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
摘要:網絡成癮癥又稱為病理性網絡使用,是指因過度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明顯的病態行為和認知適應不良的心理行為障礙。網絡成癮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引發了研究者對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的探索。縱觀網絡成癮成因機制的研究,其最早關注的是網絡自身的特性,隨后開始關心網絡成癮者的生理、心理特征;接下來,人們開始從網絡和網絡使用者的互動關系中探尋網絡成癮的成因,時至今日,研究者開始將個體、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研究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的研究脈絡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對網絡成癮的本質理解越來越深刻,另一方面,這也為網絡成癮的干預和預防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方向。
關鍵詞:網絡成癮 網絡特性 網絡成癮者特征
網絡成癮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1]也稱為病理性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2],是指因過度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明顯的病態行為和認知適應不良的心理行為障礙。網絡成癮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一時間,網絡成癮成為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醫學等領域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關于網絡成癮的研究也如雪片般紛紛而至,使得人們對于網絡成癮的成因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本文將就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研究脈絡加以綜述,以供參考。
1 網絡的特性(the nature of the internet)
早期對于網絡成癮的成因的討論集中于網絡自身的特點上,即研究者關心是否由于網絡的某些特殊屬性導致了網絡成癮。例如,Young[3]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網絡成癮的ACE模型,該模型中的A、C、E分別指代anonymity(匿名)、convenience(便利)、escape(逃避現實)。該模型認為,正是網絡的這些特點導致了網絡成癮。人們在網上可以隱藏自己的職業、經歷,甚至性別,用虛擬的、想象的甚至是多種多樣的身份遨游于網絡時空,這就使得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范對個體的約束力削弱或者失效。網絡世界中浩如煙海的信息以及多種多樣的服務,可以滿足個體多種需要,使個體流連忘返。網絡還可以使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或潛意識的個性得到釋放,起到逃避現實的作用。
Chou[4]的研究訪談了83位重度網絡成癮者,要求他們報告網絡中的哪些特點吸引他們沉溺其中。他們的報告涉及網絡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易得性(availability)和信息的海量性(breadth of information)等方面。其中網絡的互動性包括兩類,一為人機互動,二為人際互動,如聊天室或是電郵等使得人際之間的互動跨越了時空的限制。易得性指的是網絡的操作十分簡單而且價格低廉。最后網絡充斥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息還在不斷的即時更新。
漆文燁,葛明貴[5]總結了網絡游戲與傳統游戲相比的特別之處:1)顛覆虛擬與現實的角色扮演;2)賦予挑戰感的等級層次;3)史詩般的故事情節;4)虛擬社區中的歸屬感與友誼。他們認為這些能給青少年不同形式的強化,滿足他們不同層面的心理需求,這導致了青少年的沉迷。這種強化機制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其中,在網絡游戲中,玩家可獲得高的得分,得到某種形式的獎勵,行為后果體現于直接的物質利益,并因而使自己的自尊、自信、權力和能力得到象征性的滿足,這是正強化。而在真實生活,老師、父母的責備、批評,所有這些現實中的苦惱、無助、失去控制和無價值感在網絡游戲中都能一掃而光,這就是負強化。
2 網絡使用者的特性(the nature of the internet users)
隨著網絡成癮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網絡不過是一個工具,網絡的某些特點固然對眾人產生了吸引力,但是唯有人對網絡的病態使用才產生了網絡成癮癥。因此,對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研究關注的重點從網絡轉移到了網絡使用者。研究者們主要從網絡成癮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兩個方面加以探究。
2.1 網絡成癮者的生理特征
研究成癮行為的生理因素的科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多巴胺和易感性這兩個方面[6]。研究顯示長時間上網會使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這種化學物質令個體呈現短時間的高度興奮,從而渴望得到更多。這被認為是造成網絡成癮的重要神經生化事件。
同時,張智君等對網絡游戲過度使用者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發現,游戲圖片對網絡游戲過度使用者誘發的P2的振幅小于一般使用者且網絡游戲過度使用者對游戲圖片位置上出現的探測點的加工(P1)較早。這提示網絡游戲過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存在特定的腦電模式。他們對信息的深加工能力較差[7]。網絡成癮腦功能成像研究發現,在完成沖動控制任務時,對照組的額葉、邊緣葉激活較集中;而網絡成癮組額葉、邊緣葉激活區域大于對照組,還可見其他多處區域被廣泛激活(如頂葉、顳葉、小腦前葉等)。這說明正常情況下,完成沖動控制任務時不需要更多的腦區參與,就能高效率地完成沖動控制任務,而網絡成癮者可能存在腦功能障礙,作為腦組織的一種代償機制,需要增加更多的腦區才可能保持腦功能的相對正常[8]。
2.2 網絡成癮者的心理特征
人格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頻繁過度的網絡使用者比沒有使用、減少使用和適度使用的人似乎具有特殊的人格類型。國內專家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病態人格是網絡成癮的本質原因,是病態人格選擇了網絡成癮[9]。
Young對因特網使用者進行了16PF問卷的網上調查,發現成癮者表現出高獨立性、敏感性、反應性、支配性、懷疑性和低自我揭露。他們似乎是抽象的思想家,但觀點卻很少符合社會習俗,容易對他人產生更多的情感反應。[10]
唐志紅,周世杰等采用艾森克的人格問卷EPQ對所有被試進行人格測驗,結果發現網絡成癮組在精神質和神經質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正常組,說明網絡成癮青少年情緒不穩,更容易焦慮、緊張、易怒和抑郁,同時又表現出冷漠、缺乏同情心、好進攻等特點。而且網絡成癮組在掩飾性上的得分顯著低于正常組,這可能是因為網絡的隱蔽性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有效的交流平臺,有助于青少年真實地表現自我。[11]
研究發現一些與抑郁相關的人格特征,如低自尊、孤獨、社交焦慮、缺乏成就動機、害怕被拒絕等都可能是促成病態使用互聯網的原因[12]。此外,劉連龍等人的研究表明抑郁質和膽汁質這兩種氣質類型與網絡成癮關系密切,特別是抑郁質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密切,即抑郁質心理特征越突出者形成網絡成癮癥狀的程度越嚴重;而黏液質和多血質則與無網絡成癮的關系密切,特別是多血質心理特征越突出者越不容易形成網絡成癮。[13]
還有人認為網絡成癮與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危機有關。依據自我同一性理論,青少年身上出現的任何問題包括網絡成癮問題都可以在其自我同一性上找到根源。青少年的網絡成癮者的同一性發展水平落后,不能很好地解決同一性危機
【研究網絡成癮的成因機制】相關文章:
定向增發機制研究06-03
社區矯正中的檢察監督機制研究05-25
建立我國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機制研究05-31
青少年"網癮"成因及應對策略研究開題報告05-07
談向家山滑坡成因分析及其綜合治理研究08-04
淺議集體違法的成因及對策06-04
化療藥物溢出的成因及解決措施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