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新聞傳播學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聞傳播學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聞傳播學論文1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職業預期與職業能力構建的關系、新聞傳播類學生畢業需要達到的知識能力、個人能力和綜合能力,提出新聞傳播類學生職業能力構建的路徑,并指出在職業能力構建中可能出現的誤區及克服辦法,
關鍵詞 新聞傳播 職業預期 核心競爭力 職業能力構建
新聞傳播學作為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學校在培養新聞傳播學類學生時,其主要著眼點是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提升學生在職場的競爭力應該充分考慮其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畢業后的實際操作能力。不同的學生對未來的不同的預期,學生在自己職業預期的指引下,有意識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接觸相關項目,從而達到構建自己職業能力的目的。
一、職業預期與職業能力
大學生的職業預期是指其為自己將來職業做出的設定和選擇。職業預期的實質就是在專業內二次選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次選擇。每一個專業培養學生都是按照教學要求,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學分,以及每門課程要達到什么樣分值才能結業,這種設計是根據本專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根據大多數學生的需求設定,每個專業的專業課程都可能成為未來學生就業的方向。新聞傳播類學生畢業后,既可能是做記者,也可能是做媒體經營人員,還可能做企業宣傳人員。在就業專業化的格局下,記者這一崗位又可以分為經濟新聞記者、時政新聞記者、社會新聞記者等多個方向。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為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做出一種選擇,并依據自己的職業預期有意識地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即是要從事某項工作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一般職業能力是一種基本能力,是要從事該項工作的基本要求;專業能力是從事某項工作時在專業上的基本要求;職業綜合能力是出色地完成本專業工作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人能力等諸方面。
職業預期是職業能力構建的根本指南,職業能力培養是增加職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新聞傳播類學生一旦確定了自己的職業方向或者目標崗位就需要著力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使增強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預期。
二、職業能力構建的誤區
大學畢業后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困擾大學生的問題。一些大學生在就業時考慮得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很少去考慮“我能干什么”,作為大學畢業生,首先是要衡量自己能干什么,再去決定自己要干什么。新聞傳播類學生在構建自己職業能力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容易進入誤區。
1.通修所開課程導致個性缺失
由于新聞傳播類就業口徑較寬,學生不知道如何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因為這種現象的存在,學生就不在專業內進行細分,或者進行再選擇,于是把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毫無選擇地進行選修,畢業進入社會時,可以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調動知識支撐其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在校的學習時間有限,要用大量時間來學習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并不是每一門課都能精通,這就導致學生原來全才預期發生偏差,甚至全而不才。也就是目前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動手能力不強,甚至不能獨立完成一項具體工作。大學生眼高手低直接后果是就現在一些學校的就業率不及中職或中技,以及大學生完成大學學業后回到中職或中技去學習。也就是說,大學生在校中沒有自己的職業預期,就很儲備自己的職業能力。也就是說在職業預期時,不能把自己培養成全才,而是嬰把自己培養成專才。
2.職業預期飄浮常換更換預期
不少大學生在校期間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去想“我要干什么”,由于人的成長具有階段性,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同的階段受到外界的影響不同,不少學生在受到外界影響會不斷地調整自己對未來的預期。不同的職業預期所要具備的知識是不同,所以這些學生就根據某一階段對自己未來的設定選修相應的課程,有的甚至完全不同的就業預期,這樣導致學生所修課程沒有系統性,其后果同學生畢業后,所學很多課程,卻沒有能真正可以增強其競爭力。
3.理論實踐能力不能同步發展
職業能力由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構成,對于新聞傳播類畢業生而言,既要能講出理論,也能動手操作具體事件?梢恍┰趯W生構建自己職業能力時片面理解能力,一部分學生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理論知識點,爛熟于胸?墒亲屗麄冊谶@些理論的指導下操作一項具體工作卻無能為力,甚至案例分析也會不會做;相同,另外一部分學生雖然可以動手操作一些具體項目,但問及他們為什么這樣做時,卻無法回答。所以學生在構建自己的職業能力時,既要學好理論知識,也要善于操作實際項目,更重要的是,不僅培養自己的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做到二者都不偏廢。
三、職業能力構建的路徑選擇
職業能力構建關鍵的一步就是使自己從通才、全才向專才轉換,落實到在校的新聞傳播類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構建簡單地說就是打牢基礎,突出專長,重在運用。
1.學分與修業時間突破原框架
大學教學計劃是按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安排,一般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等幾個體系構成。其中專業選修課是學校根據本專業學生在達到的基本能力所安排,學生根據自我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目前眾多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是在本學院或本專業內開設,學生自主選擇。這種選課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學生自主性,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但其存的問題也不能規避。新聞傳播類學生就業口徑相對寬,每一個崗位的要求也不一樣。有論者認為,隨著傳媒科技的發展,新聞傳播業崗位人才需求也正在細分。如果一個的預期是畢業后從事財經新聞工作。這就需要學生要具備經濟學知識、政治經濟學知識,統計學知識以及財務知識等,而對于一般新聞傳播類專業組織教學的院系一般僅根據本學科知識配置教師和課程,這就需要院際之間、校際之間打破原有的專業壁壘,允許學生跨專業選修相關課程,且所獲得的學分互相承認。
與跨專業選課同等重要的是靈活學制,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實踐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中止在校學習,而選擇校外見(實)習,后恢復在校學習,補充學分。在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學校推行靈活的學制。目前國內大學正在推行以學分制教學改革。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學?梢酝菩袕椥詫W制,要求學生相應的時間內完成課業修完學分即可申請畢業和學位。允許自主選擇畢業時間,鼓勵學生在校期間,不選課或少選課而到相關崗位從事相應的工作。
通過課程選修和休學實踐,學生基本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職業預期構建所需要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基本具備期望崗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2.課堂教學與考核方式的突破
課堂教學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組織的教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主要在于傳授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課堂教學本身需要突破原有大一統的.內容灌輸,在傳播必要有知識點后,留出必要有時間讓學生自修。主要體現在案例分析上。在應用教學環節,針對同一門課程,可以細分內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預期進行案例選擇和分析。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傳媒經濟專業《傳媒經濟概論》、《新媒體產業導論》、《媒介資本運營》等課程教學中,遵循這一原則,完成課堂教學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相應課程細分的案例進行分析。如在新媒體贏利分析的案例分析課中,學生根據自己對新媒體的理解,自己的愛好,選擇諸如電子雜志、地方站等媒介的贏利模式進行分析。因為是學生自己的愛好,其準備較為充分,教師根據學生對案例的分析有針對性的評析又有效地補充了學生分析的不足。對同一門課而言,課堂教學實現了必修知識的掌握。通過案例課使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與組織集體大課教學相對應的是,對課程考核的方式需要多元化。對課程的結業考試或考核使用得最多的是統一考試、課堂論文和課程設計等幾種方式。幾種方式各有優劣。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同一門課程考核方式相同,但不同的學生對自己未來的預期不同,針對課堂結業的方式可以嘗試多元化,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預期和自己的擅長選擇適合自身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說,同一門課程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考核。由學生申請,教師和相關部門根據課程的性質、特點進行審核,確定是否同意其申請。
3.根據職業預期選擇論文方向
獨特的學業個性是大學構建職業競爭力的重要路徑之一,在統一教學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可以通過論文選題構建自身學業個性。要求大學生撰寫論文是考核其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撰寫好學生要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論文的要求決定了學生必須對所選題目涉及到的知識進行補充和強化。所以在論文撰寫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論文方向,通過完成論文促使學生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
新聞傳播類學生的論文可以是論文,也可以是項目設計。論文主要是運用某個工具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者把某些現象上升到理論。項目設計則是根據要達到的目標,運用一定的理論知識完成一項工作。前者注重理論培養,后者注重實際動手能力。學生畢業需要就業,可以選擇做一個項目策劃;畢業后需要考研或者從事其他非實務性工作,可以選擇做論文。不管是項目設計還是撰寫論文,學生都可以自主選擇,這種選擇都導向是構建自身的競爭力。該項學習不能為完成而完成。要著實通過這種方式去了解一個行業,并能把握這個行業動向;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使自己能完成預期職業所要完全的基本工作。
4.構建導師制實現教與學互動
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需要充分發揮兩個基地兩個導師的作用。即校內實踐基地、校外實習基地和理論導師、專業導師?栴D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新聞機構聯手合作開設了覆蓋全國的實習項目。這些實習項目主要是針對三、四年級學生進行的一周到三周的新聞實踐,諸如到CTV新聞、TSN、CANWEST新聞、探索頻道、加拿大地理雜志等媒體進行實習,并讓他們獨立制作影視節目。。校內實踐基地學習根據理論教學需要建設的實踐基地,該基地可以保證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校外實習基地既要保證理論知識的轉化,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校內的教師擔任的是理論導師,因為學校教育強調學理性,校內教師具備較強的水平,可以解決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理論知識不足的問題,
而校外導師是一些在業內具有多年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士,他們中。有的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有的具有豐富從業經驗,卻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兩個導師相互配合,學生一旦遇到相應的專業問題,可以直接向兩個導師尋求幫助。特別是在專業導師的引導下,培養動手能力,并反向作用,促使其對理論知識的補充。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傳媒經濟專業幾名學生在學習新媒體產業課時對電子雜志產業興趣,創辦了《默聞》雜志,兩個月時間,單期最高網絡下載量達到900余次。學生在制作電子雜志過程中,不僅熟悉了媒體內部運作程序、機理,還學會了相關的軟件使用。
新聞傳播類學生就業口子較寬。且創新性較強,只有落實到一個具體的崗位,導師才能衡量其職業能力和學習計劃。學生與導師的互動有利于學生與時俱進,掌握前沿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同時,通過學生的反饋,可以改進教師在教學不足。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James w,Carey指出:新聞學的學術來源應該根植于人文科學和人文類的社會科學中。大學四年,學校根據本批次的實際情況和當前社會需求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只是一個初步的架設,其核心競爭力有賴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根據自己的職業預期有意識在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構建。新聞傳播類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是學生要確定自己將來的具體崗位,并根據自己的崗位構建知識體系和職業能力。在職場競爭十分激烈的大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畢業時不僅要能獨立承擔一項具體工作,更重要的是,必須在一個崗位上發揮其骨干作用,而這種骨干作用就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要構建這種核心競爭力首先確定自己的崗位預期。其次是圍繞著這個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進行有計劃的構建。
新聞傳播學論文2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將論文寫成了工作經驗總結或理論宣傳文章?赡苡械淖髡咴谧x研前是做宣傳工作的,或者擔任領導干部的文字秘書,這種工作經歷使得作者寫的論文,文字流暢,話語是成套路的,諸如:在……形勢下,在……領導下,為了……,以……為基礎,以……為指針,做到打實幾個重點……、突出幾個……、落實幾個……等等。讀了文章,好象在喝白開水,除了有些詞句漂亮外,實際上并沒有提出新觀點、新發現、新視角。例如有一篇關于輿論監督的論文,作者為了在第一章顯示論證的理論性,三個小標題分別是:輿論監督是……生命、輿論監督是……旗幟、輿論監督是……保證。但是輿論監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沒有說出來。因為作者真心誠意地以為,這就是“理論”論證,報紙上理論版確實盡是這類“理論文章”,有些還是級別較高的黨政領導人的文章。有一篇論述某報紙論文,本來是可以寫成學術論文的,但是作者陷到這個媒體里太深,進去出不來了,沒有站在客觀的立場用學術眼光來觀察問題,當談到這家媒體存在的意義時,小標題是“……的理論意義”,內容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分別為該單位的題詞。作者誤以為,高級領導人題詞,就是“理論”。
這種情況與中國大陸的新聞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傳、商業公關與新聞報道混同有關,每年在論文中這種類型的所占比例也較大。除了學生的問題外,這與部分導師本身就在具體的新聞工作領導崗位,對于學術研究不夠熟悉也有關。因此,需要強調區分學術研究論文與政治宣傳、企業公關文章,有時它們都叫“理論”,但所指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三,論文中缺乏基本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一些論文,分析太缺乏本學科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仍然在使用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學時代學的大眾哲學常識,來“分析”問題。不能說他們說的不對,但是實在沒一點學術研究的味道。這種情況到了寫論文的時候再糾正,已經晚了。這反映出研究生的學科基礎理論教育較為薄弱。從入學就應加強學術理論思維的訓練,將文科的基礎知識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四,論文的理論前提不可靠或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即使行文、具體論證和結構不錯,由于論文的立論不成立,全盤皆敗。例如一篇論述古代文論對現作啟示的論文,將韓非談到“文章”如何的一段文字作為“綱”,展開來寫。顯然,作者誤將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為現在的“文章”(先秦文獻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這個理論前提一錯,后面再怎樣寫都沒什么意義了。另一篇論文,闡述輿論學的發展歷史,談到18世紀西方第一部使用現代“輿論”概念的著作,根據別人的介紹,將作者對輿論的劃分(“公意”與“眾意”),抄寫中誤為“眾意”與“民意”,沒有再看原著,就論證起這兩個抄錯的概念含義如何不同。一開頭就出現這種理解錯誤,后面的論述自然跟著錯。
