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中國古代與當代史家的修養理論

        時間:2024-06-07 05:57:26 歷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與當代史家的修養理論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修史的國家,兩千多年來,名家輩出,名著亦是蔚為大觀,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相關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如何成為良史?良史應具備哪些修養?這是古今學者熱烈探討的理論和話題。作者對古代史家與現代學者關于史家之修養理論進行了論述,不妥之處,懇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孔子的“書法不隱”與 左丘明的“君舉必書”

          秉筆直書是中國史學家的一大優良傳統,較早將其作為史家修養理論的提出,當屬孔子和左丘明。公元前 548 年,晉國國君晉靈公為執政大夫趙盾所殺。史官董狐記載了“趙盾弒其君”一事并同趙盾發生了辨論?鬃釉u價此事時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贊揚了董狐堅持如實記事的原則。可見,孔子已將秉筆直書作為古代良史的修養之一而倍加贊賞。

          史學家堅持直書的佳話在《左傳》中亦多有記載。例如,“夏,(魯莊)公如齊觀社,非禮也。曹劌諫曰:不可。夫禮,所以整民也。故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朝以正班爵之義、師長幼之序,征伐以討其不然。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習之。非是,君不舉矣,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后嗣何觀?”(《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曹劌認為,國君無論做什么事,史官都必須記載下來;史官記載的時候,一定要按記載的原則去記,即合乎“書法”,如果不合“書法”地記載下來,則后人看什么呢?

          無論孔子所謂“書法不隱”,還是左氏所謂“君舉必書”,其實質是提出了史家修養的要求,即秉筆直書。所謂“董狐精神”“、南、董之志”,成為中國古代史學家秉筆直書之修養理論的先聲,故先秦至秦漢成為中國古代史家修養理論的產生時期。

          二、劉知幾的“史才三長”說

          真正系統、完整地論述史家修養理論的是唐代史學評論家劉知幾。劉知幾在《史通》中對史家應具備的素質和條件的論述散見于《核才》、《鑒識》、《辨職》、《雜述》、《雜說》等篇,而《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二《劉子玄傳》載曰:

          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子玄曰:“自古已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對曰:“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夫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 ,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于貨殖者矣。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 楠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加,所向無敵者矣。脫茍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 古已來,能應斯目者,罕見其人。”時人以為知言。

          劉知幾明確指出,只有具備才、學、識“三長”的人,方可成為“史才”.可以說,劉知幾提出的“史學三長”說是他的史家修養論的核心,也是他提出的史家修養的最高標準。然而殊為可惜者,劉氏并沒有具體、詳細闡述才、學、識的內涵,使后來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產生了較大的分歧。作者認為,史才,是指收集考訂、編排史料和文章表達的能力,敘事載言和行文運筆的技巧,以及運用體例和編次內容的方法。史學,是指具有淵博的歷史知識,主要包括社會知識、自然知識和文獻知識。史識,是指對歷史發展、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觀察、鑒別和判斷的能力,即器局;以及秉筆直書、忠于史實的無畏精神和高尚品質,即膽識。至于三者的關系和重要性,劉知幾則明確指出“:史之為務,厥途有三焉。‘彰善貶惡,不避強御’為上,其次則‘編次勒成,郁為不朽',而’高才博學,名重一時‘,僅其下耳。”

          可見他以直書實錄為史識之首要,既不忽視見解、觀點,又強調以“史識”統率“史才”、“史學”.劉知幾提出的“史才三長”說是一個整體的史學理論范疇,第一次系統、完整地把史家修養問題提到了自覺的理論認識高度,對促進史家自身修養和史學進步都有積極的作用,在中國史學批評史上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故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成為中國古代史家修養理論的形成時期。

          三、曾鞏“明”、“道”、“智”、“文”的要求與揭傒斯“以心術為本”的原則

          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史家修養理論的發展時期。自劉知幾提出“才、學、識”三長說作為衡量史家修養的基本條件,后來史學家從各個方面不斷闡發,提出自己的主張,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良史的理論。宋代曾鞏在《南齊書目錄序》中也提出了“良史”的標準:

          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

          曾鞏對史家提出了“明”、“道”、“智”、“文”四個方面的修養,認為著史的目的是“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戒”,故必得良史,而后能傳于久遠。其中“周萬事之理”“、通難知之意”屬于史家“識力”的范圍,指明白事理、辨別是非、預見未來的能力,而“周”與“通”也是要求史家有會通古今的器局。

          “適天下之用”則是強調史學的社會作用和史家的為史之意,“發難顯之情”是指史家文辭修養。從理論上講,這是良史理論的進一步深入。但在具體運用上,他批評司馬遷“蔽害天下之圣法,是非顛倒而采摭謬亂”,“……蓋圣賢之高致,遷固有不能純達其情,而見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與之也。遷之得失如此,況其他邪?”這反映了他所提標準的不切實際,懸之過高,反而使這種標準失去了實踐上的價值。

          此后,元代揭 斯又提出修史用人“以心術為本”的原則。

          他說“: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不正者,不可與。用人之道,又當以心術為本也。”但何為正,何為不正,其標準又是什么?

          揭 斯沒有說明?梢,其將“心術”作為史家修養理論的提出,有不足之處,還有待作進一步的闡發。

          顯然,曾鞏提出的“明”、“道”、“智”、“文”四個方面的史家要求,帶有明顯的思想局限性;揭 斯提出的修史用人“以心術為本”的原則也有其不足之處。盡管如此,這些學說的提出,無疑充實、豐富了中國古代史家修養的理論。

          四、胡應麟之“公心”、“直筆”二善說與章學誠之“史德”、“心術”說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史家修養理論的終結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又涌現出大批優秀的史學評論家,而胡應麟、章學誠對史家修養理論的闡發極具開創性、總結性。

          明代史學家胡應麟說:“才、學、識三長,足盡史乎?未也。有公心焉、直筆焉。五者兼之,仲尼是也。董狐、南史,制作亡征,維公與直,庶幾盡矣。秦漢而下,三長不乏,二善靡聞。”

          以董狐、南史、左丘明、司馬遷與班固、陳壽、沈約、裴子野等人為正反兩方面代表,突出強調了公心、直筆的重要性。他敏銳地注意到了史家心術與直筆的關系問題,認為公心和直筆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但二者并不能完全相符合,它們之間還存在著區別。“直則公,公則直,胡以別也,而或有不盡符焉。張湯、杜周之酷,附見他傳,公矣,而筆不能無曲也。裴松(之)、沈璞之文,相訐一時,直矣,而心不能無私也。”(同上)胡應麟認為司馬遷有公心,所記亦非失實,但卻有曲筆之嫌。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直則公,公則直”呢?胡應麟特別強調了一個“盡”字,指出“:夫直有未盡,則心雖公猶私也;公有未盡,則筆雖直猶曲也。”(同上)這就是說,必須完全依公心以運直筆,并完全以直筆應公心,才能達到公直統一,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完全一致的目的。胡應麟所講的直筆,就是要求史家必須有是事而如是書,不得曲筆,哪怕是并非失實之曲筆。那么,公心,或者說心術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胡應麟指出,此“非以萬人之衷為一人之衷不可也”(同上)?梢,公心乃是指眾人之心,是指社會之公是公非,并非專指著述者一己之心術是非。

          當然,胡應麟所講的“公心”,在其主觀本質上還是指封建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而言,絕不能和我們今天所講的公心相提并論,這是由其史學思想的封建性根本原則決定的。雖然如此“,二善論”的加入,無疑是對劉知幾史家“三長論”的重要補充和發展。

          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史德”和“心術”論。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欲為良史者,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夫《騷》與《史》,千古之至文也;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懷于三代之英,而經緯乎天人之際者也。”他把屈原的《離騷》和司馬遷的《史記》并稱,是以其“經緯乎天人之際”的“良史”標準。劉知幾提倡“史識”,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直筆”和“實錄”,而章學誠說:

          “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指出史德是史識要求中需特別強調的內核。顯然,這個標準不以文、史不同相區分,而是從“德”的角度要求史家之修養。章學誠說:“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

