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研究述評
摘要:隨著民族國家的興起,民族與國家逐步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近年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不斷成為我國人類學、民族學、政治學等各學科關注的焦點,對它們之間關系的研究也眾說紛紜。目前我國學者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認識主要有三種觀點,即矛盾沖突的關系;調適共生的關系;對立統一的關系。本文將對以上三種觀點進行分類歸納,羅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并對此三種觀點進行詳細的評述。
關鍵詞:民族認同 研究述評 國家認同
我國著名學者羅家倫說過,“國家是民族的國家,民族是國家的民族”,可見民族與國家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談及民族必然會涉及到國家,反之亦然。不論是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學界,民族與國家都被各科學者討論得沸沸揚揚,特別是全球化席卷整個世界后,關于此領域的研究更是繁多。近年來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也紛紛在學術界涌現,學者們各抒己見,分別在此領域內做出了貢獻。
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簡單而言,民族就是共同生活的群體,大到整個世界民族,小到國內各個族群,前者學界也稱之為政治民族,后者即為文化民族,本文所提及的民族僅指后者,例如我國56個民族。國家是具有強制力、約束力的暴力機構,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專政,它憑借公共權力對所轄區域內的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從而維護社會公共秩序。
所謂認同問題,就是你認為你是什么樣的人以及你歸屬于哪個群體的問題。民族認同是民族成員對自己最初身份來源的認同,及對所屬民族有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習俗等的認定,也是民族群體間互相認可的一種心理過程。當一個人對自己所屬民族由心認同后,他并會為這個民族的發展做努力,也會積極維護本民族的利益。國家認同,即出身在國土內的人群對本國的認定,也即由心認可自己屬于該國國民,熱愛祖國,積極配合國家政策的貫徹與實施。對國家強烈認同的國民一般會在國家找到歸屬感,對國家事務擁有很強的責任心,并為祖國的勝利而自豪,為國家的利益而奮斗。
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
目前我國學者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結論主要有三:矛盾沖突的關系;調適共生的關系;對立統一的關系。下面對這三種觀點進行歸納和提煉,羅列此三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并對它們進行詳細的評價與分析。
2.1矛盾沖突的關系
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第一種解說是矛盾與沖突的關系,即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一對矛盾體,兩者是相互制約,相互抵觸的關系。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平、都永浩、申旭、劉稚等。
周平從功能和結構上來說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兩者之間如何相互制約與此消彼長。“一方面,國家認同是對民族認同的某種束縛。鞏固的和不斷強化的國家認同,會對民族認同的發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民族認同則會對國家認同形成結構性的制約。多樣性的民族認同及其增強,會對國家認同產生某種消解性的影響,會導致對國家認同的侵蝕!币粋多民族國家內,如果過度強化民族認同,導致民族認同高于國家認同,會弱化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意識的,并且對這個國家的穩定與統一也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都永浩從國家的構成上認為民族認同對國家認同的弱化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大多數國家是由多民族構成的,世居的各民族源于聚居狀況、人口數量和歷史,其民族認同的強度不一,有些與公民、國家認同處于既相容又相斥的狀態,并還處于變化中,對國家的凝聚力和統一構成了威脅!
申旭、劉稚在對跨境民族的研究中意識到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可能產生的沖突問題!耙环矫,其全體成員因系同一民族而具有共同的民族觀念和感情;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員分屬不同國家而具有各自不同的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感。在國家觀念與民族觀念發生沖突時, 跨境民族中有些人的民族觀念往往超出國家觀念。”
2.2調適共生的關系
第二種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結論是認為他們是調適共生的關系。大概就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同時存在,只是兩者是分階段、分層次而存在,即便他們都隨著社會的發展、局勢的變動而改變,但他們都會在社會改變的階段不斷改變自身,不斷調節以達到共同存在的境地。此類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賀金瑞、燕繼榮、高永久、李崇林等。
賀金瑞、燕繼榮認為,“民族認同一方面是國家認同的前提,另一方面又受國家認同的認可和保護,公民國家需要不斷引導民族認同上升和達到國家認同,如果停留在民族認同則有可能阻礙國家認同的建立!辟R、燕是從構建國家認同的最終目的而說明民族認同必須上升和達到國家認同,也就是兩者最終要保持在同一個進度,保持平衡,這樣國家認同的建立才能有效完成。
高永久、朱軍等認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具有共存的時空場景”。民族成員跨國界的遷移和流動, 增加了民族與國家的交叉互動。國家與民族的存在形態不是單獨的國家形態和民族形態,而是民族國家形態。民族國家的存在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存提供場景,因此這兩者是和諧共生的。
李崇林從整體與個體的關系說明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共生。他指出“民族認同只有在國家的機體內才能得以形成和發展。國家認同是民族認同得以形成和延續的前提。這兩個方面是一個整體,不可偏廢,忽視任何一面都可能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
2.3對立統一的關系
對立與統一即認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既對立又統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認定。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鄭曉云、陳茂榮、徐黎麗等。
鄭曉云認為“由于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形成時代與背景不同,并且對人們來說二者存在內在的重新構建、融合與對立等可能,因此,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這對關系存在著變化的可能!币簿褪钦f民族認同是固定的,內化于人民心中,不可選擇;國家認同是外生型的認同,是可改變和可供選擇的,當人們在一個國家中找到歸屬,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就會達成一致,反之,則相互抵觸。
陳茂榮認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一對矛盾體。兩者有矛盾的一面,主要體現在強化民族認同,則弱化國家認同,反之,弱化民族認同,則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屬于不同層次的認同,但作為既定國家的公民身份是明確的,而基于此強化民族認同感并不妨礙國家的統一,在某種意義上,民族認同的向心力可以增強國家認同的凝聚力!标惷瘶s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如何既對立又統一的,并認為兩者之間的積極轉向是有利于國家認同的增強的。
徐黎麗從國家的結構上分兩種情況說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對立與統一,她認為“在單一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重合;在多民族國家中,當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相一致時,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重合;當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沖突時,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沖突。因此在多民族國家內,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既對立又統一!