這與學術研究存在不同意見是兩回事。不同學術爭論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實,包括事實本身和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公認的原因,總要正確。理論前提起碼能夠自圓其說,也就是能夠“成立”,不然就沒有共同的討論基礎了。
五,把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作為理論依據。不少作者在討論論文的基本概念時,并沒有理論根據,常把字典、詞典作為論據,試圖證明什么。我們寫的是學術論文,不是小學生學習一個字詞時查字詞典那種情形。為了理解一個概念,論述中可以涉及這個詞匯的語法構成和意義解釋,但這只是這個基本學術概念的技術性解釋,讀者將等待著關于這個概念的真正學術性闡述。然而,常常查了字詞典后,關于基本概念的解釋就算完成了,F在新聞傳播學文章中常出現“××性”的概念,創造和使用很隨意,缺少科學內涵,這是造成論文學術價值評價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六,不會寫緒章。任何文章總要有一個開頭,學位論文的開頭通常要求有一篇緒章(叫序、序言、前言、緒論、緒章等等均可),這篇緒章的任務是交代自己的選題、論文的主攻方向、文獻檢索過程和情況(即前人這方面已經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論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創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論文大致的結構,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關于論文的問題。但是現在不少論文的緒章,寫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謝之類,或者是發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論文。對緒章提出一定的規范要求,就是逼著作者必須考慮自己是否做了文獻檢索,論文是否提出了新觀點。
七,忽視論文最后的“參考文獻”。往往有這種情況:論文的“參考文獻”沒幾篇,但是文章卻提出了大膽的假設,說得頭頭是道。這是由于知道得太少,膽子越大的緣故。這樣的論文中通常矛盾很多、別人(但是作者不知道)已經論述過的東西較多(但是往往有明顯漏洞),可是作者自己感覺良好。
“參考文獻”不是論文的形式主義的部分,而是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可以考察作者在寫作這篇文章時看了哪些東西,這些東西是否本學科的代表作,也可以從側面考察學生的治學態度是否嚴謹。如果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沒有開列出幾篇東西,已開列的也不是代表作,而且編排沒有規范,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斷,這篇論文的水平高不了。
八,非必需地引證和論述自己導師和可能評議論文的老師的'論著。如果恰好論文涉及導師的研究領域,而且導師確實在這方面有獨
到的觀點,學生引證是正常的。但是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即不少論文的選題與導師或其他相關老師的研究沒有直接聯系,或者他們的論著并不是學界的代表作,學生卻千方百計要引上幾段,有些引證的內容就是大白話,誰都會說,甚至連導師論著中的“俗話說……”都引上了。
關于非正常引證的動機是復雜的,F.索恩(Thorne)曾歸納了六種非正常引證的動機,情況如下:為阿諛某人引用;以自詡為目的引用;為相互吹捧而帶有偏見的引用;為支持某一觀點牽強的引用;為維護某一學術研究派別利益的不正常引用;因迫于某種壓力的引用。[1]
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這類非正常引用不可能反映與研究對象的真實聯系,最終影響論文分析結果的客觀性,玷污學術研究
九,寫作中缺少“假設論敵”的意識。于是,寫作時只考慮有利于自己觀點的一面,有意無意地回避不利于自己觀點的材料。這很容易被別人抓住作者論證中的缺口。如果每論述一個問題,自己多想想,別人會就這個問題給我挑什么毛病,如果每一個問題在寫作時都這樣自我提問,文章就會論證得較“圓”,逼著自己治學嚴謹些。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社會科學成果評估體系”
鑒于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建議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采用“社會科學成果評估指標體系”[2],對學術論文進行較為科學的評估。若了解了其結構要素,我們在寫作論文時就會有一種學術標準進行自我衡量,以保證論文至少像個論文,多少有些創造性。
社會科學成果評估體系是由一系列指標構成的。首先考察論文的規范性。這里的規范性,不僅指引證的規范,而是指研究者對研究資料的占有、分析深度、遵循學術引證規則這三方面的情況如何。是否充分占有資料,這本身就是論文的最大規范問題。不充分占有資料,特別是不占有最新的資料,無法保證觀點的創造性,有些結論可能是許多年前就已經有的了;或者造成論文低水平的重復。這種情況下當然仍舊可以寫上許多話,但這無論如何算不上有水平的論文。
這三方面的論文“規范”,從一開始就將那些不占有研究資料而拍拍腦子隨意想出若干“××性”,或隨意地從個別事例推出整體的文章,從學術論文中予以排除。資料的占有和分析,實質上是要求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或對現實有所了解,防止研究者因某些局限而忽略必要的事實,疏漏某些可能的邏輯關系。當然,這些關于論文的規范性考察,并不等于論文就具有科學性了,但是它會影響到論文結論的科學性;而且,規范的論文也能夠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較為清晰的學術發展脈路。
第二,對論文的難度作出評估。假如第一關過了,可以認定算是學術論文了,那么馬上就面臨第二個問題,即這篇論文實際付出的精力有多大?一般地說,付出精力大的研究,其成果的質量也較高。這里的指標有兩項,一是論文的規模,一是論文的復雜程度。
這里的“規!,不是指參與人數的多少,而是指研究本身所要操作的概念、事實要素或實證研究中的變量等的多少。需要處理的因素越多,規模越大;反之越小。這是考察作者研究能力的一種指標,并非文章越長規模越大。有時一篇論文并不長,但是需要很多論據,必須論證得當,它的規模就屬于較大一類。例如關于北京“新疆村”的研究論文,涉及人口、經營規模、材料來源、語言和文化生活、社會管理系統、雇傭關系、同胞關系、家庭、生育、宗教、民族政策、法治、飲食等等,必須處理這樣多的因素。因此,可以認定該項研究的規模較大。
這里的“復雜程度”,不是指涉及面大(有些選題涉及面較寬,但是邏輯關系簡單,分析起來并不困難),而是指需要處理的因素之間邏輯關系復雜。有些看起來不大的選題,如果其中要說明的各種關系較難把握,那么應當說其復雜程度較高。例如“我國的地下色情產業”這個社會學選題,它似乎算不上重大選題,但是真正研究起來,要處理的各種因素間的關系非常復雜。關系越復雜,需要運用的知識量、知識深度、研究能力等的要求就越高。
第三,對論文的研究成份進行評估。一篇論文,不一定完全是研究性的,有些成份屬于是在普及某些知識,或者僅僅提供了一些資料。根據智力對材料加工程度的差異,研究性質成份是指論文中提供了新的認識的那部分。
因此,需要先對論文的研究成份的多少下一個判定,這里提供了四種選擇:25%、50%、75%、100%?磥磉是簡單了些,但重要的不是劃分研究成份占多少的討論,而是要在觀念上學會區分研究、普及、資料這三種不同的成份,努力使自己的論文增大研究成份。一般地說,碩士論文如果有50%屬于研究成份,可算是相當不錯的了。這里需要說明:并非只要屬于研究成份就好,同樣屬于研究成份的部分,水平高低差異很大,這里還要有其他的衡量標準。
第四,考察論文的科學性,即可靠性。這需要根據對論文研究性、普及性和資料性成份所作的劃分,分別評估。如果確定成果全部或部分屬于研究類,就要首先對成果研究部分的科學性進行評估。這里有五項標準。
1,基本理論依據或前提的可靠性。提出這一對論文的基本要求,在于經常存在這樣的情況:論文中具體概念沒有發現不成立,論據也頗有力,論證不能說不嚴密,方法也有效,但是由于理論前提不可靠,實際上一切皆不能成立。例如若有人提出“太陽黑子活動決定經濟發展”的假設,這完全可以通過計量經濟分析證明該假設成立,而且在統計學上確有明顯性。但是這在經濟學方法論上是完全錯誤的,錯就錯在沒有可靠的理論前提。
。,概念使用的科學性(明確、嚴謹、有效)。概念是任何論文的基本單元,將概念的“明確、嚴謹、有效”要求聯系在一起,是針對這樣的情況:概念需要很好地反映特定事物的范圍或本質,僅僅做到“明確”是不夠的。有的很明確的概念,不具備處理、解釋其定義范圍內事實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說明結論。一些文章中常見的脫口而出的一連串“××性”,就屬于這種情況。
。,論據(理論或事實)的可靠性和充分性。這里的“可靠、充分”是對論據說服力的衡量標準。“權威人士”的話,可以作為輔助的論據,但不宜單獨作為論據,就在于它雖然通常是可靠的(這里是指真實),但不能作為“充分”的論據。
。矗撟C邏輯的嚴密性和完備性。這里實際上涉及兩個標準,一是具體論證中要做到滴水不漏;一是論證的整體充分,沒有空缺。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這里的兩個標準,前者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學的。例如考證某一事物為歷史上的第一,方法上就要保證是對全部資料進行了檢索和分析,而不是只依據部分資料得出這樣的結論;實證調查的推論,則不能超越原抽樣的總體范圍,否則便不可信。所謂“有效”,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正好能夠說明作者要證明的論點。顯然,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不在于它是否復雜和新鮮,而在于能否有效地說明論點。
當然,并非每種研究成果都適用于這五項,前四項一般適用于理論型論文;實證型論文需要重點考察第五項,而前幾項可能不全適用于對它的評估。
第五,對論文的價值進行評估。這里也包括五項標準。這是對該論文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判斷,包括論文對學術發展的貢獻程度----學術價值、論文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社會價值。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同行專家組可以對論文的學術價值提出若干評估的衡量標準,
但是社會價值是難以具體分解的,因為人文-社會科學論文不是“社會價值”需要的“主體”。因此,這里涉及學術價值的前四項較為具體,關于社會價值的后一項相對抽象。
。,問題提出或選題對學科發展的貢獻。某個學科的學術發展,提出問題本身如果帶有啟示作用,常常有力地推動學科整體的發展。為什么說論文的選題很重要,原因也于此。
。玻峁┑男率聦、新知識對學科發展的貢獻。這是針對某一類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的,它們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新事實或提供新知識,例如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國際關系等方面的論文。新聞傳播學的論文中,有一部分也需要用這個標準衡量。
。,所獲得的新認識新結論對學科發展的貢獻。這是針對另一類論文的,它們主要在觀念領域有所創新,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對世人和學科有啟迪作用,例如哲學、文論、政治學、法學、方法論等方面的論文。新聞傳播的論文中,有一部分需要使用這個標準。
。,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對學科建設的貢獻。這是針對所有論文的。我們很難要求每篇論文都能提出新觀點、新事實、新知識。但不少論文的研究視角較為新穎,或者研究方法與眾不同,給人以啟示,那么這類論文也應該肯定它對學術發展的貢獻。
。,論文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在這里的含義是:對論文所取得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或作用的可能性作出綜合判斷。這只適用于純應用性的論文。
一篇學術論文,如果在以上五項中有一項能夠作出一些貢獻,應該是很成功的了。因此,在衡量自己成果的價值時,要有自知之明,感覺在某一項可能作出些貢獻,就努力在這方面下功夫,爭取有所收獲。全面追求“貢獻”或追求很大的“貢獻”,很可能結果是完全沒有“貢獻”。特別在自我感覺非常好時,更需要正視這五項衡量的標準。
第六,關于論文中普及性成份和資料類成份的評估條件。普及性知識和資料類成份,并非沒有價值,但不應在學術論文中占主導,不然,就很難說是論文了。如果自己的論文中有普及性和資料類內容,也要盡可能使之可靠和嚴謹。下面是關于這兩方面的評估標準:
對論文普及性成份科學性的評估條件:1,對原成果概括和轉述的準確性。2,介紹闡釋的清晰性。
對論文普及性成份的價值評估條件:1,對開拓學術視野的貢獻。2,對解決某一具體學術問題的貢獻。3,論文普及性成份的社會價值。
對論文資料類成份科學性的評估條件:1,所提供資料的可靠性。2,資料選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3,資料處理的科學性。
對論文資料類成份價值評估的條件:1,對開拓學術視野的貢獻。2,對滿足學術研究需要的貢獻。3,論文資料類成份的社會價值。
“核心期刊”發表、評獎、課題來源能否作為論文的衡量標準
現在中國大陸有新聞傳播院系的大學,對教師的論文和碩士、博士論文的衡量標準中,發表在所謂“核心期刊”上,或者評委成員大多認為達到在這些期刊發表的水平,或者發表的東西獲得了什么級別的獎,或者研究本身是某一級別的課題的一部分,會在論文的評價上給予特別看待。有的學校硬性要求論文必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夠作為畢業、晉升的條件。新聞媒體給予了報道,往往也會加重對論文評價。這些衡量標準,在現在中國的國情下,是不科學的,也沒有國家法律法規的依據。
由于現有的國情,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新聞報道或評價,以及課題來源等不一定來自科學共同體(指本學科最具權威的專家組)的判斷和決定;目前中國大陸的學術刊物是否“核心期刊”,并不是科學共同體公認的,它們的認定受到較多的非學術因素的制約;學術評獎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非學術因素,某些有價值的論文,恰恰可能存在爭議,而評獎通常給予了爭議較小的;課題來源和級別只反映政府管理機構對社會科學的需求和導向,難以證明論文的學術價值;媒介的報道或評價不能反映論文的價值,因為記者的評價是非專業的。所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這一評估體系,暫時不采用這些間接指標。
學術同行引用頻率本應當成為評價論文的重要標準,但鑒于目前中國大陸人文-社會科學界尚無社會科學引證系統(例如美國有《社會科學引證索引》),并且研究者尚未普遍遵循研究規范,現在暫時也沒有將同行引證作為評估標準。
既然現在不少大學要求論文必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要求獲獎、要求較高的課題級別和媒介報道等等評價要素,論文的作者很難不去追求。但在輿論上,我們需要做一些工作,至少在認識上要清楚,這些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回過頭來再看這一社會科學成果的評估體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F有的評估指標體系可以解決一般情況下對論文的評估,效果是令人滿意的。但這要以社會環境整體寬松、人們的心態較為正常為前提。如果只允許一種意見存在并且人們都一致贊同這樣的做法,或者人們普遍地處于某種激昂和偏執的狀態,再完美的評估方案也會評出十分荒謬的結果,因為可能會出現密爾(J.S.Mill)所說的“多數的暴虐”現象[3]。另外,為了保證這一評估體系的公正,需要評委的數量相對多些。如果委員人員太少,每個評委的權重就會過大,自然影響評估的公正性。
[1]參見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參見卜衛、周海宏、劉曉紅《社會科學成果價值評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3]參見密爾《論自由》,程崇華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其他參考書目:
(1)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李秋零、田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林學諦著《環境、交往與思維》,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金觀濤、華國凡《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科學普及出版社1983年版。
(4)M.尼爾.布朗《走出思維的誤區》,張曉輝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版。
(5)金觀濤、劉青峰《論歷史研究中的整體方法/發展的哲學》,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
(6)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李銀河編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柯惠新等《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
(8)李茂政《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方法論的相容性及內在聯系性》,《第二屆兩岸傳播媒體邁向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69-180,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1999年編印。
(9)陳力丹《碩士論文寫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xx年版。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新聞傳播學論文3
一、雙語教學法應用于新聞傳播學科中的必然性
