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能力結構與經濟合作的關系模型研究
【摘要】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相互依賴理論以及“支配—依附”理論,本文研究了能力結構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關系模型,通過對中國地區能力結構的差異分析和東亞其它國家能力結構的評價,說明東亞經濟合作是分層次的,中國參與有利于合作的穩定,日本的參與有利于合作效率的提高。【關鍵詞】能力結構 經濟合作 東亞
一、引言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世界各國或地區在努力推動全球多邊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同時,更加注重地區間的多層次經濟合作。區域經濟合作是在經濟競爭條件下各國或地區為實現共同的利益目標、減少地區之間的利益沖突,所選擇的一種擴大開放程度的方式,比較典型的開放程度加深模式就是貿易一體化——投資一體化——貨幣一體化。地區經濟合作的實現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建立統一市場,使生產要素得到更優化的配置,專業化的分工與生產得到進一步完善,獲得更多的交換利益和專業化生產利益,從而促進地區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正是在這種趨勢下,由東盟10國和中、日、韓3國組成的東亞 “10+3”經濟合作逐步向地區經濟一體化方向發展。而“10+3”之間發展差異巨大,有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比較落后國家。崔衛國等(2004)研究了地區差距與地區合作的關系,楊先明等(2005、2007)利用Pelikan(1996)關于能力結構的定義說明地區能力結構對地區合作的影響。能力結構是指一個地區或國家在增長要素累積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配置能力、發展能力、技術能力和開放能力等結構性能力。一個地區在經濟合作中表現出的是這一個地區多層次、多要素合成的經濟能力,這種具有結構性的能力是地區長期穩定地具有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而基于引力模型、相互依賴理論以及“支配—依附”理論,這種結構性能力在地區之間的匹配性和均衡性是地區經濟合作持久的一個關鍵問題。根據引力模型和相互依賴理論,合作雙方能力結構強弱決定了貿易投資引力的大小和相互依賴的程度,影響著合作范圍、合作效應和合作程度,而根據相互依賴理論和“支配—依附”理論,合作雙方能力結構強弱影響著合作利益的分配比例和合作的穩定性。
二、能力結構與地區經濟合作的關系模型
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的能力結構強于發展中國家的,并且無論從貿易還是從投資的角度,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實踐經驗以及國際貿易和投資理論都表明,兩個地區在開展經濟合作時能力結構較強一方的貿易條件較好、投資收益比重較大,相反,能力結構較弱一方的貿易條件較差、投資收益比重較小,并且這種狀況會隨著合作雙方能力結構差異的存在而持續存在。若能力結構較弱一方不能迅速提升其能力結構,那么這種地區經濟合作的長期穩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合作雙方能力結構的匹配性包括能力結構之間的耦合性和總能力結構的相近性,是長期穩定開展地區經濟合作的決定因素。根據能力結構的定義,可通過一套較為完整的多層的指標體系對能力結構進行評價,得到地區能力結構指數,反映總能力結構,用CSI表示,而地區能力結構之間的耦合性可用(1)式表示。
當CAB越大時,說明AB兩個地區能力結構的耦合性越好。兩個地區的總能力結構指數越相近和能力結構耦合性指數越大,兩個地區開展經濟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圖1是具體的能力結構與地區經濟合作可能性的關系圖。在圖1中,首先可以認為扇形AOB、扇形AOC和扇形BOC分別代表了兩個開展地區經濟合作的總收益、A地區收益和B地區收益;其次可以認為OA和OB的斜率分別是A和B地區能力結構指數的函數;最后可以認為合作邊界ab即OA和OB的長度也是取決于A和B地區的能力結構。
三、“10+3”能力結構評價
根據能力結構的定義,通過配置能力、發展能力、開放能力和技術能力各方面對能力結構進行評價,其中配置能力的評價指標包括了經濟總量、人口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量、投資總額、FDI吸收量和產業結構等七項;發展能力的包括了人均GDP、GDP增長率和產業結構等三項;開放能力的包括了進出口總量、FDI吸收量、外貿依存度和單位生產總值FDI吸收量等四項;技術能力的包括了產業結構、全員勞動生率和R&D占GDP比重等三項。通過所選擇指標對反映和揭示能力結構狀態的情況進行分析,著重考慮主成分分析法對數據全面性和相關性的要求,采用算術平均法對各國或地區的能力結構指數進行估計。2004年中國東中西地區、東盟10國和日韓的能力結構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能力結構與經濟合作的關系模型研究】相關文章:
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的關系研究05-12
資產結構及其與企業效益關系研究03-23
資本結構與財務治理結構的關系研究03-21
信息交流、組織能力與產品創新的關系研究03-22
剩余收益模型與傳統DCF模型的比較研究03-23
互聯網環境下營銷能力與企業效益關系研究03-25
醫藥行業績效與渠道治理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