設。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董天策教授指出,學科結構的調整應當以學科內涵和學術成就作為重要參照指標,應當著力提升學術品質和內涵。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吳飛教授認為,二級學科不宜設立太多,應當考慮這些學科的學理基礎。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方曉紅教授認為,結構調整需要考慮學科本身的生存與發展,如果將其他部分從傳播學中抽出設立二級學科,傳播學可能會被架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吳予敏教授指出,傳播學科本身具有跨學科性質,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既面臨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機遇;另一方面,媒體工業發展趨勢下,傳播手段的融合性也會越來越強,因此不能只考慮為單一媒體提供人才而增設二級學科,而應當立足于發展多元傳播學教育。
2.控制研究生規模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新聞傳播專業在校學生約10萬,教師約1萬人,教授約1000人。就發展速度和數量來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超常規,專業點過多過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羅以澄教授介紹,自1983年以來,新聞學類專業點保持連年高速增長,幾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幾何級態”來表示這種增長狀態。
就本次五個學校提交的調查的報告看,新聞傳播專業一位導師所帶研究生的人數大約在8~24人之間,半數以上導師與研究生見面的時間難以保證。胡正榮教授介紹,“一個茶壺配若干個杯子”是對高校研究生培養中一個導師帶若干弟子現象的生動描述,這種現象導致每個學生分配到的資源非常有限,嚴重影響了研究生教育的整體水平。而且糟糕的是,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與會人士認為,新聞傳播教育規模偏大,需要控制。黃旦教授代表會議主辦方建議:建立碩士點的準入與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學科評議組共同牽頭,研究并提出切實有效的評估及檢查方案。
3.關于提升教育質量
“培養目標不明確”是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問題,“大學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趨勢同樣出現在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生培養目標究竟應以研究型人才為主還是以應用型人才為主?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面對社會發展的多元化,既應肯定研究方向開設的多樣性、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同時也應注意學術規范和人才規格。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芮必鋒教授認為:新聞傳播教育不要被傳統學科、市場和宣傳部牽著鼻子走,而應培養分析能力強、有獨立思考意識的人才。華中科技大學信息與傳播學院院長張昆教授認為,研究生培養應存在著“一”和“多”的矛盾,即單一的培養模式和要求與多樣化的生源(來自不同學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標之間的矛盾。西北大學楊立川教授主張,碩士生培養應定位于有較強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線人員,作為業界與學界的連接。
代表們普遍關注研究生規模擴張后的培養質量問題。涂光晉教授認為,應當加強對新建專業的適當檢查和招生規模的適度控制。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張志強教授認為,強調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政府監管、學界指導和學校自律三個方面的力量。方曉紅教授等則認為,研究生培養的`規模與質量應當建立自我約束機制,過度強調自上而下的評估有可能會制約發展。羅以澄教授介紹了他在英美等國考察的情況,英美等國的專業評審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專業評審委員會認定,同時努力獲得社會認可。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來源廣泛,來自外語、文學、工科等跨學科的學生增多,而來自經濟、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其它社會科學的較少,因此應當慎重對待學制問題,加強新聞傳播學基礎能力與研究能力的培養。黃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養的學制宜靈活,不能以犧牲質量來完成時間的縮短。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白貴教授批評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實用化的傾向,淡化了對新聞專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