新聞傳播學科很多課程都要求實施雙語授課,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聞采訪和寫作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概念、術語、新聞學原理等內容均出自于西方,在教學中若使用中文教材授課,就必須要將其翻譯成為中文,由于中文和英語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經翻譯的教材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能會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很容易使學生在理解時產生誤解,最終影響和干擾教學效果。有學者認為,在當前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要想成為一名優秀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還應了解和掌握當前關于新聞學方面的信息以及文化。目前國內開展的新聞傳播學科教育在雙語教學中多應用的是國外教材,和國內傳統教材比較,原版教材更為規范尤其在英語表達上更加規范,可讀性比較強,表達更為清晰,內容也比較豐富,可提供更新的關于新聞傳播學方面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國外新聞傳播學,繼而進一步為其打入國際傳媒市場打好基礎。
二、在新聞傳播學科中實施和應用雙語教學法的相關對策
雙語教學法應用于新聞傳播學科,不僅要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同時還應滿足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也就是說,實施雙語教學不可一刀切,應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下面,筆者就新聞傳播學科中雙語教學的實施以及應用提出一些相關對策。
(一)合理選用教材
目前,教材是影響高等院校雙語教學實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國外教材在編寫上和國內現行教材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原版教材不管是在內容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均和國內高校學生英語水平不相符合,因此在選擇合適的英語原版教材時困難較大。雙語教學所用教材應為原版教材,該教材必須要具備先進性以及代表性。由于國外原版教材知識內容比較新,層次分明,所注重的是綜合素質以及實際應用,而目前國內高等院校雙語教學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適用于國內高等教育的原版教材還比較少;此外,國外原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不足和缺陷,比如某些內容過于繁雜,或者內容和國內同種類型教材相比較簡單;再加上教材內容在編寫形式以及思路上均和中文教材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若處理不合理,很容易使后續課程教學以及學習受到影響。鑒于此,為確保所用原版教材更加符合國內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新聞傳播學科的學習需求,可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調整,使其更為完善;在講解原版教材內容的同時還可利用網絡,在網絡平臺上下載相關資料和信息,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或者介紹和原版教材相關的漢語教材,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深化其對于新聞傳播學知識的認識、理解,兼顧英語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此外,在教學中還應配備漢譯本,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
。ǘ蚀_定位學生學習水平,合理安排時間和課程
由于學生個體間學習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雙語教學過程中,若學生英語水平處于嚴重不均衡狀態很容易使教學進度以及效果受到影響。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發展速度的加快,招生規模也隨之擴大,班級學生數量也隨之增多,從大量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在該形勢下實施教學,效果低下。對此曾有人建議可基于學生自身英語水平采取分班授課,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可直接用外語授課或者采用雙語授課,而對于外語水平處于中等狀態的學生可適當增加中文授課比例,反之對于外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則可減少外語授課比例。目前,該方法已被應用于新聞傳播學實踐教學中,從實踐結果來看,效果顯著,不僅使教學更具針對性,還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不同學習層次水平的學生接受,使其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但是該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即對師資要求較高,造成師資緊缺。對此,在新聞傳播學科實施和應用雙語教學時,不可盲目跟風,應結合高校實際情況,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分層次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相關定理、名詞或者概念的時候盡量用外語,循序漸進,逐步靠攏于雙語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雙語教學盡量在大三開設,因為處于該階段的學生對基礎專業教育、新聞學方面的知識已有初步認識和了解,同時通過兩年英語學習已具備基本聽說能力,在這一時期實施雙語教學,可達到很好的銜接目的。此外,在明確雙語教學課程時,應基于新聞傳播學的特點,結合學生學習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且和實際緊密相連的基礎理論課程、專業實踐課程,如輿論學、英語新聞寫作、大眾傳播學、英語新聞編譯、西方新聞發展史以及經典作品賞析等,采用英語方式授課,原滋原味講解教材中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學情境中,還便于學生了解和熟悉即將要學習到的關于專業內容的英語表述,使學生養成利用英語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習慣。
(三)實施互動式教學,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針對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和教師經驗不足這一情況,在新聞傳播學科中實施雙語教學時,可采取互動式教學,構建討論小組,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和回答問題,以便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活動和新聞專業知識學習活動中。但是該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即對于人數有特定要求,一般不可多于30人,同時對學生自信心、英語水平以及專業能力要求比較高,若在討論和回答問題時僅個別學生積極表現,則失去了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鑒于此,在互動式雙語教學中,選擇討論話題時教師可設懸念,合理分組,確保教學節奏。還可合理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關于專業方面的影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制作課件時盡量圖文并茂,教學前應告知學生做好預習工作。此外,借助于少量課時來播放有關新聞傳播學方面的西方影片,借助于影片讓學生感受國外文化,以此進一步訓練其聽、說、寫能力?杀M量選擇系列劇,使學生能夠有更長的時間理解,這樣也便于教師更好地設置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這個信息時代大背景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要掌握和熟悉最新信息,同時還應具備多文化背景。將雙語教學應用于新聞傳播學科,并予以合理、有效的實施,不僅可促進國內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同時還可培養出更為優秀的復合型新聞記者,從而更好地融入國際傳媒。雖然雙語教學于實施期間會遇到各種困難以及問題,但是雙語教學作為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在新聞傳播學科實施以及應用雙語教學時,首先必須要了解和認識何謂雙語教學,選擇合適的教材,準確定位學生學習水平,合理安排教學課程以及時間,總結分析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予以有效且合理的改進,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聞傳播學論文4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媒體傳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傳統的新聞傳播工作主要依賴于紙質傳播、電視、電臺等傳播,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新聞傳播、記者專業素質等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因而在新形勢下,推動記者做好新聞傳播工作對于傳媒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工作的變更入手,探討記者為應對改革變化所具有的素質能力,從而提高記者在新聞傳播工作中的作用,實現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工作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記者;新聞傳播工作;對策
新聞傳播工作的基礎在于新聞消息的有效性、即時性,而新聞傳播工作的消息則主要依賴于新聞記者的收集、構建產生。因而,記者在新聞傳播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新聞傳播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不僅僅要求新聞傳播工作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渠道創新,還要求記者能夠創新新聞傳播的內容,把握人們對新聞消息的主要需求;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環境中,各個新聞傳播行業的競爭日益加強,提高競爭優勢的重點在于人才,即在于記者的素質和技能。因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記者工作的優化升級對于新聞傳播工作、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新媒體環境下對記者工作的新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環境的更改,記者在新聞傳播中的工作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為記者工作帶來良好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的較大挑戰和新要求。一方面,要求提高記者的自身素質;另一方面,要求提高新聞傳播工作的整體性,而新聞傳播工作的整體性發展要求主要是依賴于記者這一職位而實現的。
1.1新媒體環境下對記者自身發展的要求
新媒體環境下指媒體行業進入了利用互聯網傳播信息的時代,因而在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媒體對于記者自身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事實上,傳播中記者編輯能力強、新聞報告觀點新穎等優點,漸漸的不再滿足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對于記者工作的要求,當前記者工作的新要求主要如下:一是,要求記者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主要是由于新媒體對于新聞傳播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技術,因而要求記者具有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能夠有效處理和發展新聞網站等工作;二是,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發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人們的需求,要求記者能夠有效預測評估出人們的關注重點,站在人們的前方進行新聞的采編播報[1]。
1.2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傳播工作的要求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對于新聞播報行業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是,要求媒體傳播行業實現播報渠道的多樣性,即充分利用新媒體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新聞播報渠道,在新媒體環境下,大的新聞傳播媒體已經實現了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開展新聞播報;二是,當前經濟環境中,人們對于信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由此帶動越來越多新聞傳播行業出現在市場中,增加了各個新聞傳播行業的競爭,因而要求新聞傳播行業對內加強內控管理,提高記者專業能力,對外提高新聞宣傳的有效性;三是,當前的環境中,同樣要求新聞媒體能夠正確定位自身的發展方向,制定戰略定位,從而帶動整個企業的人力資源、資金等朝著同一方向發展,實現新聞傳播工作的整體性和有效性[2]。
2新媒體環境下記者做好新聞傳播工作的對策分析
新媒體環境下記者做好新聞傳播工作要求應從當前新聞傳播行業所遭遇的挑戰入手,從而有效解決相關問題,提高記者完成新聞傳播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2.1記者解決新媒體環境下記者自身發展問題的對策
1)要通過提高記者的新聞從業素質,從而達到提高新聞傳播工作有效性。主要是由于新聞工作內容與情感表達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時兩者之間要把握一個度,避免因情感而喪失新聞原本的教育職能。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首先,記者應該秉承真實性的原則對新聞事情進行客觀、準確的播報;其次,記者用清晰的頭腦武裝自己,具有清晰的工作思維,由于當前的新聞傳播主要是實現“網絡+”的形式,記者具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在把握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對網絡思維進行創新發展,抓住新聞中人們愿意關注的新聞點進行深入播報。例如:20xx年初的朋友圈中的“兩頭鵝”在新聞中走紅,某報社記者通過設置關于兩只鵝的最終下場,使該新聞一度登上各大新聞網站的熱搜榜。這主要取決于記者對新聞熱點的把握,因而完善了記者的新聞傳播工作。
2)提高記者的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意識來滿足記者應對新媒體環境中對記者素質的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中,新聞傳播工作的受眾面更加廣泛,信息處理量較大,信息資訊更新快。因而記者工作應該具有正確的職業道路和社會道德,不會為了增加新聞傳播的'影響力而罔顧社會道德,對一些消極信息進行大肆宣傳。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好的記者能夠推動自身發展,如:學習參考其他記者的新聞稿,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還可以通過百變人生,領悟到社會的真理[3]。
2.2解決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工作發展問題的對策
新聞傳播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一方面,記者能夠發揮作用,有效的處理。另一方面,問題只有新聞傳播方面才能徹底處理。一是,通過拓寬記者的綜合業務能力來解決當前新聞傳播競爭大的問題。在日益復雜的競爭環境中,記者勢必要不斷的拓寬綜合業務能力,實現同其他傳媒企業的合作發展,同時加強網絡信息技術,推動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的運營和采編,從而加強新聞傳播的互動性。例如:某企業的新聞記者,在20xx年為企業構建了在線網站,通過構建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提高了企業的新聞信息宣傳的效率,當地對于該企業的了解同比增長了12%,擴大了企業影響力,推動企業發展。二是,新聞傳播行業通過加強對記者的專業培訓,即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行業為記者提供免費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從而提高記者的專業性,增加記者對新媒體的認知和掌握。最終發揮自身優勢帶動新聞傳播發展[4]。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下主要是指新聞傳媒實現網絡化發展,而記者在新的形勢下呈現出專業素質缺少、對網絡媒體認識不夠、在網絡媒體中不能堅持自我等問題。與此同時,傳統的新聞傳播行業面臨著內部管理不夠、記者資源的優化配置較差等問題。因而,加強記者的新聞傳播工作必須要從記者和新聞傳播行業兩方面入手,通過記者專業素質的培養、職業素質的提高來解決新媒體下記者的發展問題,另外,對于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問題也必須通過加強記者的綜合業務能力,完善相關培訓體系等方式來處理,最終實現記者在新聞傳播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拉拉.當前我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xx.
[2]周昊.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的人際關系平衡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xx.
[3]錢晶.淺議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記者如何做好新聞傳播工作[J].新聞研究導刊,20xx(21):109.
[4]強月新,姜欣.謀劃開局深化改革飛速發展——20xx年中國媒體發展盤點[J].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xx(00):3-92.
