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論文
生態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
生態旅游論文1
一、慢生活是符合生態學規律的一種生活方式
從南京副市長陳剛的倡議中不難發現慢生活的理念在長江三角洲已經基本形成共識,長江三角洲已然成為中國式慢生活的起源地與引領地。在長江三角洲經濟急速發展的背景下,提倡慢生活的理念實質是對生態學規律的一種正確認識;凇吧鐣洕匀弧睆秃仙鷳B系統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規律,長江三角洲地區主動降速發展是傳統發展模式在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遭遇瓶頸之后做出的戰略抉擇。這種選擇最終將導致長江三角洲生態系統的發育和進化。
二、慢旅游是生態旅游的延續
生態旅游是慢旅游發展的基礎,綠色的生態、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溪水、寧靜的鄉野氣息是慢旅游的王牌。[3]同時,慢旅游是一種深度旅游,是一個文化的浸入過程。其主要特征表現為:
。1)主張扎進一個陌生地方沉淀自我,融入當地的生活,充分了解當地文化;
。2)主張在旅游地居住一段時間,像居家生活一樣,親自到市場買菜、做飯,在城市或鄉村隨意游逛,而沒有特定的目的地;
(3)不以留念為目的,而是為了體驗另一種生活;
。4)而作為全國旅游經濟最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疑是開展慢旅游活動最為理想的場所,因為該地區擁有超前的旅游發展理念并具有建設慢行系統,開展慢旅游及社區旅游的良好條件,而依托這些優勢條件開展慢旅游活動將掀開生態旅游發展的新篇章。
三、長江三角洲構建慢旅游目的地的生態路徑
正確把握長江三角洲慢旅游發展的瓶頸與問題是構建慢旅游目的地的前提條件。就目前長江三角洲開展慢旅游的實踐來看,存在如下問題:
。1)慢旅游依托的旅游基礎與接待設施嚴重不足;
。2)旅游目的地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慢城建設失去基礎;
。3)文化旅游資源破壞嚴重,文化旅游消費快餐化,難以為旅游者提供深度旅游體驗的文化環境;
。4)依托慢城發展慢旅游目的地比較困難,很難找到符合國際慢城標準的城鎮建設慢城。在諸多瓶頸與問題的制約下,盲目地開發慢旅游將是一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行為,不是一種符合生態學規律的行為。因此在理順長江三角洲慢旅游發展的瓶頸與問題后,長江三角洲應結合區域特點和區位優勢,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構建慢旅游目的地。
(一)生活休閑化的旅游城市是開展深度體驗旅游的理想場所
慢旅游是一種在旅游目的地的慢生活體驗,需要融入當地社區,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生活休閑化城市旅游經濟發達,休閑娛樂設施齊備,城市生態環境優美,如杭州、蘇州等城市。這些城市可以結合國際慢城構建的部分標準,如在公共設施和盡可能多的私人設施上張貼“蝸!睒俗R,以直觀形式倡導“慢生活”及“慢旅游”的理念,并通過“慢生活”及“慢旅游”理念的宣傳將旅游與社區融為一體,為旅游者提供深度文化體驗旅游、社區體驗旅游及休閑度假旅游等生態旅游活動,把自身打造成具備深度體驗價值的慢旅游目的地。
。ǘ┥鷳B環境優美的山區城鎮是構建慢旅游目的地的
最佳載體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山區城鎮,生態環境極其良好,并具有建設慢行系統,開展慢旅游及鄉村社區旅游的良好條件,如南京高淳縣、紹興南部山區、杭州淳安與桐廬縣、常州溧陽、寧波奉化等地區的鄉鎮,具有開發慢旅游的良好條件。這類山區城鎮可以按照慢城相關標準、公約與準則積極構建國際“慢城”。此外,長江三角洲地區一些生態環境良好、現代工業不發達、鄉村民俗文化保存完好、鄉村性非常強的山區城鎮則具備構建國際“慢城”的基礎條件。國際“慢城”是開展生態旅游,發展慢旅游目的地的最佳載體。目前,長江三角洲已有高淳椏溪國際“慢城”,而生態環境優美的山區城鎮完全可以借鑒椏溪成功申報國際“慢城”的經驗,再次構建1-2處國際“慢城”,并立足于長遠發展,在區域內部形成國際“慢城”的聚集地。
(三)具有鄉村腹地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鄉村旅游地具有發展慢旅游的良好條件
就長江三角洲目前的旅游資源現狀來看,其區域內有多處具有鄉村腹地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如仙居風景名勝區、紹興浣江———五泄風景名勝區、紹興新昌天姥山風景名勝、杭州千島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寧波奉化雪竇山風景名勝區等,這些風景名勝區位居鄉村腹地之中,并于社區融為一體,具有發展以慢生活、慢旅游、慢體驗為特征的旅游目的地條件。此外,長江三角洲不僅城市旅游、城鎮旅游發達,鄉村旅游也極其發達,因此可以依托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旅游特色村、現代旅游鄉村等載體構建國際“慢城”體系,并加快建設符合生態規律的慢旅游基礎與接待設施,發展慢旅游業態。
(四)具有線性特征的旅游目的地地帶是構建慢旅游帶的理想地帶
長江三角洲的空間架構主要是由一些江河、海洋與交通干線組成。已經申遺成功的京杭大運河貫穿長江三角洲16市,其中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7市具有構建京杭大運河慢行綠道的得天獨厚條件;環太湖岸線連接無錫、常州、蘇州、湖州4市,太湖環湖慢行系統的建設也將使該區域成為慢旅游、慢體驗、慢生活的慢旅游目的地地帶;長江三角洲濱海岸線具有建設濱海慢行綠道的條件,也適合開發慢旅游;而長江把南京、揚州、鎮江、泰州、常州、無錫、蘇州、上海等8市連為一體,具有開發沿長江慢行系統的良好條件。因此,長江三角洲只要慢旅游發展理念正確,積極開展區域旅游合作,借助濱海、沿江、環太湖、京杭大運河、錢塘江和新安江等具有線性特征的水系資源構建濱水慢旅游目的地地帶或慢旅游帶及一體化旅游慢行系統,將來必定成為具有國際重要地位的慢旅游一體化發展區域。
。ㄎ澹┙纤l古鎮是開發慢旅游的試驗場