亞洲的新聞傳播教育如火如茶發展之時,英美新聞傳播教育界則在思考應對正在到來的新挑戰。據英國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紹,在英國不少新聞院系正在調整對策:適應瞬息萬變的產業對多種技能的顯著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認可多重擇業的可能、適應國際學生而不是只注重國家特性、不同的學校采取不同的培養途徑等等。美國馬里蘭大學Thomas Kunkel教授認為,在美國整個媒介大環境和新聞工業正處于轉型期間:傳統新聞業持續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針對這種形勢,新聞院所更關注多媒體以及獲得多面向的傳播技能,同時亦試圖延續新聞專業主義技能與標準。香港中文大學陳韜文教授通過調查發現:從業者與學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廣博知識。他認為當前新聞傳播教育面對的問題有:信息科技沖擊傳媒的傳統邊界,社會加速變化需要適應能力強的人,全球化迅速發展需要更多擁有跨文化和跨境傳播素養的人,新聞傳播行業的短期需要與長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與后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陳教授認為應當改進課程設計。
4.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學位教育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徐泓教授介紹了申辦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學位的基本情況和目前的進展。據介紹,專業碩士以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人才為目標,目前我國已設有工商管理碩士(MBA)、法律碩士、藝術碩士等針對不同職業的學位15類。調研發現:新聞傳播業采編人員需要這種與職業教育聯系緊密、以案例教學為主、以撰寫研究報告方式修成學業的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招生具有較大的潛力。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有利于滿足新聞傳播實踐的需要和教育的拓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已將金融、新聞傳播、社會工作等碩士專業學位列入20xx年的啟動計劃。
新聞傳播學論文13
摘要電視新聞是我國新聞傳播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多力量匯聚加快了電視新聞發展進程,其中又以電子技術為突出代表,對電視新聞傳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首先通過分析電子技術對電視新聞傳播的影響,探討了電子技術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并對電視新聞傳播未來發展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電子技術;電視新聞傳播;傳播媒介
電子科學技術的不斷迭代,必然會帶動電視新聞傳播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出現了現代化數字、互聯網、電視新聞視頻制播網、電視臺音視頻非線性編輯等不同的傳播載體,電視新聞實現了同一時間不同渠道的傳播效果,電子特技與動畫隨機應用開始融合。
1電子技術對電視新聞傳播的影響
電視與電子技術關系密切,電視傳播形式的每一次變革本質上都與電子技術發展密不可分。不同媒介中又以電視為突出代表,從電子新聞采集轉變到衛星新聞采集,從新聞今天報到新聞實時報。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在電視新聞傳播史上有革命性的意義,不僅加快了傳播效率,而且拓展了電視新聞維度,使得大眾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通暢和便捷,著重體現在兩點:一是互聯網技術在電視新聞的有效傳播過程中不斷提供信息,信息獲取的深度、廣度、效率、機會不斷增多;二是在電視新聞采訪發展過程中,伴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以電視新聞采訪、現場采訪、直播室采訪三位一體的電視新聞采訪新形式。電視新聞采訪內涵與形式更加豐富,立體化呈現方式為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新機遇。生產技術的發展必然對生產力產生直接作用。電子技術發展使得電視新聞信息量出現量變,新聞信息出入更加簡單化。新聞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新聞工作者提供素材的內容質量,對電視新聞受眾對內容的理解有重大影響。電子技術發展突出表現在對新聞事件的快速整理與傳播,社會效率的提升必然會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在傳播領域的.迅速普及。電視新聞與制作網絡化形式的風靡,使得數字技術融合各大網絡系統邏輯的盛況出現在人們視野,電視新聞傳播領域又迎來一次新的飛躍。人們與網絡傳媒互動性增強,這也是互聯網技術與通訊網絡技術融合的良好表現,信息傳輸渠道與電視新聞采訪效率都有了不錯的發展前景。新聞信息傳播形態不僅能通過互聯網與通訊網進行信息傳送,網絡采訪與異地采訪也成為一種常態。在電視新聞文字、聲音、視頻、圖像等傳播媒介整合層面,數字與雙向性技術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進一步強調了電視新聞傳播的開放性,加深電視新聞媒體特征。電子技術發展也使得電視新聞傳播中的畫面素材更為豐富,記錄更加及時,傳播更加迅速,新聞現場的畫面質量與速度不斷提升,甚至夜視技術發展也使得夜間突襲場景得到有效采集與傳播。另外,字幕也是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說明物存在,對畫面、聲音等作出進一步解釋,字幕在某些特別報道的新聞節目中意義重大,是新聞傳播的第二大主體。