新聞傳播學論文5
物業,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大民生問題。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小區內的物業管理規范了,居民才能安安心心上班,開開心心回家。隨著我市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住宅小區的數量日益增多,物業與業主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自從城建新聞熱線開通以來,關于物業這一話題屢次被讀者提及,小區缺少優質“管家”、老舊小區生活環境差、物業費繳費率低、物業企業經營困難……物業與業主間的矛盾一遍又一遍在不同的小區“上演”。
20xx年是張家口市的“物業服務提升年”,這個以“年”命名的工作部署,寄予了我們太多的關注和希望,心里也有 N 個問題求解。住房維修資金的申請使用、物業管理費不能緊跟時代、業主委員會的出路……關于物業報道的題材零零星星的太多了,但是在這個提升年里,我們希望看到答案,或走在尋求答案的路上,適時推出了“關注物業管理 共建和諧家園”的新聞系列報道,將物業報道從單純地反映生活、反映沖突,轉向對物業與業主之間矛盾的聚焦以及解決途徑的探討上。
在歷時約兩個月的報道中,我們通過大量細致的采訪,拿到了第一手資料,深度挖掘了新聞背后的故事,在全市范圍內掀起了探討物業管理的輿論熱潮,探究了物業與業主間矛盾的深層次原因,發掘了一些物業與業主拉近距離的成功范例,對于規范物業管理、提升物業服務水平、建立“四位一體”物業管理體制發揮了監督、助推作用!瓣P注物業管理 共建和諧家園”新聞報道,為我們今后的民生新聞報道指明了一個轉型的方向。
可見,深度是提升民生新聞社會價值的一把利器,有了深度,民生新聞報道干預生活、推進社會前進助推器的社會價值才會更加凸顯。
一、民生新聞反映百姓關注的熱點
民生新聞是從百姓生活中采制的新聞內容,主要關注百姓生活,關注影響百姓生存的要點問題,通過時效性報道形成和百姓之間的溝通;民生新聞以百姓生活為切入點,依照正確的輿論引導并服務于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當下,民生新聞是時代的需要,關注民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作為新聞媒體,做大做強民生報道,既是建設和諧社會責無旁貸的任務,也是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張家口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新開發的小區數量日益增多,物業公司也遍地開花。由于物業公司“良莠不齊”,物業服務的水平層次不齊,物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就顯露了出來。關心百姓身邊事,報道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才能使民生新聞與受眾心理需求實現零距離。在這個“物業提升年”里,我們推出物業系列報道,讓民生新聞真正落了地、接了地氣。例如,在“關注物業管理共建和諧家園”系列報道第一篇《物業,何時能給我一個舒適的家》中,從本報收到橋西區某小區居民張偉強(化名)寄來的一封投訴信展開,羅列了其所在小區物業公司的13條“罪狀”,表達了他對物業公司種種作為的.不滿,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及時解決問題。文中所列的“管理不規范,幾乎每隔幾個月就有業主被盜;經濟賬目不清楚,物業干事情先斬后奏;服務縮水,車庫改為他用……”也是諸多小區存在的物業問題,當天報道一見報,我們的熱線就接連不斷接到讀者反映物業的來電,掀起了眾人熱議物業管理的熱潮,得到了百姓的肯定。
二、深度挖掘,關注新聞背后的故事
物業,在民生新聞中已經算是個老話題了。但是時代不同了,人們對于物業服務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所以關于物業這個話題就要從公眾時下的角度出發予以報道,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報道中出新意,從深度挖掘背后的故事,追本溯源以求得解。作為一名地方晚報從事民生新聞報道的記者,可以更加深入百姓,深入基層,詳細了解社區民情,及時了解讀者的期待和反應。在《金鼎·世紀城成長記》和《業主委員會,才剛剛上路!》兩文中,我們選定的都是業主委員會這個主題,一個是頗為成熟的業委會;另一個則是半路夭折的業委會,在報道過程中展示了兩個業委會的成立與成長,為更多的業委會成立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也探究了業委會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引發社會的思索。
深度報道不僅是新聞報道的一種方法,也是以更豐富的內涵去滿足受眾對真實的需求。這就要求記者能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做出新聞的深度。
關于物業費收費的標準,我們在《物業管理收費問題亟待破解》和《物業回歸市場路有多長?》兩篇文中,通過記者的大量走訪,在全市201家物業公司中發現了約八成經營困難,總結了兩大矛盾:剛性管理費和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業主需求和從業人員素質之間的差距。得出這樣的結論:“繼續沿用20xx年制定的物業費收費標準,還是讓物業回歸市場,這需要相關部門從物業行業發展、物價水平,市民的生活壓力等諸多方面考慮,從而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接受點。”兩篇報道真實地展示了物業企業的經營現狀,也道出了他們的為難之處,讓百姓對物業企業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關于物業的報道,我們捕捉了話題的重點、難點和熱點,盡可能地將幾件類似的事件歸結為一類,用深度去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社會的思考。
三、深度,凸顯民生新聞的社會助推器作用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小民生”重在“知曉”,“大民生”重在“體察”。同樣一個新聞,如果視角不同,它的傳播效果就可能大相徑庭。作為地方媒體記者,我們要承擔起為家鄉民眾“鼓與呼”的責任,也要承擔起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的一臂之力。此次關于物業的報道中,我們將這個話題放到“物業提升年”這個大背景下,巧妙地轉換視角,深度挖掘業主與物業企業背后的故事,構成民生新聞的厚度、深度和高度,通過媒體的監督來推動本地物業管理的規范和相關制度的建立完善。
“媒體職責之外的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最終還是要借助于政府與社會的力量來構建一種制度性的安排!蔽飿I系列報道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關注,同時也推動了政府與主管部門相關政策的出臺,市住建局召開了推進物業管理規范化座談會,重拳清理“黑物業”,市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物業管理工作的意見》,探索建立“四位一體”的物業自主管理體系。同時,我們還推出《本報聯手市住建局共同尋求物業破題發展之道》,以現場互動的形式加快推進物業規范前行。
民生新聞報道能不能形成社會輿論的中心,推動社會進步,最終要看是不是把受眾關注的社會“病理標本”找到了。在物業系列報道的實踐中,我們從“急民之所急”轉向到“憂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用民生的視角去挖掘百姓的所思所惑所憂,以一顆人文關懷之心和社會責任感找到了報道的厚度,以深度凸顯了民生新聞社會助推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金旭東 . 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型與提升[J]. 南方電視學刊,20xx(01).
[2] 唐春雷 . 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空間的思考[J]. 電視研究,20xx(01).
[3] 高曉瑜 . 民生新聞的直播常態化——以陜西電視臺《第一新聞》為例[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xx(09).
[4] 趙向陽 . 電視民生新聞的特點、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的對策[J]. 今傳媒,20xx(08).
[5] 許婭,馬曉虎 . 陜西電視民生新聞的走向[J]. 新聞愛好者,20xx(14).
[6] 李曉飛,李昕燃 . 解析電視民生新聞的本質[J]. 現代視聽,20xx(S1).
[7] 張清華,商建輝 . 民生新聞升級改版的問題與對策——以《南京零距離》改版為例[J]. 現代視聽,20xx(05).
新聞傳播學論文6
摘要:在傳媒高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傳播一直以其高標準的制作傳播流程占據著傳媒的制高點,新聞的政治輿論導向關乎著國家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而隨著微時代賽博空間日益滲入到大眾傳媒的各個方面,探討“全球在地化”情境下新聞傳播的交互立體化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新聞傳播的本質出發,通過微媒體和傳統媒體在賽博空間內的顯性表征及相關性,探索三者相互融合、促進與重構的機制。
關鍵詞:新聞傳播;微媒體;傳統媒體;重構
新聞是指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新聞定義中的傳播主要指“大眾傳播”,即職業傳播者通過某種現代化的傳播媒體向大眾人群傳遞信息的活動。隨著“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聯網文化的進駐,中國的傳媒發展已與世界接軌,新聞傳播已經發展到從最初的整體、宏大、秩序進入到個體、碎片、張揚的微媒體后福特主義階段,個體意義上的事件性和參與性已經成為微時代的顯著特質。當微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展現出積極生長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亞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消極的時代癥候,這些都給傳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筆者在本研究中試圖通過微媒體和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特質及關聯性,探討微時代下新聞傳播的交互立體化發展規律以及重構機制。
1.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影響及顯性特質
在人類信息傳播的發展歷程中,新聞傳播以權威性、時效性、真實性以及社會輿論的引導性始終占據著傳媒的高地。新聞傳播的載體和途徑從廣義上分有兩種方式,傳統媒體和微媒體傳播。傳統媒體是相對于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媒體而言的,即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的文藝樣式(包括報刊、報紙、廣播、電視等)。即使在微時代得以正式具名的維度下,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仍然在信息內容生產、深度專業化報道、資源配置、機構規模、行業主導權及權威性等方面表現出極強的競爭力和鮮明的特點。
1.1強大的新聞信息內容生產能力以及高質量、標準化的專業制作團隊
國外一項名為《在線讀者行為報告》的研究表明,選取數百萬博客和社會微媒體網站的信息內容進行分析,80%以上的鏈接都以傳統媒體機構為信息源。實則是說當今炙手可熱的微媒體傳播平臺內容的生產能力還是有限。由于中國的媒體機制形態(微媒體在新聞發布上的采編權相應受限),這種現象在中國體現得更為明顯。中國的傳統新聞媒體機構有著龐大的規模、優秀業務能力的記者和采編人員、一定區域內最專業頂級的制作設備,這些配置都決定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制作發布領域的高質量、高標準以及無法撼動的資源優勢。
1.2高水準新聞信息內容的深度挖掘和提升能力
相對于時下微媒體為受眾提供的“信息快餐”,傳統媒體固有的資源厚度在全面調查、深度挖掘、后續跟進等方面具有其后發優勢的顯著特點。
1.3悠久歷史下積累的新聞品牌知名度以及資源優勢帶來的權威性
傳統新聞媒體機構大多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歷程,期間人類社會經歷過戰爭、經濟低迷和衰退、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等多次各領域的劇變,傳承至今的新聞媒體在公眾心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這一特點造就了傳統新聞傳播的權威性以及真實性。
2.微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角色扮演
什么是微媒體,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我們用的微博、微信,其實不然!拔ⅰ笔窍鄬τ凇昂甏蟆倍缘,而微媒體所代表的個體、差異、多元是相對于福特主義階段傳統新聞媒體的整體、秩序、統一而言的。表面上微媒體來自于對“微小、平凡、時效、自由”為表征的新媒體文藝式樣和社交傳播方式(博客、微博、論壇、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的點題,但實則是對網絡文化日漸滲入到人類的日常生活細節,且促使人們用互聯網的思維表達去看待世界的總結。微媒體的時代是一個后福特主義文化態勢在城市社會中得以廣泛深度發展的時代。而微媒體新聞的正式具名,更可以看作是互聯網文化更大范圍地進駐人類社會生活核心場域的標志。這使得我們開始重新思考新聞傳播與世界、國家、社會、個人之間的多元關系。這種多元關系使得微媒體新聞傳播的特征更加凸顯。
2.1傳播內容的個性化、碎片化,傳播行為的去中心化
方興未艾的微媒體時代賦予了現代普通人進行傳媒藝術創作和傳播的條件,新聞傳播的概念被擴大化,而“微”所指向的是一種個體的興起,是以個人為單元、個體為終端的新文化思維與文化態勢。用戶可以針對任一新聞事件選擇不同的視角和出發點進行發布和評論,并且這些信息發布具有很強的自由性、去中心性、碎片性。在微媒體傳播的維度下,新聞傳播的媒介議程設置及新聞價值的判斷更趨向于多元性、靈活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為代表的后福特主義藝術話語。
2.2傳播架構的超級鏈接化帶來的迅速時效性
借助無線網絡和移動終端,個體有條件全天候、全時段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發布及評論新聞事件。這種時效性有時甚至達到了新聞事件發生過程中,傳播就已經同時實現的'程度。這都是人類進入微媒體后福特主義階段以來一以貫之且積極增長的文化生態之一[1]。
2.3傳播頻率的幾何級數化帶來的高覆蓋性
微媒體新聞傳播從首位發布者開始就以指數級方式擴散,這種原子裂變的傳播方式可以使新聞信息在極短時間內覆蓋全網。正是微媒體平臺新聞傳播的這一特質,賦予了新時期新聞傳播彰顯人類文化傳播范式重要變革的價值。
2.4平等交互帶來的及時糾錯性
在當下以交互為核心精神的web2.0時代,各階層民眾在互聯網平臺上享有平等的信息發布權。這種交互平臺可以接收來自不同群體階層的觀點及聲音,有利于還原新聞事件真相和綜合客觀評價,對于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能夠起到糾錯效果,體現新聞的真實原則[2]。
3.微媒體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交互發展的異同及優劣勢
在新聞事件發生和發布過程中,微媒體和傳統媒體都以新聞事件播報的真實性、時效性作為主要追求目標;都需要對新聞事件本身及其發展過程進行跟蹤、評論和深度挖掘;都受當下傳播營銷學影響體現出明顯的親民化傾向。微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固有的媒介議程,其時效性、廣泛性、互動性、參與性等積極因素客觀存在,但這種“我既媒體”弱化媒體把關人的“公民新聞時代”有其固有的亞文化征引和消極價值觀等時代癥候,如新聞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齊(虛假新聞、炒作新聞、無效評論);公信力不足可信度低;新聞選題規范化、專業化偏低等。而與之相對的傳統媒體新聞在時效性及廣度上略顯遜色,但其優秀的品牌知名度、豐厚的資源配置以及強大的信息內容生產力造就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制作上的高標準專業化、深度挖掘剖析的持續化、真實權威的引領化、輿論導向核心價值的建構化等優勢。
4.微媒體與傳統媒體交互立體化發展下的新聞傳播重構機制
新聞傳播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微媒體與傳統媒體是這個時代新聞傳播的共同載體,微媒體思維模式的大范圍進駐雖然對傳統媒體構成了不小的沖擊和挑戰,但微媒體的發展速度及現狀并未跨越人類生物學的一個代際尺度,中國新聞傳播場域中依舊是微媒體和傳統媒體并存的格局,二者融合實現全媒體新聞傳播戰略是歷史的必然,這體現了全球格局、在地路徑的整合傳播意識。
4.1傳統媒體和微媒體在新聞傳播上實現交互借鑒
為增強媒體競爭力,各大傳統媒體均開設了網絡版、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搶占新聞先機。但微媒體平臺不是擺設,要積極開展平臺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不再被動接受信息,而是真實地參與到新聞本身,此時個體所體驗到的代入感和認同感都有利于新聞本身的關注度提升。另一方面微媒體要盡可能地規范新聞選題和內容的范式,加強與權威媒體的合作,引用主流媒體的視頻、聲音、圖片等資料提高自身公信力。
4.2傳統媒體應通過價值觀導向引導微媒體建構良性新聞傳播環境
微媒體新聞傳播的特質決定了其傳播中的負面信息及虛假新聞會以幾何級數化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給公眾生活和核心價值觀造成嚴重的影響。傳統媒體此時應發揮自身權威性、輿論價值強的資源優勢,引導、協助微媒體完成新聞的篩選,建構和諧的新聞氛圍。
4.3.傳統媒體和微媒體建構交互立體化的多維新聞傳播空間模式
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傳統媒體和微媒體應有效地結合,微媒體由于時效性強的特點可以擔任新聞事件第一時間的報道發布,搶占新聞先機。傳統媒體因為其專業性和權威性強而隨后以更充分的策劃、采編、制作,發布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連續性的報道,并在報道中糾正負面虛假新聞,引導健康的價值觀取向。整個過程中力爭做到新聞傳播的多場域、多類型、多層面的交互立體化播報模式,建構多平臺融合的全媒體戰略。今年的“兩會”報道期間很多主流媒體開通了網絡上流行的直播間,題為“直播兩會”;前段時間央視《新聞聯播》推出的系列專欄“點贊中國”,這些都為傳統媒體與微媒體相融合借鑒提供了頗有裨益的案例參照。賽博空間下的新聞傳播已由單向線性傳播轉變為交互立體化的多維網狀傳播,怎樣更好地體現當代新聞傳播的文藝修辭能力,是“全球在地化”語境下中國傳媒發展的核心場域。應充分利用各媒體平臺的優勢進行交互融合與重構,共同營造全媒體新聞傳播的新世態。
參考文獻
[1]黃潔沁.芻議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傳播,20xx(10):36-38.
[2]冀蕊.基于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xx(15):288.
