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創新模式
在歐洲大陸日德蘭半島的北部,有所鮮為人知然而生機蓬勃的新型大學:建于1974年的奧爾堡大學。“走 新路”(AD NYE VEJE )三個大字赫然刻在奧爾堡大學的徽標上,表明該校要在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上走出一條 新路的志向。奧爾堡大學的創新,在于它承認大學是社會成員中一個重要的文化機構,承認知識的進步必須跨 越森嚴的學科壁壘而面向現實,從而創造了“以問題為中心”(problem—centred)、“由課題來組織”(pr oject—organized)的“做學問”(study)的新模式。
一、系科設置和學位
表面上看,奧爾堡大學的院系設置與傳統別無二樣。它有三個學院:人文學院(Faculty of the Humanit ies)、社科學院(Faculty ofthe Social Sciences )和科技學院(Faculty of Technology andScienc e)。人文學院設有3個系:音樂和音樂療法系、交流系、語言和跨文化研究系。社科學院有2個系:社會研究和 組織系,經濟、 政治和公共行政系?萍紝W院有8個系:發展和規劃系、生產系、 土木工程系、建筑技術和結 構工程系、物理系、電子系統系(含通訊技術、醫學信息和圖像分析、數學和計算機科學、控制工程四個系) 、能量技術系、機械工程系。
各系具有研究、開發、教學以及行政和服務的功能。這個順序的功能配置,體現了它的“Institut”(英 譯為“department”,漢譯為“系”)的本質。從教學方面講,全校13個系提供大量單學科或跨學科的研修計 劃,因學科不同,分別授與2.5—3.5年的主修學士學位, 以及4—5年的主修碩士學位或專業證書。為獲得同名 學位,工科年限最長,文科最短,而社科界于其間。多數院系還為碩士學位設有副修計劃。
每個學年分為兩學期。每個學期20周,前18周用于教學活動, 后2周用于學業評價。每周研修5天,上下午 共10個教學單位時間。 每個教學單位時間為3個半小時,用于講授、實驗和課題研修工作。 大學的第一學年為 按學院劃分的基礎教育年,要求學生學習寬廣的理論和方法,學會協作共事,發展問題求解能力。由于丹麥的 普通教育實行13年制,因而,學生在第一學年就開始涉足人文、社科或工程的廣泛領域。從第二年起(人文學 院從第一年的第二學期起),學生分別進入較寬的分支領域。以科技學院為例,學生可在土木工程、建筑技術 、機械工程、信息技術、能量技術、大地測量學、地藉科學和規劃、數學、計算機科學和物理等七個分支領域 作出選擇,繼續其后兩年的學業。第四學年則進入專門化,學士和碩士學位分別要求半年和兩年的專門化。詳 見下圖。工學碩士研修計劃現有13種:規劃、環境工程、結構工程、室內環境工程、機床設計、能量技術、漁 業技術、工業生產與管理、光學工程、通訊技術、控制工程、醫學信息與圖像分析、計算機工程。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奧爾堡大學自組建之日起,就立志改革創新,致力于突破以講授為主、按學科組織教學的封閉式教學體系 ,確立教學、研究和實踐(應用)三者的辨證關系,大膽提出并實施以問題為中心、按課題組織教學的開放式 教學體系。新模式力圖實現四個教學改革目標:①減少由中途輟學、延長學習年限、課程安排不當所造成的教 育資源浪費;②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靈活性和創造性,改善學生的交流技能和共事能力;③訓練學生在同時考 慮社會、經濟、政治和技術因素下,全面解決復雜問題;④培訓教師,使其不僅能講課,還會提出問題和解決 問題。
這種新型教學體系的創新特色,集中體現在縱向上以課題工作貫穿于大學教學全過程,橫向上由課題工作 來貫通各門課程的學習,從而真正做到了按課題組織教學。在校3.5或5年中,本科生須參加6—7個課題工作, 碩士生須參加10個課題工作。每個課題各持續一學期。在總學時中,學生花在課題上的時間約占50%,花在與 課題有關的課程上的時間約占20—30%,而花在學術科目和選修課上的時間則占20—25%。也就是說,在校2/ 3以上的時間花在課題工作及其相關背景課程上。每個學期學生學習哪些課程,先學什么后學什么,主要取決于 他們所選課題的需要,而不是取決于學科的自身體系結構。
為使按課題組織教學活而不亂,該校開發出一系列獨特有效的教學程序和管理辦法。每學期開學前,一個 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計劃小組負責確定本學期的主題。這里的“主題”(theme )指的是一個由若干涉及到技 術內容和社會因素的相關問題所構成的綜合體。它可能是一種帶來經濟效益和就業問題的技術變革,例如某個 生產環節的自動化;也可能是一個帶有經濟、政治或社會性質的大問題,例如能源危機、欠發達國家的供水問 題。 在一個主題下, 再細分出許多個相關的小問題(problem)。這些問題往往不是用以驗證理論的練習題 , 而是一時找不到滿意答案甚至根本沒有答案的實際問題,有些則是教師的研究項目的子課題。學生從中可選 擇一個問題作為學期課題(project)。 一旦某個學期的主題確定下來以后,它就是該學期所有教學活動的共 同核心。除了闡釋主題外,計劃小組還要據此安排課程、確定必修課,以及與主題有關的輔助活動計劃。所有 這些都是為了加深學生對主題及其問題的性質和范圍的理解,為學生選擇課題和完成課題打好基礎。如下圖所 示:
在主題這個綜合體內,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選擇了相同或相關的問題的學生經過一二周的交往, 彼此認識,形成課題小組。在科技學院,每個年級依此方法在每個學期初先形成有50—100 名學生的大組。每 個大組是一個教學管理單位,負責安排人員和分配用房。大組下分若干個有6—8名學生的課題小組,每組配備 兩名教師(導師和副導師)和一間小組工作室。小組成員的課程表大致相同。不上課時,他們便聚在工作室一 起搞課題,因而,小組工作室成了學生的“第二課堂”。如果計劃小組安排的課程沒有滿足某個小組的特殊需 要,那么,該課題小組可以要求增設特定課程。
從主題的內容上說,主題的確定由簡到繁,由淺入深;A教育年的主題一般是比較寬泛、簡單的。隨后 各個學期的主題則是針對特定分支的,必須符合該分支的專業目標。由于每個課題小組自選課題,在學期末他 們在專業上的收獲往往互不相同,但也絕非迥然不同。其中主題發揮了調控作用,使得自選或專門化局限于可 接受的范圍之內。
下一頁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創新模式】相關文章:
審計教學模式創新探討03-22
構建激勵、互動與創新的教學模式06-08
關于審計教學模式創新探討03-02
探討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創新03-19
芻議以人為本的創新教學模式03-21
MOOC教學模式下的創新教育論文12-09
淺析大學英語創新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03-27
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論文11-14
網絡環境下創新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03-02