2電子技術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應用
電子技術不斷拓展電視新聞傳播渠道,新聞信息呈現出海量化和多樣化發展形態。隨著移動端技術突飛猛進,大眾開始接受更為方便快捷的新媒體,比如手機網絡,以豐富的報道形式與傳播渠道贏得人們認可。電視新聞傳播在強大信息渠道競爭對手面前,要及時引進國際一流的電子應用技術,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改善社會工作效率,盡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自身市場定位。并不斷培養與總結后期特效技術人才,推動電視新聞傳播語言更加契合人們實際需求。電視新聞制作必須充分結合電子技術,并積極有效轉化為實際應用才能產生價值。電視新聞從業者應主動將電視新聞業務實際需求理解為應用系統與技術結合體,只有形成有效適用技術方案,才能充當新聞制作與電子技術之間的橋梁。相關從業人員在電視新聞傳播過程種關鍵作用,是生產技術更新迭代的智慧源泉,準確把控新聞制作與傳播實際需求,才能以“四兩撥千斤”之力開發適用系統,在國際電子應用市場中發揮作用。由此可見,做好電視新聞傳播工作需將新聞制作與傳播業務進行融會貫通。電視新聞媒體中每項技術也都需通過觀眾來體現其內在價值,一檔具有高標準經濟與社會收益的新聞媒體,其自身具備的一流電子技術與新聞節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電視新聞節目在日常制作與傳播過程中,需及時反饋受眾與要求,從而推動電視新聞傳播可持續發展。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接受畫面語言的方式也變得不盡相同,抽象視聽語言在電視新聞畫面語言中的作用越發明顯,在正確指導應用下,兩種語言都能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細節語言體系存在。尊重客觀事實是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的根本原則,但隨著電視表現技術的多樣化發展,動畫、特效等制作技術與新聞制作的融合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聞素材的傳播效果,與大眾實際訴求相結合,這是時代發展必然要求,是電視新聞傳播形式創新的結果,也可在電視新聞主題意義上進行挖掘,以此來塑造新聞節目內容的深刻性,增強觀眾記憶。
3對電視新聞傳播未來發展的建議
3.1不斷促進雙向廣播電視數字化發展
當下國內不斷加快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電視頻道資源較之前有很大發展,從少數幾個臺甚至拓展到上百個,大眾對新聞源的選擇更加廣泛。各地方都大力推進雙向改造,電視服務由單向傳輸轉變成雙向互動,電視在大眾生活扮演的角色又開始重要起來,人們觀看行為也從“看新聞”轉變成“選新聞”,對新聞行業時效性提出一定要求。
3.2充分利用移動通信技術,不斷拓展傳播形態
電子技術發展推動移動通信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移動電視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人們在不看手機、看新聞外,在地鐵、公車上也能看到實時新聞節目。除此之外,也需擴大電視新聞傳播范圍,在人群密集區域定點投放,比如電梯、出租車等位置。據全球策劃服務中心調查表明,基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基礎之上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實現跨越式發展,將會對經濟、社會等各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既為電視新聞傳播業帶來發展機遇,也為其安全綠色傳播帶來挑戰,信息技術與安全成為電視新聞在融合移動通信技術過程中重點關注的課題。
3.3充分利用互聯網,擴大傳播范圍
互聯網普及讓網絡電視成為全球傳播中最具革命性的新媒體形式,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視覺文化正逐步占領這個世界,諸多新型視頻網站、網絡電視臺、自媒體等類型服務逐步成為全球互聯網應用、社會關注、廣電發展的熱點,運用何種方式能成分發揮廣電主導作用,不斷建設發展網絡電視臺,成為目前包括電視新聞傳播在內的媒體從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聞傳播學論文14