新聞傳播學論文7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新聞傳播行業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不論是新聞報道的內容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面對這些諸多的改變,關于新聞傳播學的教學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以尋求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育人之道。本文就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行業的轉型以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要求兩個方面簡要分析,提出了關于如何進行教學改革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學;教學改革
一、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行業的轉型
1.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
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使得傳統新聞的生產模式受到沖擊,并且逐漸形成了依托大數據而存在的數據新聞,新聞的前期搜集與后期整理、制作都圍繞著數據的搜集與解釋而展開,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新聞媒體對新聞的壟斷與控制,尤其是許多互聯網交流平臺的開放,使得普通用戶也能成為新聞的搜集者,同時新聞的傳播也更加的便捷,更具有時效性。
2.新聞報道方式的變革
傳統的新聞報道通常都需要依賴電視、報紙等較為固定的傳播模式,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同樣也造就了一大批互聯網社交新聞媒體,逐漸形成了以全樣本、可視性和重質化為報道特征的數據新聞報道模式,同時也大大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性。
二、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
1.新聞傳播人才需要豐富的文學知識與扎實的理科基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綜合素質也在素質不斷提高,對于新聞的報道工作早已不是簡單的新聞采集工作,更重要的是對已有新聞事件的信息篩選的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新聞傳播人才具有扎實的理科基礎,能夠熟練的運用計算機以及數學等理科基礎知識,將新聞事件進行簡單的處理,同時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示在人民群眾的面前,將新聞的數據信息在最短時間內傳達給新聞關注群體。
2.新聞傳播人才需要熟練的業務技能與經營管理的能力
隨著大數據的飛速發展,新聞傳播人員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首先必須要掌握基本的媒體業務技能,這其中包括“攝影、錄像、編稿、報道”等四個方面,同時還需要掌握基本的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新聞挖掘手段和工具的使用。其次由于目前大數據正在與傳統的新聞傳播媒介相互融合,互聯網的數據新聞傳播使得新聞的傳播變得方便快捷,也讓人們在作為新聞信息傳播者的同時也成為了新聞傳播的管理者,因此也對新聞媒體人的專業技能以及經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大數據時代下的謝恩媒體傳播人才來說,如若想要更好地實現新聞的價值,則必須要學會要管理新聞傳播,制定全面的新聞媒體管理方案。
3.新聞傳播者需要基本的數據思維與數據的分析能力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對于新聞傳播者需要具備豐富的文學知識,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具備基礎的數據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正在逐漸成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基本素質要求,因為大數據所造就的數據新聞無時不刻都在運用著數據信息,而對于新聞傳播人才來說,面對相同的新聞數據信息,如何將其通過篩選、分析等手段轉變成為具有可讀性的新聞素材已經成為工作常態。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求新聞傳播著具有一定的數據思維能力,不拘泥于傳統的新聞分析模式,勇于創新思維、突破局限發掘出可供利用的、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同時面對繁多的新聞數據信息能夠精于挑選與分析,從看似普通的新聞數據中破獲重要的新聞信息。
三、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播學教學改革
1.打破學科限制,培養復合型人才
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新聞傳播行業的變革使得傳統的新聞傳播學的教學難以適應其發展,同時許多的高校也紛紛開始著手有關于新聞傳播學的教學改革,嘗試打破關于各學科之間的限制,積極融合各科知識,培養復合型人才,而不是僅僅拘泥于本學科的知識,閉門造車,學生一級教師都應該認識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僅僅掌握新聞傳播學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是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的。
2.整合師資力量,提高教學的質量
當代對于數據新聞的產生與報道都需要新聞傳播學、數據的處理以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等多種專業知識和能力,因此作為高校新聞傳播學的教師其實也需要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專業知識儲備,才能向學生傳授更優質的專業知識,為社會培養出更加符合時代需求的綜合性素質人才。而在許多的高校內部實則很難做到,許多的高校教師往往只精于本專業的知識,同時大多數的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幾十年,從未接觸過社會的新聞工作媒體,本質上是缺少實踐經驗的,這也極容易導致新聞傳播學的課堂教學質量不高同時還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在新聞傳播學的教學改革過程中,讓教師深入到實際的新聞媒體內部學習,增強實踐經驗同時清晰地了解社會需求,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的進程。
3.增強校企合作,組建數據實驗室。
大數據時代歸根結底就是對數據的挖掘、分析與運用,因此在新聞傳播學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學?梢月摵仙鐣男侣劽襟w或是互聯網站等各種新聞傳播機構,共同組建起大數據的實驗室,共同致力于數據的挖掘與分析運用。對于新聞媒體機構來說,利用學校的大學生資源開展新聞數據的搜集工作,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而對于學校來說,能夠充分利用實驗室培養學生的數據搜集和分析能力,增強其實踐能力。
新聞傳播學論文8
借助20世紀90年代因特網的迅速崛起,網絡新聞傳播成為一種傳播新聞的新潮流,各傳統媒體紛紛上網,競爭相當激烈。
關于這方面的媒介宣傳,多少含有炒作的成份,即使是關于網絡傳播的學術論文,也充滿了過分的熱情和遐想。炒作帶來了強大的暗示作用,形成一種輿論,似乎不上網就要被歷史淘汰。逼得不少媒介即使沒什么條件,特別在缺少軟件條件的情況下,急不可耐地上網和追求技術的極限,立即大量使用音頻視頻資料,缺乏對帶寬的合理利用。經過了一輪混戰,我想,現在需要冷靜地考慮一下我們面對的網絡新聞傳播了。
網絡傳播必須切實形成市場
網絡傳播興起之前,圖文電視在20世紀70~80年代曾經也被看好,但是最終失敗了。具體原因當然有許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過高、當時的技術和用戶的消費能力無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形成新聞消費的規;袌。而沒有市場的支持,再好的技術、再多的資本也難以帶來利潤。從這一歷史教訓中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當前的網絡新聞傳播,不僅是一種信息技術,更是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需要從市場的角度審視上網媒介的新聞傳播。
網絡傳播并不是為商業的目的而開發的,但它的火爆卻是因商業的應用而興起的。隨著PC機的普及,因特網和Netscape瀏覽器為規模化的網絡傳播鋪平了道路,電信服務部門、計算機行業的公司首先借助這一新的傳播形式進入媒介市場。傳統媒介如果不上網,意味著很大一部分新聞受眾和廣告資源將被拉走,也許失去的東西會更多。于是各個媒介也紛紛上網,它們同樣看中了網絡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聞和娛樂的消費市場。然而,這種市場的可能性不等于現實性。傳統媒介不同于那些計算機行業公司和電信服務部門,上網了,不等于網絡新聞傳播就能成為一種成熟了的新媒體。在競爭的壓力下,現在除了印刷媒介外,傳統的電子聲像媒介也在積極上網,盡管音頻視頻的播出技術還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問題。
現在至少已有百家這類網上媒體因為經營不下去而消失了,當然新的媒體還在源源不斷地蜂擁上網。其實,傳統媒介的網絡化生存還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決基本的經濟上的投入產出問題,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終是危險的。雖然有些關于網絡新聞傳播贏利的零星消息傳來,但是至今傳統媒介在網上的新聞傳播網站,實際上還沒有真正贏利的。現在已經不是最初的"跑馬圈地"時期了,需要考慮十分現實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目前新聞網站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問題
首先,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現有上網傳統媒介的新聞網站尚沒有建立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技術上,因特網原來不是為娛樂而設計的,音像傳播遠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未來這方面的技術肯定會成功,但是何時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數。即使非傳統媒介的商業網站,其生存也處于相當的不確定中,目前尚沒有找到最佳利用網絡傳播贏利的方式,而網絡傳播對網絡商(包括上網媒介)來說,如果不能贏利,找不到掙錢的有效辦法,再好的技術也不會有社會化的發展前途。
大眾傳播媒介的誕生和發展,與商業利益的驅動直接相關。上網的傳統新聞媒介,即使有政治導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網絡新聞傳播同時也視為一種經濟形態考慮,網站本身的存在,早晚會成問題。任何網站的建立和維持,并不像宣傳的那樣,損耗為零,它們存在著價值(內容、資本、人才、品牌、贏利能力等等),也存在著消耗(開支、競爭、設備折舊、觀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網站的價值增長必須高于消耗損失。有些損耗是無形的,例如各個新聞網站大量重復性的服務模式和重復信息,將網絡傳播本身應有的較高的價值,分解得幾乎沒有了價值。每個新聞網站幾乎都是這種重復的制造者,結果則是每個網站都為這種低質重復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從用戶的情況看,我國的普及率盡管近年增長速度很快,但底數太小,現在不過1.4%,遠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網絡用戶與傳統媒介的受眾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即它的漂移性,很難抓住。去年底,世界網民人口已達到4.14億。這個迅速增長著的數字,始終是吸引傳統媒介和其他行業公司建立網站的動因。而現實卻是:網上的用戶群已經形成,但是消費市場并沒有建立。這對已經建立的網站,特別對那些以新聞傳播為主、而非以商業和生活服務為目的的網站來說,更是致命的打擊。迫于競爭的壓力,各個媒介不斷地為自己的網站投入大量資金和人才,維護系統,更新升級硬件和軟件,不斷擴容,也許多少建立了一些網上的聲譽,但是經濟回報的匱乏,成為各傳統媒介網站共同的難言之隱。
第三,網絡廣告的穩定和增長始終沒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網絡用戶的'漂移性,使得各個網站的廣告收入很不穩定,上億網民鼠標的點擊聲并不能自動變成數錢的聲音。因為網民根本用不著依附于固定的網站,可以自由地在幾乎無邊際的網絡中漫游。只有某些商業服務性網站,例如雅虎,有較為穩定的廣告客戶。網絡廣告與傳統媒介的廣告在壟斷方面有些相似,美國位居前十位的網站,擁有全部網絡廣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網站,控制了95%的廣告。而其中新聞傳播的網站則是鳳毛麟角。
第四,已經形成的網絡文化與網站的商業經營模式存在矛盾。網絡最初是由各國政府資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費的信息平臺,從而很快培養了一種欣然接受的免費網絡文化,F在建立的網站,包括傳統媒介的網上新聞傳播(個人興趣型、影響很小的網站除外),如果只是為了宣傳而賠錢,恐怕誰也負擔不起。但是網上新聞傳播要收費,首先要解決的是文化問題,其次還有技術問題。網絡已是一個巨大的免費信息庫,4億網民已經吝嗇成性,他們瘋狂地使用著各個網站提供的免費電子郵件、免費下載軟件、免費ICQ……,對于與網站性命交關的廣告鏈接,就是懶得點擊一下。有些網站動情地勸說使用收費郵件,但響應者寥寥。無論發明動畫"旗幟廣告",還是最近出現的"網上路演",能夠吸引網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戶收費維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網站企圖先讓用戶免費使用,培養興趣后再收費;而一旦收費,點擊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棄收費。從商業角度看,早就應該明白這一點:廣告傳播永遠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覺。但是,上億的網民這是一種無盡的誘惑,雖然前面已有不少犧牲者,但仍誘惑著更多的新網站撲向網絡傳播這個耀眼的光點。從長遠看,網站早晚會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沒有完全有效的經驗。
鑒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網絡新聞傳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拷貝借鑒階段、用戶化階段、網絡原創階段,那么現在的網上新聞傳播尚處于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離網絡新聞傳播的原創階段,距離尚遠。建立新聞傳播網站的消費市場,這是保證網上新聞傳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奮斗目標。
既然網上新聞傳播同樣需要廣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網上新聞傳播吸引用戶的特點。單純強調點擊率,如同單純強調發行量一樣,對于廣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現在美國每千次的點擊率已經從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這點收入對網站來說微不足道。關鍵在于提高用戶注意力的質量,即將點擊率改變為網頁瀏覽率,許多廣告商已經把網頁瀏覽率(包括瀏覽持續時間)作為投放廣告的依據。這就要求新聞信息在時效、可靠、廣泛、真實,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創性等方面,即新聞的內容質量和使用質量,全面滿足用戶。我國的新聞網站大多只看重點擊率,一些廣告客戶也單純從點擊率出發考慮廣告的投放,這是不成熟的商業行為。特別當廣告商已經變得精明起來時,我們的新聞網站若沒有學會如何抓住網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
關于新聞網站的發展思路
網絡新聞傳播將出現三種轉變趨勢:
一,將大眾傳播的市場轉變為細分的小眾市場;
二,將限于國內和地方的傳播市場,至少部分地轉向國際市場;
三,從或然率的市場(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貨的市場)轉向個性化的用戶市場。在媒介經營方面,就媒介與廣告客戶的關系而言,一定意義上是媒介將受眾出售給了廣告客戶。但在網絡傳播的條件下,網站向廣告客戶組裝和批發用戶的手段和規模都會發生變化。現在我們對此的研究和思想準備尚不足。
另外一個問題也需要考慮,即新聞網站單靠傳播新聞,以及依賴網上廣告,能否獨立經營下去?新聞網站需要多樣化經營,或與網外的產業聯營與互補,這似乎是最近納斯達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們的一種新思路。與多數網站受到沖擊的情形相對照的是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它擁有網站、雜志、有線電視、電影公司、音樂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網上社區,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時候,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是幸免于難的少數公司之一。