江南水鄉古鎮具有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居民安居樂業、社區和諧、旅游業發達,以特色旅游交通工具為主,并且人口條件也符合國際“慢城”要求,具備構建國際“慢城”的良好條件。若直接把水鄉古鎮按照國際“慢城”體系開發建設,則不失為提升江南水鄉古鎮旅游品位的一種最佳路徑。因此,江南水鄉古鎮完全可以依托社區旅游和文化旅游來構建生態旅游目的地系統,就其慢旅游開發路徑而言主要包括:
(1)深度挖掘江南水鄉古鎮特色文化,構建能深度體驗江南水鄉古鎮特色文化的旅游產品體系;
。2)在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中,注重當地居民的生存權利與正當訴求,保護古鎮所依托的居民文脈,開展極具特色的古鎮社區旅游以吸引社區體驗旅游者;
。3)保護水鄉古鎮所依托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域安全及提升居民用水質量;
。4)積極拓展水鄉古鎮開發領域,構建水鄉古鎮旅游圈;
。5)依托水鄉古鎮的鄉村腹地,開發水鄉古鎮鄉村慢旅游目的地體系,把水鄉古鎮建設成為全鎮域慢旅游一體化發展的區域。
生態旅游論文2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近年來,由于人類社會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低碳旅游”、“生態旅游”成為旅游業的熱點,但在許多輿論宣傳和研究文獻中,對這兩個概念的使用卻是模糊不清,甚至混淆。因此,有必要進行概念剖析和區分。
1生態旅游與低碳旅游定義剖析
生態旅游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定義。最早提出生態旅游的謝貝洛斯?拉斯喀瑞對生態旅游做出如下定義:“帶著研究、欣賞和品味自然風光、野生生物及當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對沒有被污染或破壞的自然區域的旅行活動。這種旅行,既包括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森林的隨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區對獨特自然現象的探索和研究”。世界旅游組織將生態旅游歸屬為專項自然旅游的一種,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為基礎的專項自然旅游,強調旅游的“原生態”,如小規模組團去參觀自然保護區,或者體驗異域民俗文化,等等。而我國旅游行業內對于生態旅游的定義比較通俗,也易于被公眾接受和理解,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主要依靠自然和生態資源吸引旅游者前來觀賞和感受生態環境,在此過程中達到普及生態知識、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也有學者從旅游者角度給生態旅游定義,認為生態旅游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體系,它以大自然為舞臺,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品位高雅,強調休閑、保健、求知和環保理念,既使旅游者獲得身心健康、知識樂趣,又能增強旅游者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的意識。雖然國內外對生態旅游的定義各不相同,或者各有側重,但這些從不同角度的定義卻都有兩個共同點:①都認為生態旅游是以自然為基礎的旅游活動,②其主題都強調為保護自然做貢獻。從生態旅游概念的演變,可以看出,生態旅游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涉及到環境教育、可持續發展、文化熏陶乃至人類的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等諸多方面!暗吞悸糜巍备拍钍窃谌驓夂蜃兣、低碳經濟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這個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xx年5月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在一份題為“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中,將低碳旅游定義為一種減少“碳排放”的旅游,是一種減少污染、降低能耗的綠色旅游方式,它要求將出行觀光、度假休閑等消費行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業能成為環境友好型的產業。蔡萌,汪宇明認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新方式。低碳旅游是旅游業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響應,它倡導在旅游過程中的餐飲、住宿、交通、游憩、購物、娛樂等環節中減少污染、節約能源、降低碳排放、減少碳足跡,用行動來實現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建設目標。相比生態旅游,低碳旅游有著更為具體的定義———“減少碳排放”的旅游,也有著更為明確的目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2生態旅游與低碳旅游的內在契合性分析