          因此,史家之“心術”成為了其“史德”論的核心。由“史德”而論“心術”,這是章學誠在史家修養理論上的重要貢獻。他說“:所患夫心術者,謂其有君子之心而所養未底于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養未粹,大賢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猶患于心術,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以當也。以此責人,不亦難乎?是亦不然也。蓋欲為良史者,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茍允知之,亦足以稱著書者之心術矣。”(同上)章學誠首先肯定“心術”應特別值得重視,但又強調史家即使有“君子之心”,而其自身修養卻很難達到至純至粹的境界,這是“大賢以下所不能免的”.那么,如何成為一個具有“心術”的“良史”呢?章學誠認為良史“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天”即指歷史的客觀性,“人”則為史家的主觀性,就是要充分尊重客觀歷史,而不要以史家的主觀好惡去影響這種歷史客觀性的反映。章學誠舉出南朝沈約撰《宋書》之陰惡,北朝魏收撰《魏書》之矯誣,以為例證。沈約撰《宋書》不敢秉筆直書,對劉裕自立而殺晉恭帝等事諱莫如深,卻對高門士族極盡吹捧阿諛之能事,不實之辭充斥其書。魏收更是無恥,以修史作為感恩報怨的手段,竟自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

          完全按自己的好惡來決定人物的棄取和褒貶,《魏書》一時被斥為“穢史”.章學誠并不認為在歷史撰述中可以完全排除史家主體意識的作用,但認為史家應該具有這種自覺的認識并努力去實踐,才能稱得上有良好的“著書者之心術”.胡應麟之“公心”、“直筆”二善說和章學誠之“史德”、“心術”說是對中國古代史家修養理論的發展、完善,對中國史學理論的貢獻極為重大。

          五、瞿林東先生的“史家之職責”說與彭忠德先生的“史膽與史責”說

          當代學者在對古代史家修養理論的研究中,也作了許多發掘和補充,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瞿林東先生的“史家之職責”說[7]和彭忠德先生的“史膽與史責”說[8].瞿林東認為,董狐、齊太史、南史氏所表現出來的“書法不隱”的勇氣,一個重要的驅動力就是維護當時的君臣之禮和社會秩序?鬃有蕖洞呵铩芬嗳绱,司馬遷作《史記》更是司馬父子社會責任的直接體現。后來司馬遷用“述往事,思來者”這幾個字深沉地表達出他對歷史、社會的責任感。司馬光撰《資治通鑒》是希望它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重視,“以清閑之燕,時賜省覽,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這反映了司馬光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彭忠德則更為明煉地提出了“史膽與史責”說,史膽即指史學家的膽量,強調敢于直書;史責即指史學家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強調經世致用。他認為梁人劉勰在《文史雕龍·史傳》中就已專門論及史家的責任心:“史之為任,乃彌綸一代,負海內之責,而贏是非之尤,秉筆荷擔,莫此為勞。”明人李贄認為史膽在史家諸修養中占有重要地位:“空有其才而無其膽,則有所怯而不敢。”這些史學家的言行足以說明良史是必須具備史膽和史責的。劉知幾和章學誠因歷史時代和個人條件的限制未能提出這二項,而當代學者彭忠德明煉地提出“史膽與史識”說,這無疑是對古代史家修養理論的重要補充,豐富了中國的史學理論,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學意義。

          參考文獻

          [1]劉 .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劉知幾。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2008.

          [3]曾鞏。曾鞏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北京:中華書局,1958.

          [5]章學誠。文史通義[M].上海:上海古籍,2008.

          [6]高振鐸。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

          [7]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8]彭忠德。秦前史學史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2004.

        【中國古代與當代史家的修養理論】相關文章:

        淺析后現代與當代中國的裝置藝術03-19

        淺談當代藝術理論論文12-15

        中國古代文學與當代文化的重塑12-08

        當代大學教育理論及方法論文12-03

        關于傳統文論的特質及“當代化”的理論思考03-19

        關于當代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理論研究03-20

        中國當代美學的理論之點:人的本質還是人的智能03-06

        中國符號的困境與突圍 -對中國古代符號理論的整體考察03-02

        泛審美時代與美學使命03-19

        試論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價值(精選12篇)03-2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