網絡新聞傳播不會像當年的圖文電視那樣,很快被新技術淘汰,因為它已經擁有了非常龐大的用戶群。但是對于網絡發展的一些數字,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它的用戶增長和流通信息量的增長,不能完全說明就是網絡新聞傳播的成長,這在相當程度上是電信設備商和計算機開發商業務增長造成的現象。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商務活動而主要不是網上新聞傳播和娛樂的需求推動了網絡的大普及。即使將來網絡傳播十分普及了,網絡新聞傳播也是有限的,因為世界就那么大,新聞的產生是有限的,特別在新聞的淡季,會面臨新聞源枯竭的問題;用戶在一定時間內接受新聞的數量也是有限的。網絡新聞傳播目前處于不成熟的時期,盡管現在關于各個新聞網站的自我宣傳很多。
盡管存在上面談到的四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語言障礙、通道的帶寬、視頻信號的壓縮技術、不發達地區計算機知識的普及和實用率的提高等等問題,但是,網絡傳播已經開創的獲利前景,以及政治、文化交流和斗爭的需要,會促使計算機開發公司、電信公司、內容提供商,以及一些國家的政府,群起而攻克技術方面的、商業方面的難題。未來的網絡新聞傳播一定會有較大的發展前景和形成新形式的市場,這就如同SUN的執行副總裁MasoodJabber就整體網絡傳播所說的:"互聯網經濟其實剛剛開始,我們現在連20%的工作還沒有完成。"而對于網上新聞傳播,恐怕不是開始了五分之一,而是僅僅開始百分之一。何時、如何獲得規;木W上新聞傳播的消費市場,取決于形成網上新聞傳播的規模、媒介資本與市場的互動,以及技術的發展。
新聞傳播學論文9
手機媒體的誕生和發展不僅帶來傳播生態格局的變化,也在社會、經濟的變革中具有重要意義。正如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信息”,手機媒體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也改寫了媒體的生態環境?偟膩碇v,它“第一次實現了傳受雙方自由、自主的溝通,點對點之間的流動成為現實”。①
從新聞傳播學角度看,手機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際傳播特征使分眾傳播成為可能
手機的原始功能是進行人際傳播,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手機傳播已呈現出諸多大眾傳播的特點。而大眾傳播中一旦加入了人際傳播的元素,信息傳遞的流程將會變得復雜。而導致這一流程復雜化的,是手機的轉發功能。
手機連接的是一個社會關系網絡,一個人可以利用手機的轉發功能,將接收到的信息很快傳遞給他的社會關系網中的成員。大眾傳媒發布的信息經由人際通道,可以驚人的速度和無法預測的方向在人群中擴散,這樣一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通過手機的轉發功能實現了共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自人際渠道的消息,也可能在一定情況下成為大眾傳播的議題。手機傳播中的人際渠道信息通過不斷被轉發,就可以導致人際領域的信息快速擴散,從而形成類似于大眾傳播的效應。
與此同時,手機使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過程相互交錯,彼此影響。學者劉津、張金璽曾通過分析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向他人發布信息的方式,加劇了傳播的泛中心化趨勢,“這一方面消解了大眾傳媒在信息制造和傳播中的壟斷地位,促進了信息的多樣化;另一方面,當大眾傳媒未能及時公開公眾普遍關注的重大信息時,人際關系網絡中散布的流言可能在一定時期占據主導地位,支配人們的社會行為!雹
“碎片化”是近年來社會學領域經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手機媒體的出現使得“碎片化”過程中的小眾得到滿足,從而實現“分眾傳播”。碎片化是指當社會階層分化的時候,各個分化的階層內部也在不斷分化成社會地位和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的群體。舊的階層不斷分化,新的階層不斷涌現,各階層之間的社會和經濟地位、生活方式及利益訴求的差異日益明晰化,每個群體都有著不同于其他群體的利益訴求和職業特征。另外,除了階層的劃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個性特征等,也是區別不同群體的標識。由此,各個階層和群體消費習慣和需求的差異也就不難理解了。
傳受雙方角色模糊,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地位受到挑戰
我們通常把大眾傳播媒介產生以后的時代劃分為兩個媒介時代,第一媒介時代是指以報紙、電視、廣播為主的大眾傳播時代,是一種“播放型傳播模式”盛行的時代。第二媒介時代則是一種可能促成集制作者、銷售者、消費者于一體的系統生產的替代模式,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為契機的,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正是這種模式,顛覆了傳者和受者的界限,使信息生產、傳播和消費合二為一。③
在傳統的媒體環境中,傳者和受者的角色是固定且穩定的,有一批經過專業訓練的新聞從業人員通過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傳播機構,大規模地傳播信息。在這樣的信息強勢面前,普通受眾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而手機媒體出現以后,受者不再僅僅處于被動接收地位,想看某個節目,不必在某一固定地點或固定時間收看。另外,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作為某一事件的當事人或旁觀者,將信息發布出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者。
目前,大部分手機可以錄音,還可以拍照,可以上網,普通人利用手機可以完成一個記者和編輯需要做的全部工作。
手機媒體的發展順應了媒體移動化的大趨勢
通過對當今傳媒發展中各種新傳媒形態、新傳播手段的梳理,我們很容易發現,媒體移動化是目前的大趨勢。目前的手機移動通信與傳統固定電話通信最大的區別,就是傳統固定電話通信不得不固定在一個地點,而手機移動通信則可以隨時隨地建立聯系,使人們擺脫了“固定”的束縛,聯系更加便利,從而“獲得了新的意義上的自由”。④
手機移動通信工具的出現及其與傳統媒體形態的結合,很好地順應了媒體移動化的趨勢。從最早的短信新聞播報,到目前種類繁多的手機報形式,以及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的逐漸普及,一條新的價值鏈正在形成,諸多產品形態也在融合中不斷分化,形成新的產品鏈條。這更進一步拓展了移動媒體的.發展空間,也在逐漸改變著傳統的輿論格局。學者陸小華就堅定地認為,媒體移動化是不能忽視的歷史趨勢。⑤
為傳統媒體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機遇
傳媒生態圈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也在通過自身的生產再生產和與外界的能量交換,不斷地維持著媒介系統的動態平衡。新的因素出現時,現有的平衡便會被打破,通過一番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之后,會出現新的平衡狀態并在一定時期內運轉下去。
手機媒體的出現便是這樣一種新因素,它改變了大眾傳播媒體的傳統格局,使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手機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和廣告份額,還間接分散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消費能力和興趣。我們知道,受眾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手機媒體的出現導致很多受眾與傳統媒體漸行漸遠,轉而投入新興媒體的懷抱。
在迅速占領青年人群體的受眾市場的同時,手機媒體還以純信息和純商業的姿態占據了另一個競爭優勢,即跨媒體和跨地域傳播。手機傳播的多媒體化特質讓人感受到的是對綜合感官的立體“按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擁有手機媒體,信息便會如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
所謂“二次銷售”理論,就是通過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獲取媒體內容收益,然后把受眾打包出售給廣告商,賺取廣告利潤,也就是說,媒體是在拿受眾的眼睛和耳朵做生意。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可以通過與手機媒體的結合得到改善。這可以從20xx年“超級女聲”節目的火爆窺見一斑!俺壟暋惫澞客ㄟ^傳統媒體制作播出節目,吸引受眾觀看,同時鼓勵受眾發送手機短信積極參與,媒體一方面從廣告商那里兌現觀眾的廣告價值,另一方面與服務商分享受眾參與帶來的豐厚利潤。對于曾經嚴重依賴廣告收入的傳統媒體來說,與手機媒體的聯姻無疑會“合則兩利”。
注釋:
、佗劬给Q 劉銳:《手機傳播學》,新華出版社,20xx年版
②劉津 張金璽:《手機短信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中國傳媒科技》,20xx年第2期,第39頁
、堍蓐懶∪A:《新媒體觀》,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新聞傳播學論文10
一、運用新聞背景于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意義
在傳統的新聞報道當中,都不免太重于形式,傳統的采訪過程使得創新十分的艱難,對新聞以點帶面的進行報道已經不能吸引大多的觀眾們。很多時候將重要的政治新聞變成了政府的“宣傳海報”只報道了大多數政策方針,使得電視節目做出來空洞乏味,因此要巧妙的運用新聞背景,發掘新聞內在的價值。首先要說事件發生的具體環境和特殊條件,要對新聞涉及的專業術語進行解析,幫助觀眾理解新聞內涵。如廣西宋墓地的挖掘,新聞本身并不復雜,但是大多的新聞記者進行了大量篇幅的背景報道,使之前沒有考古知識的觀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其次在新聞報道時候要運用反差強烈的背景材料作對比,從而突顯了當前報道新聞的真實性和歷史意義,使觀眾了解了這篇新聞和報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新聞報道時候可以合理的穿插科技知識,將新聞報道引申到歷史故事中去,將新聞報道變得更加靈活,由此可見,巧妙的運用新聞背景可以在新聞報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運用新聞背景深化報道主題
新聞背景的運用并沒有固定的方式,記者和編輯要選取最為合適的報道手段將新聞背景充分的穿插在新聞主題的報道中,但是無論選取什么樣的方式都符合主題的需要,既要與主題有關,又要突顯主題的表達,因此,要嚴格把握新聞背景運用的程度,一定要依附主體,服從主體。其次在面對發生事實的報道中,要合理的插入新聞背景,如果此時沒有新聞背景那么就不能構成新聞事實。在運用不同的新聞背景時,由于觀眾對之前的新聞了解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對于鮮為人知的新聞就要在報道中交代清楚,對于眾所周知的新聞可以簡化或者一代而過,幫助觀眾進行聯想和對比,引發其深思。運用新聞背景時要聚散結合,對于背景新聞的報道可集中也可分散,要根據具體的新聞事實來決定表達方法。對于情節復雜的要進行分散報道,涉及背景的方方面面,對而情節單一的要進行集中的報道,避免新聞空洞乏味。合理的應用表達方法可以使新聞流暢自然,更好的將新聞背景與新聞主題融合為一體,取得最佳的收視效果。除此之外不同的背景材料在不同的新聞主題報道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有些是非常重要的,在通過詳細的表達新聞背景來突顯主題的思想,缺少了這部分新聞背景的介紹就不能使新聞具有良好的感召力。在應用新聞背景時,可以根據主題的內容來決定背景的豐富程度,要選擇與新聞主體最為貼近的新聞背景,有用的就多進行報道,作用小的就少報道,總之把握好運用新聞背景的原則,靈活運用,最大程度上提升新聞價值。
三、運用新聞背景深化報道主題時要注意的問題
(一)圍繞主題進行報道
首先新聞背景的應用一定個要圍繞主題,應用的'新聞背景要盡量于主題貼近,緊緊圍繞主題進行報道,離開主題的新聞背景再精彩也是去了其原本的意義,因此要讓新聞背景在新聞報道中發揮最大的作用,不宜喧賓奪主,不要讓背景新聞的光輝掩蓋了主體新聞的重要性。
(二)突出重點
背景新聞的應用是起到突出重點的作用,因此廣大新聞從業者要注意,在應用新聞背景的時候要簡明扼要,詳略得當,從篇幅上講,通常不要描述的過多。新聞背景要充分的揭示新聞主題,深入新聞的主體意義中去,幫助新聞展示其歷史意義。在電視新聞報道上,要嘗試將新聞背景單列成條,作為新聞事件的相關鏈接播出,這樣既確保了新聞事實的主體地位,又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
(三)靈活穿插
新聞背景的應用要講究靈活穿插,不要牽強附會。新聞背景在新聞中的位置是靈活多變的,通常將其置于新聞的導語或者是新聞主題中,通過巧妙的穿插,一語點破新聞的主題,增加了新聞的吸引力。而應用在新聞中的背景是為了同新聞主體緊密結合,自然地對新聞事實進行解釋、說明、襯托、對比,幫助讀者加深對新聞事實及其特點和意義的理解。除此之外新聞背景可以應用于結尾處,幫助觀眾回味新聞內涵,從而提升了新聞的感召力。
結語:
綜上,靈活的應用新聞背景可以突出新聞的主題,因此廣大新聞從業者要將新聞背景自然的同新聞主體進行結合,講究詳略得當、有的放矢、緊扣主題,從而提升了新聞的價值,增加新聞的感召力。新聞報道沒有固定的形式,廣大新聞從業者要充分的進行創新,尋求更為有效的新聞報道方法
新聞傳播學論文11
摘 要:本文以獨立實踐課和學科競賽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專業實踐在新聞傳播教學中的開展情況、實施的效果、存在的問題及今后要解決的辦法。發現,這兩項專業實踐活動在師生中有一定的影響,對教學活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增進師生關系、促進就業也產生了較大的作用。但這類實踐活動由于是在課外開展,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平臺建設、科學管理、有效宣傳等方面都還亟需改進。
關鍵詞:專業實踐;獨立實踐課;學科競賽;新聞傳播學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專業實踐在新聞傳播學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報告挑選了南京曉莊學院開辟的兩項專業實踐活動作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專業實踐在新聞傳播教學中的開展情況、實施的效果、存在的問題及今后要解決的辦法。這兩項專業實踐活動一是獨立實踐課,二是學科競賽。
獨立實踐課是新聞傳播學院在正常課時之外開設的課程。首先由老師開出課程,形式主要就是專業實踐,課程涉及平面媒體、影視、表演等,每門課程計劃學時28學時,1個學分,由老師帶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學時。每個學期學院內部組織教學委員會對各門課程進行考核,確實有實踐成果才能算老師的工作量。每個學期都有獨立實踐課的開設。《新聞編輯學》課程根據學院獨立實踐課要求,開設過《數字作品制作》的獨立實踐課,共兩次。
大學生學科競賽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通過競賽的形式多方位考察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系列化課外科技實踐活動[1]。南京曉莊學院的學科競賽是學校層面組織的',為了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及學科專業建設,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拼搏意識及團隊協作精神,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由老師申報,學院推薦,學校刪選,最后立項。每年的年底組織專家考核評審結項情況。學科競賽的立項結項工作是以一年度為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報告采取的是訪談法。分別做了對學生和老師的訪談,從師生兩方面角度來看待獨立實踐課和學科競賽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存在問題。
訪談的基本情況是這樣的:
教師的訪談材料來源于20xx年11月8日下午,新聞傳播學院在本院召開了一次教學實踐課的座談會。參與座談的是開設了獨立實踐課程的老師及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大概10人左右。座談時長1小時40多分鐘。
學生的訪談在20xx年的上半學期來實施完成。以獨立實踐課和學科競賽在學生實踐中的情況為調查題目,對新聞傳播學院的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大概10人次。
三、研究分析
1.對新聞傳播學實踐教學的作用
。1)專業實踐能力培養
獨立實踐課和學科競賽都是以專業實踐為主要實施內容,著重培養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由于大部分的課程在課堂進行,無論是教學時間還是老師的精力,都不能有效、深入地展開實踐活動。專業實踐課的開展就是彌補學生實踐不夠的短板。
①有的是掌握了新的技術。12廣電新聞班的王同學說,“比賽(方正飛翔比賽)很好,挺喜歡的,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方正飛翔才起步,軟件存在很多bug,給我們使用,碰到問題反映給他們,他們再去處理。這樣整個軟件就很完善了。過程很好,比在教室聽那些老師有的沒的講些好太多,不如自己去學東西,印象更深!