在旅游行業,生態旅游與低碳旅游都是很時髦的詞,雖然兩個概念提出的時間不同,但概念提出的背景卻是相同的,即世界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它們都是環保觀念在旅游業的自然反映,也可以說都是“環境危機倒逼人類反思和改革”的產物。提出這兩個概念的初衷也相同的,即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和對人類未來的責任意識,注意到旅游業快速發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充分考慮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著想,注重資源的節約與環境的保護。應該說,低碳旅游和生態旅游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標,都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旅游業乃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是在傳統鄉村旅游基礎上融入了生態文明理念而發展起來的,相比傳統鄉村旅游“對大自然的體驗”,生態旅游更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既要保證經濟效益,又要保證生態效益。因此,低碳旅游倡導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與生態旅游追求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內涵上是共通一致的。可以說,低碳旅游與鄉村生態旅游具有某種內在的契合性,在發展自然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引入“低碳”的概念,對于推動低碳教育、傳播低碳理念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在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推行“環保與節約”,能進一步推進鄉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的區別
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是兩種不同的范疇。目前大多數人傾向于將生態旅游的對象限定為自然景觀,當然國內也有些專家認為一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文、民俗景觀也可歸屬為生態旅游的對象。但不管怎么說,生態旅游只能算是一種針對特定的旅游對象(自然景觀)的旅游活動,屬于自然旅游的一部分,通常是一種小規模的專項自然旅游,它是旅游市場中的一個細分市場。而低碳旅游指的是一種旅游方式,一種減少污染、降低能耗、減少碳足跡的綠色旅行方式。低碳旅游對旅游資源、游客類型、旅游規模等都不作限制,任何一種旅游活動,都可以通過旅游環境、設施、旅游消費等方面實現低碳化而成為低碳旅游,因此,雖然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二者不屬同一范疇,但低碳旅游作為一種旅游方式,就是在原有旅游方式基礎上限定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更小的旅游“碳足跡”來承擔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行業責任,其涵蓋范圍比生態旅游涵蓋的范圍要更大。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具有不同的側重點。生態旅游借鑒了生態學的有關理論,強調旅游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低碳旅游則吸收了低碳經濟的相關理論,其核心是通過能源技術創新和人類消費發展觀念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生態旅游在陶醉于大自然的享受時,注重保護和修復旅游景區的自然文化生態系統;低碳旅游則表現為兩個方面:作為旅游市場供應方的整個旅游產業鏈的低碳生產行為和作為旅游市場消費方的旅游者在整個旅游活動過程中的低碳消費行為。生態旅游是由于大眾旅游的自然取向性調整而催生出的一個新型的旅游市場,它屬于自然旅游,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然旅游,而是注重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自然旅游;低碳旅游著眼于節能減排和減少環境污染,強調旅游市場供方的“低碳生產技術”和旅游市場需方的“低碳消費方式”,要求通過低碳生產技術的創新和旅游消費方式的轉變來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二者的區別在于,生態旅游更側重理念的宣傳,倡導維護自然生態系統,而低碳旅游更側重從實踐角度說明實現旅游低碳化的具體行為要求;相比較而言,生態旅游更象是一種空泛的理念口號,而低碳旅游是一種可以量化(對減排的量化)的旅游,其可操作性和實踐性更強。
4低碳旅游是對生態旅游可持續理念的實踐與深化
生態旅游與傳統的旅游方式有明顯區別,它強調景區內野生動植物的自然屬性,是一種時尚、高雅、休閑式的,并蘊涵自然生態文明的旅游形式。但是,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生態旅游的相對局限性日益明顯。如果沒有低碳旅游方式做保障,生態環境必將被破壞,低碳旅游強調“低碳化”,通過控制旅游中的碳排放量將環境保護落到實處,低碳旅游旅游環境的生態性,進一步關注旅游環境的整體發展,其內涵不斷擴充和豐富。
生態旅游更多地體現的是一種綠色的“理念”,而低碳旅游更多地體現為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從生態旅游到低碳旅游是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從理念到實踐的飛躍,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相比生態旅游,低碳旅游有著更為明確的定義和更具體的目標———碳減排,其針對性強,因而有利于指導低碳旅游各項實踐工作的開展。碳減排的可量化性體現出低碳旅游強大的可操作性,建立相應指標體系并將減排量化工作落實到各項指標,可以解決生態旅游在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在當前全球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將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生態旅游,實現可持續理念的實踐深化,需要政府、旅游企業和旅游者的長期努力。從政府層面看,低碳旅游的推行需要依靠政府部門的強力推動,戰略上規劃與協調,政策上支持與引導,觀念上宣傳與教育。還要建立制度保障,并實行追究機制,對破壞環境的高碳旅游行為要追究其履行生態補償責任。從旅游行業協會看,要盡快制定旅游行業的低碳生產標準,包括低碳旅游產品、服務、管理的低碳質量標準,從而使旅游企業的旅游產品開發、經營及管理達到制度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從旅游消費者看,要樹立低碳意識,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共同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生態旅游論文3