信息時代是社會進步發展的新階段,信息化使得人們獲得并傳遞一切信息變得更快更便捷,從而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理解。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傳播、媒介的制作都是新聞傳播學的基礎,而新聞傳播學是由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四個方面的研究構成的一門學科。傳統新聞傳播學作為新聞傳播領域的先行者定位準確發展穩健,但未來前景卻并不樂觀。近五年來,傳統紙質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這一現象將我們引入了怎樣才能發展現代新聞學的思考中,F代新聞傳播學除了傳統的新聞功底的構建與積累學習基礎性和學術性的知識以外還需要進行廣告傳播、影視文化、媒介經營管理、輿論學、文化產業活動等一系列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從傳統單一的靜態文字圖像到以網絡為載體發布影像、文字等媒體格式文件的無紙化傳播,這使得現代新聞傳播必須具備實時新聞信息量大,引發話題使受眾積極參與討論,生活服務類互動信息全面,并兼顧愉悅受眾精神使受眾獲得身心健康休息的特點。新媒體時代更需要實現受眾廣泛、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整合度高的新聞傳播效果,從這一點來看,想在電子時代建立現代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與科研體系就必然需要多媒體軟硬件技術的支撐。
多媒體技術是一門應用型的計算機技術,其主要實現手段是通過人對計算機軟件的操作來完成文件的部分或整體效果。多媒體應用技術本身是結合了計算機多媒體軟件工程專業、新聞傳播專業、藝術設計專業等多種專業課程綜合而成的一門實際操作性很強的技術型學科。其業務范圍涉及了媒體的包裝及制作和媒體載體的包裝及制作。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新聞傳播學和多媒體應用技術有了更多的交集,新聞傳播效果的衡量標準也發生了變化,新聞傳播對傳播的效果做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多媒體軟硬件技術的支撐。多媒體應用技術所涵蓋的內容又基本都是需要實際動手操作來實現的,這對于從事這個專業的大量從業人員又提出了不斷創新進步的更高要求,除了需要大量更新資料以外還需要不斷學習多種媒體類的實現方法。
隨著計算機硬件的發展,計算機軟件的更替變化也相當大,比如說在新聞傳播業中發揮著巨大圖文制作效果作用的photoshop,她是一款Adobe公司旗下最為出名的位圖圖像處理軟件,1999年photoshop5.0剛剛被許多中國用戶認識,這款帶有圖層功能和歷史功能的圖像處理軟件允許用戶在不同視覺層面中處理圖片,然后合并壓制成一張圖片。這款軟件的出現立即打破了許多新聞從業人員以及廣告從業人員“繪制基本靠手”的思路,13年來photoshop在不斷更新完善中,成為在平面設計、圖像修復、廣告攝影、包裝設計、插畫設計、網頁設計、后期修飾等方面的必備工具軟件。而今時發展到photoshop CS6中軟件已經帶有3D圖像編輯和內容識別修復功能。
在教學活動中,現今多媒體應用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多學科的輔助課堂教學活動,而在現代新聞傳播學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應用技術也被發揮的淋漓盡致。
多媒體應用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新聞傳播學的限制,發揮其數字化、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對學科適應性強的特點,填充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可以從網絡上找到大量適用于教學的新素材新思路用來擴充教學內容中的各個模塊,增大信息量,協調教學內容,提高備課的效率。在上課的環節中,以生動的媒體課件合理設計課堂內容,運用多種形式展現相關知識點,合理調節授課進度,擴大學生的思路,多角度的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現代新聞傳播學的實際的教學中,由于高校普遍建設多媒體專業相對較晚,而現有的新聞傳播教學工作又基本是集中在課堂內完成,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單一的說教,學生很少能實際接觸到平面的制作、新聞的采編、載體的包裝制作等的實際操作流程,對技術性操作的掌握就更加的欠缺。那么合理的教學就需要現代新聞傳播學專業和多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兩方面結合,任課老師應隨著多媒體應用技術的`進步不斷更新實例用以教學,只有任課教師與新技術的操作實施不脫節才可能教出與時俱進的學生。
在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上也需要設計新的教學手段,為參與教學活動的師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可以更寬泛的進行學習。如開設計算機文字錄入及實際出稿排版、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數碼攝影及后期處理、計算機圖形圖像的處理、視頻采集及編輯、視頻特效制作、動畫制作、音頻文件的采集與編輯、音頻特效制作、網站網頁、交互式多媒體等課程。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把學生組織成各個小團隊,以團隊的方式來完成一個或多個較大的教學主題課程設計,加強學生對社會需求的進一步認知對將來的工作能夠有更深入的體驗。在完成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體會學習的知識并在操作的過程中重新整理知識,探究最新技術。而教師在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的過程中也可以驗證及提高自身對新技術的學習認知程度。在教學中達到師生雙向激發主動學習的目的。在課程設計環節中,教授學生設計制作的方法而不限制學生的思路。教師需注意不以自身主觀意見來評價學生的作品,而是肯定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的表達。
