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析城市綠地生態效應概念及應用理工論文
摘要: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近些年來一些綠地系統規劃的概念以及一些實踐作一些簡單介紹,闡述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
關鍵詞:綠徑 輸氧系數 指狀規劃 綠道 綠帶
隨著近年來沙塵暴、沙漠化等現象的日益嚴重,人們認識到城市綠化的生態效益,城市綠地作為“城市之肺”,越來越受到城市規劃的關注。對有限的綠地在生態類型、斑塊群落結構、空間格局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而不再僅僅是綠地的美學效應了。
1 綠地生態效應的幾個概念
1.1 手指狀規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彼得-布萊茨的羅夫為首的一批規劃師提出了大哥本哈根區域規劃建議,就是著名的手指狀規劃。手指狀規劃所包含的不僅僅是一個整體城市,而是若干個不連貫的小城鎮。他們緊靠快速火車鐵路線,猶如穿在線上的珍珠。未來的城市集中在五根伸出的手指上,而現有的城市則就是掌心。選擇此種方案在生態效應方面的體現就是有可能從手指縫隙中保存楔形綠地。
若城市地處內陸,其對外交通向四面八方放射,就可能產生星狀反吸引模式。若從長遠來看,其夾角遲早要被填充,終于形成傳統的大城市。西蒙特在《地域環境》一書中提出解決辦法:限制個走廊進入市中心區,使它們與外圍環線相接,在郊區道路焦點上建立新的城市次中心。市區由居住走廊構成發展軸,以快速有軌電車與市中心聯系;二次中心則由鐵路與交通干線溝通,可視為地區性發展軸。
如果能夠堅強立法,嚴格控制一開始指狀規劃師后的楔狀綠地不被開發,那么綠化在城市中的生態效應就會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邊界總是在不斷的擴大,預留的楔狀綠地總是被不斷的侵吞。
1.2 輸氧系數
在常年盛行風的作用下,位于各方向上的城市保護綠地對城市的輸氧作用不同,可稱之為輸氧系數,規劃實踐中有兩種比較明顯的情況。第一種,在城市規劃的范圍內,位于城市輸氧系數大的方位,如果綠地的產氧量大,應將強管理和適時進行植物的更新換代,以保證充足持續的氧氣供給量;如果綠地的產氧量小,應通過改善植物的種植結構,增加種類和綠地面積,以增加產氧量。第二種,在城市規劃的范圍內,位于城市輸氧系數小的方位,如果綠地的產氧量大,在保證其生長發育的情況下,要進一步疏通城市的輸氧走廊;如果綠地的產氧量小,除了要改善植物的種植結構、增加種類和綠地面積外,還應著重限制在此方位上各類城市用地的建設和對綠地的侵蝕。應當把產氧量多的綠地置于輸氧系數大的方位,把產氧量小的綠地置于輸氧系數小的方位。
輸氧系數的計算公式:Si=Fi*Ui
式中:Fi為i方向的風向頻率(%);Ui 為i方向的平均風速(m/s)Si表示來自i方向的污染程度。
1.3 綠道
綠道(Greenway)是指不同寬度的綠色廊道構成的網絡。根據功能,主要可分為三類:生態綠道,休閑綠道和歷史遺產廊道。綠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歷史本來存在,如河流、山谷構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蔭道,運河廊道當然也包括在內。廊道連接各生境島嶼對野生生物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態學家提出建立景觀廊道線狀聯系,可以將孤立的生境斑塊連接起來,提供物種、群落和生態過程的連續性。
1.4 綠帶(GREENBERG)概念
隨著人們認識綠帶在大倫敦規劃中限定城市發展輪廓的作用。綠帶概念作為控制城市發展和為城市提供生態綠地的作用,被廣泛的應用到大城市的規劃中。比較典型的有華盛頓景觀規劃和政策框架。
2 生態規劃概念的實踐