一、環境政策工具的分類
環境政策工具根據參考標準的不同所分的類別也不同,當前使用比較普遍的分類方式是將其分為三類:命令—控制型、經濟激勵性、公眾參與型。
(一)命令—控制型
在我國生態旅游管理中,命令—控制型環境政策工具是以主導工具的形式存在的,包括標準、禁令、許可證制度、使用權限、配額等手段,F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主要有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國家與地方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對于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經濟激勵型
經濟激勵型環境政策工具將管理行為與經濟成本效益相掛鉤,在市場機制的影響下,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追求最低成本。經濟刺激是環境政策工具發揮作用的基礎,經濟激勵型工具主要包括補貼與降低補貼、排污權交易等。
(三)公眾參與型
公共參與型對上述兩種工具的缺陷不足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主要是指公眾以個人或團體形式來參與環境管理。隨著人們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公眾參與型環境政策工具的發展利用前景會更寬闊。
二、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管理中環境政策工具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ㄒ唬┰趯ι鷳B旅游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當前我國政府部門對于生態旅游的重視程度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有的地方存在為了增加游客量不惜破壞環境的情況出現,歸根結底這是受到經濟利益的趨勢誘惑。政府部門在對生態旅游的認識上不夠深刻,理解過于膚淺,認為只是單純的“農家樂”或者大眾旅游,思想上的認識誤區決定了在實際管理行為中不能很好地利用環境政策工具。
。ǘ┉h境政策工具制定發展還不夠成熟,相關法律體系不夠健全
在生態旅游管理中,主要還是依靠行政手段,其余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多數比較落后,且不夠健全,甚至沒有相關法律,實際管理工作也缺乏秩序性,混亂不堪,針對性的法律條文幾乎沒有,環境政策工具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ㄈ┕妳⑴c生態旅游管理的意識較差,旅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約束自身行為
當前我國生態旅游管理的執行主體主要是靠政府和相關企業,對于社會公眾的利益和看法缺乏足夠的考慮,在實際管理中缺乏社會公眾的參與,不能廣泛聽取意見,這與政府宣傳工作不到位有關。此外游客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有些游客為了個人享受而做出了破壞生態環境的不文明舉動。
三、促進環境政策工具在生態旅游管理中應用的措施
。ㄒ唬┱罨瘜ι鷳B旅游管理的思想認識,提高重視程度
政府部門要提高對生態旅游的重視程度,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要將發展生態旅游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部門要深化思想認識,對生態旅游的深層含義予以挖掘,避免思想誤區的出現。
。ǘ⿷涌炝⒎ㄟM程,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并嚴格執法
國家應當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進程,通過建立起完善的法律體系來對生態旅游管理行為予以約束,同時要嚴格執法,拒絕金錢誘惑,不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
。ㄈ﹪覒涌焱七M生態旅游認證,提高市場競爭力
國家要全面推行生態旅游認證工作,提高旅游質量,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通過規范產業市場和企業行為,來提高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競爭實力,促進生態旅游業的積極發展。五、結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態旅游管理中應用環境政策工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范旅游市場,促進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對于改善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與保護論文(通用9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與保護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與保護論文 篇1
摘要: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專項旅游形式發展非常迅速,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處理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對生態旅游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生態旅游;開發;保護