多媒體應用技術在內容與形式上的不斷探索與更新,給予新媒體發展提供了可行性平臺,而通過不斷實踐摸索出來的創新性方式方法又為主流媒體的新聞傳播提供了新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促進了社會整體新聞傳播水平的提高,F階段各大院校是培養現代新聞傳播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對多媒體應用技術方面知識與操作探索創新的重要場所,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更需要理論結合實際,現代新聞傳播學與多媒體應用技術并行,為培養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新聞傳播學論文15
物業,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大民生問題。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小區內的物業管理規范了,居民才能安安心心上班,開開心心回家。隨著我市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住宅小區的數量日益增多,物業與業主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自從城建新聞熱線開通以來,關于物業這一話題屢次被讀者提及,小區缺少優質“管家”、老舊小區生活環境差、物業費繳費率低、物業企業經營困難……物業與業主間的矛盾一遍又一遍在不同的小區“上演”。
20xx年是張家口市的“物業服務提升年”,這個以“年”命名的工作部署,寄予了我們太多的關注和希望,心里也有 N 個問題求解。住房維修資金的申請使用、物業管理費不能緊跟時代、業主委員會的出路……關于物業報道的題材零零星星的太多了,但是在這個提升年里,我們希望看到答案,或走在尋求答案的路上,適時推出了“關注物業管理 共建和諧家園”的新聞系列報道,將物業報道從單純地反映生活、反映沖突,轉向對物業與業主之間矛盾的聚焦以及解決途徑的探討上。
在歷時約兩個月的報道中,我們通過大量細致的采訪,拿到了第一手資料,深度挖掘了新聞背后的故事,在全市范圍內掀起了探討物業管理的輿論熱潮,探究了物業與業主間矛盾的深層次原因,發掘了一些物業與業主拉近距離的成功范例,對于規范物業管理、提升物業服務水平、建立“四位一體”物業管理體制發揮了監督、助推作用。“關注物業管理 共建和諧家園”新聞報道,為我們今后的民生新聞報道指明了一個轉型的方向。
可見,深度是提升民生新聞社會價值的一把利器,有了深度,民生新聞報道干預生活、推進社會前進助推器的社會價值才會更加凸顯。
一、民生新聞反映百姓關注的熱點
民生新聞是從百姓生活中采制的.新聞內容,主要關注百姓生活,關注影響百姓生存的要點問題,通過時效性報道形成和百姓之間的溝通;民生新聞以百姓生活為切入點,依照正確的輿論引導并服務于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當下,民生新聞是時代的需要,關注民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作為新聞媒體,做大做強民生報道,既是建設和諧社會責無旁貸的任務,也是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張家口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新開發的小區數量日益增多,物業公司也遍地開花。由于物業公司“良莠不齊”,物業服務的水平層次不齊,物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就顯露了出來。關心百姓身邊事,報道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才能使民生新聞與受眾心理需求實現零距離。在這個“物業提升年”里,我們推出物業系列報道,讓民生新聞真正落了地、接了地氣。例如,在“關注物業管理共建和諧家園”系列報道第一篇《物業,何時能給我一個舒適的家》中,從本報收到橋西區某小區居民張偉強(化名)寄來的一封投訴信展開,羅列了其所在小區物業公司的13條“罪狀”,表達了他對物業公司種種作為的不滿,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及時解決問題。文中所列的“管理不規范,幾乎每隔幾個月就有業主被盜;經濟賬目不清楚,物業干事情先斬后奏;服務縮水,車庫改為他用……”也是諸多小區存在的物業問題,當天報道一見報,我們的熱線就接連不斷接到讀者反映物業的來電,掀起了眾人熱議物業管理的熱潮,得到了百姓的肯定。
二、深度挖掘,關注新聞背后的故事
物業,在民生新聞中已經算是個老話題了。但是時代不同了,人們對于物業服務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所以關于物業這個話題就要從公眾時下的角度出發予以報道,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報道中出新意,從深度挖掘背后的故事,追本溯源以求得解。作為一名地方晚報從事民生新聞報道的記者,可以更加深入百姓,深入基層,詳細了解社區民情,及時了解讀者的期待和反應。在《金鼎·世紀城成長記》和《業主委員會,才剛剛上路!》兩文中,我們選定的都是業主委員會這個主題,一個是頗為成熟的業委會;另一個則是半路夭折的業委會,在報道過程中展示了兩個業委會的成立與成長,為更多的業委會成立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也探究了業委會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引發社會的思索。