2.1 波斯頓驕傲的“藍寶石項鏈”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將公園、林蔭道與查爾斯河谷以及沼澤、荒地聯系起來,規劃了至今成為波斯頓驕傲的“藍寶石項鏈”。在 1883年,景觀設計師克里夫蘭得(Cleveland)為美國明尼蘇達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規劃,當時明尼阿波利斯還是一個小鎮,克里夫蘭得讓市長和決策者在郊區購買大面積的土地,用以建立一個公園系統。在土地還遠未被開發時,就非常廉價地買到了大塊土地。這一行動是為50~ 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規劃的。如今100多年過去了,城市已經擴大了幾倍,但這些廉價購得的土地卻成為城市中寶貴的綠地系統。這樣一個綠地系統的形成,不光是要一個好的概念,同時需要城市決策者提前50-100年進行投資。在同時代,當堪薩斯和克里夫蘭都還是小鎮時,就用便宜的地價在其郊外購置大量土地,結合區域的河流水系規劃建設并一直保護了一個綠地系統。這一當時尚在郊區的綠地系統而今已成為城市的一個有機部分了,成為居民身心再生的場所。由此可見,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規劃的既定邊界。需要從戰略高度規劃城市發展所賴以持續的生態基礎設施。 2.2 廣州的總體規劃
廣州的總體規劃中提出城市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根據生態優先的原則,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提出了一個“巨型綠心”規劃方案,以營造生態和諧的“綠色廣州”。
這一規劃由綠心、綠核、綠廊三部分組成。綠心即都會生態核心區,包括海珠果樹保護區、小谷圍生態公園、東南部生態農業保護區等面積達180平方公里的地區;綠核指地區生態調控區,包括陳家林風景名勝區、芳村花卉博覽區、大夫山森林公園、蓮花山風景名勝區、白云山風景名勝區、香江野生動物園等;綠廊指生態聯系廊道,包括珠江及其支流沿岸綠帶、組團綠化隔離帶、道路綠化帶等。
方案以巨型綠心為生態核心,以珠江、白云山為生態主廊道,以珠江支流、城市組團間綠化分隔帶為生態次廊道(綠廊),以主要風景名勝區為地區生態調區(綠核),形成開放式生態網絡結構。
廣州市的概念規劃也提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為基礎,構筑“區域生態環廊”、建立“三縱四橫”的“生態廊道”,建構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絡式的生態結構體系。建設“三縱四橫”生態廊道:為了更有效地控制城市無限制蔓延,提高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同時維持生態系統良好的結構,以保證其功能的正常發揮,規劃在廣州市域形成三縱四橫的七條生態主廊道,構成廣州市域生態格局。另外,在“區域生態環廊”和“三縱四橫”基礎上,打通匯集到珠江、沙灣水道、市橋水道等密布城鄉地區的河網水系形成網狀的“藍道”系統,加之城市基礎設施廊道、防護林帶、公園等線狀和點塊狀的生態綠地,共同構成了多層次、多功能的復合型網絡式生態廊道體系,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一體化城鄉生態格局。
3 結語
通過對國內外生態綠地效應的了解,可以強化我們在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綠地規劃的重視,規劃師、建筑師要有前瞻性眼光。
參考文獻
《城市綠的生態環境分析》.曾洪立.《城市規劃匯刊》 1999年2月.
《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 王祥榮.《中國園林》 1998年14(2).
【探析城市綠地生態效應概念及應用理工論文】相關文章:
地圖在地理教學的有效應用論文(通用7篇)03-28
英語教學加強整體效應探析01-09
網上商店經營的心理效應探析03-22
草地的生態經濟功能探析03-14
探析林業生態工程與區域生態環境03-18
有關于遠程教育網絡學習生態缺失探析的論文12-11
生態建筑下建筑設計的應用探討論文11-26
淺論城鎮園林綠化的生態效應12-04
論城鎮園林綠化的生態效應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