一、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現狀
自然保護區是人類從對自然的不斷索取和破壞的經驗教訓中,逐漸認識到自然界的承受力和保護自然的重要性而劃定的加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自然區域,保護對象主要包括具有典型意義的自然景觀地域、豐富的物種資源分布區、珍惜動植物的分布區、能揭示內在自然規律的特定風景區、名川大河的水源涵養區、具有參照標準的地質坡面和化石群產地以及一些人們至今尚不能認識的再探索自然中有特殊意義的自然區域。
二、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開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干擾,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將改善、美化其環境旅游收益也為其保護創造了經濟條件。但另一方面伴隨生態旅游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一些游人的不文明活動及行為、外來文化的沖擊等都會對其資源造成干擾。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并在辯證聯系中共同改善其旅游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推動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
茶文化生態旅游市場營銷策劃研究論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茶文化生態旅游市場營銷策劃研究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茶文化生態旅游市場營銷策劃研究論文 篇1
摘要:
生態旅游是當前全球旅游產業發展的熱點,是一種可持續的旅游發展模式,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尤其對于我國來講,是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是我國旅游發展的新趨勢。文化生態旅游是指基于生態文明的旅游方式,集觀光、休閑、體驗為一體,是當前深受人們歡迎的旅游方式。近年來以茶產地、茶的歷史發展、茶道、茶藝、茶制品、茶業科技、茶產品為內容的旅游發展成為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旅游資源的生態化保護和開發,本文闡述了發展茶文化生態旅游的意義,并對茶文化生態旅游的營銷策劃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茶文化; 茶產業經濟; 營銷策略;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文化素養不斷提高,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逐漸發生轉變,生態旅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文化旅游方式已經成為滿足人們自然景觀轉向文化體驗的新追求。茶文化旅游是當前迅速發展起來文化生態旅游產業,是茶業資源與旅游資源的有機結合,基礎內容包括茶產地怡人的環境,茶葉的生產、茶產品、茶藝、民風民俗、文化歷史等等,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集觀光、體驗、度假、娛樂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產品[1]。茶文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在國外,茶文化生態旅游發展迅速,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國內,茶文化多表現為一種旅游資源,探究茶文化并挖掘其旅游價值是當前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機遇。茶文化生態旅游將會是一個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旅游項目。
生態旅游管理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創新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態旅游管理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創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
近年來,在國民經濟高度發展的背景下,旅游產業快速興起。與此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也相應推動了人們的旅游需求,生態旅游理念由此應運而生,并成為旅游產業再行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在簡要闡述生態旅游管理概念、內容以及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生態旅游管理理念導向下旅游管理模式三大創新路徑,包括政府主導的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社會組織主導的生態旅游委托管理模式以及社區主導的生態旅游自主管理模式等,以期為進一步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生態旅游管理;概念;內容;機制;模式創新
引言:
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是存在于旅游產業開發與管理中的一對天然矛盾,然而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介入卻成功推動了其兩者間閉環結構的確立。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的今天,引入生態旅游管理理念以進一步優化創新旅游管理工作模式,業已成為旅游產業再謀發展的必然之選。