、谟械氖鞘箷局R得到了應用。13廣電新聞2班的余同學,“經歷了整個雜志的編寫流程,發現原本我們平時不在意的字眼,其實都是筆者和編輯精心編排,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平時我們不在意的某些專業知識,最后發現是可以運用于實踐的。某些編排的方式,某些吸引讀者的手法,其實書里都有所提及。這種實踐形式是非?少F的,使書本知識不再局限于考試和文字,可以更多地運用于實踐當中。比較理論只有運用于實踐才有其真實意義,不經過實踐檢驗,永遠無法體驗到知識的真諦!
、塾械氖清憻捔诵侣剛鞑W專業必備的寫作能力。15新聞傳播1班彭同學,“主要是寫東西,長時間不寫作就會很不適應去寫東西,也沒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覺得有個組織可以要求定期寫點東西挺好的。學校并沒有給我們強制安排寫作,但實際上我們很需要加強文筆多寫多練多動腦子。只是我主要負責第三版面,一般都是寫一些緊跟社會熱點的東西,我覺得第一版經常寫新聞稿的收獲會更大。不管在新媒體部還是普通寫稿,我都覺得可以鍛煉策劃能力,我們經常會跟著學校和社會最近的熱門話題來定具體每一篇的內容。跟著十分快報我還認識很多學長學姐還有老師,還有一些好朋友,其實對自己或多或少都會有幫助!
15廣電編導2班胡同學,“有必要多開展這類的實踐課程,新聞專業的就應該多接觸寫新聞,也有利于綜合素質發展”。
(2)心理素質造就
在訪談中,發現學生們除了專業技能方面的收獲之外,還有不少心理上的收獲。人生旅途中,大學生涯里,有這么一段經歷,是美好的記憶。這樣的心理收獲有:
①對夢想的追求和專業激情。13廣電編導2班呂同學,“說實話,我很開心能夠做這個微信平臺,我帶領十分快報加入了江蘇高校媒體聯盟,通過這個平臺我認識了其他高校志同道合的一些小伙伴,我感覺到他們都有很大的熱情在里面,同時會給我很多的啟發。因為我覺得在我們學校來說,無論新聞意識也好、激情也好,或者做媒體的這種技術、形式、內容,好像跟其他學校要差一點。所以,我一開始其實都在模仿,相當于摸著石頭過河,看別人怎么去做微信推送,慢慢的去總結經驗。一開始的閱覽量正常都是個位數、十位數,好一點的時候也才百位數。到了大三的時候,我可以做出比較高質量的推送,比如《江蘇省一所開掛了的大學》,以及《曉莊版南山南》,這兩篇推送都到達了3萬多,在曉莊是最高的記錄。還有其他幾條推送也有過萬的,作為一個微信小編來說,閱覽量是對我工作的反饋,直接影響了我做這件事的激情!薄拔铱隙ㄊ钦J為做這種實踐課程是非常好的,它直接能夠激發我們作為媒體人的熱情,多開展這種實踐也給我們一個與別的高校交流溝通的機會,大家互相學習,一起進步,做一個合格的媒體人!
新聞傳播學論文12
摘要:近年,新聞傳播學成為考研的熱門學科。本文通過對新聞傳播學碩士培養的內涵與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探析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意義。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研究生;高等教育
一、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內涵
新聞傳播學碩士是一個介于學士及博士之間的研究生專業學位,新聞傳播學要求本專業碩士具有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基礎、獨立的思考能力。世界上最早開辦新聞傳播學碩士學位課程的是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其專業涉及新聞的各個領域,畢業生在美國乃至世界各主流媒體十分活躍。而我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本身起步較晚,無論是學科研究還是人才培養,都是在借鑒西方模式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學制一般為學分制,學時為三年,前兩年是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時間,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通常可以修完絕大部分學分;第三年用來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實習以及求職。畢業后獲得文學學士學位證書以及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開始于1978年,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次招收一批新聞學碩士研究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批自己培養的高層次的新聞教育人才。經過幾代新聞人數十年的努力后,當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培養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逐漸規范化。
二、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特點
(一)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培養注重多元化。近年來,跨專業報考新聞傳播學碩士的人數比例逐年上升?鐚I學生在接收新聞傳播學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將這些理論方法與自己本科專業所學的專業知識相結合,進行深入的辯證思考與分析。在學科交匯處提出新的理論設想,進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促進學科融合發展。當前,業界需要這樣既具有新聞專業素養又擁有其他領域專業知識儲備的復合型人才。結合近幾年狀況來看,部分新聞從業人員也開始選擇讀研深造,他們的加入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實戰案例資料。
(二)課程設置重應用性
由于基本專業的特殊性,新聞傳播學在人才培養上更加注重實用性、應用性。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比起本科階段來更加注重的是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學習,并且在進行了系統的概論學習后,細化專業學習。應用型課程的設置將當下新興的科學傳播技術和先進的新聞傳播理念引入課堂,彌補研究生在實踐能力方面的短板,以更好地進行學術研究,使學術研究貼近實際生活,實現學術成果對實際生產力的轉化,促進新聞傳播理論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的新聞業務中。這也能使研究生畢業后更快速地融入專業工作,使研究生教育與時俱進。
(三)注重思維及能力培養
與新聞傳播學本科生相比,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點是強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塑造,通過研究和討論,引導學生對理論進行思考,結合新聞業務案例進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鍛煉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建立邏輯思維能力,辯證地理解新聞傳播理論,進一步研究新聞業務,發展學科理論學說。研究生教育需要從學術層面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在深刻理解新聞傳播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案例進行研究分析,對學說進行發展或批判。研究生教育精且細,才能形成理論架構的系統搭建,邏輯思維的準確塑造,科研能力的著力培養。在不斷訓練的過程中獲得的能力,是研究生從事學術研究的基礎。
三、新聞傳播學研究生培養的意義
。ㄒ唬┐龠M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發展
我國的新聞學和傳播學研究均起步較晚,我國的新聞傳播研究基本是在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結合實際的新聞傳播事件進行的,主要是對新聞業務和新聞事業發展的探索。其研究實用性質較強,相應的理論色彩就比較弱。傳播學引入新聞學界后,經過一代專家學者的探索,將二者磨合,新聞學和傳播學已經彼此交融,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和批判思想已經成為新聞學研究的一部分。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更加強調學科的融合,將二者的思想理念與研究方法融匯,以傳播學的研究方法探索新聞學研究。研究生教育就是在著力培養一群從事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人才,培養其科研能力,鼓勵熱心學術的學子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儲備人才。
。ǘ┨嵘侣剛髅叫袠I的競爭力
從新聞傳播業界的角度看,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對我國新聞傳媒行業的推動作用也是相當大的。新聞傳播學術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將新聞傳播學術理論轉換為新聞傳媒行業的生產力,促進我國新聞傳媒傳播能力的提升,擴大我國新聞的傳播影響范圍,提升我國新聞的傳播影響力,提高我國的國內外輿論引導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國現當代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新媒體的出現、社交媒體平臺的強大給新聞傳播力的提升帶來了新的問題,如何在這樣一個形勢多變的環境下加強我國的新聞傳播力,需要學界的研究者們不斷提出新問題和新視角,反復地進行研究,探討出最好的方案、辦法。
。ㄈ┓涎芯可陨戆l展的需要
隨著本科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加,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壓力持續增長,而本科文憑的競爭力卻未曾增長。這使得本科畢業生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越發處于劣勢地位。就目前的狀況來看,碩士研究生在就業時相較于本科生會更有自信心、更有競爭力,部分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以及企業對高學歷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尤其是西部地區、基層單位,研究生的優勢較大。在工作中,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所接收的教育和培養出的思維能力能促使其在事務處理上看得更遠、考慮得更周到、處理得更妥帖,這種能力使研究生在工作發展上有著足夠的后勁。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無論是從個人還是從行業,甚至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都十分重要。國家傳媒影響力的拓展、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以及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本身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規范的高等教育,需要高校和專家學者們對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予以重視,完善學科教育體系,豐富研究生教育內容,鼓勵學生刻苦鉆研學術,促進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天策.新聞與傳播專業型碩士的培養目標與模式[J].新聞與寫作,20xx(4):65-68.
。2]徐耀魁.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新聞愛好者,20xx(7):19-22.
。3]張瑜燁,楊海洋.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起點及研究進程[J].當代繼續教育,20xx(2):62-65.
新聞傳播學論文13
一、指標體系權重的確立
本研究選取20名專家作為函詢對象,通過兩到三輪的函詢后,最終專家意見趨于統一,從而確立了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接著,通過選取湖北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從業人員20名,湖北省新聞傳播學教師20名,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20名進行德爾菲法的函詢調查,并通過反復的考量對指標體系進行了優化調整,從而保障調查結果的系統性與科學性。通過APH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采用OLS模型的運算,得出每一個指標權重,最終將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設為4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
二、對指標體系的解析
1對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職業背景的解析。在一級指標權重的確立中,職業背景排名第一,受訪者更看重的是“業界”經歷,即是否在媒體工作或者曾經在媒體工作過,這一部分受訪者更看重的是教師的媒體工作經歷。這就要求傳播學專業院系的老師利用課外時間到媒體進行掛職鍛煉或者培訓。
2對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教學實踐的解析。在指標體系中,課堂教學權重占067,實踐教學占033。“主講專業課程”(078)、“實驗教學”(077)以及“實踐教學項目”(07)這三項指標的權重不相上下。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講好課的同時要深入研究實踐教學甚至是創新實踐教學。
3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構成的解析。在指標體系中,“骨干教師組成結構”中的三級指標“校級學科帶頭人比例”和“擔任專業課教師比例”權重值最高,分別為072和071。這就要求新聞傳播學專業院系要培養有影響力的全能型教師。
三、參加驗證高校院系對教師培養方式和激勵制度的調整
1對教師科研經費的補助。從20xx年9月開始,武昌首義學院傳播系每年將會資助一名中青年教師參加國內學術會議;公開出版學術著作、教材,在核心期刊(以學校圖書館<中國核心期刊投稿指南數據庫>為準)或權威期刊(以學校相關規定為準)上發表的論文,以武昌首義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獨著、主編或第一作者,獎勵500—1000不等金額。
2進一步加強應用型科研力度。圍繞應用型高校“科研工作為人才培養服務”的宗旨,武昌首義學院確定了傳播系“十三五”發展規劃: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增強科研水平,完善運行機制,提升學術創新能力、服務社會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在科研提升學科建設品質、科研促進校企合作、科研激發創新實踐活力等方面作出努力,爭取實現科研新的突破。
3引進專家講座,多元化提升教師能力。從20xx年9月開始,武昌首義學院新聞傳播系聘請新聞業界專家來校執教,為學生講授一線最前沿的實務性知識。如:湖北日報大數據中心唐小濤、盧霜,智動天下IT公司總經理張昊等都曾來校負責相關課程教授。此外,新聞與法學學院還聘請全國電視媒體人、資深專家來校開展《著名電視人前沿講座》。通過引進一線媒體老師對與本校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有利于教師了解業內前沿情況,從而調整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案例,提升教學水平;豐富師資隊伍和層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水平。
4優化專業實踐、實驗、實訓教學體系。武昌首義學院依照專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的要求,參照“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提出了結合教師教研項目探索專業基礎實驗、專業實訓、跨專業實訓、創新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科研和創新能力以及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
5對教師素質能力的'培養。為了充分激發教師的教學潛能和鉆研教學的積極性,新聞傳播系定期組織教學觀摩活動,囊括課堂講授、實驗教學、實訓指導等多個教學環節,在教務系統評分基礎上采取同行專家與學生共同評審、新媒體票選等多種形式,評選出一批高水平、高歡迎度的教學專長型教師;此外倡導傳播系老師進行多專業、多學科的交叉協作,通過院系領導的規劃、指導及投入,培育出一批成果明顯,特色鮮明的教學成果項目。
四、學生滿意度調查
通過接近一年時間的實踐,學生對老師教學,實驗、實訓課滿意度明顯提升。以下是武昌首義學院傳播系學生給教師評分變化表(由于涉及到教師隱私,其中教師姓名用數字編號代替)。
1武昌首義學院傳播系學生對教師測評分如表2、表3所示。在學生對教師測評中,編號為4的老師從20xx年9月份在長江日報報業集團進行掛職鍛煉,該老師的分值變化最大。編號為3的老師曾經在南方都市報新媒體進行過為期兩個月的培訓。這些老師的教學效果顯著。
2在體系驗證期間,學生獲獎情況如表4所示。武昌首義學院傳播系獲獎作品三位指導老師中有一位已經結束掛職鍛煉,有一位正在長江日報進行掛職鍛煉。根據指標體系中“業界”指標權重比例,該系從20xx年9月開始,派該名老師參加掛職鍛煉,從效果來看,教師的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通過以上實證研究證明,通過德爾菲法確立的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及權重科學有效,在今后的使用中會有更多高校的新聞傳播系加入驗證。
參考文獻:
[1]王端云地方應用型本科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xx(2)
[2]景晶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下行政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探索[J]高教學刊,20xx(5)
[3]左端紅論地方本科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繼續教育研究,20xx(6)
[4]胡益龍轉型背景下本科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xx(3)
[5]劉耀輝,于芳,段盛地方高!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大學教育,20xx(8)
[6]王少娜,董瑞,謝暉,賈賢杰德爾菲法及其構建指標體系的應用進展[J]蚌埠醫學院學報,20xx(5)
[7]吳健輝國外高!半p師型”教師培養的經驗及啟示[J]教育理論研究,20xx(2)
新聞傳播學論文14
選題一:移動直播
參考方向:移動直播技術升級、秀場直播模式分析、移動直播內容產業分析、傳統媒體移動直播試水
xx是視頻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聯網公司、媒體在布局直播時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實在是個太大的主題,雖然不能方方面面都進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將關注點聚焦在某一具體領域,比如以《華盛頓郵報》為例分析媒體轉型中的直播運用,再比如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的社交直播等等。
選題二:VR虛擬現實+內容
參考方向:數字媒體VR報道實踐、VR紀錄片的生產與分發、國內媒體VR新聞創新案例與應用前景
當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話題,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盤超大的棋,各個巨頭紛紛入局,不管是VR硬件設備,還是VR內容生產似乎總有無窮的潛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寶”VR。
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數字化媒體如何運用VR進行多元化新聞報道呈現形式?VR內容生產的現狀、前景與憂慮?更酷的同學是不是還可以學習美國大學生做個VR畢設?期待你們的腦洞!
