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中的非語言文化差異論文
摘要:口譯是一種復雜的跨文化交際和認知過程,其難度很大,要在瞬間把握兩種語言的轉換,當場得到預期的反應。為了準確快速地傳達交談者的思想感情,除了具備豐富扎實的語言功底,譯者還應重視并充分利用口譯中的非語言因素。本文從文化差異的方面論述了非言語因素在口譯中的作用,望對口譯者與口譯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口譯;非語言因素;文化差異
一、引言
著名的翻譯學家達尼卡·塞萊斯科維奇曾說過:“口譯不是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是用他人能理解的方式傳意。口譯之美和意義就在于——它是溝通、理解的橋梁”。簡單來說,口譯過程可以被看做是理解、分析、輸出的過程?谧g的原則非常簡單,它要求譯員將話語看做一個整體,基于自己的認知結構尋求兩種語言間的共通之處,以達到聽眾能理解說話人意圖的目的。換句話說,口譯其實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發言者和聽眾之間的跨文化交流的過程。Chernove曾指出口譯的一個關鍵特征就是瞬時性, 這個特征決定了譯員的口譯表現是同時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的?谧g過程不僅涉及譯員的語言能力, 許多非語言因素也牽涉其中。在本文中,作者將著重討論在口譯過程中,非語言因素的文化差異對口譯過程的影響。
二、非語言因素的文化差異
(一)體態語的文化差異
中西方有著不同的體態語體系,有時同樣的身體語言卻傳遞著不同甚至相反的含義,正是文化差異引起了人們對一些體態語的理解困難。非語言行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因此作為譯員要清楚自身文化以及說話人文化中非語言行為的特定含義,并且在口譯過程中將自身的非語言行為與說話人文化結合起來,盡力去消除口譯過程中因文化差異引起的誤解。
大致來說,體態語的.跨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不同的非語言行為表達相同的含義。
通常來說,中國人搖頭代表不明白、不贊同等等,然而在一些西方國家,人們則用聳肩膀來表示贊同。
。2)相同的非語言行為表達不同的含義。
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點頭表示贊成。但在印度、尼泊爾等國則一面搖頭,一面面露微笑以示肯定。再如,豎起大拇指在中國表示“一流”,是友好贊賞的意思,而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則是猥褻的動作。
。3)只在一種文化中存在的非語言行為。
在西方國家,微笑著點頭僅僅表示贊同,而在中國甚至是整個東亞地區,這樣的行為更多的是表示禮貌和友好。當一個中國人對著說話人微笑并點頭,他不僅僅是表示贊同,更多的是隱含了對對方的尊敬。即使他完全不同意對方所說的一切,他也會微笑著點頭。而不知道中國人這一特點和習慣的西方人偶爾會誤解說話人的意圖。
因此,在口譯過程中,譯員應該基于講話人的文化背景正確理解并傳達出其肢體語言的確切含義。同時,譯員也應當捕捉到說話人肢體語言后的隱含意,以免引起誤解。
。ǘ┛臻g語的文化差異
空間語是人們利用空間來表達某種信息的無聲的“語言”(薛廣歷,1998:4)。對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對空間語的理解和使用也有差異。當人們在交談時,雙方之間的體距和空間能傳達出非語言的信息。在一些口譯場合中,譯員有機會接近講話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譯員應牢記空間語的文化差異。舉個例子來說,相對于東方人來說,西方人更關注自身隱私,因而在西方人觀念里,通常有一個“安全距離”。當雙方距離過近時,西方人會感覺緊張和不安;可是在阿拉伯人看來,西方人的交往距離意味著冷漠;西方人則把阿拉伯人的交往距離視為不禮貌的表現。因此譯員應該參考其文化背景觀察和理解服務對象的人際關系,并適當調整自己與服務對象的體距。
。ㄈ⿻r間語的文化差異
人們的時間觀也是文化烙印的體現。愛德華·霍爾把時間的利用方式分為兩類:單一時間利用方式和各種時間利用方式。單一時間利用方式強調 “專時專用”和 “速度 ”。北美人、瑞士人。德國人具有此類特點。多種時間利用方式強調“一時多用”。中東和拉丁美洲文化具有此類特點。如果我們在一個重要的約會中遲到30分鐘而不道歉,我們在傳遞自己的一種信息。如果向人道歉則又傳遞了另一種信息。以商業拜會為例。美國人時間觀念很強,視時間為金錢,因此美國人總是十分守時。見面后,相互之間一般只簡單寒暄幾句,就進入主題,并且期在20~30分鐘內解決問題。而阿拉伯、亞洲等地區的某些商務會談可能一連數小時,甚至數次都不涉及正題,而且有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諸如拉家常、飲茶之類。
因此譯員在口譯工作開始之前應清楚客戶的時間觀。當為西方人服務時,需要提前預約并且準時到達;而當客戶是來自一些亞洲國家時,譯員應對客戶的晚到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三、口譯者應具備跨文化意識
對于從事口譯的工作人員來講,經常會面臨跨文化沖突,因此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則成口譯培訓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缥幕庾R能力是通過對各種跨文化現象的研究逐步培養起來的,同時,這種跨文化意識的有無或程度強弱直接影響到譯者的翻譯質量,因此它也可以作為衡量一個外語學習者是否適合從事口譯工作,能否成為一名優秀的口譯者的重要準繩。
四、結語
口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非語言因素,尤其是非語言的文化差異是一個關乎溝通效果、影響信息交換質量的實際問題。但在如今的口譯訓練中,人們將更多的關注集中在語言能力上,忽視了非語言因素對口譯過程的影響和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對口譯過程中的非語言文化差異的問題進行討論。筆者認為,除了語言的駕馭水平以外,譯員著意了解一下非語言行為并進行適當的調整,顯然是一個十分具有現實意義且尚待不斷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顏學金.非言語行為的跨文化交際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9)
[2]胡德清.試論體態語的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2)
[3]張艷.非語言因素在口譯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8)
[4]趙軍峰、蔣楠.論口譯者的跨文化意識[J].中國科技翻譯,1998(2)
[5]王欣紅.同聲傳譯過程中的非語言因素[J].中國翻譯, 2004(2)
[6]賴恒靜.商務口譯中的跨文化差異[J].《商業時代》,2004
【口譯中的非語言文化差異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