1、生態旅游管理概念
伴隨著全球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層出不窮,由此,生態旅游管理應運而生。所謂生態旅游管理,即是指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前提,并以生態旅游系統作為其管理對象的`一種管理活動,究其實質,其實是對生態環境因素與生物因素進行有機管理的一個過程。其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為消費者即景區游客提供滿意的生態旅游產品;二是為景區環境之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而這點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項任務。
淺談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現狀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現狀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摘要:
近年來,中國自然保護區迅速發展,但“重數量輕質量、重建設輕管理”的發展現狀使得自然保護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了實現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就需要對旅游管理對策進行改進和完善。
關鍵詞: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
引言:
我國民族地區的自然保護區旅游蓬勃發展,但由于經營管理不善、資源過度開發利用、文化意識和生態意識薄弱,一些民族地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資源及民族文化的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文化保護的矛盾突出,制約了民族地區自然保護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亟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生態化道路。與此同時,在“美麗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引導下,我國越來越重視自然保護區旅游的生態化,因此,推進民族地區自然保護區旅游的生態化轉型更是迫在眉睫。
1、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現狀
現如今,自然保護區生態建設較為薄弱,服務接待設施不齊全。如馬山縣人民政府官網發布的.馬山縣“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目標達標情況表顯示,截至20xx年,馬山縣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縣域污水集中處理、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尚未達到預期目標。以紅水河景區沿線的村莊為例。目前興華村路燈建設尚未完全普及,且未利用太陽能來發電,而是仍連著農戶家的電線電纜。道路兩旁、河岸兩邊垃圾桶均未設置,村民們倒放垃圾要走較遠的路,垃圾倒放點相對簡陋,道路上不時能看到食品包裝袋。河岸兩邊及河道無相關提醒游客愛護生態環境的指示牌,導致生態環境與水體環境隨著游客進入量的加大逐漸惡化。目前馬山縣各自然保護區旅游景區周邊的民宿總的來說較為匱乏,且服務設施不齊全,接待的游客量有限,導致過夜游客較少,對自然保護區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大。同時由于廁所革命的建設尚不成熟,部分自然保護區旅游景區沒有公廁,游客只能去到附近村民家排隊上廁所,不僅給游客帶來了不便,也對村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設計研究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設計研究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
自然保護區是依法劃定并且對其進行管理的特定區域,主要是為了能夠保護珍稀瀕危的一些野生動植物、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自然生態系統以及有著特殊意義的自然歷史遺跡等,具有教育、科研、保護以及游憩等多項功能。但隨著我國保護區旅游地不斷開展,環境污染與資源破壞日益嚴重,造成該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全的旅游規劃設計,所以深入探討自然保護區旅游規劃尤為重要,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設計
引言:
以自然保護區的資源特色、屬性以及發展規律為基礎,同時結合生態旅游的要求、體系、功能以及結構來建立較為完整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設計體系,是能夠真正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總體布局原則
(一)主導性原則
將主導因素與綜合決策相結合,通過集聚布局效應將當地最優的資源與區位條件利用起來,促使規模的整體效益上升,突顯出其優勢所在,拉大與其他旅游區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得市場具備鮮明形象與特色[1]。
(二)完整性原則
集聚效應是存在一定的閾值,如果當地的承載能力小于集聚效應,則會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因此,將其均衡發展,適度進行分散,是屬于總體布局需要考慮的一方面[2]。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布局中,在核心景區與中心區域的基礎上,還得納入過渡區、次級中心、入口區以及輔區,從而使得各個區域之間有著層次性,能夠連成片或者連成帶,進而形成擁有完整、多適應性的功能整體。