選題三:資訊短視頻
參考方向:國內短視頻創業綜述、青年用戶短視頻消費習慣調查、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特征
有沒有發現一夜之間,短視頻火了,網紅、垂直行業、社交巨頭...入局者甚多。媒體人轉型投身短視頻內容創業,更讓大家對短視頻領域充滿好奇。短視頻為什么這么火?為什么這么多媒體人將創業目標置于此?短視頻是如何帶來大規模流量的?互聯網、媒體巨頭又是如何布局短視頻大棋的?……多看看相關研究,你或許會有更多靈感。
選題四:突發新聞報道
參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報道突發、直播在突發報道中的作用、突發報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實方法論
近幾個月國際國內突發新聞不斷,面對這樣的突發新聞,媒體作何反應?如何報道?運用什么先進工具來提高報道效率?社交媒體如何聚合消息?發揮何種作用?成為“報道主力”后又對這個傳播版圖有著怎樣的影響?……當下全新的傳播環境中,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問題。
選題五:IP價值
參考方向:媒體如何用IP思維打造新聞產品、特稿的IP變現之路、玄幻劇IP的營銷與發行
將IP譽為當下互聯網行業的掘金礦似乎也不為過!癐P是個筐,什么都能裝。”看看暑期檔熱播的各大電影、電視劇哪個不是IP改變的功勞?里約奧運只知道follow寧澤濤、泥石流,卻沒發現體育愛豆背后的巨大IP價值?布朗熊、可妮兔超可愛,可她們同屬的LINE“帝國”卻靠IP衍生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年輕人,看劇看奧運看電影玩的不亦樂乎時,可別錯過值得研究的論文選題哦。
選題六:新聞編輯室“黑科技”
參考方向:外媒編輯室如何運用AI系統提升效率、聊天機器人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全球機器人寫作發展綜述
諸多媒體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聞編輯室的工具改革,無論是《紐約時報》的數據分析系統Stela,英國智能內容服務軟件Echobox,還是具有寫稿、聊天功能的機器人,它們都在嘗試提高編輯室的工作效率,最終實現傳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國內外媒體的編輯室工具改革,新聞業務小能手說不定就是你!
選題七:數據新聞
參考方向:媒體數字報道創新(以里約奧運報道為例)、社交傳播環境下數據新聞的創新范式
數字新聞仍是當前新聞報道的一個熱門方向,從剛剛過去的里約奧運中便可看出端倪!都~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NBC、BBC等一票大佬媒體都使出渾身解數在數字新聞上做足功課。對新聞實務感興趣的童鞋不妨多多關注這個領域。
選題八:粉絲經濟
參考方向:SNH48的粉絲經濟模式研究、社交媒體在粉絲經濟中的作用、粉絲研究:新型粉絲關系下的粉絲權力
隨著現在以TFBOYS、SNH48為代表的各類男團、女團的崛起,粉絲經濟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粉絲權力如何將偶像團體推向名利的高點?偶像團體又怎樣運用“粉絲經濟”來穩固自己的根基?……這些或許都是值得你研究的問題。
選題九:網絡綜藝
參考方向:網絡綜藝與電視綜藝的.對比分析、網絡綜藝的營銷之道(以《奇葩說》為例)、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互聯網+模式創新
近年來傳播環境的改變催生各種傳播內容、傳播形態的轉變,網綜作為當下的一支娛樂力量借助移動互聯網大勢迅速崛起。網綜領域似乎從來不缺新玩法,賣污、神后期等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綜術不斷出現,沖擊著我們的接納能力。
選題十:媒體從業狀況
參考方向:媒體人生存狀況調查、海外數字媒體裁員背后的問題
關注媒體人從業狀況的童鞋看過來!媒體轉型的當下,當無冕之王的光環褪去,媒體人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他們過得還好嗎?他們都在干嘛?媒體裁員已經從傳統媒體蔓延到數字媒體了嗎?這些令人揪心的問題,你或許可以通過對媒體人的量化研究與深入訪談入手。
新聞傳播學論文15
摘要:
綜上所述,新媒體雖然給廣播新聞造成了影響、增加了挑戰,但是卻也為廣播新聞的傳播新空間拓展帶來了更多機會。各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為新聞廣播帶來了競爭壓力,但同時也為廣播新聞進一步拓展其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
關鍵詞:
廣播新聞;傳播
一、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傳播的困境分析
(一)節目時間造成的困境
廣播新聞的黃金節目時間段通常都是在早上時間,但是新聞通常都是一些領導指令性發言或者會議和強制性重點宣傳任務,這些內容不但必須在早晨黃金時間段播出,而且篇幅時間長短和字數都有規定性的要求。廣播新聞被自身傳播特點所局限,無法像報紙一樣以專版的形式來播出政務性和執行性的宣傳任務,因此黃金時間段的新聞節目無法符合聽眾的興奮點需求。
(二)收聽特點造成的困境
廣播新聞的聽眾通常都是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聽廣播新聞,聽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內容才轉移注意力到廣播新聞上,如果一直沒有吸引聽眾注意的內容還有可能直接讓聽眾關閉收音機。一些廣播電臺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把黃金時間的新聞節目轉移到硬新聞內容上,把精力集中在專題類型的廣播節目中去,雖然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以一些優秀稿件擴大影響,但卻無法從根本上真正有效解決問題。
(三)節目內容造成的困境
因為廣播新聞的黃金時間段通常都是政務性和指令性或者工作性報道,難以針對社會關注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策劃報道,所以廣播新聞經常為了滿足信息量的要求湊字數。
二、拓寬廣播新聞傳播新空間的基本方式和意義
(一)3G手機的廣泛使用將增加新聞廣播的移動受眾
3G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讓電信網絡和廣播網絡融合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讓電信網絡通過移動終端媒體進行傳統廣播新聞傳播創造了技術支持條件。3G手機的廣泛使用,讓所有3G手機使用者不但成為試聽信息的受眾,也同時成為視聽信息的來源,這也是未來新聞廣播需要爭取的移動受眾群體。
(二)手機短信使廣播節目的互動性增強
現階段,廣播節目利用手機短信互動參與節目已經不再陌生。和熱線電話比較而言,手機短信讓聽眾有更多機會參與節目。因為熱線電話必須由主持人和聽眾直接溝通交流,通常一個節目主持人接聽的電話有限,聽眾能不能真正參與節目的實際主導權力通常都被掌握在導播手中。相反手機短信卻能夠通過主持人的宣傳組織,讓聽眾針對特定的話題以短信的方式自由發言參與,讓聽眾得到更多機會參與節目互動,由此大大地提升了廣播節目的收聽率。
(三)利用互聯網延伸廣播功能
互聯網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新媒體平臺,能夠有效融合各種傳統媒體特征,并且還可以綜合運用各種傳統媒體的優勢傳播方式,例如文字、圖片、視頻等。廣播電臺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廣播,拓展新聞廣播的功能,并且豐富節目內容和形式。因為利用互聯網進行廣播新聞業務,不但可以實現傳統廣播新聞的聲音傳播方式,而且還可以同時實現文字和圖片信息的傳播,改變傳統廣播新聞單一局限于聲音傳播的歷史。更何況主持人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節目預告,并且實現和聽眾更多方式的互動交流,這樣無疑可以增強新聞廣播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三、拓展廣播新聞新空間的具體策略
(一)準確傳播定位,精心策劃主題,創新傳播形式
1.廣播新聞的準確傳播定位
廣播新聞作為一種社會化程度相對而言比較高的傳統媒體,在普通群眾中具有并不低的傳播影響力。新媒體時代的廣播新聞應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以新聞信息傳播和政府為重的輿論宣傳傳播,而應該把實現輿論導向更深層次的同時,注意民情低落點作為傳播訴求。只有更準確的傳播定位,才能加深普通群眾自我價值認同的同時,實現傳播輿論的深層次引導。
2.精心策劃廣播新聞的報道主題
優秀的新聞作品通常都是以精心策劃的報道主題作為基礎。例如中央電臺的《傾聽新疆》大型“走轉改”新聞報道,報道主題經過精心策劃,定位于兩年以來中央召開新疆工作座談會以后,充分開發地區優勢和潛力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大好形勢。這樣經過精心策劃的宏觀報道主題,再進一步策劃出圍繞主題的系列微觀主題,從地區經濟發展的各個不同方面進行系列報道,更深層次地展現了新疆地區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融入新媒體,增強互動性,拓展傳播受眾規模
1.調整受眾理念,變“聽眾”為“用戶”
媒體不但應該了解分析傳統聽眾在收聽廣播新聞方面的習慣和喜好,還應該把更多精力集中于了解分析參與廣播新聞互動的廣播新媒體用戶的習慣和喜好。所以,廣播新聞應該注重利用數據收集和分析,通過更準確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科學調整受眾理念,讓廣播新聞信息服務更加具有針對性,這樣才能拓展傳播受眾規模。
2.重視增強廣播新媒體的社交功能
新聞議題應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并且能夠持續引起用戶的關注和討論興趣。
3.充分發揮廣播新媒體獨特的雙向傳播互動性優勢
不但應該重視搜集,同時還應該注意選擇,并且引導和鼓勵廣播新媒體的用戶采取UGC(用戶生成內容)方式提供更多新聞線索,經過廣播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求證和編輯加工,再以更生動形象的廣播新聞反饋回用戶,這樣才能讓互動優勢更加有效。
4.積極運用廣播新媒體的融合功能
在廣播新聞的聲音傳播基礎上再合理融合文字和圖片以及視頻等多種傳播方式,讓廣播新聞的傳播呈現方式進一步立體化或者可視化,新聞報道的關聯度也更加具有多維性,讓廣播新媒體用戶能夠全方位的獲取廣播新聞信息。
5.靈活面對廣播新媒體渠道的多樣化,反應要迅速及時
新媒體用戶所在的地方,就是廣播新聞工作所在的地方,還要善于及時運用具有強影響力的平臺和渠道。同時更不能忽略對廣播新聞媒體官網和官方應用的統一規劃布局以及主持和采編、用戶的個性化應用,這樣才能形成集群,打造出具有多元關系的全新互動平臺,最終創建出更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廣播新聞品牌。
(三)深入挖掘,敘事生動,以優質特色內容,提升傳播內容品質
1.傳遞信息要快
利用廣播新聞相對于其他媒體而言更加快速靈活的優勢,以更快的速度傳遞更具時效性和現場感的新聞信息。特別是針對突發社會事件的新聞報道,新聞廣播應該利用更加及時和權威的快速反應機制,多角度呈現事實真相。
2.新聞元素要深入挖掘典型性
新聞元素是整篇新聞報道的基礎也是靈魂,只有恰到好處的新聞元素選擇和運用,才能彰顯新聞主題并且體現新聞報道的典型性。例如中央電臺的《傾聽貴州——夜訪核桃壩村》大型新聞報道,這期廣播新聞節目的報道主題,經過精心策劃,準確定位于貴州縣域經濟因地制宜開發縣域經濟取得良好經濟發展成效的.具體方式方法。社會基層的新聞元素非常豐富,具體選擇什么樣的新聞元素用以敘述說理,選擇什么樣的新聞元素用以直命主題,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新聞工作者合理選擇運用,深入挖掘新聞元素的典型性已經成為大多數新聞工作者的經驗共識。
3.傳播內容要實
新媒體平臺的廣泛應用相伴而生的是海量的新聞信息,但是這些海量信息也充斥著很多不完整信息甚至虛假不實信息。廣播新聞要拓展傳播新空間,就必須充分利用廣播新聞單位的專業新聞鑒別能力和同行協同整合能力,對來自新媒體用戶提供的各種新聞線索和內容及時求證,并回饋給用戶事實真相,讓用戶在喧囂的網絡聲音中聽到廣播新聞不同卻真實的聲音。
(四)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采編播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
1.傳統廣播新聞平臺的播出形態應該積極適應新媒體發展需要
例如某地方新聞廣播臺除了早晚板塊新聞以外,其他播出形態都是每半小時以12分鐘的資訊信息和18分鐘的延伸內容信息組成內容滾動推進,資訊信息體現了廣播新聞的快速集納優勢特色,而延伸內容信息又體現了廣播新聞內容的豐富和深度優勢特色。
2.新聞信息的產出方式應該與時俱進融入新媒體
例如可以構建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專業平臺,為廣播新聞拓展新媒體領域的空間發展提供技術性的支持。還可以通過構建融入新媒體的平臺和渠道,轉變傳統的話語體系方式和新聞播報方式,讓廣播新聞的內容和風格更加讓新媒體用戶喜聞樂見,進而能夠增強互動實現多次傳播。
3.培養能夠符合新媒體傳播需要的廣播新聞傳播專業團隊
這樣的團隊不但應該具有互聯網傳播思維觀念,而且還應該具有能夠有效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專業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雖然給廣播新聞造成了影響、增加了挑戰,但是卻也為廣播新聞的傳播新空間拓展帶來了更多機會。各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為新聞廣播帶來了競爭壓力,但同時也為廣播新聞進一步拓展其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只要新聞廣播堅持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對報道理念和方式以及渠道方面不斷創新,那么就一定能夠為廣播新聞的傳播拓展出新的空間。
【新聞傳播學論文】相關文章:
新聞傳播學論文07-22
新聞傳播學論文[熱門]07-23
關于新聞傳播學專業論文10-08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精選]07-25
新聞傳播學論文(精選12篇)03-31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集合]07-26
(熱)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07-27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精華)07-24
(優)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07-28
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怎么寫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