深度報道不僅是新聞報道的一種方法,也是以更豐富的內涵去滿足受眾對真實的需求。這就要求記者能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做出新聞的深度。
關于物業費收費的標準,我們在《物業管理收費問題亟待破解》和《物業回歸市場路有多長?》兩篇文中,通過記者的大量走訪,在全市201家物業公司中發現了約八成經營困難,總結了兩大矛盾:剛性管理費和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業主需求和從業人員素質之間的差距。得出這樣的結論:“繼續沿用20xx年制定的物業費收費標準,還是讓物業回歸市場,這需要相關部門從物業行業發展、物價水平,市民的生活壓力等諸多方面考慮,從而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接受點!眱善獔蟮勒鎸嵉卣故玖宋飿I企業的經營現狀,也道出了他們的為難之處,讓百姓對物業企業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關于物業的報道,我們捕捉了話題的重點、難點和熱點,盡可能地將幾件類似的事件歸結為一類,用深度去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社會的思考。
三、深度,凸顯民生新聞的社會助推器作用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靶∶裆敝卦凇爸獣浴,“大民生”重在“體察”。同樣一個新聞,如果視角不同,它的傳播效果就可能大相徑庭。作為地方媒體記者,我們要承擔起為家鄉民眾“鼓與呼”的責任,也要承擔起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的一臂之力。此次關于物業的報道中,我們將這個話題放到“物業提升年”這個大背景下,巧妙地轉換視角,深度挖掘業主與物業企業背后的故事,構成民生新聞的厚度、深度和高度,通過媒體的監督來推動本地物業管理的規范和相關制度的建立完善。
“媒體職責之外的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最終還是要借助于政府與社會的力量來構建一種制度性的安排。”物業系列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關注,同時也推動了政府與主管部門相關政策的出臺,市住建局召開了推進物業管理規范化座談會,重拳清理“黑物業”,市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物業管理工作的意見》,探索建立“四位一體”的物業自主管理體系。同時,我們還推出《本報聯手市住建局共同尋求物業破題發展之道》,以現場互動的形式加快推進物業規范前行。
民生新聞報道能不能形成社會輿論的中心,推動社會進步,最終要看是不是把受眾關注的社會“病理標本”找到了。在物業系列報道的實踐中,我們從“急民之所急”轉向到“憂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用民生的視角去挖掘百姓的所思所惑所憂,以一顆人文關懷之心和社會責任感找到了報道的厚度,以深度凸顯了民生新聞社會助推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金旭東 . 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型與提升[J]. 南方電視學刊,20xx(01).
[2] 唐春雷 . 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空間的思考[J]. 電視研究,20xx(01).
[3] 高曉瑜 . 民生新聞的直播常態化——以陜西電視臺《第一新聞》為例[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xx(09).
[4] 趙向陽 . 電視民生新聞的特點、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的對策[J]. 今傳媒,20xx(08).
[5] 許婭,馬曉虎 . 陜西電視民生新聞的走向[J]. 新聞愛好者,20xx(14).
[6] 李曉飛,李昕燃 . 解析電視民生新聞的本質[J]. 現代視聽,20xx(S1).
[7] 張清華,商建輝 . 民生新聞升級改版的問題與對策——以《南京零距離》改版為例[J]. 現代視聽,20xx(05).
【新聞傳播學論文】相關文章:
新聞傳播學論文07-22
【熱門】新聞傳播學論文07-28
新聞傳播學論文[熱門]07-23
關于新聞傳播學專業論文10-08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精選]07-25
新聞傳播學論文(精選12篇)03-31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集合]07-26
(熱)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07-27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精華)07-24
(優)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