有關生態旅游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生態旅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農業生態旅游快速發展,不僅能夠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且還能促使鄉村勞動力合理轉化,提高農業產業的附加值。以佳木斯市樺川縣為例,分析了樺川縣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優勢、存在的問題及劣勢,并提出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農業生態旅游;旅游產品體驗;樺川縣
1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
農業生態旅游是以農村自然環境、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業生產內容和鄉土文化為基礎,通過整體規劃布局和工藝設計,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務,供人們觀光、旅游、休養、增長知識、了解和體驗鄉村民俗生活的一種旅游活動形式[1]。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旅游經濟發展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隨著城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民對于自然美好生活的渴望不斷增加,生態旅游應運而生。農業生態旅游是在傳統農業旅游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傳統農業旅游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資源過度開發超過當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造成環境破壞。很多破壞行為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逆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地區的傳統鄉村旅游逐步向農業生態旅游轉型發展。
2樺川縣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優勢分析
生態旅游論文提綱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鄲腊桑旅媸切【幨占淼纳鷳B旅游論文提綱,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題目:海南旅游特區旅游發展戰略研究
目錄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1.3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國外關于旅游發展戰略的研究現狀
1.3.2國外關于旅游發展戰略的研究現狀
1.3.3國內關于海南旅游發展的相關研究
1.3.4當前研究不足
1.4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研究框架
1.4.2研究方法
第2章旅游發展戰略相關概念及理論
2.1何謂“旅游特區”
2.2旅游發展戰略及制定步驟
2.2.1旅游發展戰略
2.2.2旅游發展戰略的制定步驟
2.3旅游發展戰略相關理論
2.3.1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
2.3.2旅游產業集群理論
2.4戰略分析工具
2.4.1PEST分析
2.4.2VRIO框架
2.4.3SWOT分析法
第3章海南旅游特區旅游發展戰略分析
3.1海南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3.1.1海南旅游產業要素水平
3.1.2海南旅游業態與產品現狀
3.2海南省旅游業的'外部宏觀環境分析
3.2.1政治環境分析
3.2.2經濟環境分析
3.2.3社會人文環境分析
希拉穆仁草原旅游景區開發與生態旅游論文
摘 要:文章以希拉穆仁草原旅游景區為例,分析草原旅游景區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指出旅游開發過程中開發內容單一、缺乏層次感和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隱患的問題,提出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統一,建立高品質的旅游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落實草原生態旅游的開發策略。
關鍵詞:生態旅游;生態環境;開發對策
1 希拉穆仁草原旅游景區開發現狀
1.1 基本概況。希拉穆仁草原(圖片)俗稱“召河”,是內蒙古自治區著名的草原旅游景區,位于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東南部,海拔1700米,是典型的高原草場,夏秋兩季一望無際的綠色,讓人流連忘返,如癡如醉。希拉穆仁草原上的普會寺,當地人稱召河廟,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寺院是為呼和浩特席力圖召六世活佛而興建的避暑行宮,它是草原上眾多廟宇殿堂古跡之一。
1.2 草原旅游活動。在希拉穆仁草原,每年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那達慕活動,主要包括賽馬、摔跤和射箭項目,在這里,游客既可以看到勇敢剽悍的草原健兒的精湛表演,也可以親自披掛上陣,大顯身手,一抒豪情;也可以參加祭“敖包式”這樣隆重的儀式,體驗蒙古包人們自然崇拜;還可以在民族劇院中觀賞大型的草原民族舞劇《敖包相會》。舞劇以蒙古族音樂、舞蹈為主要形態,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示獨特的草原風情和蒙古族文化,氣勢恢宏,情節感人,反響熱烈。