以上學者從沖突、共生、對立、統一三方面闡述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均從不同視角對此論題進行探討,他們的觀點有很多合理且值得借鑒的地方,但也存有某些不足。
三、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研究評析
馬克思說過真理是相對的,一個正確的理論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是真理,但換個環境可能就是謬論。所以我們不能把理論絕對化、教條化,要用客觀、理性的思維去評判它,對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研究同樣如此。
3.1以上研究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領域所做的貢獻
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三種觀點都各盡其道理。首先,沖突論道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本質,民族與國家本是兩個不同的認同單位,他們在一定情況下是沖突的,我國的新疆、西藏的問題即可用來說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沖突的表現,這也讓我們意識到沖突的存在,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其次,共生論表明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可以協調共生的,民族認同的向心力會增加國家認同的凝聚力。這種觀點道出了民族與國家關系積極的一面,只要將兩種認同加以協調,運用良好,就能促進民族與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云南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和諧,共同為云南的發展而努力,從這個實例上可以驗證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調試共生。
最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對立統一的觀點。從云南與西藏、新疆的情況上就可以看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不是絕對的,它們是不斷發展與變化的,并且它們的關系在不同的局勢、不同的地區,存有很大的不同。此種觀點呈現了民族的問題的特殊性,為我國制定民族政策的具體實施方案而提供了參考,也為后來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提供理論參照。
3.2以上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三種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做出貢獻,但同時也存有某些不足之處。
(1)學者們大多數是直接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進行探討,有些限定在多民族國家或跨境民族領域內,但這還不足以把兩者的關系概括到位,若對其論點加以個案補充,那么他們研究的內容或許更具說服力。
(2)盡管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頗多,但總體上學者對此問題的探討缺乏共識,這樣會導致理論混亂,甚至影響決策者的判斷。所以學者們應該互相借鑒,在堅持自己的意見時,也要借鑒他山之石,互相改進才能達成一個理論共識。
(3)學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大多屬于規范性研究,這使本就理論性的論題更加理論化,難免會減少讀者對其研究內容的吸引力,如果添加實證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會給內容增添色彩,也更加耐人尋味。
四、結論
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三種觀點的述評,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目前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動態。這三種觀點,筆者比較贊同最后一種,即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全球化的席卷使各個國家互相交融,絕對單一的民族國家是不存在的,每個國家的發展歷程及背景大相徑庭,國家內部也在不斷改變與更新。這決定著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不是絕對的沖突或協調,它隨著國情而變化,或對立或統一,但國家的最終目標都是追求兩者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陳茂榮.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學術界(月刊),2011(04):56-67.
[2] 都永浩.民族認同與公民、國家認同載[J].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9(06):1-10.
[3] 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02):27-35.
[4] 金太軍,姚虎.國家認同:全球化視野下的結構性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4(06):4-23.
[5] 李崇林.邊疆治理視野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探析[J].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04):40-42.
[6] 徐黎麗.論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以中國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34-40.
[7] 周平.論中國的國家認同建設[J].學術探索,2009(06):35-40.
[8] 鄭曉云.當代邊疆地區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從云南談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4):1-6.
[9] 袁娥.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述評[J].民族研究,2011(5):101.
[10] 申旭,劉稚.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J].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9).
[11] 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41.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研究述評】相關文章:
西南民族地區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研究論文11-16
關于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的論文05-24
全球化挑戰與文化認同危機02-23
城市流動兒童班級認同危機的消解策略11-29
論孟子的認同意識及其在詩學上的表現03-27
如何建立消費者品牌認同模式03-22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企業認同03-22
城市貧困人口的群體認同與社會融合03-18
“遲到的民族國家”與“超前的民族國家”03-18
購買成功:炫耀性消費廣告制造的認同秘密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