1.3 旅游客源分析。內蒙古幅員遼闊,草原旅游景點布局分散,季節性強,基礎設施和宣傳力度不足,到單一景點或兩個及兩個以上景點之間都屬于長距離活動。每年的7、8、9三個月為旅游的旺季,這期間游客數量大,但近些年來沙漠化嚴重,沙塵暴頻發,嚴重影響草原旅游景區的.形象,致使本地游客居多,外地和國外游客數量較少。
農業生態旅游企業會計核算論文
江西省鳳凰溝旅游景區風光秀美,景色宜人,物產豐富。那大片的櫻花,最美的茶海,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田園”之稱號,吸引著無數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的眼球;鳳凰溝旅游景區的農業生態旅游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快會計核算制度改革,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現狀,聯系相關的政策方針,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會計核算辦法。
一、生態旅游企業會計核算的概念和內容
生態旅游企業會計核算簡單來說就是指企業對支出及收入的后續核算,也可以說是企業將一段時間的經濟活動進行后期整合。同時,會計核算還包含了對未來發展情況進行預估,這是生態旅游企業高層做出決策的參考因素,同時也是生態旅游企業搶占先機的重要基礎。就其內容來說,生態旅游企業包含內容豐富,不僅僅是考慮經營項目有旅行社、客房和客車出租等服務業務,還有餐飲生產服務性業務上的成本花費,還包括向游客直接或間接收取的費用。將兩者結合起來考慮的同時,還需要對企業中的負債情況,各項設施的損耗等綜合起來考慮。因此,要做好生態旅游企業的會計核算并不容易。
二、生態旅游企業會計核算的現狀分析
1.會計機構設置不合理
生態旅游企業會計機構設置不合理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影響會計核算準確度和真實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集中表現為多個方面。首先,個別生態旅游企業因為規模較小,或為了節約成本有些企業沒有獨立的會計部門對財務進行審核,甚至有個別企業根本沒有設立會計核算這一環節。審核財務這項工作就交到了其他財務工作者手中,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這些員工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其準確度也難以得到保障。其次,我國旅游業發展時間還較短,很多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加上監管較為松散,很多生態旅游企業的會計設置還較為混亂,權責沒有得到良好的分配。
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論文
生態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游形式,也是當前旅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1999年是中國國家旅游局規定的生態旅游年。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熱"將在全球興起。就在人們為我國旅游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若狂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旅游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
特別是目前有的人打著生態旅游的旗號,而實際上卻做著破壞環境的旅游。因此,必須對生態旅游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出生態旅游的法制法規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態旅游成為對旅游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以此來保護我們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使旅游業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一、 生態旅游概念的衍變與真正內涵生態旅游是針對旅游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游業。
1988年,給生態旅游的定義是: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游客在觀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考察和享樂旖旎風光和野生動植物。這時期生態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種旅游業中的復歸自然、"返樸歸真"的觀念。
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覽而不是去現代的城市和海濱度假,強調發展旅游業中對自然景觀的'開發。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旅游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與自然和諧,并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當代人享受和犧牲旅游資源為代價,剝奪后代人本應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資源的機會,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前提下,為后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并且,生態旅游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游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